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客戶端報導:人民滿意是我們永遠的追求

2020-12-23 澎湃新聞

68歲的徐芹是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外公安分局東萊街派出所轄區內「老太太巡邏隊」的一員。她年輕時就身體不好,派出所的民警就時常到她的家裡詢問情況,照顧她。「前段時間我查出肺癌做了手術,出院後,生活都不能自理,好在有小許。」

東萊街派出所民警許春陽在探訪徐芹家情況時,知道了這個事,沒事就會來看看,看見哪裡有活,就伸手幫忙幹。「小許從沒有說過累,但是每次看到他一頭汗,我就心疼。」徐芹告訴記者,「為了回報派出所民警給予我的關懷,我加入了『老太太巡邏隊』,利用自己的力量幫助他們維護社區治安。」

警民一家親,警民魚水情,不外如是。

哈爾濱市道外公安分局東萊街派出所成立於1946年8月。70多年來,一茬又一茬的東萊人身體力行,傳承東萊精神,全心全意地為百姓服務。歷經數代人的努力,總結提煉出「百家熟」「拒腐蝕、永不沾」「警民魚水情」三件傳家寶。

百家熟 辦百家事

有一次,東萊街派出所民警劉陽接收到情報說他的轄區內有個逃犯,看到網上逃犯信息後,劉陽就確定了目標,並和所裡領導共同制定了抓捕計劃。

「快,回來了,走。」東萊街派出所民警劉陽看了一眼手錶,指針停在九點,又看了一眼樓上嫌疑人居住的房間燈已經亮起,於是和另外一名派出所民警王旭一同走上樓。

咚咚咚~,劉陽敲響了劉某的家門。「這麼晚,有什麼事麼?」劉某的妻子問道。「沒什麼事,例行走訪,還有想將你發展為治安聯防隊員的事。」劉陽隨口說了句,門開了。

兩位民警進門後,通過現場摸排和暗語交流將其抓獲。潛逃十七年,劉某終入法網。

「這都得益於我們所『百家熟』的傳統,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不然可能連門都敲不開,錯失抓捕機會。」劉陽說。

東萊街派出所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任區民警在接管責任區三個月內,必須做到「見人知名,提名知情」。

要做到這點可不簡單。「如何熟,那是跑出來的,有時候最多一天我能跑62戶。」東萊街派出所民警林阿明告訴記者,「別看跑這麼多。其實困難很大,敲門就是個難題,敲開了門如何有效溝通又是個難題。」

為了幫助新警更快上手熟悉業務,東萊街派出所沿襲「一幫一,傳幫帶」的傳統舉辦新警「師徒結對」帶教工作拜師儀式。「通過這種有儀式感的活動能讓老民警盡心去教,讓青年警察實現一年跟著幹,兩年獨立幹,三年成骨幹。」東萊街派出所所長劉學鋼說。

東萊街派出所發揮「百家熟」傳家寶優勢,創新出「進門三依靠,核查五關注,增效三藉助,熟悉三反覆」等基礎工作法,建立包含單元群、企業群、商家群等213個微信群,實現了戶戶通,群群通,有效地傾聽了群眾呼聲。

魚水情 警民一家親

「只有熟悉了,才會有感情。」67歲的朱景華是東萊轄區內東萊小區第一批住戶,女兒長居國外。派出所民警毛琦知道後,過年過節常常去看望朱阿姨,邀請她參加所裡活動。「小毛警官真的對我太好了,我女兒不在家,他就像我親兒子一樣啊。」朱景華哽咽地說著。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我心裡所想的。」毛琦向記者講起了一個故事。他的轄區內有一位老人,帶著一個孫子,他的兒子給孩子買了早教玩具,但是老人不會玩,就向他「求救」,毛琦去後花了兩個小時才完全整明白。後來的一天,派出所升旗儀式,老人帶著孫子正好路過,就駐足觀看,和民警們一起唱國歌,結束後,看向毛琦報以微笑。「其實警民情就是通過一件件小事聯繫起來的。」毛琦說。

