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對秦國法家的反抗

2020-12-14 騰訊網

成為小炒特別讀者

最近在追劇《大秦賦》,已經看到了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完成,一向沉穩的呂不韋,興奮得有所失態,但是一個細節頗具玩味。

這部書耗費了8年時間,承載了呂不韋極大的期待。在場的文武百官和門客看了後,無不拍手叫好,只有一個人冷眼旁觀——李斯

《呂氏春秋》以儒道為主幹,融合了法家、墨家等諸子百家學說,試圖取代商鞅法家的正統意識形態地位,李斯作為堅守法家的代言人,自然對此是頗為反感的。

呂不韋還特製了一份,加急送往嬴政那裡。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嬴政開始警覺起來,李斯的那一句「相國非忠臣」直擊嬴政的靈魂,兩人快速走到一起。

一場意識形態之爭,在權力博弈的暗潮下,真刀真槍地展開。

1

商鞅變法的得失

公元前257年,呂不韋帶著異人(嬴政父親)入秦,此時長平之戰已去3年,秦國又來圍攻邯鄲,試圖一舉滅掉趙國。

秦國國君是秦昭襄王,已在位50年,是「奮六世之餘烈」的第四位國君,商鞅變法已實施整整100年。秦昭襄王打遍六國無敵手,統一六國成為秦國很現實的目標。

秦國戰功赫赫,但依然是文化上的蠻夷之國,從孔子就存在的「儒者不入秦」,存續至今,並無變化。作為中原人士的呂不韋,是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孫,接受的是儒道等諸子百家的中原文化洗禮,當他在秦國站穩腳跟,自然是看不慣一些現象的。

純粹從文化角度講,秦滅六國,本身是野蠻戰勝先進,當荀子想入仕秦國改變現狀時,秦昭襄公居然拒絕了。當然,這種歷史現象,並非中國獨有,而是在世界史上較為普遍的。

商鞅變法的核心是君主專制,集大權於一身,用嚴刑峻法將全國的人力資源和農業產出集中起來,用作軍費。再用軍爵制將秦人打仗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你只有打仗立功了,才能升官發財。整個秦國,就成為了軍事機器

當然,商鞅變法的這些措施,都不是秦國的創新,而是抄襲的六國變法,至於為什麼獨獨在秦國成功,實際上跟秦國的特殊國情息息相關。在此不再贅述,詳見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商鞅變法,是創舉,不是創新》

商鞅變法的確很有效果,秦國迅速崛起,成為六國懼怕的「虎狼之國」。呂不韋也寄希望於秦國統一天下,但他很快就發現,秦國過於冰冷

秦國打仗,用士兵帶回來的人頭、人耳數量來論功行賞,這就導致:斬首數萬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僅大量殺戮敗軍,還屠殺平民,士兵用老百姓的人頭來增添個人戰功,爭取更大的封賞。

六國軍民,可謂「談秦色變」,這根本就不講武德嘛。六國做不出來的事情,秦國做起來得心應手,毫無思想負擔。

秦國國內,則是極端的功利主義,人情淡薄。秦國稅賦很重,又是「三口之家」單獨核算,不像六國那樣的大家庭,必然斤斤計較,《呂氏春秋》記載:「借父優鋤,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穢語。

把農具借給父親使用,本是正常小事,但現在搞得好像做了什麼好事似的;母親借用兒媳的掃帚,兒媳就會十分不情願。

秦國還極端壓制人們的思想,不準亂想亂說,腦袋裡只要想著」種地「就行。

對於那些不聽話者,則是嚴酷刑法,還開啟連坐制度,人們從寬容忍讓變得戒備森嚴,《呂氏春秋》記載:「兄弟相獄,親戚相忍。」已經有悖於人倫了。

也就是說,商鞅變法的一整套措施,是違背人性的,將人看成是「種地動物」和「打仗機器」,卻忽視了人之為人的基本存在。秦人守法也不是出於內在的認同,而是出於恐懼和貪婪。

《呂氏春秋》就直接說「今不如昔」。

因此,秦國外在的軍隊強大和國家秩序(「鄉邑大治」《史記》,「兵革大強,諸侯畏懼」《戰國策》),無法掩蓋內在的不可持續

在大爭之世和戰爭年代,這一套是有效的,人們還願意忍受,一旦到了和平時代,勢必崩潰。

往更深的說,商鞅變法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光看實際效果是不夠的,必須有內在的價值追求和人文關懷。就如同,從資源角度考慮社會發展,殺掉老人是性價比最高的,但絕不能這麼做。古往今來,所有持續很久的執政理論,都要有人性化的設計,必須符合人性:不僅要生存,還要有思想

