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三冠後的史蒂芬·庫裡,歷史地位急速飆升,若不是傷病侵襲金州勇士,他們在上賽季或許就能比肩公牛湖人,完成三連冠的偉業。作為勇士隊的建隊基石,庫裡在總冠軍戒指的數量上,已經與勒布朗·詹姆斯持平,但在口碑與影響力上,他始終沒有被正視,畢竟自身的球風打法,以及勇士的選人建隊的思路,都被貼上了開放與大膽的標籤。
勇士的這一段經歷,很難有球隊能夠複製成功,因為史蒂芬·庫裡只有一個,而在成功捧起奧布萊恩杯後,對於庫裡的討論就源源不斷,其中最引球迷熱議的就是&34;。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史蒂芬·庫裡的角色定位並不模糊,三分投射是他最大的標籤。而在90年代的聯盟裡,你可以看到雄鹿時期的雷·阿倫,剛進聯盟的&34;三分命中率高達39.3%,不過比庫裡的新秀賽季少了近4個百分點,那麼與名人堂球員雷吉·米勒間的比較,庫裡至今6次全明星首發榮譽,顯然要比前輩更受球迷青睞。唯一能與庫裡媲美的前輩就是拉裡·伯德,雖然91-92賽季就選擇了退役,但是能在36歲砍下場均20.2分9.6籃板6.8助攻以及40.6%的三分命中率,這或許就是NBA歷史50大球星之一的可貴。
1. 天賦強過戴爾·庫裡,最好的例子
如果史蒂芬·庫裡在90年代效力NBA,其實並不需要想像畫面,畢竟作為聯盟的&34;,看看他父親戴爾·庫裡在當初夏洛特黃蜂的表現,或許就能得出答案。
老庫裡在NBA效力了16年,雖然換了5支球隊,但也打了1083場常規賽,作為86年選秀首輪第15順位的球員,老庫裡在93-94賽季迎來了生涯巔峰,打滿了82場常規賽,場均16.3分3.2籃板2.7助攻榮膺賽季最佳第六人的榮譽。因此,以史蒂芬·庫裡的籃球天賦,他若在90年代打球,所取得的成績與榮譽顯然不會低於自己的父親,而且庫裡在現階段所取得的數據,顯然也要比眾多以三分著稱的球星更優異。
2. 勇士四年三冠的核心:自帶體系的庫裡
正確看待史蒂芬·庫裡在90年代打球,就必須拋開一個假象,那就是庫裡並非是體系球員,有球迷會認為克萊·湯普森與&34;格林的存在,以及凱文·杜蘭特的加盟,讓金州勇士具備了奪冠的硬實力,而庫裡的出色發揮是建立在隊友之上。
其實很多人都忘了庫裡剛進聯盟時的表現,80場比賽77次首發,在場均36.2分鐘裡交出了17.5分4.5籃板5.9助攻的成績單,43.7%的三分球命中率更是讓人眼前一亮。拋開傷病的隱患困擾,庫裡從09-10賽季進入聯盟後,用了近5年時間印證了自己的價值,他用自己的三分能力,將一支NBA球隊帶到了聯盟頂峰,拋開格林、伊戈達拉或是杜蘭特,如果沒有庫裡的三分能力,就沒有勇士四年三冠的偉業,顯然庫裡不是體系球員,他是自帶體系的球隊核心。
3. 喬丹中投vs庫裡三分,放在90年代都厲害
若談論到90年代的NBA聯盟,那麼麥可·喬丹則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在他的帶領之下,芝加哥公牛在10年內包攬了6次冠軍,而2次三連冠的成績更是後輩難以複製的奇蹟。
而與喬丹的技術特點相反,庫裡在三分線外的投籃,顯然會是90年代最大的優勢。你或許聽過&34;的存在,但在那個肉搏的年代裡,所有球隊對於三分線並不是過於重視,所謂的激烈對抗基本都在內線,這就是為什麼哈基姆·奧拉朱旺能夠在喬丹中途離開NBA時,連續兩年奪得總冠軍的原因。
