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十二集)

2021-01-09 中國軍網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十二集)

天下為公行大道

內容提要

為了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構建良好的和平環境,構建新的人類社會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從十八大以來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重要理念。

本集以「天下」為主題,通過三個部分:廣交朋友、「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來分別闡釋習近平總書記的外交思想。

第一部分:廣交朋友——選用總書記的用典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闡釋我國廣交朋友之理念。通過搭臺促進交流,促進人類文明互鑑。

第二部分:「一帶一路」——選用總書記的用典是「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闡釋我國「一帶一路」之初衷。「一帶一路」旨在為世界其他國家分享中國機會,使得沿線國家和地區與中國一起發展,共享繁榮。

第三部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選用總書記的用典是「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闡釋我國世界大同之理想。「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彰顯了東方智慧,是中國古代天下觀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整體闡述

主持人康輝:

大家好,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科技大學的同學們,歡迎你們。

今年的6月,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舉行,在青島峰會最後發表的《青島宣言》當中,寫入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理念。這也是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再一次被寫入國際決議。那之前它已經被寫入了聯合國大會的相關決議、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社會發展委員會、人權理事會,包括國際勞工大會的相關決議。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貢獻給世界的非常具有中國智慧的全球治理方案,它當然承繼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關於「天下」的思想精髓,同時又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我們一起來解讀,習近平在談國家交往、談全球治理時的用典,我們進一步深入地來學習他的歷史觀、國際觀。

好,現在我們掌聲歡迎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中共中央黨校王傑教授。

思想解讀人王傑:

大家好!中國自古以來,與世界各國的交往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咱們中國人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天下觀和世界觀。《尚書》講的「協和萬邦」,《周易》講的「萬國鹹寧」,《論語》講的「四海之內皆兄弟」,《禮記》講的「天下為公」,一直到李大釗、毛澤東講的「大同世界」,習近平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脈相承,賡續不斷。

古代的大同理想,在今天的最新表達就是中國夢和世界夢,中國夢和世界夢是息息相通的;古代的「協和萬邦」、「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為公」,在今天的最新表達就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建立新型國際外交關係,在不同的場合反覆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意義。那麼這一集,我想談三個問題,第一就是廣交朋友;第二,「一帶一路」;第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先談第一個問題:廣交朋友。下面我們請看習近平主席是如何論述的。

第一段落

微視頻一: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哲人孔子說的話,表達了中國人民對朋友到來的愉悅之情。我們邀請中外朋友相聚一堂,就是要感謝大家為中外友好事業做出的不懈努力,回顧為共同目標而奮鬥的崢嶸歷程,暢談長期合作結下的深情厚誼。

主持人康輝:

這段話是2014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的紀念活動的時候他講的。講話當中,習主席引用了大家特別熟悉的《論語》當中的那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前不久舉行的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因為舉辦地就是孔孟之鄉、齊魯大地,所以這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成了大家最常用的問候語。這句名言言簡而意深,現在我們就有請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人——北京師範大學康震教授,為大家詳細地解讀這句名言。

經典釋義人康震:

這句話的原文是這樣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就是這一段話當中的一句。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個「朋」實際上就是人群的意思。我們知道,有一句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那麼這句話的本意是說,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從各個方向、從各個地方會聚到自己的身旁,難道不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嗎?所以我們說,在孔子的時代,人們就已經意識到了一個問題,要做成一件事,特別是要做成一件大事,必須要有志同道合的人。只有志同道合的人和自己在一起,做起事情來那才是幸福的,做的事情才是有價值的。

孔子他的弟子據說有三千之眾,這些弟子來自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性格,年齡差異也都比較大。年齡最大的弟子,可能是年齡最小的弟子父親一輩的人。那麼這麼多的學生,情況很多元,類型也不一樣,孔子採取的方法是有教無類。通過有教無類的方法,通過一種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氣魄,孔子把他們聚攏在自己的杏壇周圍,形成了當時教育的一種盛況,也為當時培養了大批的人才。所以我們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既是一種對朋友的呼喚,一種對朋友的歡迎,也更是孔子在當時召喚人才的一種氣派。