但很遺憾,商鞅變法是沒有這些的,全部理論都著眼於「獎勵耕戰」的短期效果,看不到任何「仁義禮智信」這些人文字眼,這就決定了儒家與法家的不同命運

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繼位,「仲父」呂不韋步入權力顛峰。此時就連儒士也知道,六國苟延殘喘,秦國統一隻是時間問題

呂不韋為了建立萬世基業,意識到商鞅變法這套理論已經過時了,開始考慮統一之後的統治問題。

2

雜家

嬴政繼位的這一年,李斯向老師荀子辭別,離開東海之濱的稷下學宮,西行入秦。李斯的辭行,是因為收到了呂不韋的「求賢令」

呂不韋學習戰國四君子,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魏國信陵君,用優厚的待遇廣招門客。他還派專人去當時的最高學府——齊國的稷下學宮,「校長」是荀子,面請有識之士入秦。

李斯就被打動了,成為呂不韋的三千門客之一。

與戰國四君子不同的是,他們的門客既有文人也有武夫,呂不韋只招文人,每人來了後都要寫篇作文交上來。

博採眾長,呂不韋就是要用諸子百家,替換掉商鞅變法的法家思想。呂不韋的文化工程就此展開。

作為當時最具思想價值的兩種學說,儒家和道家成為呂不韋著書力言的主要理論基礎。

呂不韋用儒家的「德」和「仁」替換法家的刑罰,認為法家主張的嚴刑厚賞屬於「衰世之政」。國家要遵從儒家的德治理論,承認血緣關係的重要性,倡導仁者愛人的孝道,從而讓整個社會恢復到一種張弛有度的常規狀態。

再用道家的清靜無為限制君主專制,全國大權操於一人之手,君主能調動一切資源做正確的事,也能調動所有資源做錯誤的事,這種做法不僅風險太大,而且突破了人的物理極限和管理的技術極限。能適用於秦國一國,但難以管理統一之後的七國。

呂不韋看到了這個制度漏洞,認為君主可以適當「無為」,有所為有所不為,適當放權給下面的人,《呂氏春秋》說:「大聖無事而幹官盡能。善為君者,勞於論人而佚於治事。」君主只需要把事情推向符合規律的軌道上運行,其他的可以放手,從而達到「事省而國治」的目的。

到公元前239年,歷時8年,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鴻篇巨製,《呂氏春秋》終於完成。此時,距嬴政繼位已有8年,距呂不韋罷相將只有2年。

這部著作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法家等其他學說的素材,形成一套完整的治國學說。這套學說,法家的痕跡已經微乎其微了,呂不韋也被奉為「雜家」代表。

呂不韋在搶佔思想陣地的同時,也在改變秦國的軍事政策。

秦王政二年,攻佔魏國卷(今河南原陽),斬首三萬。秦王政三年,攻佔韓國十三座城市,斬首一萬。秦王政五年,攻佔魏國二十座城市,斬首兩萬。依然有斬首,但再也沒有大規模殺戮,跟以往相比,是雪崩式下跌。

由於殺戮減少,秦國在統一戰爭中遇到的拼死抵抗也大大減少。

君主專制、嚴刑峻法、軍事殺戮,呂不韋試圖瓦解商鞅變法的三大支柱。

3

失敗

《呂氏春秋》成於公元前239年,這個時間也是很有講究的。這年嬴政已二十一歲,明年就要加冠,即舉行成人禮加冠之後,就要親政了

為了製造轟動效應,他請人把全書懸掛在鹹陽城門,聲稱:如果有誰能改動一字,即賞賜千金。實際上是在學習商鞅「立木為信」的宣傳手法。

這就是成語「一字千金」來源。

嬴政認真地翻閱《呂氏春秋》,但是當他看到呂不韋的政治主張跟現狀有了明顯的分歧時,便拒絕了《呂氏春秋》,二人關係急轉直下。

就在這一年,嬴政力排眾議,執意要封假太監嫪毐為長信侯,嫪毐學習呂不韋的做法,廣招門客,還要著書《嫪氏大典》,以抗衡呂不韋。

嬴政是要用不學無術的嫪毐,來制衡呂不韋的強大影響。

但是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38年,嫪毐與嬴政生母私通並生有二子的事情敗露,嫪毐被誅三族。

