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07:23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補貼「加持」機械助力,南京多措並舉力促糧食生產
地產糧喜增收 稻穀香倉廩實
10月15日,在南京溧水區和鳳鎮三元農業高標準農田示範基地,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農機手們正忙著播種油菜。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文雙攝
秋風起,把大地吹成了一片金黃的畫卷。伴隨田野裡稻香瀰漫,南京各個涉農區都響起了收割的聲音,彈奏出了稻穀顆粒歸倉的奏鳴曲。10月15日,全市秋收秋種現場推進會在溧水召開,豐收在望,農民盼來了喜悅的時刻。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糧食生產事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大局,具有特殊重要意義。南京有望實現秋糧目標產量,為保障糧食安全助力,多措並舉託起豐收夢。
據悉,今年南京為落實省下達的糧食種植面積201萬畝、糧食產量18.9億斤,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20多萬畝的目標計劃,積極克服疫情和天氣雙重影響,多措並舉促進糧食生產,保障糧食安全,推進鄉村振興,眼下秋糧豐收在望。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顧正良介紹,下一步全市將全力做好秋種產業區域布局,穩定秋播糧食麵積,適度恢復油料面積。穩定秋播糧食麵積,全市小麥麵積穩定在60.7萬畝以上,夏糧面積不少於上年,達61.6萬畝以上。
應種盡種,築牢糧食安全防線
今年,中央和省首次將糧食麵積產量作為約束性任務下達給各個地方,要求南京落實糧食種植面積201萬畝、糧食產量18.9億斤,其中水稻種植面積120萬畝。而今年天氣和疫情的雙重影響對糧食生產造成了挑戰,全市的目標任務像農民手上的稻穀一樣沉甸甸。在糧食生產任務目標推進過程中,南京明確要求禁止拋荒、應種盡種、種好種足,在確保完成水稻面積的基礎上,引導農民和大戶利用崗坡地、復墾地、邊際地積極發展旱雜糧。
位於六合區的南京天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農業基地,今年的種植面積從4000多畝擴大到了6500畝。公司負責人薛能剛介紹,新增的2500畝是原來的閒置農業用地流轉過來的,種上了稻麥,新增面積預計能增收125萬元。
六合區作為南京市「米袋子」,新增水稻種植面積佔全市新增面積一半以上。今年,在「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不得少於上年」的「硬槓槓」下,六合區全年完成糧食種植面積從去年的86.61萬畝增長到90.99萬畝,預計產量8.69億斤。
六合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得益於三步:第一是騰出田塊,鼓勵農戶將薯類、豆類等雜糧種在崗坡地上;第二是通過高標準農田等項目,把野塘變身高產田;第三是荒田復墾,雜草地長出優質稻。綜合多種措施,不僅穩住糧食種植面積和產量,還實現了增長。
補貼「加持」,鼓勵農民踏實種糧
種糧的土地多起來了,農民種糧也更有信心了。南京綠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道前最近一直在田間忙碌,他承包的5800畝土地種的水稻收穫在即。根據農業扶持政策,他可以領取到每畝100元左右的水稻生產補貼,還有每畝290元的輪作休耕補貼,錢袋子更鼓了。
今年全市共發放農業支持保護補貼、耕地保護補貼總額10.58億元。南京市2020年稻穀補貼面積在省定50畝標準的基礎上下調至30畝,擴大了對種糧農民的補助。全市補貼面積88.93萬畝,補貼資金超過8893萬元。
江寧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鼓勵街道用好水稻生態補償資金,共計撥付資金3396萬元,優先用於新增水稻種植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水稻生產環境保護和修復等。並且開展水稻、小麥等主要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實現稻麥等主要糧食作物農業保險全覆蓋,讓農民安心種糧。
機械助力,現代農業高效智能
在秋收秋種的關鍵時期,農業機械化自動化是主力軍,對提升秋收秋種進度、提高秋種質量起決定性作用。
在溧水區谷豐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小建的生產基地,記者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收割機稻田上在「突突突」地收割,一小時就能作業10畝稻田;無人機在天空裡「呼呼呼」地播撒油菜籽,一天就能播撒四五百畝。陳小建只需要坐鎮指揮,秋收和秋種就在面前「無縫對接」,效率高又省力。實際上,陳小建的「法寶」還有很多,合作社裡有插秧機、無人機、植保機、收割機等150臺(套)農業機械。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目前全市農業機械化水平達90.5%。在浦口區、江寧區、六合區成功創建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範縣的基礎上,今年溧水區、高淳區也緊隨其後完成創建任務,正待省級驗收。全市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主要糧食耕種收機械化率預計達96%以上。
此外,在現代農業的圖譜中,生產模式也逐漸規模化、標準化。
據了解,全市落實水稻綠色高質高效創建示範片共24個,核心示範面積達6萬畝。其中1000畝以上示範片19個,5000畝以上示範片5個。同時在江寧區實施部級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區項目,示範面積1萬畝。紮實推進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能科學有效提高糧食品質和產量,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南報融媒體記者 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