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一直到八十年代左右,新疆可可託海這個地方的人是騎馬上班的。
黃應徵:1959年安徽支邊青年
小孩子騎馬都不在話下(少年時期的塔布斯:工會幹事)可可託海雖然只是一個只有十幾平方公裡的小鎮,但是它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蘇聯政府就組織地質調查團來到可可託海開展地質勘探工作,並擴大了勘察範圍,發動當地的牧民以3號脈為中心放射幾十公裡的區域進行找礦,逐漸發現了二礦、三礦、四礦、五礦等野外礦點,礦點覆蓋面積達16000平方公裡。
而這些野外礦點,除了二礦離小鎮最近之外,其他的三礦、四礦、五礦等礦點都在遠離可可託海鎮幾十公裡甚至上百公裡的深山裡。這些礦點所處地勢陡峻,只有路面狹窄的簡易公路,有的偏遠礦點更是山路崎嶇、河道阻攔只能靠騎馬往返。
騎馬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那是得心應手,但對於很多不會騎馬的人來說,騎馬也是個技術活,要會牽拉韁繩、小腿用勁的力度來控制馬,讓它聽指揮;要跟著馬的節奏晃動,保持平衡;還要學會調理坐姿,否則大腿磨爛、臀部疼痛、被馬甩下那都是常有的事。
那時,不光是地質工作者、採礦工人學會了騎馬去找礦、採礦,騎馬工作的還有礦區的民兵、醫務工作者以及演出隊的演員們。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為防範土匪襲擾,加強礦區保衛,可可託海礦區就成立了民兵師和民兵團,還有專門的民兵騎兵分隊,他們在承擔生產任務的同時還擔負著保衛邊防的神聖使命,為保障可可託海礦區的安全和國防建設做出了貢獻。
而很多醫務工作者更是經常騎馬深入野外礦山和邊遠牧區,救治急患、為難產的婦女接生,給礦工和農牧民帶去溫暖,救治了很多人的性命,挽救了很多瀕臨殘缺的家庭,留下許多佳話。(左起:巡迴醫生蔡賢章、標兵熱哈提、四礦礦長馬拉普)在這些騎馬上班的隊伍中,還有一支特殊人群,他們就是可可託海礦區的文藝團體。在那個物資貧乏的時代,這些礦區的文藝工作者不僅要進廠礦、入軍營帶去黨的溫暖、組織的關懷,還要深入野外礦點進行文藝演出,為各族職工鼓舞士氣。越是偏遠的地方、越是天氣惡劣的時候,他們就越是要把精神食糧送達。曾經在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工作過、如今已年過八十的鄒英高老人在回憶當年騎馬演出時的情景時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他們騎著馬在穿過樹林時,馬過去了,人卻被樹枝掛住了……即便刮出了傷痕,他們卻笑的如此開心;冬天坐著馬車去演出,即便馬車下面凌冽刺骨的風已讓他們的四肢失去了知覺,他們卻依然開懷大笑。
雖然現在可可託海已是交通發達,偏遠礦點也逐漸撤銷,那些曾經騎馬英姿颯爽的礦山人已年老背駝,但當年那些深入礦山奮戰的故事至今依然讓他們津津樂道。辛苦和心酸的事很多,講起往事時,他們卻依然開懷地笑出了淚,這就是那代人,雖苦猶樂,無怨無悔!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