沒了嫪毐,誰來平衡呂不韋的勢力呢?於是,嬴政想要除掉呂不韋。

《呂氏春秋》成書的這一年內,在六國也引起了較大的轟動,不斷有士子來到秦國,在呂不韋門下熟讀《呂氏春秋》,期間不乏辯論。

但嬴政無法接受書中的思想。

又過了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37年,嬴政親政,他不希望看到秦國發生思想混亂,便解除呂不韋職務,要將他趕出鹹陽。二人最後一次見面時,呂不韋帶著《呂氏春秋》全卷,面見大王。

呂不韋直言不諱:「這部書就是為大王寫的。」

嬴政說自己讀了很多遍了,是一部好書,但這部書無法解答自己的一個疑惑:「書中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難道天下不該是我的嗎?

呂不韋悻悻離開鹹陽,前往洛陽封地。兩年之後,嬴政又要他離開洛陽去四川,呂不韋飲酖自殺。呂不韋的失意,反襯出李斯的得意,堅守法家的李斯很快就得到嬴政的重用。

呂不韋死後,葬在洛陽的北芒山上,參加葬禮的人很多,場面很大。嬴政知道後,十分氣憤,下令對參加送葬的人分別進行懲罰:從其他國家來到秦國的人,一律驅逐出境;如果是秦國的人,流放。

洛陽的呂不韋墓

嬴政在除掉呂不韋的同時,也擯棄了呂不韋的治國主張,他執意要按照傳統的法家來治理國家

結果,秦朝二世而亡,僅存13年,呂不韋的看法應驗了。

而秦朝皇室,經過內鬥和項羽的屠殺,基本消失殆盡。李斯腰斬,夷三族。首創者商鞅,車裂,全家被殺。從人生角度講,這些主事者可謂失敗,被自己信奉的東西徹底反噬,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所在。

小結

秦朝沒了,嬴姓皇族也沒了,但商鞅變法的思想延續了下來,「百代皆行秦制」,影響中國兩千年。為了延長王朝壽命,皇帝們都採用了儒家思想,但外儒內法,法家才是治國內核,這成為古代王朝始終擺脫不了治亂循環的一大原因。

在秦國百年的血與火中,在野蠻徵服先進的長河裡,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很難評判:它塑造了中國還是荼毒了中國,抑或兼而有之?

