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由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廳主辦,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承辦的「冊府千華——寧夏回族自治區珍貴古籍特展暨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成立60周年」系列活動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隆重開幕。現將此次展覽部分內容呈現給廣大線上觀眾,共大家交流欣賞。
吉祥遍至口和本 續卷三
西夏木活字本 九冊
《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出土時完本者有封皮、扉頁,封皮左上側貼有刻印的長條書籤,書名外環以邊框;封皮紙略厚,呈土黃色,封皮裡側另背一紙,有的紙為佛經廢頁,背時字面向內。通篇字體繁複、周正、秀美。包括《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等四種經文,白麻紙本,木活字版精印,蝴蝶裝,封皮貼有書籤,首頁載有「集經」、「藏譯」、「番譯」者的名字。共9冊,達10萬字,是一部保存較好的木活字本西夏文佛經。該經書在印刷中有版框欄線交角處缺口大、版心行線與上下欄線不相接、同一面同一字筆鋒形態不一、欄線及版心行線漏排、省排、經名簡稱和頁碼用字混亂、有錯排、漏排、數字倒置等活字版印本特徵,因此這部1991年出土的西夏文佛經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它的發現將木活字的發明和使用時間提早了一個朝代,對研究中國印刷史和古代活字印刷技術具有重大價值。這是藏傳佛教經典的西夏文譯本,也是現在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本之一。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西夏紀事本末三十六卷年表一卷
(清)張鑑撰 清光緒十年(1884)江蘇書局刻本 四冊
《西夏紀事本末》主要依據宋、遼、金、元諸史,李燾《長編》、畢沅《續通鑑》等書,兼採筆記、文集成書。起自唐僖宗中和年間遠祖拓跋思恭居夏州,迄於宋理宗寶慶三年蒙古滅夏,記載了西夏立國前後近350年間歷史。凡有得姓始末、夏臺復入、統萬墮城、烏白失期、靈州失陷,直至夾攻覆亡等36事。各篇均究其原委,纂述歷程,考其異同,間附夾注。此書對於治理西夏有參考之作用。
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藏
佛經長卷
西夏文寫本 一件
西夏文寫本《佛經長卷》為捲軸裝,原卷在一起,由九張白麻紙連綴而成,全篇草書,甚難辨認,經名不詳。根據文中多次出現的「勝慧」「彼岸」「虛空」「三寶」「法性」「識」「腦」等詞,可以推斷為佛教文獻,文中有正文,有偈語。偈語有七言、九言兩種。偈語和正文相互發明、證明。全卷共324行,7300餘字,是現知國內最長的一件西夏文佛經長卷。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西夏文雕版
199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宏佛塔出土一百二十塊
西夏文字脫源於漢字,在結構、用筆、布局等方面與漢字十分類似,可謂「論末則殊,考本則同」。雖借鑑方塊形漢字,但西夏文筆畫較多,形體比漢字更為複雜,筆畫多在9—15畫之間。其特點是斜筆較多,大量使用撇、捺,這使西夏文字的四角都很飽滿,疏密均勻,具有很高的審美情趣和觀賞價值。保存於宏佛塔的西夏文雕版數量巨大,使早期雕版零星傳世的局面得以改觀,拓展了早期雕版印刷的實物資料,對研究印刷史、佛教傳播史等具有很高的價值。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妙法蓮華經集要義鏡注四卷
西夏泥活字印本 六十八紙
《妙法蓮華經集要義鏡注》是關於《妙法蓮華經》義註疏之類的佛典。《妙法蓮華經》又稱《法華經》,姚秦鳩摩羅什譯,是印度大乘佛教的早期佛典之一。此經在傳世的西夏佛典中版本數量最多,可見在西夏十分流行,佛教天台宗更是以此經為本經。《妙法蓮華經集要義鏡注》是賀蘭山山嘴溝石窟的出土文獻數量最多的一類,共有數十頁(片),此經是目前第一部講述《妙法蓮華經》義理的西夏文獻,該文獻在現存西夏佛經中沒有發現,在歷代漢文《大藏經》中也未見收錄,很可能是西夏人自己編撰的佛教文獻。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數據、版本價值。此經在《磧砂藏》、《大正藏》中沒有收錄,已知的西夏文佛經中也未見,是新發現的一種西夏佛經。存卷一、卷五、卷八和卷十二。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佔察善惡業報經
西夏木活字印本 二紙
西夏文《佔察善惡業報經》共二紙,經折裝,木活字印本,殘損、缺頁較重,無首尾經名。上下有子母欄,欄距18釐米。每折寬9釐米。此經譯自隋天竺三藏菩提燈翻譯的《佔察善惡業報經》卷下,是有關地藏菩薩所說投木牌佔卜吉兇善惡之法和以示懺悔之法的經典。漢文原文參閱《大正藏》卷十七頁909上欄至中欄。《佔察善惡業報經》雖殘損甚重,但所發現重要內容、木活字印刷的技術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數據、版本價值。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
(元)于闐三藏寶叉難陀撰 元木活字本 一冊四十七紙
館藏《大方廣佛華嚴經》屬元代初期版本,整冊書為經折裝,上下單欄框、木活字版印刷。西夏文楷書,文字工整秀麗,油墨均勻乾淨。該佛經通體為長方形,封皮為厚紙板黃羅裝裱,黃羅上下邊略有殘損,封皮底右側殘損更甚。上下邊緣有修復的痕跡。封面厚紙板上有經函標籤貼於封皮的中部,為豎長方形,長18.2釐米、寬4.4釐米,白紙精裝,有回紋花邊,標籤漢譯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契第六•生》。經名、題款為雕版。經題後有西夏文題款2行,譯文為「唐于闐三藏寶叉難陀譯,奉天題道耀武宣文神謀睿智制義去邪惇睦懿恭皇帝御校」。是書是研究西夏文字、佛教及木活字印刷的重要實物數據,同時也說明了西夏時期木活字版刻印技術的精湛。
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藏
圓覺注之略疏第一上半
西夏泥活字印本 十四紙
西夏文《圓覺注之略疏第一上半》存十四紙,殘損、缺頁較重。有封籤,為雕版印成,四周子母欄。正文完整者寬40.2、高29.5釐米,四界單欄,上下欄距28.5、左右欄距33.5釐米。正文有陰文(黑地白文)「注」或「末」。書口上部有漢文卷數,有的還有西夏文「略疏」二字,下部為漢文頁碼。此經在《磧砂藏》《大正藏》中沒有收錄,已知的西夏文佛經中也未見,是新發現的一種西夏佛經。
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