「我們用心對人民,人民也用心對我們。」劉學鋼介紹,如今東萊地區的居民群眾已經和民警打成一片,天熱了送個大西瓜放在派出所門口,或者沒事了就站在門口和民警聊天;天冷了就告訴民警多穿點,有時候送個暖手寶,還會協助民警做好社會治安防範工作。

在東萊轄區內走一圈,記者時常能看到戴有印著「治安看護員」紅袖標的大娘走在路上。他們活躍在轄區樓院,集貿市場等地,成了派出所的「千裡眼」和「順風耳」。在警民共同努力下,東萊的治安形勢逐年好轉。

「要不是有這些群眾基礎,有人提供線索,即使能破案,也會費很多時間。」曾任東萊街派出所副所長,現任道外分局刑警一大隊隊長的仲光波說道。

隨著科技進步,東萊街派出所也緊跟時代發展,將轄區300餘個高清監控探頭、5個高空「鷹眼」與派出所監控室實時連接,實現了全覆蓋。

拒腐蝕 築牢警魂

2018年,東萊街派出所所長劉學鋼入職東萊街派出所。針對隊伍新情況和隊伍建設要求,劉學鋼召開了民警大會,全所上下共同討論,定下了「八不準,四必須」的鐵律約束行為。

築牢警魂,光有鐵律不夠。東萊街派出所通過抓教育、抓制度、抓載體等「三抓」凝聚警心,通過紅色基因傳承學習、組織保障等方式加強忠誠信念。

為讓新警對職業的珍貴和神聖有所了解,東萊街派出所邀請曾經在東萊工作過的老同志、老幹部和轄區的群眾代表講述東萊的歷史和故事,組織他們參觀東萊史展,講老所長尹燕珩的事跡,教育他們過好金錢關,把好權利關,牢牢守住警察清廉本色,不斷增強他們的使命感,榮譽感。

東萊街派出所一以貫之地加強廉政建設,始終能做到「後門不開、私情不領、送禮不要、吃請不到」,全面打造了一支堅定的公安鐵軍。做到了連續五十多年無違紀行為,被社會各界高度評價,被人民群眾譽為「新時期霓虹燈下的哨兵」。

接力棒 精神傳承

「一朝東萊人,一生東萊情。」這是眾多東萊現任和曾任民警的心聲。「因為我們在東萊街派出所得到的不僅是工作的鍛鍊,還有精神的洗禮,東萊精神將伴隨我們一生。」曾任東萊街派出所戶口員,現任道外分局出入境管理科科長楊波說道。

高霞,1998年正式成為東萊街派出所民警,22年來一直在窗口服務。「我把每位來這裡辦事的居民,都當成自己的親人,在不違反規定、原則的情況下,盡力幫助百姓。」

舒適的座椅,群眾接待地,飲水機,諮詢臺……在東萊街派出所,室內布置的細節之處也會讓人倍感溫暖,正應了派出所門口佇立的牌匾——「百姓之家」。

程金梅是東萊轄區老住戶了,家庭條件一直不好,為此,東萊街派出所民警王新志捐款給她開了間小食雜店,算是有了穩定收入,隨著王新志的調任,民警馬爽、陳亮、趙宇陸續接棒幫扶,一晃三十年過去了,歷經四代民警的努力,她們一家終於過上了好日子,如今的食雜店牆上還可以看到幫扶程金梅的四位民警的合照。