無論我們怎麼評判,秦朝的結局,必然不是呂不韋希望看到的,他當初的反抗,猶如歷史長河裡不起眼的浪花,轉瞬即逝,但值得後人書寫。

—END—

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相關焦點

  • 究竟是呂不韋投機秦國還是秦國選擇了呂不韋
    在大部分人眼中,呂不韋是史上最大的投機商,以獨到的眼光看準了秦國的發展前景、看準了嬴異人的發展潛力、看準了其中的巨大機遇。但後來,呂不韋帶領秦國富國強兵,為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投機者能夠辦到的事情。那麼,到底是呂不韋投機秦國,還是秦國選擇了呂不韋呢?
  • 《大秦賦》中的兩位秦國名相,呂不韋和李斯,誰的功勞更大?
    所以我們不去討論一下秦始皇的這兩位名相呂不韋和李斯,這兩位《史記》中單獨列傳的人物,到底哪一位對秦國的貢獻更大。先說說呂不韋,一般提到呂不韋大多數人都會首先想到他和趙姬、嬴政那些不明不白的關係,而忽略了他為奠定秦國天下大統的基礎所作出的貢獻。
  • 呂不韋和李斯哪個對秦國貢獻更大?同為名相的倆人有何不同?
    如果只因為對呂不韋有感恩之情,異人也不會傻到給他這麼好的待遇,秦國也將危如覆巢,比如像隔壁的趙悼襄王趙偃和亡國丞相郭開,歷史評價就能看出那倆君臣有多菜了。首先,呂不韋是是一個商人,在當時社會中屬於鄙視鏈的底層,但他不只是有經商頭腦,在治國方面才略過人。
  • 《大秦賦》近日熱播,引鳩而死的呂不韋,到底給秦國做了什麼貢獻
    後來異人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逃歸秦國如願被立為太子,次年繼承了王位,即莊襄王。接著,呂不韋將懷有身孕的愛妾趙姬贈與異人子楚,隨後趙姬被立為夫人。趙姬生子政,即後來的秦始皇。莊襄王卒,太子政繼位,尊呂不韋為「仲父」。國家大權實際掌控在呂不韋手中。
  • 呂不韋對秦國乃至整個古代史都有著巨大影響,他到底做過什麼呢
    不過,隨著秦國兼併的土地範圍越來越廣大,這種單一的殺人奪地的戰爭方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後期一統天下的需要了,因為這項制度造成秦軍嗜殺,佔領土地時哀鴻遍野,進而導致土地無人耕種,秩序混亂,同時也加深了六國百姓對秦國的仇恨。從他認為,如果秦國再出現像長平之戰那樣大批殘殺戰俘的行為,會造成 「禍反自及也」的結果 ,從而引發六國百姓激烈的反抗情緒。
  • 秦王政的意圖,呂不韋已經知曉,他為什麼不反抗?是懼怕什麼嗎
    種種事件聯繫到一起,呂不韋清楚地意識到,嫪毐就是嬴政對付自己的棋子,要得就是用嫪毐來自己下馬。呂不韋已經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命運,就聯手下都勸說呂不韋廢除秦王,自立為王,這對大權在握的呂不韋來說很容易,他為什麼不做呢?
  • 李斯和呂不韋哪個對秦國貢獻更大?
    呂不韋為了自己的封爵。(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就嚴格規定,沒有軍功或國家規定的其他幾種立功表現,絕對不能封爵。)呂不韋滅東周,因此功得以封侯。但我們要強調的是,呂不韋滅東周,但他沒有採取簡單的趕盡殺絕的方式,而是以陽人地賜周君,奉其祭祀。通過這一舉措,在列國中樹立了一個秦國為「王者」的形象。這樣做,不僅起到了和緩諸侯列國中已經亡國者反抗情緒的作用,而且更能瓦解未滅諸侯國人民的鬥志。
  • 《大秦賦》用了39集才看清呂不韋,明白了《呂氏春秋》這個伏筆!
    在《大秦賦》的眾多人物當中,呂不韋無疑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了。從一介商賈一躍成為秦國的相邦,為秦一統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人無完人,呂不韋貪婪權力,一度成為權傾朝野的權臣。這方面在《大秦賦》中也有所展示,為了推遲嬴政親政,設計構陷成蛟。為了讓趙姬對自己言聽計從,將嫪毐送入宮中。由此來看,呂不韋似乎是一個反面人物,那麼果真是如此嗎?
  • 《大秦賦》呂不韋不死,秦國會這麼快滅亡嗎?
    賈誼認為秦國的失敗是出於暴政——是殘酷的法律、沉重的勞役逼得百姓走投無路,不得不反。秦國在統一之前,一直沿用的是法家思想,以嚴刑峻法而聞名。在戰爭年代,商鞅變法流傳下來的制度的的確確使秦國強大了不少,最終實現統一。而統一之後的秦國,國情發生了變化,繼續使用法家思想治國,一定會出現問題,百姓痛苦不堪。
  • 秦始皇為什麼一定要逼死呂不韋?
    異人聽了這話,立刻發下重誓,許下承諾說:果真成功,我與你共享秦國。由此說來,將呂不韋稱之為風險投資家恰如其分。就這樣異人以秦政權做抵押,在呂不韋資產運作下,異人如願以償地登上了秦王的寶座。而呂不韋也成為了「無冕之王」與異人共享秦國。
