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你見過最不正經的一幫人
凱爺
微信:zxc86981592 | 微博:@楚匠
又是一個周末
心情總是有點不好的
祝各位周末愉快
在中國武俠小說中,劍這種兵器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一直是兵器中的王者,符合了劍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地位,可能是看中國武俠電影看多了,覺得電影中的劍客一劍在手,以一敵百,是那樣的孤獨,那樣的冷酷!
以至於在不少人眼中,覺得古代歐洲的武士,無非是揮舞著像棍子一樣沉重無比的劍,藉以蠻力擊垮對手,並沒有什麼招式和武技可言,不像中國的劍術一個套路下來,不同的招數都幾十種,太複雜了。
那麼,歐洲長劍真的這麼不堪嗎?在歐美電影裡,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一個畫面,一個農夫或者一個鐵匠,之前一點劍術都不會,但為了打仗或者報仇,有個人隨便交了幾下手,就成高手了,而且還殺的挺帶勁。
而他們使用的武器長劍,就是中世紀騎士的標準配劍,是西方劍系武器中出現得比較早的一種,據說,最早長劍是羅馬帝國危機時期蠻人使用過的劍,因此在戰鬥中的威力巨大,逐漸成為了古代歐洲的標準用劍。
後來,經過了複雜漫長的演變後,其比例,重量,形制達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主要為雙手持握,但也可單手作戰,可用於戰場(根據兵種和戰術而定,並不主流)也可用於防身,還發展出西方騎士專用的斬擊用劍,它的外形比一般劍要長,屬於中型武器。
初期的長劍由於受到當時材質及鍛造技術的限制,只能使用淬火法來加強劍身的強度及硬度,但是,這種方法只能強化長劍的表面,劍身內部並沒有得到強化,它的質地比較脆弱柔軟。
使用淬火法鍛造出來的長劍不僅外形相當笨重,而且它的強度並不高,戰鬥的每一次斬擊都會對長劍造成一定的損傷,劍身即使不會斷裂也會因此而彎曲。
在煉鋼法得到廣泛普及後,強度及硬度開始得到保證的長劍劍身逐漸變得越來越細長,越來越鋒利,長劍在戰鬥中的攻擊方式也開始從斬擊為主向以突刺為主轉變。
如果說15世紀以前流行寬厚的劍,那麼16世紀至17世紀則開始流行擊刺用的擊劍,這種劍極輕而細長,劍術獨特,代表著西洋擊劍的風格,如電影《佐羅》和美劇《三個火槍手》等人們用它來決鬥。
17世紀出現半圓包成的護手,貴族使用的劍護手多樣,劍柄很粗,用鐵,銅或者銀絲來裝飾,並逐漸成為市民服飾的一部份,這時的主刺劍類還是雙刃的,劍術動作中還包含大量有效的割和切削,護手可以有效的進行繳擊和誘擊,但要注意的是,"這種劍並非來自戰場,它的主要目的是防身和決鬥。
當火器盛行之後,短劍替代了輕劍,17世紀到18世紀短劍非常流行。1770年左右短劍被淘汰,但作為身份象徵還在現代社會使用著,如儀仗隊。
很多人誤以為歐洲劍術就像看擊劍比賽那樣,其實不然,真正的歐洲劍術其實來源於實戰劍術,西方人對實戰劍術定義跟東方略有不同,他們認為一種能夠被人簡單掌握,在戰場上能夠一擊使敵人失去戰鬥力或可以導致敵人失去戰鬥力同時又可以做到以一戰多的劍術,而且它的技巧必須是可以速成並且有效的,這才可以被稱做實戰劍術。
也就是說,戰場上能做到一招斃命,因為你不可能像中國武俠對打一樣玩上幾十個回合。其次,因為對方和你一樣,可能也是全副武裝,因此,歐式劍術強調的是力量和速度。
使用技術方面當時還存在著一些強悍的流派,比如義大利流派的刺劍術,劍招實用而兇狠,但是,它只能用於公認的規則約束下的決鬥。
長劍最主要使用的還是理查特納爾流長劍術。德國的約翰尼斯·理查特納爾所創,德國長劍流派的根源之一,門下弟子眾多,很多成了後來的劍術大師,他們的發揚和推廣使德國的長劍術名震歐洲。
(現今,德國長劍術仍是歐洲劍術學校的熱門課程)強調攻守合一,奪取主導權。每一個進攻動作都同時具有保護身體的作用,每一個防禦動作中暗涵著反擊的契機,以此將主導權掌握在自己手中,迫使對手被動防守,一招一式落入計算之中,最後在不段變換角度的攻擊中崩潰。
咋樣,看完之後是不是對歐洲劍術又多了一些了解,人家的實用劍術也是通過戰場上廝殺摸索出來的,而中國一些劍術,套路是挺好看,但是實用性嘛!我就不明說了,大家自己去體會吧!這可不是崇洋媚外,只是覺得現在有點恨鐵不成鋼……
其實,我們玩刀就是玩心情,玩感覺,玩心跳
所以,關注「人間兵器」
帶著你走上這條酷炫的玩刀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