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人社傳媒記者 易巧君
彼時,聽人說,他是英國留學歸國博士,聖湘生物研發項目總監,是湖南向上向善青年講師團成員,等等。
此時,眼前人,卻常蹦出短語「我承認」「說實話」「我們常開玩笑地說」,生生讓記者欲採訪的這位高層次人才、抗疫英雄,變得接地氣、可觸及。
小小的病毒
他就是紀博知,聖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螢光PCR法)主要研發人員之一。1月28日通過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的該試劑盒,讓聖湘生物躋身全國首批6家能夠緊急供應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的公司之一。
紀博知說,他第一次對「病毒」這個字眼有強烈的好奇心,是由於2003年非典暴發,那時他還是湖南師範大學生物專業一名普通的大二學生。「說實話,那時成績還算過得去,卻並沒有什麼特別突出的智力資源或者競賽成績等。」
當時,作為沒有校門的開放式大學,湖南師大難以採取「封校」之類的隔離措施,但各種相關防控宣傳無疑成倍加強。「那真可說『入腦入心』,讓我深深地驚訝,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小小的病毒為何這麼大能量?為何能讓全國乃至全世界人民都對其唯恐避之而不及?」紀博知告訴記者,當時他們正好開設了病毒學的課程,突然暴發的非典疫情讓他開始思考,自己學習的專業,以後能不能對疫情防控有作用。
「我承認自己還算比較努力,給中等的智力資源加了些分,成為當時排名靠前的比較優秀的本科生。」紀博知告訴記者,之所以提這茬,是因為這個「優秀」讓他後來作為本科生,也有機會輔助那些碩士、博士師兄師姐們開展相關生物研究試驗。「那半年的實踐,讓我書本上的概念、知識點漸漸生動起來,可以說為我埋下了進一步深究專業的好奇心。」
也是這種好奇心,讓他本科畢業後選擇了留學。「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接受英語電話面試被問到『你對學校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有什麼建議』,雖然瞬間有點被問懵了,但也被這種未來的參與感激得相當興奮。」紀博知表示,去到英國後,他更遇到了兩位當地很有名的生物學院士帶教,讓其對分子生物學等有了更深入學習與研究的興趣與動力。
當年聖誕節,紀博知給遠在國內的父親打電話,興奮地「匯報」自己的宏願:「我要準備在這邊讀博士,而且必須是全獎的那種!」
聖湘生物生產的核酸檢測產品。
路邊的公司
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格拉斯哥大學,奧地利國家高級生物研究中心,碩士、博士、科研,這個來自湖南的小夥子一步步實現著自己的願望,一晃獨自在歐洲學習、工作已有10年。
紀博知特別提到,奧地利是一個比嶽麓區都小的德語國家,他所在的該國國家高級生物研究中心其實也只有二三十名研究人員。但也正是在這裡,他曾發現並製造出了一種生物晶片,獲得德國客戶「比市場上我們已有的產品好太多了」的高度評價。
「好東西不只是德國能造,只要掌握了科學的理論,認真研究開發,我們中國人做的產品也可以得到市場良好的反饋。」紀博知說自己的科研自信也由此增長,並開始關注國內的相關科研發展,期待有機會為自己國家做點事。他發現,當時國內的分子診斷試劑市場還被國外的產品壟斷,缺乏自主研發的產品。而且由於檢測技術的瓶頸,檢測的準確度也令人擔憂。
湖光山色兩相和,工作的結緣也需要這種「時機剛剛好」。時間來到2015年的一天,紀博知回國度假,開車經嶽麓大道前往爸媽老家望城。路邊一棟藍色玻璃幕牆建築屋頂上碩大的「聖湘生物」四個字,吸引了他的目光。
不查不知道,一查讓他興奮不已。原來,這家聖湘生物竟是第一批國家基因檢測應用示範中心,正好可以提供強大的平臺讓他進行分子診斷(基因檢測)技術研發和產品開發;而且該公司董事長戴立忠博士,是美國歸來的分子生物業界大拿,在當時的他的眼裡簡直就是「封神」級別人物。
「說實話,我當時並不是什麼高層次人才引進,就是作為一名普通的留學歸國博士,向聖湘生物投遞了求職簡歷並被錄用了。」紀博知表示,自己常和朋友開玩笑說,是因「聖湘的路邊廣告做得好」才回來的;但如今回顧歸國的這5年,卻深刻地認識到,平臺對於像他這樣的科研人員非常重要。
進入聖湘的當年底,成為公司當時最年輕的省「百人計劃」專家;2017年,入選長沙市首批高層次人才;2020年,獲評第六屆「新時代湖南向上向善好青年」;發表SCI文章,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主持國家「十三五」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省級科研課題,省級科研平臺負責人,帶領團隊開發新型分子診斷產品30餘項……對於5年來如此「開掛」的經歷與成就,紀博知摸了摸自己剛剛剃得溜光的腦袋,憨笑著說:「這更要得益於發展『開掛』的公司和我國生物醫藥產業。」
強大的自驅力
今年初戰疫,聖湘生物大樓裡,那些深夜燈火通明的辦公室,那些24小時運轉的實驗儀器,那一箱箱被消滅掉的泡麵,都見證了紀博知這位尚未至不惑的科研人員「熬過的最深的夜」和「掉過的最多的發」。
在紀博知的描述裡,這是一段「比平時工作都累得多」的特殊時期,他和團隊的研發工作進展「不再以天來計算,而是以小時來督促」。
疫情不等人,紀博知接到公司緊急電話後,第一時間結束自己的年休假;他的老搭檔譚德勇因為一直泡在實驗室裡,把孩子入園體檢的事情都耽擱了;其他團隊成員也都紛紛響應,甚至有人驅車10多個小時從外省連夜趕回……「這種特殊時期、特殊事件,真的讓我見識到了大家強大的『自驅力』,包括董事長戴博都帶頭躬身入局。」紀博知說,「這是大家作為科研人員的歷史責任,此時不發揮所長,更待何時?!」
科學應對疫情需要抓住兩個要害,一是早發現,二是早隔離。要真正實現對感染者的早發現,就必須擁有高效便捷的核酸檢測試劑。紀博知告訴記者,為了開發試劑,必須攻克解決一項全球技術應用空白:RNA病毒的免核酸提取擴增技術。由於可借鑑的資源極其有限,他們反覆查閱文獻、試驗摸索、結果討論、再試驗、再討論,不斷的嘗試和頭腦風暴,只為解決技術上的「不可能」。
那時,長沙室外溫度只有4℃。他們的實驗經常做到深夜,可即使走出辦公樓準備下班了,如聊到某些要點,還是會忍不住停下腳步,就站在寒風中繼續討論解決方案。
終於,在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公布後的第3天,紀博知和他的團隊成功自主研發出「精準、快速、簡便、高通量」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產品。如今,紀博知的工作除了對核酸檢測進行技術迭代,還配合公司其他團隊開展核酸檢測產品的國際註冊工作。「我是一線科研人員,有留學背景,關於產品的疑難解答、相關資料翻譯等都有優勢。此時新冠肺炎正在全球肆虐,只要有助於更好更快地救助世界人民,什麼工作我都願意去做。」紀博知說。
臨近採訪結束,紀博知說經歷這次新冠戰疫,他似乎才開始真正理解了在湖南師大讀書時,看到當時已七八十歲高齡的「魚院士」劉筠每天還早早前往辦公室工作。「這就是強大的科技自驅力。我也希望自己始終保持科技的敏感性和科研的熱情,直到完全乾不動的那一天再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