孔子不僅說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而且他對具體交什麼朋友,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說,他認為,交朋友要多交益友,少交損友,要多交那些對自己真誠相待的人,要多交那些對自己在知識、道德和品格方面有幫助的人,而不是去結交那些走歪門邪道,同時心術不正的人。孔子還認為,交朋友應該以誠相待,要有信用。他的學生子夏就說過,與朋友交,言而有信。事實上,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當大家談到交朋友的時候,使用的很多成語和俗語,都是當初孔子和學生們使用的。孔子還主張交朋友要重義輕利,以友輔仁,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什麼意思呢?真正的君子交朋友,靠的是道義,靠的是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小人交朋友,只是以利益來作為衡量,以功利來作為衡量。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樣一句孔子的名言,為我們展示了中華民族對待朋友,對待與我們友好的國家,對待與世界各國和各個民族之間的一種交友的價值觀。

那麼習近平主席用這樣一句話,實際上就是向世界各國的人們,擺明中國和世界人民交往的立場和價值觀。世界各國的人們來到中國,與中國合作,與中國交流,我們要敞開我們的大門,和世界各國人民交朋友,只有在這個過程當中,才能夠真正讓世界人民認識中國,也讓我們更加地了解世界。

思想解讀人王傑:

古人說「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說的是交朋友要交那些生死相託的朋友,交那些真心的朋友,交莫逆之交,交刎頸之交。其實國與國之間也是這樣,誠實相待,不能夠以大欺小,以強凌弱,這種交往應該是超越了利益、超越了地域、超越了時空,更擁有長久的這種價值,更有這種持久力。

主持人康輝:

《論語》當中還有一句話,大家也非常熟悉,就是「德不孤,必有鄰」,那麼康震老師,在您看來,國家是不是也真的和人一樣,只要你有德的話,就會必定有鄰有友?

經典釋義人康震:

對,古人講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國與國之間交往肯定是有利益的。但是在利益之上,如果失去了這個道,我們古人說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如果沒有了這個道,沒有了這個德,沒有了價值判斷,沒有了價值準則,那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完全是赤裸裸的利益的關係,那這個關係是混亂的,而且也將失去秩序,也難以持久。

主持人康輝:

我們現在正在推動構建的新型國際關係,就是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就是要讓我們的益友、諍友的朋友圈變得越來越大。那接下來,我們繼續請王傑教授,來給大家講中國的主場外交,我們這個朋友圈是如何做得越來越大的。

思想解讀人王傑: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體現了中國人民敞開寬廣的胸懷、廣交天下朋友的一種良好的願望。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最文明的國家。唐朝時期的中國當時實行科舉考試,它允許外國人在中國科舉考試。這樣的話就吸引了很多的外國人到中國來求學、為官。在新羅國,有一個叫崔致遠的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崔致遠12歲來到中國求學,經過科舉考試,考上了進士。你想想在當時,多少中國的學子想參加科舉考試,想考個進士都不容易,但是一個外國人考上了,非常不容易!那麼崔致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崔致遠在28歲那一年回國了,那麼他回國以後,他一個很重要的使命,就是不斷地傳播中國的文化。崔致遠可以說,在唐朝和新羅國這兩個國家之間建立起了一座友好的橋梁,為唐朝和新羅國之間的友誼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那麼其實咱們翻看我們的歷史,像崔致遠這樣的人,應該是很多很多,這就是體現了中國人的一種熱情好客,體現了「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一種友情。那麼還有一個故事,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非洲的坦尚尼亞。習近平主席在演講中,還舉了一對新婚夫婦。這對新婚夫婦,把度蜜月的地點,沒有選在旅遊勝地,而是選在了遙遠的非洲的坦尚尼亞。

主持人康輝

今天在節目現場,我們就把這個動人故事當中的女主人公請來了。我們掌聲歡迎,中國聯通的工作人員李玲。李玲你好,請。你先生今天沒來,是去非洲了嗎?

