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段丹潔 通訊員馬騏)12月12-14日,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第九屆代表大會暨2020年學術研討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行。此次年會由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內蒙古大學主辦,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承辦。來自全國200餘名學者在線上線下齊聚一堂,就史詩學與口頭傳統研究、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跨學科與民間文學研究、中國現當代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等議題展開討論。
開幕式由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喬旺主持。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所長朝戈金髮表講話肯定了學會多年發展所取得的成績,對這一學術共同體的未來寄予了深切厚望。
內蒙古大學黨委書記朱炳文認為,此次年會既是對我國少數民族文學領域學術交流的促進,同時也是參會者以文學研究的形式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鬥」號召的具體行動。
內蒙古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魏永貴教授在致辭中對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辦學歷史作了回顧,圍繞中國語言文學學科體系,學院重點建設了文藝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中國古代文學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幾個方向,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具有優良的學術傳統與較強的研究基礎,也是內蒙古自治區少數民族作家培養的重鎮。多年來,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史詩學與口頭傳統研究方面具有較好的學術積累,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和方向。內蒙古擁有得天獨厚的民族歷史和文化資源,草原文明滋養著我們的血脈,希望有志於民族文學研究事業的同仁共同關注、開發、利用。
朝戈金表示,近年來我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繁榮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黨和政府長期關懷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和研究事業,長期以來,大家走出一條田野調查與文本研究相結合的學術道路,並與國際學術前沿進行對話,開創了中國史詩學與各民族文學關係研究為兩大支柱的少數民族文學學科基本格局,學科涵蓋中國各少數民族口頭與書面文學研究、文學史、文學理論、文學批評以及資料學建設。當前,少數民族文學學科的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前面的路還長,任務也格外艱巨,應當竭盡全力做好學術工作,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
12月14日,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第九屆代表大會暨2020年學術研討會閉幕式舉行,會議由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會長吳曉東主持。會上肯定了本次年會所取得的成績,並強調把學習研究和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任務,繼續加強各民族文學的整體研究、專題研究和個案研究,更加自覺地把少數民族文學事業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事業中。隨後,進行了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換屆選舉。
據悉,本次年會的籌辦,為來自全國90家單位的學者切磋學問、為新時代我國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文學的交流和滋養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個重要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少數民族文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少數民族文學工作者應圍繞黨對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反映人民群眾的利益,以人民為根基,弘揚好新時代主旋律,推進文藝作品高質量發展,開展前瞻性戰略性的研究,將中國特色與少數民族特色深度融合,為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文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