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於豔玲
在滄州,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醫生,是公務員,是教師,是工人,是私企老闆……在平時的工作崗位上,他們兢兢業業;在普通的家庭生活中,他們掂量著自家的柴米油鹽。可一旦有人需要緊急救援,他們就會換上耀眼的天藍色隊服,發揮著他們在另一個角色上的光和熱。他們,就是滄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的隊員們。
到今年12月,滄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已經5周歲了。5年來,藍天救援隊共參與315次緊急救援,並開展防災減災安全知識宣講308場。
日前,記者走近滄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傾聽那一抹耀眼「天空藍」背後讓人動容的溫暖故事。
從13到80的「巨變」
「張家口有一支藍天救援隊,每當有災難發生,他們都很快奔赴現場救災,成了咱河北的驕傲。聽說這件事後,我就想,什麼時候在滄州也建立起這樣一支隊伍。」滄州藍天救援隊發起人、隊長李斌是華北油田的一名普通員工。說起自己籌建滄州藍天救援隊的過程,李斌滿是感慨:「這一路真是太難了!」
李斌是一位戶外運動愛好者,很早就知道藍天救援隊。尤其是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魯甸地震發生後,各地藍天救援隊奔赴災區,爭分奪秒地搶救生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更讓李斌感到了這個組織的魅力。
李斌年少時就有一個「英雄夢」,扶危濟困、行俠仗義是他的嚮往。在部隊的大熔爐裡摸爬滾打了幾年,他不僅具備了吃苦耐勞的精神、敢於擔當的品質,還練就了一個強健的體魄。
2014年8月,得知藍天救援隊允許各個地方建隊後,李斌特別興奮,他開始發動各方力量建立滄州的隊伍。11月30日,滄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正式成立。當時,只有13個人加入其中。
「隊伍成立初期,裝備匱乏,人員少,開展任務很艱難。」隊員李文霞對第一次緊急救援的經歷記憶猶新。2015年初夏的一天,他們接到一起協助打撈物證的任務。隊長李斌自己掏錢買了一條皮划艇,副隊長王平買了一些強磁鐵,隊員們在現場作業了一整天,最終卻打撈無果。回家的路上,隊員們都很沮喪。
「不過,我們卻更堅定了信念。公益救援的路很難很辛苦,但我們一定會堅持走下去。」李文霞的話代表了眾多隊員的心聲。
從此,他們就像藍天救援隊的隊訓所要求的一樣,「少說多做,默默奉獻」。5年來,從專業訓練到緊急救援,再到大型活動保障,大家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了過來。
現今,滄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已經擁有80名隊員,其中正式隊員51名,預備隊員29名。另外,還有志願者280名。全滄州的隊員按區域進行了分組,救援發生地的小組為第一責任小組,其他區域負責增援。
「我們之中,有的是從朋友那裡聽說這支隊伍,有的是從媒體報導中得知的。」「元老級」隊員袁莉說,雖然也有人加入後又離開,但是這支隊伍越來越壯大。
那一份沉甸甸的日誌
「召集通知:2019年12月21日10時,應邀為河間市國欣康老院進行心肺復甦知識宣講,召集助講4人。」
「2019年12月17日16時30分,滄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志願者郭中叄從獻縣韓村鎮郭馬坊村去韓村鎮途中,用隨車攜帶的對火線對一輛虧電汽車進行救援……」
「2019年12月1日—13日,滄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一行6人,在山東省地震應急搜救中心進行應急救援培訓。」
……
打開滄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的電子日誌,看到值班員的詳細記錄,記者仿佛看到了滄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5年來的每一天。這裡有他們的每一項緊急救援任務,每一次訓練、演練、培訓,每一次應急知識宣講……
「有一次救援對我們隊員的衝擊很大。」李文霞回憶說,2016年「三九」第一天,隊員們奔赴獻縣打撈一名失蹤老人。因天氣寒冷,隊員們到達現場後,需要把冰層一點點敲開,在冰冷的河面上搜索。就這樣,一直找了7天。
「大家把失蹤老人的遺體從冰冷的河水中打撈起來時,都禁不住失聲痛哭。」李文霞激動地說,那一刻,大家覺得自己對得起家屬的期待,對得起自己的堅持。
2016年11月,保定市蠡縣一名兒童掉入井裡,滄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接到了求助電話。「我們先後派了4批隊員到現場參與救援。天氣很冷,大家累了困了就在野外的車上待一會兒,實在扛不住就換其他人到現場。雖然沒能挽留住孩子的生命,但是大家確實盡力了。」副隊長麻陽說,經歷了太多次救援,自己對生命的珍貴認識得更深刻了。
