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找家裡要生活費,都很不好意思

2020-12-18 新京報書評周刊

歡迎你,進入我們的「麥田信箱」。

為了方便大家寫信,我們設置了收信徵集處,你只需要點擊閱讀原文,就可以把你的苦惱、困惑告訴我們了~原來的郵箱也會持續運營中,你可以挑選你喜歡的方式給我們來信~

麥田信箱47

值班回信:羅東

來 信

你好,我現在真的十分焦慮,我現在大學了,是家裡排行老大,然後家裡小孩多,也比較窮,我每次要生活費的時候都很不好意思,而且要生活費的那段時間也會很糾結,也很無奈,但是我又沒有生活來源,所以又不得不需要討生活費。

我想去找兼職,但是我們學校或者附近又不好找,大一的時候我還加入了學校的一些組織,所以又安排不了時間去兼職了。大一的時候我每天都很忙,但是不是忙學習的事,除去錢這一方面我大一還是過的很充實的。現在我大二了,我把那些社團組織類的都退了,因為我打算把重心挪到學習上,感覺大一的學習沒學到什麼。

但是退了社團組織那些之後我發現我現在很迷茫,也很焦慮,感覺自己沒有價值,想學習看書也看不進去了,而且又越發的不好意思問生活費了,我不知道自己現在要幹嘛。想自己賺生活費,又沒有途徑,有的話也會耽誤一些上課時間;想就這樣好好學習,但是真的靜不下心來看書。我現在到底該怎麼辦?

——兮若

回 信

兮若你好。

同事轉來待回的麥田郵件,因為是Excel文檔,每一封沒有斷行的郵件都只顯示前面幾句。我第一次往下拉動,一晃而過,但是再往上回拉,看到「我每次要生活費的時候都很不好意思」時便大致猜到後文的內容。打開讀完,確定要回復的就是這一封了。你好,兮若。

從上幼兒園到工作,我幾乎沒有問家裡主動開口要過生活費。和你一樣,「很不好意思」。除了生活費,便是零花錢也是極少要的,當然也不是沒有。我記得一次。

在我小時候,村裡極少有人到市場買麵條成品吃,而是裝一兩袋麥子,到鄉鎮上的麵坊加工。我們稱之為「jiao面」。老一輩可能指的是「攪」字,因為它可以形容麥子在被壓縮成麵條前最主要的一個過程:磨粉,加水攪拌。奶奶經常帶著我,和兩三家鄰居同行,一起去jiao面。有一次jiao面,碰上天氣不好,需要讓麵條在麵坊晾曬更久才能帶回家,他們就決定在飯館吃點飯。大人和小孩加在一起,有七八人,坐下來,所有人共點了一盤葷菜,外加每個人一碗米飯。老闆另送了一份泡菜。花了不到十元。平均下來,一人不到一塊錢。這已經是2000年左右了。然而,同樣是在這一條街上,我問奶奶要了一筆錢買了一個巴掌大小的遊戲機。花了十三元。

我不知道當時究竟是如何開口的。如果是兮若你小時候遇上喜歡的東西,會開口買嗎?假設奶奶多說一兩句不買,我也不會買,內心擔心被拒絕。十三元,於大人而言,可買差不多兩斤上好的豬肉了。

那些年,爸爸媽媽多次在創業和打工之間循環。掙不到錢了,失敗了,就進城外出打工,而他們其實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奔波,都在打工。他們回家,我會開心好幾天,但是不好意思靠近,更不好意思要錢。剛上小學時,有一次老師讓學生買作業本,我不好意思開口,早早出門上學,躲在離家幾十米的地方,讓鄰居的孩子去找我媽媽,只說班上每個學生需要買作業本。