嘉賓李玲:

沒有,今天他派我做代表。

主持人康輝:

習近平主席在那次演講當中,講到你們故事的時候,最後他說這對年輕人是真心愛上了非洲。那你覺得你們是真心愛上了非洲的什麼?

嘉賓李玲:

我覺得去非洲之前是因為野生動物,然後去了非洲之後,我覺得我愛上了那兒的自然風光,愛上了那種純粹的自然,然後愛上了那兒的一草一木,也愛上了那兒非常淳樸、非常可愛的人。對。

主持人康輝:

有什麼故事能跟大家講一講嗎?

嘉賓李玲:

我當時,第一次到非洲的時候,是在坦尚尼亞三蘭港。然後下飛機以後,我打了一個車去酒店。那在路上的時候,那個司機知道我是中國來的,然後就特別興奮地說,我告訴你,那條路,中國人修的。你看那個樓,中國人蓋的,特別棒!然後我當時就覺得是,在異國他鄉遇到了久違的朋友,那種天然的親近感,就特別喜歡那種感覺。

然後還有一次,我是在衣索比亞,2014年2月,我和老公去衣索比亞旅行,然後在機場的時候,我們辦當地的電話卡。辦完入網的手續之後,衣索比亞電信工作的工作人員,他就把卡遞給我,然後就有點抱歉地跟我說,不好意思,我們這兒的3G網絡容量飽和了,所以你上網可能會有一點慢。然後他在說完這個以後,我還沒接話,他馬上就一臉燦爛地跟我說,不過沒關係,華為來了,很快就會好的。

我當時真的,我作為一個通信人,那種民族自豪感就油然而生,那我們的企業就成為非洲人民通過移動網際網路連接世界的希望。

我記得習主席在講述我們的故事之前,他當時說,中非關係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中非關係的發展應更多地面向人民。那他在講完我們的故事之後,他又說,這個故事說明中非人民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只要不斷地加強人民之間的交流,中非人民的友誼就一定能夠根深葉茂。

我覺得我作為一個眾多熱愛非洲的中國青年的一個幸運的代表,我覺得我也有這樣的使命和責任,去真正讓中國和非洲的人民之間,去增加這種交流,為中非友誼去添磚加瓦。所以在那次事情之後,我也就更加頻繁地在一些雜誌、在網絡上面,去發表自己在非洲的攝影作品,去講述自己在非洲旅行中的一些見聞。當時也寫了中國的第一本坦尚尼亞旅行書《一生一次的假期》。那我希望通過這些,能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非洲、認識非洲、走進非洲,和我一樣愛上非洲,讓中非友誼真正能夠根深葉茂!

主持人康輝:

特別棒!

下一步去非洲的計劃做好了嗎?

嘉賓李玲:

我們家小孩現在已經去過兩次非洲了,我想下一次的時候,我可能會在明年七八月的時候,再帶他去肯亞看角馬過河,看動物大遷徙,看真正純粹的自然。

主持人康輝:

也讓他的幼小的心靈當中,就從小種下中非一家親這樣的種子。

嘉賓李玲:

是的是的。他現在就很喜歡非洲人,因為我們家掛了很多的照片,是我們和當地非洲朋友拍攝的,所以他從小就知道,我們和非洲是朋友。

主持人康輝:

你看今天我們在座的這些年輕朋友,剛剛聽你講和非洲的故事,聽得特別入神。我覺得他們是把這個節目,當成一個旅遊節目來看了。在座的年輕朋友,你們有沒有對非洲感興趣的,有沒有問題要問李玲,你們要想去的話,可以跟她取經。

這個女同學。

觀眾:

老師好,主持人好!我是來自北京科技大學的姜卓君,那麼我個人也是非常喜歡旅行。聽過您也去過非常多的非洲的不同的國家,那您最喜歡哪一個國家,那您的原因是什麼呢?

