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GDP超4000億元的縣域經濟排頭兵,一邊是「百戲之祖」崑曲發源地——江蘇崑山,當聞名遐邇的製造業之城遇上古老高雅的戲曲藝術,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且隨大江東工作室持續關注。
2020戲曲百戲盛典開幕演出。韓承峰攝
曲聲響起,好戲開場。在碧瓦朱甍、巍峨壯麗的現代劇院,在粉牆黛瓦、石岸斑駁的崑曲小鎮,在稻香撲鼻、風景如畫的田園鄉村,每天霓裳飛舞,曲韻婉轉……
在崑山,戲曲百戲盛典連辦三屆,前所未有。3年來,崑山將之辦好、辦優、辦出彩,為中國戲曲文化傳承與振興貢獻力量,濃濃「戲味」洋溢崑山。
三辦百戲盛典
348個戲曲劇種首次實現「大團圓」
天色漸暗,霓虹燈亮起,晚風撲面,觀眾就座,音樂奏響,崑曲、越劇、錫劇……一縷縷動人的旋律在崑山迴轉。
廣靈大秧歌《烈女傳》。毛宇龍攝
3年,共有1.2萬名來自全國的戲曲演職人員趕往崑山,有知名的梅花獎演員,也有農民出身的戲曲傳承人,既有步履蹣跚的老戲骨,也有青春年少的新生代,整個戲曲界渴望著崑山。
今年10月20日晚7點,崑山當代崑劇院。78歲的山西廣靈縣憨崖窪村的廣靈秧歌傳承人郭世德拄著拐,躬著腰,一步一搖走向舞臺中央,向崑山捐贈本劇種的珍貴物品。他坐了近20小時綠皮車,從太原來到崑山。年事已高 ,當地勸他不要來,但他很堅定:「如果這次不來崑山,我會遺憾終生。」
4天後,同一個舞臺,來自安徽蕪湖的「90後」新人演員施仙竹,唱起梨簧戲經典劇目《安安送米》,高亢的聲腔、迫切的眼神,為母親送米的焦急心情,演繹得入木三分。「梨簧戲是稀有劇種,到了瀕臨消失的邊緣。這次展演,讓我們重新看到了希望。」她說。
戲曲該如何振興?「百戲之祖」崑山,一直在思考。從2018年始,崑山舉辦百戲盛典,全國現存348個戲曲劇種與木偶劇、皮影戲2種戲劇形態,在崑山實現首次「大團圓」。
演員代表上臺領「參演紀念」牌。翟天櫻攝
「崑山是有文化擔當的城市,且連續16年位居百強縣榜首,有能力辦好這樣的盛會。」全程參與盛典報批、籌辦的崑山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文化藝術科科長葉鳳說。
這是一次戲曲盛會。各劇團都紛紛拿出傳家寶,向崑山捐贈代表本劇種特色的藏品,從珍貴樂器到服飾道具,從典藏任命書、劇本到集成的音像資料,每一件都寄予著對崑山的深厚情誼和對戲曲的美好祝願。全國348個劇種資料全部收齊,將集中收藏於建設中的中國戲曲百戲博物館。
這也是一次百姓節日。來自成都的81歲老人蔡志雄連續兩年帶老伴打「飛的」,輾轉到崑山「追戲」。「無論哪種戲曲形式我都喜歡,咱們的戲曲一定要好好傳承下去。」他說。
原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陳鵬連續3年來崑山看戲,「戲曲文化給崑山帶來極大變化,老戲迷過了戲癮,喜歡傳統戲的青年人也越來越多。百戲盛典,讓崑山的文化氛圍越來越好,『戲味』越來越濃。」
兩代戲曲人
「後浪」接棒,「有戲」的崑山已經開鑼
網絡直播點擊觀看量累計1.5億次,抖音播放量累計4.2億次,微博話題閱讀量累計7.2億次……
觀看百戲盛典展演的觀眾。鄒兆群攝
對崑山戲曲人來說,一個百花綻放的春天來了。
觀眾席上,常常看到一對崑山老夫妻的身影——81歲的王煒和77歲的方靜,在崑山戲曲界幾乎無人不曉。
1958年,14歲的方靜經過層層選拔加入崑山錫劇團,第二年,王煒從崑山中學高中畢業也來了。那時,日子特別苦,沒有汽車,出去演出只能步行,還要挑著沉重的擔子,一邊裝著布景、道具,另一邊則裝著鍋碗瓢盆、鋪蓋被子……每到一處,臺下都黑壓壓一大群人,觀眾們熱情歡呼,演員們也渾身是勁。
遺憾的是,80年代中期,崑山周邊很多錫劇團解散了,1986年,崑山錫劇團也劃了句號,王煒、方靜夫婦被安排到其他單位。「經濟發展了,日子紅火了,可『戲味』越來越淡了。」方靜說。老兩口多麼希望,有朝一日重返舞臺,唱幾場錫劇。
3年前,一位崑山企業家戲迷,想辦個民間錫劇團,希望方靜出山。她二話沒說,答應了。百戲盛典期間,王煒、方靜夫婦白天忙劇團,晚上到劇院看戲。「真是大開眼界,年輕時的戲味兒回來了!」她說。
百戲盛典,讓誕生於600多年前的崑曲再次興盛:消失已久的舞臺重新搭建,分散各地的戲曲人再度聚集,年輕一代戲曲人則演繹新的故事。
