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你,進入我們的「麥田信箱」。
為了方便大家寫信,我們設置了收信徵集處,你只需要點擊「閱讀原文」,就可以把你的苦惱、困惑告訴我們了~原來的郵箱也會持續運營中,你可以挑選你喜歡的方式給我們來信~
麥田信箱47
值班回信:羅東
來 信
你好,我現在真的十分焦慮,我現在大學了,是家裡排行老大,然後家裡小孩多,也比較窮,我每次要生活費的時候都很不好意思,而且要生活費的那段時間也會很糾結,也很無奈,但是我又沒有生活來源,所以又不得不需要討生活費。
我想去找兼職,但是我們學校或者附近又不好找,大一的時候我還加入了學校的一些組織,所以又安排不了時間去兼職了。大一的時候我每天都很忙,但是不是忙學習的事,除去錢這一方面我大一還是過的很充實的。現在我大二了,我把那些社團組織類的都退了,因為我打算把重心挪到學習上,感覺大一的學習沒學到什麼。
但是退了社團組織那些之後我發現我現在很迷茫,也很焦慮,感覺自己沒有價值,想學習看書也看不進去了,而且又越發的不好意思問生活費了,我不知道自己現在要幹嘛。想自己賺生活費,又沒有途徑,有的話也會耽誤一些上課時間;想就這樣好好學習,但是真的靜不下心來看書。我現在到底該怎麼辦?
——兮若
回 信
兮若你好。
同事轉來待回的麥田郵件,因為是Excel文檔,每一封沒有斷行的郵件都只顯示前面幾句。我第一次往下拉動,一晃而過,但是再往上回拉,看到「我每次要生活費的時候都很不好意思」時便大致猜到後文的內容。打開讀完,確定要回復的就是這一封了。你好,兮若。
從上幼兒園到工作,我幾乎沒有問家裡主動開口要過生活費。和你一樣,「很不好意思」。除了生活費,便是零花錢也是極少要的,當然也不是沒有。我記得一次。
在我小時候,村裡極少有人到市場買麵條成品吃,而是裝一兩袋麥子,到鄉鎮上的麵坊加工。我們稱之為「jiao面」。老一輩可能指的是「攪」字,因為它可以形容麥子在被壓縮成麵條前最主要的一個過程:磨粉,加水攪拌。奶奶經常帶著我,和兩三家鄰居同行,一起去jiao面。有一次jiao面,碰上天氣不好,需要讓麵條在麵坊晾曬更久才能帶回家,他們就決定在飯館吃點飯。大人和小孩加在一起,有七八人,坐下來,所有人共點了一盤葷菜,外加每個人一碗米飯。老闆另送了一份泡菜。花了不到十元。平均下來,一人不到一塊錢。這已經是2000年左右了。然而,同樣是在這一條街上,我問奶奶要了一筆錢買了一個巴掌大小的遊戲機。花了十三元。
我不知道當時究竟是如何開口的。如果是兮若你小時候遇上喜歡的東西,會開口買嗎?假設奶奶多說一兩句不買,我也不會買,內心擔心被拒絕。十三元,於大人而言,可買差不多兩斤上好的豬肉了。
那些年,爸爸媽媽多次在創業和打工之間循環。掙不到錢了,失敗了,就進城外出打工,而他們其實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奔波,都在打工。他們回家,我會開心好幾天,但是不好意思靠近,更不好意思要錢。剛上小學時,有一次老師讓學生買作業本,我不好意思開口,早早出門上學,躲在離家幾十米的地方,讓鄰居的孩子去找我媽媽,只說班上每個學生需要買作業本。
上了高中,我再去看這些事會認為,這其中大概也是因為留守的孩子和爸爸媽媽面對面的溝通太少。當然,無法說這就是完整的原因。相反的例子是,留守孩子的爸爸媽媽心底多少有一些愧疚,無法陪伴,拿錢來彌補。孩子反而將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如果說之前是「擔心被拒絕」,之後多少有一些原因是「不忍心」。到了縣城,我很快理解我和別的孩子不一樣。我來自農村,爸爸媽媽在城裡打工,和奶奶一起長大。高中時有同學請吃肯德基,我第一次望著託盤裡的烤雞翅,沒有筷子,也沒有英語課本上說的叉子,在同學開吃前完全不知道怎麼辦。
多年後,我仍然會把自己的這一種心理叫作「不忍心」。想來也是因為那時經常買一份叫《文摘周報》的報紙,當年上面摘選的一些報導,使我不得不去理解農民進城打工的處境,理解我的爸爸媽媽,還有我的家庭。我更願意攢錢,過得就像以前說的「小農」一樣怕失去。