「東萊精神就是以人民為中心,人民滿意是一代代東萊人永遠的追求。」劉學鋼堅定地說。

如今,東萊精神花開遍地,每一位在東萊待過的民警都對東萊有著濃厚的感情,即使到新的崗位,也仍然傳播著東萊精神。

原標題:《《光明日報》客戶端報導:人民滿意是我們永遠的追求》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北京日報客戶端報導後,這些公園官網信息更新了
    4月22日,北京日報客戶端報導了北京市某些公園的官網信息滯後、誤導遊客的問題。刊發後,引起了各公園的迅速反應,記者發現,截止4月23日報導中提到的一些公園的官網已經更新了信息,為遊客提供更準確的服務。北京紫竹院公園將舊紀念品信息刪除北京紫竹院公園原先的紀念品此前報導:北京一些公園官網「停更」 遊客:咋還是10年前的信息呢
  • 《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報導:尼山光耀四海 文明照鑑未來
    12月20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以《尼山光耀四海 文明照鑑未來》為題對第六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進行了報導。2020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第六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圍繞「文明照鑑未來」,展開交流對話,深入挖掘古老文明的深邃智慧,共同探索多元文明的相融途徑。
  • 走過會址、大發渠、工業園…浙江日報記者到遵義,寫下了這篇報導
    浙江日報7月1日啟動「從起航地出發——迎接建黨百年大型融媒體報導」,近日,報導小分隊來到遵義。8月17日,浙江新聞客戶端推出系列報導的第四篇《在中國革命「轉折之城」遵義感受紅色精神照亮徵程——赤水河畔,追尋信仰的光芒》,此刻,和小布一起來看一下浙江日報記者鏡頭下、筆下的遵義。
  • 光明日報社研究部署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
    原標題:光明日報社研究部署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   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2月24日,光明日報社即舉行理論中心組(擴大)學習,組織編委會全體成員、各黨工委書記、各部門業務骨幹和青年骨幹在線開展學習。
  • 光明日報推薦駐浙江記者站站長嚴紅楓同志參評第16屆長江韜奮獎公示
    為紀念「八八戰略」在浙江提出15周年,紀念「紅船精神」提出13周年,光明日報社又組織了「人民懂得——『趕考』路上看之江」的重大採訪活動。嚴紅楓參與了整個活動的方案策劃和負責組織採訪。根據中央領導的批示精神,中宣部發出通知:要求新華社發通稿,《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中央媒體,在2017年6月3日這天,都全文刊發嚴紅楓採寫的《攀登世界角膜移植高峰——記浙大邵逸夫醫院眼科主任姚玉峰》;由嚴紅楓向中央電視臺提供材料,6月3、4日的新聞聯播報導姚玉峰的先進事跡。
  • 脫貧牢記光明恩|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到囊謙縣調研脫貧攻堅幫扶工作
    脫貧牢記光明恩|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到囊謙縣調研脫貧攻堅幫扶工作 2020-10-21 20:3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湖北日報大型融媒報導 "全媒""全景"伴抗疫勇士凱旋
    3月31日,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推出大型融媒報導《致敬仁心 感恩大愛》,多角度呈現援鄂醫療隊事跡,以此表達湖北人民的感恩之心。據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2日,全國已有500多家媒體平臺轉載、推送該組報導,將勇士們的英名傳遍四方。
  • 《東南日報》報導「八一四」空戰
    由於敵強我弱,「八一四」空戰的意外結果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中國各大報紙,如《申報》《大公報》《新聞報》等,在第二天均給予了報導。然而抗戰在天南地北同時進行,全國各地熱點很多,各報對「八一四」空戰無暇或不可能多顧,所言簡略。空戰兩個小時之後,也即晚上10時左右,杭州街頭已經出現了東南日報社發行《號外》的叫喊聲。
  • 《光明日報》聚焦時代楷模張桂梅:「儘自己最大努力為別人點亮一...
    十年前由光明日報和中央電視臺聯合評選出的首屆「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教師」中張桂梅老師的事跡曾讓億萬觀眾和讀者淚目十年後剛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的張桂梅老師再度感動國人受到了廣泛關注與讚譽一起來看12月14日《光明日報》的報導:《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受到廣泛關注與讚譽「儘自己最大努力為別人點亮一盞燈」》
  • 百花文藝出版社與《光明日報》文藝部聯合推出《致敬英雄——2020...