李玲:

最喜歡肯定是坦尚尼亞,因為實際上那是我們度蜜月的地方,所以我現在已經去了四次坦尚尼亞,每次在那兒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而且坦尚尼亞塞倫蓋蒂大草原是據說80%的《動物世界》拍攝地,我們特別喜歡動物,那大遷徙的大多數的時候也是發生在坦尚尼亞。

主持人康輝:

謝謝。聽了李玲一家人和非洲的故事之後,其實我們會有很多的感觸。我們會想到,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其實真的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一樣的。人民之間的交往就是國家之間交往的一面鏡子。好,接下來我們繼續請今天這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王傑教授,來為大家做講解。

思想解讀人王傑:

十八大以來,中國主場外交好戲連連,精彩不斷:APEC北京峰會、G20杭州峰會、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博鰲亞洲論壇以及2018年6月份剛剛結束的上合組織青島峰會,這些都是我們中國敞開胸懷、廣交天下朋友的最好證明。習近平主席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鑑的價值」。

在當今世界,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正是在體現中國的方案。那麼在中國與世界交流過程中,我們應該本著怎麼樣的理念呢?習近平主席又是如何論述的呢?大家請看大屏幕。

相關焦點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說詞(第三集)國無德不興
    本集《國無德不興》以立德為主題,主要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德」的論述,選取了總書記常用的「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典故,從崇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明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修德——勤學、明辨、篤實三個維度,通俗易懂地講明總書記關於「德」的論述,是對我國傳統道德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 ...書記用典》阿拉伯語版新書發布會暨座談會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舉行
    新華社拉巴特12月10日電當地時間12月10日上午,《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阿拉伯語版新書發布會暨座談會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星空書店舉行。摩洛哥文化、青年與體育部圖書局局長法塔吉爾、摩洛哥國家圖書館館長阿費蘭尼、摩洛哥皇家學會負責人,摩洛哥學術界、出版界代表,中國駐摩洛哥大使李立、人民出版社總編輯辛廣偉,以及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中摩兩國政府、文化、教育、媒體等各界嘉賓100多人出席發布會。《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一書是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製作播出的12集同名電視專題片基礎上改編而成的。
  • 偉大跨越——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解說詞(第三集)
    【推出片名:第三集 偉大跨越】 【字幕】2018年10月24日 廣東 深圳 【解說詞】 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40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又一次來到廣東。 【同期】習近平 我十八大以後第一站就是到的深圳,到了廣東。十九大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還是要再到廣東來,再到深圳來。
  • 政論專題片《大國外交》解說詞(第四集)
    穿雲破霧——政論專題片《大國外交》解說詞(第四集)   【解說詞】  下午五六點鐘,海潮隨著暮色退去。2013年4月8日,就任國家主席後第26天,習近平不遠千裡來到這個僅兩萬多人口的海南東部小鎮。  【解說詞】  這並非一次普通意義的國內考察。2個多月前,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就中菲南海問題針對中國單方面提起仲裁案。習近平此時到訪,彰顯了深邃的戰略視野,飽含著中國新一代領導人護海衛國的拳拳之心。
  • 【珍藏】視頻+解說詞!《同心戰「疫」》第一集「令出如山」完整版...
    第一集 令出如山【解說詞】大江東去,不舍晝夜。波瀾壯闊,砥柱中流。多少古今英雄,多少悲歡勇毅,匯入大地蒼茫。【解說詞】當晚,鍾南山通過電視直播,再次確認存在「人傳人」。【同期】白巖松:針對人傳人,現在的情況是怎樣的?鍾南山:目前資料顯示,是肯定存在人傳人。【解說詞】此時北京、深圳等地也出現輸入性病例。
  • 《大國外交》第四集《穿雲破霧》解說詞
    2013年4月8日,就任國家主席後第26天,習近平不遠千裡來到這個僅兩萬多人口的海南東部小鎮。  【解說詞】  這並非一次普通意義的國內考察。2個多月前,菲律賓阿基諾三世政府就中菲南海問題針對中國單方面提起仲裁案。習近平此時到訪,彰顯了深邃的戰略視野,飽含著中國新一代領導人護海衛國的拳拳之心。
  • 學習用典丨從三句古語讀懂習近平對企業家們的希冀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7月21日下午在京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講話中,習近平三次引用古典詩詞,從增強愛國情懷、勇於創新和誠信守法等方面對企業家們提出希望。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專訪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全國婦聯副主席(兼)蒙曼,帶您一覽總書記的用典深意。
