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青年幹部要多墩墩苗,我們這個村恰巧就叫『青墩村』,真是來對了地方!」1983年出生的李章程是全國政協機關派駐安徽省舒城縣開發區青墩村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儘管駐村只有一年多時間,早已把自己視作「青墩人」。
從抓黨建到組織村民外出培訓,再到徵地、蓋大棚,李章程逐漸適應不停變化的工作場景與內容,也因此喜歡上這種「白天走幹講,晚上讀寫想」的駐村生活。
青墩村位於舒城縣縣城北郊,2014年被確定為貧困村,是該縣80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之一。曾幾何時,由於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公共服務條件落後,村裡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濘泥路滑,垃圾到處堆放,群眾出行難、就醫難、開展文體活動難。
青墩村「兩委」在開發區黨工委、管委會的領導下,與駐村扶貧工作隊、駐村工作組的同志一道,團結帶領全村廣大幹部群眾,以黨的建設為引領,持之以恆抓扶貧。2017年,實現村出列,目前除1戶3人將在2020年脫貧外,其餘貧困人口已於2019年之前全部脫貧。基礎設施的變化讓不少長期離家的村民發出這樣的感慨:「居然不認識回來的路了!」
2017年,青墩村光伏電站於建成並併網發電,每年可收益7萬元,包括縣級光伏收益分配在內,每年有33戶貧困戶獲得光伏收益。村裡現有工業集中區租賃用房兩棟,共1200平方米,每年通過租金收益47500元,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扶貧,在碧桂園集團駐青墩村扶貧工作隊隊長黎超新的協調下,集團投資300萬元在青墩村建起了佔地30餘畝的大棚基地,打造集農產品生產、農業科技推廣、旅遊觀光、青少年勞動教育為一體的產業扶貧基地。
12月10日上午,記者看到,大棚裡的草莓已經掛果,即將上市。「我們的果子零售就能賣到40元每斤的好價格,銷往省城,供不應求。」齊心草莓採摘園的負責人張廣運正在大棚裡帶著工人摘草,這位過去從事服裝業的返鄉青年告訴記者,家庭農場除了支付土地流轉租金外,還能為村民在家門口就業提供崗位,每月能增收2000元。共計帶動近20戶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近10萬元。
「企業參與扶貧,並非是送錢『輸血』這麼簡單,關鍵是要幫助實現『造血』功能,為當地打造一條撤不走的產業鏈。」黎超新總結道。
作為駐村的兩支扶貧隊的80後隊長,黎超新、李章程兩位「戰友」,只要聊起村裡扶貧的思路,常常「秉燭夜話」到凌晨。這場屬於兩個駐村幹部之間的「青墩夜話」,也見證著他們的共同成長與青春友誼。
「有時深夜聊完,我們就會一起離開村部,借著手機的微光,把我們深愛的村莊再看一遍,想想未來可能的變化,心潮澎湃。」李章程說。
鄉村振興需要青春激情的注入,年輕扶貧幹部的到來,無形中激活了鄉村文化建設,青墩村不僅村容村貌煥發新顏,村風民風也在悄然變化。作為第一書記,李章程以黨建引領為抓手,以流動黨員的教育管理為突破口,以黨建帶動團建,凝聚返鄉青年與在外青年,為家鄉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村裡有了首支籃球隊與志願者服務隊,「大美青墩」微信公號做到了第76期……青年參與集體事務的熱情高漲。今年7月,為了慶祝黨的生日,村裡決定舉辦一場群眾聯歡活動,不過,村兩委幹部起初並沒有底氣:「節目從哪裡來?誰又能來主持……」沒想到,全村一下子就報送了30多個節目。從未上過臺的青墩村團支部書記桂霞首次擔綱主持,大獲成功,博得「滿堂彩」。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動通過表彰典型、文藝演出、扶貧知識搶答等形式寓教於樂,極大地豐富了農村基層群眾的文化生活,場務人員均由本村「兩委」幹部、大學生組成,進一步淬鍊了村「兩委」幹部的工作能力。活動同步開通了抖音直播,流動黨員為家鄉發來祝福視頻,很多在外青年隔著屏幕就能感受到家鄉的喜慶氛圍。
「從機關來到農村,再也沒有了上下班的時間概念,農村工作就像雜技演員頂盤子,一個都不能掉,必須學會統籌兼顧。」李章程坦言,駐村「墩苗」的經歷為自己補上了基層工作的重要一課。同樣出身湖北恩施農村的他表示,「我的老家也有和我一樣來自外地的扶貧幹部,都是『把他鄉當作故鄉』,帶領村民奔小康,每當想到這些,自己的壓力更大了!」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