    該書忠實展現2020全民抗疫圖景,收錄的19篇報告文學均首發於《光明日報》,作者中既包括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紀紅建、廣東文學院院長熊育群、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春雷等,也有《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導組的記者,同時還收錄了120餘幅來自抗疫一線的珍貴攝影圖片。讀者還可以通過掃描封底的二維碼收聽由電臺著名播音員錄製的有聲版圖書。
  • 光明日報評論員:弘揚抗疫精神 在新時代的徵程上一路向前
    人民大會堂前紅毯鋪就、禮兵肅裝,國家以最高規格禮遇,向鍾南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四位同志授予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表彰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我們以國之名,致敬抗疫英雄,向他們表示熱烈祝賀、致以崇高敬意。大會開始,全場肅立向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
  • 唱響黃河入海時代樂章,大眾日報「黃河入海流」融媒報導反響強烈
    大眾日報記者 劉兵 楊庭棟 李廣寅 王兆鋒 曹儒峰 2020-09-19 06:22:47 發布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大眾日報大型融媒體報導「黃河入海流·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眾日報寫的就是我們的親身經歷,看了很激動、很振奮。」「一定要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連日來,大眾日報推出的大型融媒體報導「黃河入海流·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
  • [光明日報]中國人民大學與浙江工商大學籤約深化合作
    12月5日,中國人民大學進一步深化支持幫扶浙江工商大學合作籤約儀式在杭州舉行。本著「優勢互補、務求實效、共謀發展、戰略共贏」原則推動浙江工商大學衝刺「雙一流」,建設高水平大學。去年3月,浙江省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籤訂了《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國人民大學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浙江工商大學是指定的省校教育合作重要基地和唯一高校代表。
  • 光明日報社:思想文化大報的全媒體表達
    光明網誕生於1998年,是國內最早一批中央新聞網站;光明雲媒創設於2010年,是光明日報第一個移動端新聞信息服務系統,後經多次升級改造為光明日報客戶端。包括光明日報在內,主流媒體最早的app建設都側重於平臺革新本身,把新聞和信息從印刷版換成移動端鋪陳。
  • 一直都在報導別人領獎,今天我們也站上了領獎臺
    我們從不缺席!楊崢完成採訪任務,我們義無反顧今年是雲南日報攝美部副主任楊崢當記者的第20個年頭所以當這位「身經百戰」的老記者接到赴湖北的採訪任務時他的內心是平靜的△雲南日報記者楊崢出徵鹹寧這一次,他奔赴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湖北。「講好抗疫故事,是黨報人的職責所在。」楊崢堅定地說。
  • 佛山建設人民滿意政府指數公布「人民滿意」首度衝上「90+」
    原標題:佛山建設人民滿意政府指數公布「人民滿意」首度衝上「90+」   12月18日,廣東
  • 短短一天,光明日報、人民網紛紛聚焦報導河南大學!
    《光明日報》報導人民網報導截圖科技與教育扶貧 助力脫貧攻堅"張教授,俺今年種的20多畝西瓜,如今都賣完了,一畝地收益近萬元……"前不久,在河南省夏邑縣太平鎮的興旺農場裡,西瓜種植戶羅貴媛正高興地跟河南大學植物病理學教授張海燕聊著瓜地裡的收成
  • 廣州日報疫情重要報導時間軸
    20日起,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發起的「你的名字,我們的榮光」致敬援鄂醫護活動舉行。 22日起,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承辦的「手印·銘記」大型活動啟動。 30日,新花城客戶端線上首發《南山戰疫日誌》。
  • 光明日報頭版:大力發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
    新華社記者 魯鵬攝「前進道路上,我們要大力發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勁牛力,不用揚鞭自奮蹄,繼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時代創造新的歷史輝煌!」迎辛丑牛年、話百年夢想,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春節團拜會的重要講話中特別勉勵全黨全國人民大力發揚「三牛」精神。
  • 《光明日報》關注時代楷模張桂梅:「儘自己最大努力為別人點亮一...
    12月14日出版的《光明日報》刊發了題為《時代楷模張桂梅事跡受到廣泛關注與讚譽「儘自己最大努力為別人點亮一盞燈」》>的文章,文章寫道:張桂梅作為一個從黑龍江省來紮根邊疆雲南的外省人,她長期獻身民族地區教育事業,疾病纏身卻奉獻不止,教書育人,用愛心和智慧點亮大批鄉村孩子的人生夢想,充分展現了當代人民教師的高尚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