上了高中,我再去看這些事會認為,這其中大概也是因為留守的孩子和爸爸媽媽面對面的溝通太少。當然,無法說這就是完整的原因。相反的例子是,留守孩子的爸爸媽媽心底多少有一些愧疚,無法陪伴,拿錢來彌補。孩子反而將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如果說之前是「擔心被拒絕」,之後多少有一些原因是「不忍心」。到了縣城,我很快理解我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我來自農村,爸爸媽媽在城裡打工,和奶奶一起長大。高中時有同學請吃肯德基,我第一次望著託盤裡的烤雞翅,沒有筷子,也沒有英語課本上說的叉子,在同學開吃前完全不知道怎麼辦。

多年後,我仍然會把自己的這一種心理叫作「不忍心」。想來也是因為那時經常買一份叫《文摘周報》的報紙,當年上面摘選的一些報導,使我不得不去理解農民進城打工的處境,理解我的爸爸媽媽,還有我的家庭。我更願意攢錢,過得就像以前說的「小農」一樣怕失去。

我不知兮若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但是我們都在家人面前「不好意思」,而這些想法和狀態從小就開始了。你在上大學。我上大學的時候,也是還在繼續「不好意思」。

媽媽經常在電話裡問錢夠不夠用。而記憶中,我沒有說過一次「不夠用」。這既是因為媽媽算著時間,不管我怎麼說,她都打錢來,「夠用」不過是我不好意思要錢。這也是因為,如果不夠用,而媽媽剛好也忘記打錢,我就計算剩下的錢怎樣用,每餐少吃點,不至於不剩錢。

許多人在大學期間或工作期間都經歷過「沒錢」的時刻,都體會過何為拮据。而實際上,這是有區別的。個人拮据與整個家庭拮据,給人帶來的影響大為不同。個人拮据可以隨時結束,而家庭的拮据才是人們平常說的「窮」。就像你說的,你會反覆糾結,非常無奈,「又沒有生活來源……又不得不需要討生活費」。何況,你在家裡排行老大,家裡還有其他小孩,你的心理壓力必然還要更大一些。做一點兼職,掙一點生活費,是我們擺脫「無奈」的渴望。你其實已經邁出一步,在開始找兼職。你今年大二,已經有自己的打算。你並不迷茫。

做兼職,能讓自己更獨立,何嘗不是好事。可是,早早做兼職也未必是一件至善至美的事。兮若說,「想就這樣好好學習」,看得出來,你認為專業學習是重要的。兼職確實可能會影響專業學習。但是,專業學習大概也不至於忙到其他什麼事也做不了,對嗎?做兼職的時間多少是可以擠出來的。我想更重要的還不是兼職可能耽誤學習。

我在大學期間沒有做過兼職,不是因為學習忙或不缺錢,而是因為大一寒假回家爸爸媽媽發生了一次爭吵。媽媽覺得我上大學了,以後可以輕鬆點,爸爸則認為正因為我上大學了,以後要加倍做事,多做一些活。我需要去理解這個世界,還有我的家庭,去理解為什麼是我的爸爸媽媽有這樣的期待和壓力。

人們常說做兼職可以使人得到鍛鍊,吃點苦,懂得生活不易。可是如果一個人已經有了「苦」的體驗和「生活不易」的感悟,做兼職往往就只剩下一個意義,那便是掙生活費。缺少意義,時間長了,簡單、重複的兼職可能會讓人疲憊。而家庭對我們的影響,還不只是在上學期間,它會持續到畢業、工作,甚至使人一生都難以消除。家庭的影子之長,能讓一個人即便成功實現向上流動後,隨時隨地可能因為一場病、需要幫助的兄弟姐妹或親戚,被往後拉回原地。而接受、理解並學會與這影子共處,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件事。

我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共處方法。這不是可以從其他人那裡聽來的。去閱讀,去和朋友交流,反而可能是一些方法。經受和理解的過程可能極為痛苦,它並不是人們說的「以後回看,它已經成為你身體或經驗的一部分」那樣詩意。我們得去意識到它,把它視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找兼職時也把它作為一種需要考慮的條件。確實,如果沒有錢,不做兼職又如何行呢?我和你一樣不好意思問家裡要錢。如果到了威脅到每日三餐的地步,還不做兼職嗎?再將兮若的來信看了兩遍。我猜你並沒有到這個地步。你只是不好意思,而家庭的狀況增加了這一層負擔。

