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文/圖 李建新
改革開放以前,物質相對匱乏,縫縫補補是生活中的常態。俗話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依稀記得在那個年代的大小街巷內有著各類傳統手工藝人:補碗補鍋的、磨刀的、配鑰匙的……在這些形形色色、林林總總的人群之中,總會有著那麼一個或者一些補鞋、修傘的工匠。
在雙峰縣井字鎮井字街,每逢趕場的日子,總有三個補鞋匠會準時準點的出現在那個小小的角落裡,為有需求的人縫縫補補,人們親切地稱他們為三個「臭皮匠」。
▲左新桂,出生於1955年,雙峰縣井字鎮銅梁村盤古組人。1974年開始學習補鞋。當天生意真好,他樂開了花。
▲周石羅,出生於1953年,雙峰縣井字鎮蔣市村人,1971年就開始學習補鞋。他說:「老朋友都會照顧生意,既是來補鞋,也是來陪老夥計聊聊天。」
▲王冬生,出生於1949年,雙峰縣井字鎮蓮塘村王泥組人,責任制到戶後為了生計,在1982年開始學習補鞋。他一邊補鞋,一邊與客戶談笑,時間一晃而過。
天未亮,補鞋匠們挑著擔出門,一頭是補鞋機,一頭是裝著尼龍線、釘子、膠水,還有廢輪胎皮的簡陋工具箱,這樣便組成了他們養家餬口的攤子。補鞋匠,也稱皮匠師傅,最初是做木屐的。即用滾熱的桐油淋到粗馬糞紙上做成鞋面子,然後安裝到木底上。隨著木屐消失,皮匠師傅也就只補補鞋子了,有時也會幫人修修傘。
▲扁擔在兩肩來迴轉換,一轉換就是幾十年。
▲木箱雖小但工具一應俱全。
▲幾十年來,三個人在這裡擺攤的位置曾未變過。
▲穿線:年紀大了,為補鞋機穿線是一件大費眼神的事。
▲踩線:對於鞋面子鬆了線的,用手搖補鞋機踩上就可以。
▲納鞋:如果鞋面子與鞋底鬆了,則需要手工用錐針一針一針的納好。
▲挫鞋底:磨損嚴重的鞋底需要補上一塊皮子。為確保皮子粘的牢固,須先用挫子(自製)將鞋底的原本髒舊挫去。
▲剪皮子:按照鞋底磨損面積的大小剪好。
▲修傘:師傅不僅能補鞋,還能修傘。
▲換拉鏈:為包包、衣服換拉鏈也是常事。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補鞋的需求越來越少,曾今那些走街串巷的補鞋匠人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也有少數的補鞋匠人卻依然在堅守著,他們為時代留下印記,同時也與時代同步發展。
▲「濟公」一邊唱吟一邊教大家如何使用膠水補鞋。
▲在井字鎮上擺攤賣補鞋膠的「濟公」同時開著手機直播在線售賣。
近日,我們兜兜轉轉,在長沙市開福區某個商場的角落裡找到了一家修鞋集合店,店內有修鞋、洗鞋、翻新、縫紉......各種元素融合在一起,逐漸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一個幹練的中年男人在一臺大型的機器旁補鞋,還有市民在等候修補拉鏈。蘇昱靜 攝
▲大型的修鞋機器,集修鞋、清洗、烘乾、打磨、上色、鞋型修整……於一體。蘇昱靜 攝
那些街角的補鞋故事
你還記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