  • 平語近人第六集只留清氣滿乾坤心得體會 觀後感想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第六集:只留清氣滿乾坤「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閉幕之後的講話當中,引用了這兩句詩。總書記引用這兩句詩以詩言志,彰顯的是一個大黨、一個大國的自信氣質,傳遞的是苦幹、實幹的務實精神,同時也對新時期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嚴以修身提出了一個高的標準。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之四)
    編者按:用典生動深刻又恰到好處,是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文章中的一大特色。深入理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對我們更好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著作的深刻蘊意,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讓我們一起學習第十七專題到第十八專題中的用典↓↓
  • 眾行致遠——政論專題片《大國外交》解說詞(第二集)
    【字幕】2013年3月14日 中國北京 人民大會堂 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解說詞】2013年3月14日,習近平當選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解說詞】新的歷史時期,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正經歷深度調整,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正發生深刻變化,同國際社會的互聯互動變得空前緊密。
  • 「習近平最新用典」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請看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蓮湖微宣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之一)
    編者按:用典生動深刻又恰到好處,是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文章中的一大特色。深入理解《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的用典,對我們更好地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著作的深刻蘊意,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讓我們先來學習第一專題到第四專題中的用典↓↓1、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 專題片《國家監察》第一集《 擘畫藍圖》解說詞全文
    第一集 擘畫藍圖  【字幕: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解說詞】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召開,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 【珍藏】視頻+解說詞!《同心戰「疫」》第二集「生死阻擊」完整版...
    【解說詞】習近平總書記時刻關注著疫情的變化和阻擊戰的進展。針對前線兵力不足、彈藥緊缺的局面,1月25日,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強調,「要儘快充實醫療救治隊伍力量」;2月3日他再次強調,「堅決把救治資源和防護資源集中到抗擊疫情第一線,優先滿足一線醫護人員和救治病人需要」。
  • 用典 |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
    ——《在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6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語出春秋時期齊相晏子與大夫梁丘據的一段對話(見《晏子春秋·內篇·雜下》)。梁丘據對晏子說:「我恐怕到死也趕不上先生您了!」晏子說:「我聽說,努力去做的人通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到達目的地。
  • 《必由之路》(四)「力量之源」 解說詞
    【推出片名:第四集 力量之源】  【同期】國家圖書館工作人員  這就是《浙江日報》2004年1月和2月的合訂本,這就是1月5號的。  【解說詞】  《心無百姓莫為「官」》,一篇短文言簡意賅,關心百姓疾苦。文章署名哲欣。多年後,人們知道哲欣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
  • 《法治中國》第五集:公正司法(下)
    【解說詞】  2013年2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司法為民,改進司法工作作風,通過熱情服務,切實解決好老百姓打官司難問題。  【解說詞】  2014年10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鮮明地提出「堅持人民司法為人民,依靠人民推進公正司法,通過公正司法維護人民權益」。
  • 【學習用典】第14期: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
    【學習用典】第14期: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之江新語·做人與做官》第文中引用解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修齊治平」既是進行道德教育和踐覆的理論體系,也是提高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目的。
  •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一以貫之的理念和情懷
    潮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很多人都慕名前來參觀旅遊。要保護好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老城區,彰顯城市特色,增強文化旅遊內涵,讓人們受到更多教育。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山西考察。這是5月11日下午,習近平在大同市雲岡石窟考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