在讀研期間,我也找了多份兼職,除了和你一樣不好意思問家裡要錢,更大的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是往後,越是對父母有一種負罪感。我同時把這些兼職作為一種田野,試圖做觀察,為其找到一些意義。倒是也勉強實現了一點。可是回想起來,即便如此,等我強烈意識到家庭對一個人的觀念影響,而觀念又影響一個人往後人生之時,已經有點遲了。

兮若,你最後問「我現在到底該怎麼辦? 」我終究沒有給出什麼有意義的想法。現在,同事在催我趕緊寫完這封回郵,然後交稿。我還是囉哩囉嗦說了一大堆才匆忙寫完。祝好!

from羅東

本期麥田信箱就回復到這裡,如果你有任何疑惑,生活上的,思想上的,歡迎來信~

來 信 地 址

maitianxinxiang@163.com

(就是「麥田信箱」四個字的全拼)

或者

相關焦點

  • 每次找家裡要生活費,都很不好意思|麥田信箱
    麥田信箱47值班回信:羅東來信你好,我現在真的十分焦慮,我現在大學了,是家裡排行老大,然後家裡小孩多,也比較窮,我每次要生活費的時候都很不好意思,而且要生活費的那段時間也會很糾結但是退了社團組織那些之後我發現我現在很迷茫,也很焦慮,感覺自己沒有價值,想學習看書也看不進去了,而且又越發的不好意思問生活費了,我不知道自己現在要幹嘛。想自己賺生活費,又沒有途徑,有的話也會耽誤一些上課時間;想就這樣好好學習,但是真的靜不下心來看書。我現在到底該怎麼辦?
  • 大學生向父母要生活費時,用過這些「小手段」,學姐:屢試不爽
    ,每次找父母要生活費都很難開口。這位大學生找父母要生活費的方式還真特別,很幽默的講了一個故事,借螃蟹的嘴,說出自己沒錢的事實。據我一位90後同事說:要生活費得找機會,要先把父母后逗樂了,如果趕上父母心情不好,別說生活費了,還會被一頓臭罵。
  • 考上了研究生,還需要向父母要生活費嗎?
    六月也要悄悄溜走了,20考研也即將結束,擬錄取的小夥伴們在期盼著研究生的生活會是怎樣的同時,有一波人開始為研究生的學費、生活費發愁……有個研一的同學說:「自己家庭條件不是特別好,每次問媽媽要錢的時候能感覺到媽媽的語氣低落一點
  • 大學生花式向父母要「生活費」火了,招數老練屢試不爽,都是人才
    這組對話很熟悉吧,這大概是很多大學生都經歷過的瞬間,因為上了大學一般我們都不給家裡打電話,除非沒錢了。 所以你的父母掌握了你們的陰謀詭計,導致你們還沒等開口要錢,你媽就把你媽勸退了,不過要說都是青銅級別的要錢。 要說王者級別的那幾不得不說說這些招數了:
  • 「上學花家裡十幾萬,畢業工資3千多,過年都不好意思回家丟人」
    眼看著年關將至,他身上的生活費不多了,房租又該交了,他就隨便在一家公司入職了。這家公司給的待遇是底薪4000,然後有績效提成。結果第一個月,表弟沒做成什麼業務,扣除五險一金,到手工資才3000多。發了工資,他就跟我抱怨說:「上學花家裡十幾萬,畢業工資3千多,過年都不好意思回家丟人。」為什麼高學歷的大學生,畢業後工資這麼少?工資低就感覺不好意思回家,這種心態好嗎?
  • 大學生向父母要生活費時,經常用這些「小手段」,學生:屢試不爽
    大學生向父母要生活費出的「奇招」直擊心靈式孩子上大學後,父母也輕鬆了,不用為孩子成績憂愁,不過,卻為婚姻大事愁壞了,尤其是家裡有男孩的父母,總是擔心娶不到媳婦,臨近寒假,有的父母開始著急了,甚至開始安排春節相親,真是讓人頭大。
