對比中美兩國,我們會發現這兩個分別居於亞洲和美洲的大國有著太多相似之處。在國土結構上,二者均可稱得上「幅員遼闊」,並且總體上西高東低。從歷史進程來看,雙方的經濟建設都是由東到西,不同點在於美國早在上世紀就已經完成了西部大開發,而中國仍在這條道路上探索前行。
從1775年開始,北美十三州殖民地開始武裝反抗英國國王的統治,此時美國的領土面積只有80萬平方公裡。戰爭結束後,英國在承認美國獨立的同時也被迫將七年戰爭時期奪取的法國殖民地轉讓給美國人。這部分殖民地介於北美十三州以西,密西西比河以東,總面積150萬平方公裡,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舊西部」。
既然有「舊西部」,就必然有「新西部」,而兩者正是以密西西比河為界分居兩側。1803年,美國趁拿破崙在歐洲大陸忙於火併之機,強行向法國購買了約230萬平方公裡的路易斯安那,而這部分土地正是位於密西西比河以西的「新西部」地區。此後美國又接連發動針對墨西哥的戰爭,並最終將國界推進至太平洋沿岸,而在這一過程中兼併的所有土地均屬於「新西部」的範疇。
美國對西部的開發遵循著「由近及遠」的原則,其立足點正是北美十三州的大西洋沿岸,在這樣的戰略指導下,美國率先對「舊西部」發起了改造。從1784年到1787年,美國連續頒布三部涉及土地的法令和條例,鼓勵東部居民以及海外移民到西部定居。根據法令規定,新開發的西部地區暫不設立州政府,等到該地區的硬體條件和人口數量達到「州」的標準時再成立州政府的各層機構。
這種不同於聯邦州的管理方式無疑給當地帶來極大的自主性,其效率也遠非東部諸州可比。在法令的刺激和鼓勵下,大批冒險家、投資商、拓荒者以及東部赤貧的佃農湧向西北、西南、印第安納和伊利諾斯等地,在一個個財富神話被創造的同時,一批批新成立的州開始加入聯邦。1803年,俄亥俄州成立;1814年,五大湖諸州成立;1858年,「舊西部」所有地區均達到建立州政府的標準,西部大開發的第一階段宣告結束。
圖-美國西部
伴隨著「舊西部」的升級改造,「新西部」的開發也逐漸拉開帷幕。就在1784年的土地法令頒布20年後,美國再次公布更加優惠的土地政策,具體來說就是將1800年每英畝2美元的土地價格下調至1.64美元,而到了1820年這一數字又下降到了1.25美元。與此同時,個人單次購買的下限從320英畝降到了80英畝,這樣即使買家資金較少也同樣可以完成交易。從上述軌跡當中,我們甚至可以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越靠西,越艱苦,土地越便宜。
1862年,在西部大開發整體上已經頗見成效的情況下,美國祭出了自己的殺手鐧——太平洋鐵路,即西起太平洋沿岸,東至密西西比河畔的「大陸橋」。該鐵路全長3000公裡,直接將最偏遠的加利福尼亞和富裕的東部連接起來,自此東部提供資金和技術,西部提供原料和市場,美國逐漸成為一支全世界不可小覷的經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