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有種心態叫「空杯心態」。據說,古時候一個佛學造詣很深的學者,聽說某個寺廟裡有位德高望重的老禪師,便去拜訪。老禪師的徒弟接待他時,他態度傲慢,心想:我是佛學造詣很深的人,你算老幾?後來老禪師十分恭敬地接待了他,並為他沏茶。老禪師手提茶壺,一語不發,慢慢將茶水倒入杯子裡,茶水滿了,但還在不停地倒。學者眼睜睜望著茶水溢出杯外,不解地問:「大師,為什麼杯子已經滿了,還要往裡倒?」大師說:「是啊,既然已滿了,幹嘛還倒呢?你是個佛學造詣很深的人,就像這杯子,裡面裝滿了自己的看法。你不先將自己的杯子倒空,讓我如何對你論道……」禪師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很有學問了,幹嘛還要到我這裡求教?學者急忙叩謝悔過。這就是「空杯心態」的起源。
空杯心態是一種挑戰自我的永不滿足。空杯心態就是隨時對自己擁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重組,清空過時的,為新知識、新能力的進入留出空間,保證自己的知識與能力總是最新;就是永遠不自滿,永遠在學習,永遠在進步,永遠保持身心的活力。
空杯心態是對自我的不斷揚棄和否定。空杯心態就是對過去榮耀、挫折的一種捨棄,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否定,捨得之後才能獲得。不管曾經多麼優秀,不管有過多少耀眼的業績,一切都就應清空歸「零」。永遠不把過去當回事,永遠從現在開始,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便是成熟和進步,這便是空杯心態。
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應對時代和環境的變化,必須隨需應變,以變應變,這就要求我們具有空杯心態。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態,如果想獲得更多學問,想提升職業能力,就要懂得「器滿則溢,志滿則退」的道理,要始終一貫把自己想像成「一個空著的杯子」,將過去全部釋放,讓自己從學徒的心態開始前行。如果總是守著自己的半桶水,晃呀晃的,就會陷入孤芳自賞、敝帚自珍的封閉境地,就會成為孤陋寡聞、不思進取的井底之蛙。保持空杯心態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把杯子裡原來的水倒掉,嘗試歸零的感受。我們只有定期給自己復位歸零,清除心靈的汙染,才能面對現實挑戰與機遇,才能更好的享受工作和生活。
人生如茶,空杯以對。忘記過去,留個「空杯」給明天。
↑↑請長按二維碼,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