  • 「你得找個能接受給我錢用的對象」她的回答,讓對方不好意思
    都怨你不爭氣!」雯雯捂著臉,她低著頭不敢說話,媽媽總說生個弟弟都是因為她,因為她不爭氣,所以才會再多要一個孩子,她就是一個「生廢」的。因為這個沒有「繼承人」的理由,所以就算他們家並不富裕,爸媽還是冒著風險要了二胎。這個弟弟生下來就奪走了曾經給雯雯的關注和愛,是一點不剩。
  • 為什麼在監獄「坐牢」的人,還會問家裡要生活費?原因很簡單
    為什麼在監獄「坐牢」的人,還會問家裡要生活費?原因很簡單任誰也不想去監獄過「日子」,因為這種生活會徹底的限制一個人的自由。但即使如此的不願意,依舊會對監獄的生活比較好奇,很想知道生活在監獄中的人是如何生度日的。
  • 哥哥在找工作,母親把生活費給弟弟,弟弟哭著說:「不要」!
    導讀:哥哥在找工作,母親把生活費給弟弟,弟弟哭著說:「不要」!01阿永和阿傑兄弟倆,出生在農村。父母是本分的農民,他們靠著一雙勤勞的雙手,供兩個兒子上學,對於農村家庭來說,這個壓力是非常大的。哥哥比弟弟大四歲,他們身上都具備農村人的特點,能吃苦、人實在。
  • 居家清潔小妙招,家裡來客人,不用不好意思了!
    居家清潔小妙招,家裡來客人,不用不好意思了!家裡有不少家具,各項功能齊備,有的家具也越用越順手,可往往有那麼一瞬間想把這些東西扔掉,因為它們早已經失去了以前的光澤,反而使得家裡看起來很顯舊,一切東西都黯淡無光。進而也影響了大家的心情,生活狀態仿佛也收到了影響。
  • 「憑什麼找姐要生活費?」「你姐離婚可憐,也不能帶娃白住5年」
    一、「大姑姐離婚在我家住了五年,為此我孩子都不敢生」思雨今年已經32歲了,和丈夫結婚8年一直沒有要孩子。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大姑姐,兩口子連自己的生活都放棄了。思雨嫁給丈夫李君的時候,大姑姐已經出嫁了,外甥女也已經三歲了。
  • 如果家裡的燃氣熱水器壞了,每次都要請人修嗎?
    如果家裡的燃氣熱水器壞了怎麼辦?我家裡的燃氣熱水器是2014年底買的萬家樂牌,當時買這個牌子的熱水器的時候,覺得它是名牌,想到燃氣熱水器是每天都要用的,如果質量不好那就很麻煩了。沒想到大概用了一年不到,熱水器就出現了一次故障,也就是每次熱水器用完之後,水龍頭關了裡面的風機總是要轉好久才能停下來,後來連續幾天都是這種情況,我就按照保修單上面的電話號碼打了維修電話,很快就有維修人員來上門服務。通過檢查之後,發現是線路接觸不良。好在是保修期內免費維修,修好了沒花錢。
  • 媽媽逼著自己打工,大學也不準備給生活費,觀點很偏激,怎麼辦?
    那麼多學費生活費,就算是步入社會的成年人都不一定賺得到,更何況剛畢業的準大學生。真實的情況應該是這個媽媽用逼迫的行為在教導自己孩子去學習一種生活態度,最終還是會提供學費生活費。其實國外的孩子條件不好的十四就打工了,條件好的十六歲都開始交家用了,學費生活費旅遊購物都自理,有些孩子甚至十八九歲都自己買車了。之前工作的地方兼職是全職的四五倍,都是學生。
  • 大學生「生活費」排行榜出爐,五個等級差距大,多數人都在第四級
    大學生生活費等級排名出爐,五個等級差距挺大第一級:4000元以上生活費能超過4000元大學生基本很少見,這種學生的背景都是土豪家庭出身,一般來說,每月能消費到4000元以上,也說明家庭不限制孩子的消費,家裡基本上什麼都不缺,在學校也不會限制消費,屬於 富二代
