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1.2萬戲曲人大團圓,崑山為何盯上「百戲」

2020-12-22 騰訊網

一邊是GDP超4000億元的縣域經濟排頭兵,一邊是「百戲之祖」崑曲發源地——江蘇崑山,當聞名遐邇的製造業之城遇上古老高雅的戲曲藝術,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且隨大江東工作室持續關注。

2020戲曲百戲盛典開幕演出。韓承峰攝

曲聲響起,好戲開場。在碧瓦朱甍、巍峨壯麗的現代劇院,在粉牆黛瓦、石岸斑駁的崑曲小鎮,在稻香撲鼻、風景如畫的田園鄉村,每天霓裳飛舞,曲韻婉轉……

在崑山,戲曲百戲盛典連辦三屆,前所未有。3年來,崑山將之辦好、辦優、辦出彩,為中國戲曲文化傳承與振興貢獻力量,濃濃「戲味」洋溢崑山。

三辦百戲盛典

348個戲曲劇種首次實現「大團圓」

天色漸暗,霓虹燈亮起,晚風撲面,觀眾就座,音樂奏響,崑曲、越劇、錫劇……一縷縷動人的旋律在崑山迴轉。

廣靈大秧歌《烈女傳》。毛宇龍攝

3年,共有1.2萬名來自全國的戲曲演職人員趕往崑山,有知名的梅花獎演員,也有農民出身的戲曲傳承人,既有步履蹣跚的老戲骨,也有青春年少的新生代,整個戲曲界渴望著崑山。

今年10月20日晚7點,崑山當代崑劇院。78歲的山西廣靈縣憨崖窪村的廣靈秧歌傳承人郭世德拄著拐,躬著腰,一步一搖走向舞臺中央,向崑山捐贈本劇種的珍貴物品。他坐了近20小時綠皮車,從太原來到崑山。年事已高 ,當地勸他不要來,但他很堅定:「如果這次不來崑山,我會遺憾終生。」

4天後,同一個舞臺,來自安徽蕪湖的「90後」新人演員施仙竹,唱起梨簧戲經典劇目《安安送米》,高亢的聲腔、迫切的眼神,為母親送米的焦急心情,演繹得入木三分。「梨簧戲是稀有劇種,到了瀕臨消失的邊緣。這次展演,讓我們重新看到了希望。」她說。

戲曲該如何振興?「百戲之祖」崑山,一直在思考。從2018年始,崑山舉辦百戲盛典,全國現存348個戲曲劇種與木偶劇、皮影戲2種戲劇形態,在崑山實現首次「大團圓」。

演員代表上臺領「參演紀念」牌。翟天櫻攝

「崑山是有文化擔當的城市,且連續16年位居百強縣榜首,有能力辦好這樣的盛會。」全程參與盛典報批、籌辦的崑山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文化藝術科科長葉鳳說。

這是一次戲曲盛會。各劇團都紛紛拿出傳家寶,向崑山捐贈代表本劇種特色的藏品,從珍貴樂器到服飾道具,從典藏任命書、劇本到集成的音像資料,每一件都寄予著對崑山的深厚情誼和對戲曲的美好祝願。全國348個劇種資料全部收齊,將集中收藏於建設中的中國戲曲百戲博物館。

這也是一次百姓節日。來自成都的81歲老人蔡志雄連續兩年帶老伴打「飛的」,輾轉到崑山「追戲」。「無論哪種戲曲形式我都喜歡,咱們的戲曲一定要好好傳承下去。」他說。

原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山東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陳鵬連續3年來崑山看戲,「戲曲文化給崑山帶來極大變化,老戲迷過了戲癮,喜歡傳統戲的青年人也越來越多。百戲盛典,讓崑山的文化氛圍越來越好,『戲味』越來越濃。」

兩代戲曲人

「後浪」接棒,「有戲」的崑山已經開鑼

網絡直播點擊觀看量累計1.5億次,抖音播放量累計4.2億次,微博話題閱讀量累計7.2億次……

觀看百戲盛典展演的觀眾。鄒兆群攝

對崑山戲曲人來說,一個百花綻放的春天來了。

觀眾席上,常常看到一對崑山老夫妻的身影——81歲的王煒和77歲的方靜,在崑山戲曲界幾乎無人不曉。

1958年,14歲的方靜經過層層選拔加入崑山錫劇團,第二年,王煒從崑山中學高中畢業也來了。那時,日子特別苦,沒有汽車,出去演出只能步行,還要挑著沉重的擔子,一邊裝著布景、道具,另一邊則裝著鍋碗瓢盆、鋪蓋被子……每到一處,臺下都黑壓壓一大群人,觀眾們熱情歡呼,演員們也渾身是勁。

