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兒女彈奏著大三弦載歌載舞
一串串鞭炮炸響「開門紅」
……
12月16日,昆明柴石灘水庫灌區石林提水灌片骨幹工程正式通水,這標誌著石林灌區乾旱缺水的歷史被改寫。未來,柴石灘水庫將替代陽宗海的灌溉用水,改善石林北部地區的生態環境。
01
「十三五」期間投資最大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
柴石灘水庫灌區工程是「十三五」期間昆明市投資最大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位於宜良縣和石林縣境內,灌區範圍屬珠江流域,是以柴石灘水庫為主要水源工程的大型灌區,設計總灌溉面積為37.81萬畝。
乘坐船隻行駛在柴石灘水庫,河道清水長流,湖泊漣漪蕩漾,沿岸綠樹連綿。通過一千多個日夜的建設,柴石灘水庫將被用於石林北部的灌溉、城鄉及人畜供水,並為保護高原湖泊——陽宗海生態環境提供補充水源,為灌區內經濟發展、生態恢復提供重大的基礎支撐。
02
多年來吃盡乾旱之苦
石林地處北亞熱帶半溼潤季風氣候區,乾濕季分明、春旱秋旱十分突出,頻繁發生的乾旱造成當地少數民族生存發展困難。石林縣多年平均降水量948mm,但年內分配不均勻,農業需水量大的3月—5月降水量僅為149.7mm,僅佔年降水量的16%,同期水面蒸發量751.6mm,佔年蒸發量的40%。
據石林縣1950年至2013年統計資料顯示,64年間共出現乾旱災害33年,其中1950年—1956年、1977年—1980年、1987年—1989年、2003年—2005年以及2009年—2013年發生連續乾旱,最長連續乾旱時間達7年。
在石林灌區群眾胡錦松的記憶中,因為乾旱缺水誘發的水事糾紛時有發生,遇到旱情,別說莊稼,連人畜用水保障都難以為繼。
2009年旱災肆虐期間,石林灌區內塘壩全部乾涸見底。為保障群眾生活,當地政府組織運水車到幾十公裡以外的水源點拉水解決人畜生活用水和抗旱生產用水問題,年費用近千萬元,人畜飲水安全和群眾生存受到嚴重威脅。
同時,乾旱經常導致小春作物絕收,大春作物大幅度減產。2009年到2010年,石林遭受了秋冬春連旱,全縣大部分小春作物絕收,全年糧食總產量僅9038.8噸,平均畝產只有50多公斤。群眾只能依靠廣種薄收維繫生計,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
「由於乾旱缺水,老區人民群眾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十分艱難,每年春秋兩季生產生活用水都是靠人背、馬馱、牛拉。」工程相關負責人說。由於該地區還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區域,是石林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區,石漠化嚴重,生態環境脆弱,由於缺水,生態環境得不到有效保護。
03
解水困成歷屆政府共同目標
水從來與人類文明興衰密切相關,中國人「海晏河清、四海安瀾」的太平理想也由此而來。細數中華民族發展史,也是一部與水旱災害「較量」的歷史。
中央提出要把堅持民生優先作為水利建設的基本原則,大力發展民生水利,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石林縣北部乾旱缺水的問題一直得到各級領導的關注與重視。早在1959年,抗日名將、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雲南省副省長張衝就提出利用南盤江幹流水資源解決石林北部丘陵區耕地灌溉問題的設想。幾十年間,各級政府施策、調研、制定可行性報告,目標只有一個——將柴石灘水庫的水「提」到石林哺育彝鄉。
柴石灘水庫是臨近宜良、石林灌區的唯一大型骨幹水源工程,水量充沛,可為宜良、石林農業灌溉提供穩定的供水水源。灌區工程建設後,通過柴石灘水庫水源替代丘陵地區的小型水庫、龍潭和地下水等優質水源進行灌溉,置換出的優質水源用於該區農村人畜飲水;同時通過水資源合理配置,水質相對較優的賈龍河、獐子壩河及其它小型蓄引水工程以供給對水質要求較高的城鄉生活用水為主,解決群眾的飲水難、飲水不安全問題。
04
歷時3年建設 投資2.43億元
政府部門頂層設計,職責部門積極實踐。工程自2017年4月開工建設以來,目前累計完成投資2.43億元,完成一、二級泵站建設、取水口平洞和堅井的開挖及砼澆築、7個調節蓄水池建設及24.6公裡輸水管道安裝,後續配套工程也在有序推進中。
「342米,這個數字是一、二級泵站的提水高程,也是全省數一數二的高度。」 石林縣水務局總工程師楊利平自豪地說。工程量巨大,技術含量極高,石林提水灌片控制灌溉面積6.27萬畝,建設輸水主幹管道總長26.16千米(不含泵站提水壓力管道),布置泵站2座(支鍋石一、二級泵站),蓄水調節池9座,閥門井119座,項目在建設中的部分技術難度在雲南省水利建設史上都很少見。
石林縣副縣長殷瑕介紹,項目完全建成後年供水量達1222萬立方米,相當於在石林縣北部地區建設一座中型水庫。石林縣北部地區的螺螄塘、林口鋪、天生關、和摩站、佔屯、北小村6個村委將會受益。
歷時3年建設,昆明柴石灘水庫灌區石林提水灌片骨幹工程正式通水,「能從山下箐溝裡的柴石灘水庫提水是我們祖輩的願望!」載歌載舞的彝鄉兒女用大三弦表達心中的喜悅。
長期乾旱史被終結,乾旱帶來的苦日子一去不復返,聲聲鞭炮炸響了新的希望。
來源:昆報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