  • 2020大學生每月「生活費」榜單來了,給多少合適?家長心裡要有數
    孩子在大學期間每個月到底該給多少生活費,也是不少父母頭疼的問題。大學是人生一個美好的階段,但同時也有可能是一個相對比較尷尬的階段。說是學生,但又已經成年,說是成年人,卻又很難完全靠自己實現經濟獨立。雖然有不少大學生通過兼職賺取生活費,但大部分人還是需要家裡的經濟支持。然而由於不同家庭消費能力不同,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費就成了一門學問。
  • 大學生和父母聊天記錄曝光,討生活費也「優雅」,網友:花招真多
    孩子上了大學之後,和家裡的聯繫也變少了,找父母聊天的時候,十次有八次都是在要生活費,因為父母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是不是就忘記了給孩子打錢。於是大學生們,開始明裡暗裡的提示老爸老媽「該打錢了」,我們來看看這組曝光的聊天記錄,他們都有哪些「優雅」的花招?
  • 「老人手頭緊,你打點錢回來」她提了一個問題,對方就不好意思了
    雖然說每個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但是真的如此嗎?那不一定,有的父母會偏愛自己其中的一個孩子,總是要求別的孩子去幫助自己另一個孩子,寵溺並不會讓一個人有所感恩,反而會索求更多,更不懂得尊老愛幼。寵溺孩子就是害了孩子,拖累其他的孩子,父母自己犯下的錯誤卻要別的孩子來買單。
  • 姑娘求助:男友家裡三房兩車,我因自己沒錢拒絕了他
    ,畢業後我在家裡待著,我們都打算考公務員,我在家裡複習(生活費每月一千),他一邊工作一邊複習(工資每月五千)。家庭方面,他家境比我好,他家裡有三套房,一套房是他名下的,還有兩輛車,都是四五十萬的車。我家裡有兩套房,在我爸媽名下的,我有一個親哥哥,哥哥已結婚住了其中一套房,我家裡有一輛車,是十幾萬的。我們約會時男朋友會開車接送我,吃飯、看電影、喝奶茶都是他請,還給我送了幾次小禮物。
  • 老教師失業當保安12年,撿破爛供兒女上學,每月僅給300元生活費
    「我是窮人的孩子,一個月300元生活費,和姐姐相比,我的算最高的。每次看到同學們吃好吃的,也會有點犯饞,但一想到爸爸掙錢不容易,只要能保證溫飽,我就已經很滿足了。」疫情期間,和無數個大學生一樣,22歲的陳鑫在家上網課、學習,大多時候他都在院子裡學習、看書,儘管天氣寒冷,當拍客問及為什麼不回房間學時,他低下頭靦腆地苦笑說:「省點電費唄。」聽到孩子說這句話時,陳國衡突然眼眶一酸,背著手走出了門。陳國衡,55歲,家裡有3個孩子,兩個正在讀大學,一個讀高三;妻子身體虛弱,常年生病,家庭的重擔也就落在了他一個人身上。
  • 男友家裡三套房兩輛車,我卻因沒錢數次拒絕他的好意……
    ,畢業後我在家裡待著,我們都打算考公務員,我在家裡複習(生活費每月一千),他一邊工作一邊複習(工資每月五千)。家庭方面,他家境比我好,他家裡有三套房,一套房是他名下的,還有兩輛車,都是四五十萬的車。我家裡有兩套房,在我爸媽名下的,我有一個親哥哥,哥哥已結婚住了其中一套房,我家裡有一輛車,是十幾萬的。我們約會時男朋友會開車接送我,吃飯、看電影、喝奶茶都是他請,還給我送了幾次小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