遺憾的是,80年代中期,崑山周邊很多錫劇團解散了,1986年,崑山錫劇團也劃了句號,王煒、方靜夫婦被安排到其他單位。「經濟發展了,日子紅火了,可『戲味』越來越淡了。」方靜說。老兩口多麼希望,有朝一日重返舞臺,唱幾場錫劇。

3年前,一位崑山企業家戲迷,想辦個民間錫劇團,希望方靜出山。她二話沒說,答應了。百戲盛典期間,王煒、方靜夫婦白天忙劇團,晚上到劇院看戲。「真是大開眼界,年輕時的戲味兒回來了!」她說。

百戲盛典,讓誕生於600多年前的崑曲再次興盛:消失已久的舞臺重新搭建,分散各地的戲曲人再度聚集,年輕一代戲曲人則演繹新的故事。

10月11日,崑山當代崑劇院成立5周年。由劇院青年團隊創作的首個原創作品《描朱記》首演。一招一式,一顰一笑,活色生香,「90後」撐起了一部兩個多小時的原創大戲,博得陣陣掌聲。

《描朱記》劇照。資料圖片

在劇院4樓辦公室,東哥見到正整理劇本資料的主演黃朱雨,如果不是他繪聲繪色描述著唱腔和表演要領,很難相信,眼前這位高大且俊秀的24歲少年,不僅是實力派崑曲演員,還是《描朱記》劇本創作者之一。

「崑山當代崑劇院是全國最年輕的崑劇院團,也最有希望、最有活力。」著名崑曲表演藝術家蔡正仁說。黃朱雨這樣的崑曲年輕力量崛起背後,是崑山構建的一套完整戲曲人才培養體系。

當代崑劇院黨支部書記瞿琪霞介紹,成立5年來,人才培養下了大氣力,通過老藝術家傳幫帶,年輕演員迅速成長。還與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合作,「全國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培養年輕學員。

為了保護、傳承、弘揚崑曲藝術,崑山先後建成崑曲博物館、周莊古戲臺、顧堅紀念館、崑曲文化中心、崑曲學社等一批崑劇文化設施,還成立了小梅花藝術團、崑曲研究會、玉峰曲社、昆玉堂、崑曲發展基金會等一批崑曲團隊和組織,出臺《崑山市崑曲發展五年規劃》。

一批批出類拔萃的年輕人走上舞臺,「後浪」接棒,古老的戲曲正煥發新的生機,「有戲」的崑山已經開鑼。

一城「戲曲味」

高雅戲曲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踏著青石板古道,轉過曲折環繞的迴廊,靜聽婉轉的崑曲曲調,仿佛重回幾百年前的煙雨江南……這是崑曲發源地巴城鎮的一條老街。十幾年前,這裡僅有幾戶原住民,一家小飯店。如今已成為傳承崑曲文化的崑曲小鎮。

曲友在重陽曲會期間互相交流。資料圖片

穿過一座江南水鄉風格的石橋,進入幽靜的小巷,便到了楊守松工作室。客廳裡,幾株一米來高的竹盆格外顯眼,楊守松告訴東哥,每有戲曲界名人造訪,就會邀之在竹子上簽名留念。十幾年來,竹上留名的戲曲人達188位,小小的竹盆,已成長為繁茂的戲曲「竹林」。

43歲的趙雪娟是一名中國結手工藝人。2019年,愛好崑曲的她來此開起小店,創作以崑曲為主題的中國結。一根根小小的繩子,在她精心設計下,變成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崑曲人物。如今,小店成了崑曲小鎮熱門景點。為了讓作品更有神韻,今年6月,她加入小鎮緣源曲社,學唱崑曲。「作為崑山人,生活在『戲』味這麼濃的城市,當然得會唱幾段兒!」她說。

在整個崑山,戲曲文化正走進百姓日常生活。亭林公園、周莊古戲臺,千燈古鎮……幾乎每天都有崑曲演出,戲迷群體也逐年壯大。

45歲的崑山玉山鎮人吳昊和12歲的女兒吳梓萌,與崑曲結緣4年了。過去,他們對崑曲一無所知,如今,父女倆已是小有成就的崑曲戲迷。

周末,父女倆會去崑曲曲社免費學習崑曲,學了4年,他們能清唱《牡丹亭》、《長生殿》等劇目,每年端午、重陽舉行崑曲曲會,父女倆都會上臺一展風採。「崑山濃厚的戲曲氛圍,給我們戲迷提供了舞臺。」吳昊說。

崑曲人物中國結。趙雪娟供圖

11月6日,百戲盛典陝西折子戲專場在張浦鎮金華村田園鄉村大講堂舉行,有唱詞幽默的陝西端公戲、歡快活潑的陝北秧歌……這是百戲盛典首次來到鄉村。中午,700平米的大講堂裡座無虛席,「精彩!沒想到百戲盛典還能來咱們村。」75歲的村民王冬泉說。