  • 呂不韋執政秦國12年,成就了秦一統六國,沒有呂不韋就沒有秦始皇
    這段時間剛剛上映的「大秦賦」講述了在戰國末期,巨商呂不韋與秦國統一之前的種種事情和幼小的嬴政如何一步步蛻變成一個真正王者並完成大一統。從某一方面來說,秦統一六國之前,呂不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戰國末期,秦國日益強盛,六國勢弱,天下統一之勢漸顯。呂不韋是衛國濮陽(今河南省安陽市滑縣)人,戰國末年的一個商人。與其他商人不同的是呂不韋把生意經做到了政治上,而且把淪為趙國質子的秦國公子嬴異人一步步扶上秦國王位。
  • 秦朝立國15年崩潰,呂不韋的「民本思想」,和「民主」差距在哪?
    秦國橫掃六國,統一天下,建立大一統的秦朝,短短15年就崩潰了,為什麼?秦帝國偏向於法家,法家專制殘暴,過於強硬的管理方式,儘管在國家用兵打仗的時代有效,但你要保持社會長治久安,卻行不通。呂不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呂不韋對這一點看得非常清楚。於是他在《呂氏春秋裡》把中原先秦諸子百家的各路文化,綜合成一個文化系統,介紹給秦國,希望由此改變秦國的風氣,這就是雜家。雜家討論了哪些問題?
  • 《大秦賦》呂不韋不姓呂,姜子牙23世孫,《呂氏春秋》一脈相承
    不可否認法家思想的確讓秦國在戰國時期迅速壯大了,從這一點上來說,嬴政堅持以法家治國是有一定道理的。 呂不韋的想法與嬴政截然不同,希望以《呂氏春秋》作為秦國的治國之策。《呂氏春秋》被後人歸類為「雜家」,因為其包含了前秦諸子百家的思想。
  • 對秦國影響最大的這五位丞相,共同建成了強大的秦國
    圖片:張儀與秦惠文王劇照 四.呂不韋 呂不韋作為丞相,輔佐過兩任秦朝君主,秦莊襄王和秦王贏政都請教過呂不韋的治國意見
  • 呂不韋不可全身而退的悲情一生
    至於呂不韋是否見到子楚的第1面,就認為這個人可以被自己利用,自己的舞臺在秦國。還是碰巧就因為看到了子楚,而決定將秦國作為自己的舞臺。這個問題已經無法證實,但是我認為呂不韋更多的還是想在主觀上將秦國作為自己的舞臺,畢竟在當時秦國變法最為深刻最成功。秦國朝堂之上,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山東六國的名臣將相。
  • 逼死呂不韋,毒死韓非子,秦始皇終成強秦性格的化身,一統天下
    呂不韋的功績被全盤否定。被送往趙國的可憐人質子楚之所以能成為秦王,都是因為呂不韋的功勞。那時,呂不韋評價他為「奇貨」。如果不是呂不韋對華陽夫人做工作,子楚是不可能即位的。始皇帝也因為是子楚的長子,才能繼父親之後登上王位。不能說呂不韋沒有功勞。始皇帝清除在政界呼風喚雨的呂不韋,必然是在為建立王的獨裁體製做準備。
  • 皓鑭傳李皓鑭回秦國的是在第幾集 李皓鑭順利回到秦國呂不韋功不可沒
    皓鑭傳李皓鑭回秦國的是在第幾集 李皓鑭順利回到秦國呂不韋功不可沒時間:2019-02-12 14:02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皓鑭傳李皓鑭回秦國的是在第幾集 李皓鑭順利回到秦國呂不韋功不可沒 《皓鑭傳》中,李皓鑭在第41集回到秦國,從她嫁給嬴異人的那一刻起,便註定要和嬴異人一起過危機重重的生活
  • 呂不韋和秦始皇究竟是什麼關係?
    意思是,秦國在《呂氏春秋》之前是沒有私人著述的,秦國的學術發展從呂不韋編纂《呂氏春秋》開始,他改變了秦國沒有私人著述的局面,是東方的學術思想向西方傳播的重要人物。因為它突破了各家學說的限制,吸納了各種說法,但是「雜」也暗含雜亂的意味,它既不是儒家,也不是法家或道家,但是又兼有各家學派的優缺點。處在周秦巨變,中國由封建走向大一統的轉變時代,《呂氏春秋》與秦國大一統新政到底有什麼聯繫?這一直是個很有爭議的話題。
  • 分析呂不韋怎麼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最後為什麼飲鴆而死?
    前267年,呂不韋到趙國邯鄲做生意時,發現了巨大的商機,他在那裡見過秦國公子異人,在趙國做人質,便以為「奇貨可居」。 經深思熟慮後,他決定將家產一分為二,用五百金資助異人子楚結交賓客,再用五百金購置珍寶到秦國遊說華陽夫人,並通過華陽夫人說服秦孝文王立異人為嫡嗣。隨後,異族子楚在呂不韋的幫助下逃回秦國,並如願立為太子,於次年繼位即莊襄王。
  • 《大秦賦》呂不韋為什麼不贊成嬴政親政?莫非呂不韋想取而代之
    在當時,秦國已經是戰國時期的頭號強國,而贏異人則是上天給予呂不韋的」商機「。他以贏異人為跳板,成功成為了秦國的一名權臣。本圖片來源於網絡而呂不韋真正成為秦國權臣的時候,則是在秦莊襄王去世後,秦國正處在」主少國疑「的動蕩時期,呂不韋憑藉著自己的才能迅速的穩定了朝局,平息了邊境的戰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