10月11日,崑山當代崑劇院成立5周年。由劇院青年團隊創作的首個原創作品《描朱記》首演。一招一式,一顰一笑,活色生香,「90後」撐起了一部兩個多小時的原創大戲,博得陣陣掌聲。
《描朱記》劇照。資料圖片
在劇院4樓辦公室,東哥見到正整理劇本資料的主演黃朱雨,如果不是他繪聲繪色描述著唱腔和表演要領,很難相信,眼前這位高大且俊秀的24歲少年,不僅是實力派崑曲演員,還是《描朱記》劇本創作者之一。
「崑山當代崑劇院是全國最年輕的崑劇院團,也最有希望、最有活力。」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說。黃朱雨這樣的崑曲年輕力量崛起背後,是崑山構建的一套完整戲曲人才培養體系。
當代崑劇院黨支部書記瞿琪霞介紹,成立5年來,人才培養下了大氣力,通過老藝術家傳幫帶,年輕演員迅速成長。還與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合作,「全國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培養年輕學員。
為了保護、傳承、弘揚崑曲藝術,崑山先後建成崑曲博物館、周莊古戲臺、顧堅紀念館、崑曲文化中心、崑曲學社等一批崑劇文化設施,還成立了小梅花藝術團、崑曲研究會、玉峰曲社、昆玉堂、崑曲發展基金會等一批崑曲團隊和組織,出臺《崑山市崑曲發展五年規劃》。
一批批出類拔萃的年輕人走上舞臺,「後浪」接棒,古老的戲曲正煥發新的生機,「有戲」的崑山已經開鑼。
一城「戲曲味」
高雅戲曲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踏著青石板古道,轉過曲折環繞的迴廊,靜聽婉轉的崑曲曲調,仿佛重回幾百年前的煙雨江南……這是崑曲發源地巴城鎮的一條老街。十幾年前,這裡僅有幾戶原住民,一家小飯店。如今已成為傳承崑曲文化的崑曲小鎮。
曲友在重陽曲會期間互相交流。資料圖片
穿過一座江南水鄉風格的石橋,進入幽靜的小巷,便到了楊守松工作室。客廳裡,幾株一米來高的竹盆格外顯眼,楊守松告訴東哥,每有戲曲界名人造訪,就會邀之在竹子上簽名留念。十幾年來,竹上留名的戲曲人達188位,小小的竹盆,已成長為繁茂的戲曲「竹林」。
43歲的趙雪娟是一名中國結手工藝人。2019年,愛好崑曲的她來此開起小店,創作以崑曲為主題的中國結。一根根小小的繩子,在她精心設計下,變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崑曲人物。如今,小店成了崑曲小鎮熱門景點。為了讓作品更有神韻,今年6月,她加入小鎮緣源曲社,學唱崑曲。「作為崑山人,生活在『戲』味這麼濃的城市,當然得會唱幾段兒!」她說。
在整個崑山,戲曲文化正走進百姓日常生活。亭林公園、周莊古戲臺,千燈古鎮……幾乎每天都有崑曲演出,戲迷群體也逐年壯大。
45歲的崑山玉山鎮人吳昊和12歲的女兒吳梓萌,與崑曲結緣4年了。過去,他們對崑曲一無所知,如今,父女倆已是小有成就的崑曲戲迷。
周末,父女倆會去崑曲曲社免費學習崑曲,學了4年,他們能清唱《牡丹亭》、《長生殿》等劇目,每年端午、重陽舉行崑曲曲會,父女倆都會上臺一展風採。「崑山濃厚的戲曲氛圍,給我們戲迷提供了舞臺。」吳昊說。
崑曲人物中國結。趙雪娟供圖
11月6日,百戲盛典陝西折子戲專場在張浦鎮金華村田園鄉村大講堂舉行,有唱詞幽默的陝西端公戲、歡快活潑的陝北秧歌……這是百戲盛典首次來到鄉村。中午,700平米的大講堂裡座無虛席,「精彩!沒想到百戲盛典還能來咱們村。」75歲的村民王冬泉說。
2004年,在王冬泉牽頭下,金華村成立了錫劇演出為主的鄉村演出隊,那時村裡沒有舞臺,也沒老師教,只能看視頻學習,在露天場所排練。這幾年,隨著百戲盛典舉辦,村裡修建了百姓舞臺和田園鄉村大講堂,每個月都組織幾場戲曲演出,吸引了遠近戲迷。
崑山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馮惠清介紹,借戲曲百戲盛典契機,崑山投資500萬元,修建30個鄉村戲曲舞臺。「『送戲下鄉』,也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唱戲舞臺。」
在崑山,在市中心和鄉村,在現代化舞臺和街巷茶社,到處都能聽到悠揚曲聲,濃濃的戲味縈繞,戲曲藝術正乘著新時代春風飛入尋常百姓家。
三屆百戲盛典曲終落幕,但一座「戲曲之城」已在崑山粉墨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