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人說,遠離家鄉,跑到一線城市工作的年輕人,把自己活成了社畜。
想起春節回到老家,聽親人們家長裡短的嘮嗑,得知一些小時候夥伴和同學的現狀,好像確實是這麼回事。
混跡一線城市網際網路行業,或者趕上風口做電商,做直播的人,總有一種優越感,覺得自己是時代的弄潮兒,永遠走在最前端。
是不是趕上風口不好說,但掙了大錢的還真是少數。在一些三四線城市,一些人們不太注意到不當回事的行業,也不少掘金的機會。
畢業後就在中部某二線城市工作的張同學,這幾年很是低調,他爸爸張叔叔卻很高調,過節到處講他那爭氣的兒子,「年終也就發了十幾萬吧。」
這位同學在做的是資產評估行業,很多人不了解。其實,這個行業很賺錢。
就拿明擺著的一點來說,在一些資產轉讓拍賣、企業兼併、資產抵押等評估立項中,交易價格是以資產評估中介機構的評估價格為準,而不是像西方以市場價為準,這就給資產評估中介機構營造了很大的調控空間。
資產評估中介機構在交易雙方之間,只需左右傾斜一點點,都會對雙方的利益造成重大損益,其中的巨大利潤自然不消說了。
從實習開始,他就在一位業界前輩的指引下進入了現在的公司實習,畢業後就留了下來。工作三年,他就升任項目經理,管著十幾個人的團隊,雖然每月工資不高,一年的甜頭卻都在年終獎裡了。
2
從小一起玩到大的菜菜是我們這唯一一個畢業就創業的人。
意想不到的是,他選擇了進入中國滿大街都是廣告的駕校行業。
當時,小夥伴在一起吃飯時就挖苦他:「讀那麼多書,到頭來幹這麼沒技術含量的活兒,跟中專生搶飯碗,要不要臉?」他卻很不以為然,吐著煙說,啥賺錢幹啥,管其他的幹啥。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當我們幾個打工仔還在拿月薪的時候,他早就實現了買房買車的願望。
他經過一番調查後,發現了居住城市的一塊空白市場——高校密集,駕校稀少。
菜菜在搞好跟各大高校學生會的關係後,就啟動了駕校招生,由於有學生會組織的宣傳,駕校生意爆滿,有時他還要向其他駕校輸出生源,從中又能抽取一筆提成。
他說,附近高校和社會人士構成的駕校市場,每年大概能有2000萬的營業額,他目前只能吞下3%-4%的市場,下一步準備開拓其他地區。我們當初都瞧不起的駕校培訓,人家愣是做到年營收60萬-80萬,刨去成本,淨賺三四十萬。
3
小學同學彭同學大專畢業後,幹起了倉庫管理的工作。這在小學同學群炸開了鍋了:看他平時挺聰明,咋讀了個大專跑去管倉庫了呢?還不如沒讀過書的農民呢。
這確實讓人感到詫異,即便是一些初中畢業的同學,也開店的開店,承包小工程,雖然看起來不光鮮,總比倉庫管理員聽起來有面子。
大前年有一次,我們在異地的火車站遇到了。他一身西裝筆挺,皮鞋鋥亮,領帶也很有型,一點兒看不出來是幹倉庫管理員的。
一問才知道,他是在一家中德合資企業做倉庫管理員,人家這倉庫管理員可不是天天守倉庫的,而是管著七八個工人。
而且他說,這幾年發了點小財,一定要請我去大飯館吃頓飯。
飯桌上一番寒暄之後,才知道他是怎麼發了那點兒小財的。原來,他們公司是生產汽車車燈的,公司每年都有大批不合格的車燈處理。
這些不合格的車燈大多數都是略有瑕疵,無法供給寶馬、奧迪、奔馳、豐田等品牌商,而這些車燈的實際性能沒有任何問題,但公司都以廢品來處理掉。
在他來了之後,看到整車的車燈被收破爛的收走再轉手賣掉,他很不甘心。
作為倉庫管理員,他最清楚每個型號的車燈庫存多少、下一批次什麼時候到貨。於是,他找到幾家汽修店,以略低於市場價的價位跟他們達成了合作,卻以廢品的價格從公司手中買走。
中間的差價高達幾十上百元,他一年就能從中賺取二三十萬。
4,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當我們還在羨慕北上廣那些聽起來高大上的職業時,早有同齡人在二三線城市一些我們看不上的行業默默賺大錢。
其實,這個世界根本沒有所謂的高薪職業,只要你在任何一個行業找到了門道和位置,你就能拿到高額回報。
所以煎餅大媽月入三萬,範冰冰化妝師月薪八萬,我們都應該抱以平常心看待。
人一生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隨波逐流在浪潮中淹沒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