我不知兮若是來自城市還是農村,但是我們都在家人面前「不好意思」,而這些想法和狀態從小就開始了。你在上大學。我上大學的時候,也是還在繼續「不好意思」。
媽媽經常在電話裡問錢夠不夠用。而記憶中,我沒有說過一次「不夠用」。這既是因為媽媽算著時間,不管我怎麼說,她都打錢來,「夠用」不過是我不好意思要錢。這也是因為,如果不夠用,而媽媽剛好也忘記打錢,我就計算剩下的錢怎樣用,每餐少吃點,不至於不剩錢。
許多人在大學期間或工作期間都經歷過「沒錢」的時刻,都體會過何為拮据。而實際上,這是有區別的。個人拮据與整個家庭拮据,給人帶來的影響大為不同。個人拮据可以隨時結束,而家庭的拮据才是人們平常說的「窮」。就像你說的,你會反覆糾結,非常無奈,「又沒有生活來源……又不得不需要討生活費」。何況,你在家裡排行老大,家裡還有其他小孩,你的心理壓力必然還要更大一些。做一點兼職,掙一點生活費,是我們擺脫「無奈」的渴望。你其實已經邁出一步,在開始找兼職。你今年大二,已經有自己的打算。你並不迷茫。
做兼職,能讓自己更獨立,何嘗不是好事。可是,早早做兼職也未必是一件至善至美的事。兮若說,「想就這樣好好學習」,看得出來,你認為專業學習是重要的。兼職確實可能會影響專業學習。但是,專業學習大概也不至於忙到其他什麼事也做不了,對嗎?做兼職的時間多少是可以擠出來的。我想更重要的還不是兼職可能耽誤學習。
我在大學期間沒有做過兼職,不是因為學習忙或不缺錢,而是因為大一寒假回家爸爸媽媽發生了一次爭吵。媽媽覺得我上大學了,以後可以輕鬆點,爸爸則認為正因為我上大學了,以後要加倍做事,多做一些活。我需要去理解這個世界,還有我的家庭,去理解為什麼是我的爸爸媽媽有這樣的期待和壓力。
人們常說做兼職可以使人得到鍛鍊,吃點苦,懂得生活不易。可是如果一個人已經有了「苦」的體驗和「生活不易」的感悟,做兼職往往就只剩下一個意義,那便是掙生活費。缺少意義,時間長了,簡單、重複的兼職可能會讓人疲憊。而家庭對我們的影響,還不只是在上學期間,它會持續到畢業、工作,甚至使人一生都難以消除。家庭的影子之長,能讓一個人即便成功實現向上流動後,隨時隨地可能因為一場病、需要幫助的兄弟姐妹或親戚,被往後拉回原地。而接受、理解並學會與這影子共處,是影響最為深遠的一件事。
我不知道什麼是好的共處方法。這不是可以從其他人那裡聽來的。去閱讀,去和朋友交流,反而可能是一些方法。經受和理解的過程可能極為痛苦,它並不是人們說的「以後回看,它已經成為你身體或經驗的一部分」那樣詩意。我們得去意識到它,把它視為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找兼職時也把它作為一種需要考慮的條件。確實,如果沒有錢,不做兼職又如何行呢?我和你一樣不好意思問家裡要錢。如果到了威脅到每日三餐的地步,還不做兼職嗎?再將兮若的來信看了兩遍。我猜你並沒有到這個地步。你只是不好意思,而家庭的狀況增加了這一層負擔。
在讀研期間,我也找了多份兼職,除了和你一樣不好意思問家裡要錢,更大的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越是往後,越是對父母有一種負罪感。我同時把這些兼職作為一種田野,試圖做觀察,為其找到一些意義。倒是也勉強實現了一點。可是回想起來,即便如此,等我強烈意識到家庭對一個人的觀念影響,而觀念又影響一個人往後人生之時,已經有點遲了。
兮若,你最後問「我現在到底該怎麼辦? 」我終究沒有給出什麼有意義的想法。現在,同事在催我趕緊寫完這封回郵,然後交稿。我還是囉哩囉嗦說了一大堆才匆忙寫完。祝好!
from羅東
本期麥田信箱就回復到這裡,如果你有任何疑惑,生活上的,思想上的,歡迎來信~
來 信 地 址
maitianxinxiang@163.com
(就是「麥田信箱」四個字的全拼)
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