&34;的道理依舊存在,但這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喬丹中投的無解,所以若是庫裡的三分能夠出現在90年代,那或許會提前掀起小球熱潮,要知道就連波波維奇老爺子,也開始研究三分戰術,足以見得三分球對於比賽的影響力,庫裡那些年不講道理的三分命中,開創了一個連中鋒都需要能投進三分的時代。
4. 極具威脅的投籃能力,彌補防守漏洞
很顯然,無論在哪個時代,史蒂芬·庫裡都會是所謂的&34;,畢竟從身材條件上來看,他並不具備成為防守核心的能力。
90年代的NBA內線,並非是如今的這番情景,禁區內的卡位肉搏才是標籤,強如麥可·喬丹在遭遇到活塞&34;的防守,也開始加強身體強壯程度,以避免受傷與提高競爭力。
因此對於史蒂芬·庫裡而言,雖然個人防守上依舊處於劣勢,但是他依舊擁有小打大的豐富技巧,無論是拋投後撤投籃,或是誇張的Logo Shot,這都是庫裡在面對內線球員的進攻選擇, 雖然身材沒有絲毫優勢,但庫裡一切的進攻手段,都基於他歷史第一級別的投射能力上,加上超高的球商,所以一切都會顯得遊刃有餘。
5. 天賦不僅是三分,籃球理念或成關鍵
史蒂芬·庫裡不像是JJ·雷迪克或凱爾·科沃爾,他並非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分射手,這是他異於常人的最大特質,他的球場視野觀以及傳球策應,足夠讓哈裡森·巴恩斯或安德魯·博古特變得更出色,這也是庫裡作為球隊核心最關鍵的作用,那就是能讓隊友變得更出色。
雖然沒有90年代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但是看過庫裡一球定音的比賽後,你才能了解這位球員。由於超強的三分投射能力,庫裡的控球一度被人忽視,他的人球結合顯然是歷史級別的存在,雖然身高僅有1米91,但在他看似瘦小的身軀下,他在選秀之前90.17釐米的助跑彈跳,居然與&34;布萊克·格裡芬一樣,雖然進入聯盟之初有著&34;屬性的質疑,但庫裡所呈現出的比賽能力,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正如庫裡排在NBA歷史第一的場均三分進球數一樣,每場3.6個三分入帳的表現,顯然會成為90年代裡最致命的得分方式,畢竟每個時代所推崇的籃球理念不一,所理解的籃球節奏更是不同,所以真要將庫裡放在90年代打球,他或許會讓NBA更早注意到三分線的重要性。
結束語:庫裡在90年代打球,同樣是劃時代球星
正如勒布朗·詹姆斯對於庫裡的評價&34;,這或許就是英雄惜英雄的感觸,庫裡在90年代打球的假設,其實是對他現階段影響力的肯定,真正的超巨球員不會適應聯盟或球隊,因為他們自身就是一個體系,當隊友與球隊圍繞他時,這便成為了奪冠之路。
史蒂芬·庫裡無疑是一位劃時代的球員,從他09年進入聯盟開始後,他用了不到10年時間,就改變了這個聯盟的發展趨勢,看看眼下每支球隊的進攻體系,三分球成了各隊贏球的主要手段,這或許就是當初&34;外號的印證。
由於在金州勇士的成功奪冠,史蒂芬·庫裡開始成為聯盟最炙手可熱的球星,他用四年三冠證明了用三分投籃也能奪冠,作為一名自帶體系的球員,在90年代打球或許也不會有任何壓力,但是能與麥可·喬丹正面對決,或許可以決出三分與中投的重要性。
因此,從史蒂芬·庫裡的個人天賦能力來看,在90年代打球依舊會是劃時代的球員,畢竟這一手三分投射,讓多少防守者都望塵莫及。就連老庫裡都能在93-94賽季獲得賽季最佳第六人的成績,就更沒有理由去質疑庫裡在90年代的成就,即便處於一個麥可·喬丹的鼎盛時期,那也得相信英雄造時勢的歷史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