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在前不久舉辦的成立5周年大會上,滄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給出了一份沉甸甸的「報告」:5年來,共進行溺水者打撈救援132起、車輛救援145起、失蹤人員搜救38起,進行防災減災安全知識宣講308場,組織隊內培訓191次。共出動人員19644人次、車輛14384臺次,總行程286萬公裡,累計花費234372元……
「超人」也有家有工作
在被困者眼中,「從天而降」的救援隊員像「超人」一樣,幫他們解決難題。但是,「超人」是傳說,這些救援者也是普普通通的人,需要賺錢養家,需要陪伴家人。
「加入藍天救援隊是有條件的,一是要有一定的空閒時間、固定的經濟收入,二是不能影響工作、家庭。」2015年加入藍天救援隊的曾強說,他剛入隊時,每周六、日都要參加培訓。「妻子不理解,抱怨說『好不容易歇班也不陪家人』,我每次都得跟她說好話,才能脫開身。」
但是,也會有例外。2017年的一天晚上,隊裡發布通知要去衡水市協助打撈一名溺水者。「當時,我妻子不在家,我把13歲的兒子留在家,然後出發了。在路上,我給妻子打電話簡單地說了一下。電話裡,妻子就跟我嚷,非得不讓我去。我哄了半天也不管用,一生氣就關機了。」曾強說,40分鐘後,他打開手機一看,上面有數十個未接電話。
「我只好給兒子打電話,讓他替我多說好話。這招還真管用,不到10分鐘,兒子回電話說『爸,你放心去吧,我媽已經不生氣了。我跟她說了:第一,我爸正開車,你跟他吵架會很危險,況且還有他隊友在,影響很不好;第二,我爸是去救援,幫助別人,我們應該支持他,做他的堅強後盾。你有這樣的老公,我有這樣的爸爸,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偉大』。兒子給我打電話時,我聽見妻子在旁邊說了一句『讓你爸注意安全』。聽著妻子和兒子的話,我的眼睛立刻溼潤了……」
經過一宿的救援,返回滄州時已經是第二天早上。「一進門,正等著找我『算帳』的妻子看著我一臉疲憊的樣子,只說了一句話『你先睡會兒,我去給你買早點』。聽到這話,我的淚珠子就掉下來了。」 曾強說,家人是後盾,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自己沒法堅持下去。
家庭需要平衡,工作也是如此。「我是開夜車的計程車司機,下午三四點鐘接班,開到晚上11點、12點的。市區汽車虧電的救援差不多被我和另一個計程車司機包了。」隊員孫志強對此已經習以為常。
「單位領導雖然理解咱,但是咱不能耽誤本職工作。」袁莉是滄縣一家信用社的員工,她經常通過倒班和加班的辦法來調劑時間,既保證了工作,又勻出了救援的「空兒」。「是不是挺『傻』?我們這幫人要是沒這點勁兒,確實幹不下去。」袁莉爽利地笑了。
他們的「得」與「失」
成為一名合格的戶外救援人員並不容易,需要經過嚴格的業務培訓。
作為民間公益救援隊,滄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一直堅持義務救援,不收取任何費用。為了能更好地完成救援任務,隊員們還自費購買了多種專業救援裝備,並參加各種專業培訓。
「咱做的這種公益活動屬於特殊領域的公益活動,堅持下來不容易。學習、培訓、救援、購買器材的費用都是隊員們分攤的,包括食宿、出行的費用都是自己掏,不拿被救助人的一分錢。」隊長李斌說,一個普通隊員每年最少也得花兩三千,最多的得花萬兒八千的,「沒有一份堅定的信念和一定的經濟基礎,肯定堅持不下來」。
即使付出很多,但仍有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有人會說我們是『撈屍隊』,或者說我們是為了收費才去」。搭上金錢和時間,卻得到這樣的評價,藍天救援隊隊員們雖然也有情緒,但是他們還是堅持了下去。
不過還好,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理解他們,向他們表達敬意。
5年之後的思考與建議
「經過這麼多年的救援,我最想跟大家說的是,一定要多注意孩子的安全,讓他們遠離坑塘;要提高自身安全防範意識,平時多積累緊急救援知識。」李斌說,有時,他們會去做關於急救知識的宣講活動,可很多人不認真聽,不認真學。
李斌說,很多急救知識可能用不上,可一旦用上就會發揮很大作用。因此,他們希望市民儘量多學習一些相關知識。
「我們喜歡做這事,儘自己所能為別人實實在在做點事,就是我們的夢想。遇到求助,我們放下手裡的事情立刻趕去救援,不圖什麼,但是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副隊長麻陽說。
搭車,搭錢,還要搭上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可是救援隊員們追逐夢想的腳步不會因此停歇。「我們希望永遠不要接到救援電話,不希望有任何事故發生。但只要救援電話響起,我們會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現場,會竭盡所能地挽救他人的生命和財產。」這,是每一個滄州紅十字藍天救援隊隊員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