2004年,在王冬泉牽頭下,金華村成立了錫劇演出為主的鄉村演出隊,那時村裡沒有舞臺,也沒老師教,只能看視頻學習,在露天場所排練。這幾年,隨著百戲盛典舉辦,村裡修建了百姓舞臺和田園鄉村大講堂,每個月都組織幾場戲曲演出,吸引了遠近戲迷。

崑山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馮惠清介紹,借戲曲百戲盛典契機,崑山投資500萬元,修建30個鄉村戲曲舞臺。「『送戲下鄉』,也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唱戲舞臺。」

在崑山,在市中心和鄉村,在現代化舞臺和街巷茶社,到處都能聽到悠揚曲聲,濃濃的戲味縈繞,戲曲藝術正乘著新時代春風飛入尋常百姓家。

三屆百戲盛典曲終落幕,但一座「戲曲之城」已在崑山粉墨登場。

相關焦點

  • 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明日開幕
    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將於10月11日開幕,在為期42天的時間裡,來自全國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地區的116個戲曲劇種將齊聚崑山。加上前兩年的展演劇種,全國348個劇種將在昆實現「大團圓」。  10月8日晚,開幕式大戲福建歌仔戲《僑批》劇組90名工作人員已抵達崑山。
  • 臨邑「一勾勾」亮相戲曲百戲(崑山)盛典
    德州新聞網訊10月28日-11月1日,臨邑縣一勾勾戲曲傳習所赴江蘇省崑山市,參加了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及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20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山東折子戲專場」,演出獲得了圓滿成功。
  • 非遺鮮聞丨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閉幕,甘肅省文旅廳獲「優秀...
    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閉幕甘肅省文旅廳獲「優秀組織單位」11月23日晚,由文化和旅遊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崑山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在崑山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舉行閉幕式。
  • 人民日報:2020戲曲百戲盛典10月開幕
    《 人民日報 》2020年08月10日 第 12 版 版面截圖 原題:2020戲曲百戲(崑山)盛典10月開幕> 將實現3年展演348個劇種 本報南京8月9日電 (記者王偉健)記者獲悉:2020戲曲百戲(崑山)盛典將於10月11日開幕,活動將舉辦19臺大戲、20臺折子戲、1場戲曲晚會。
  • 高鐵虹橋站綻放中國戲曲的「花樣年華」
    10月1日, 上海虹橋高鐵站出發大廳的 「2020戲曲百戲(崑山)盛典」主題展廳 儼然成了一座曲韻繽紛的「戲曲大觀園」, 融合多種戲曲元素的展廳,
  • 關於「百戲之母」
    就有人解釋,他們所說的「百戲」,不是一般歷史認知的「百戲」,而是字隨口順的「百戲」,意思是「各種各樣的地方戲」,也就是現在流行在中國不同地域的地方戲曲。崑曲作為「百戲之母」或「百戲之祖」,是說崑曲是中國各地不同劇種的祖宗,一切地方戲曲都源自崑曲。問題是,崑曲的出現,真的早於各種地方戲曲嗎?各地的不同劇種真的源自崑曲嗎?當然不是。
  • 文化惠民,崑山今年這樣安排!
    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24小時自助圖書館、崑山市圖書館「書香鹿城」項目續建,以及中山堂修繕、侯北人美術館提升工程被納入我市文化弘揚類實事工程,總投資2.8億元,當年計劃投資0.8億元。
  • 聚百戲華彩,繪出崑山文化生態新圖景
    原標題:聚百戲華彩,繪出崑山文化生態新圖景   三載相約,百戲回「家」。今(10月11日)晚,伴隨著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開幕大戲歌仔戲《僑批》開鑼鳴唱,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發源地的崑山,也再一次站到了萬眾矚目的舞臺中央,扛起了傳統戲曲文化傳承復興的大旗。
  • 江蘇-崑山新博物館、圖書館開建,顏值太高!總投資7.3億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近年來,崑山堅持文化惠民2020年重點文化實事工程不斷推進中戲曲百戲博物館、中山堂修繕、24小時自助圖書館>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書香鹿城」項目續建,以及中山堂修繕、侯北人美術館提升工程被納入我市文化弘揚類實事工程,總投資2.8億元,當年計劃投資0.8億元。
  • 「中東歐使節話合作」崑山,有戲!——中東歐多國使節逛崑山、品崑曲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夏秋、趙徵宇、張豔):江蘇崑山不僅是GDP超4000億元的縣域經濟排頭兵,還是「百戲之母」崑曲發源地。在12月5日晚舉行的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新春晚會(蘇州崑山)上,經典崑劇選段《戰金山》《梧桐雨定盟》讓中東歐多國駐華使節領略到崑曲的魅力。
  • 福建五劇種六院團在崑山周莊古戲臺展演
    消費日報網訊(通訊員 董萍 記者 汪宏勝)10月11日,由文化和旅遊部、江蘇省人民政府主辦,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崑山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於在崑山拉開帷幕。
  • 「大美崑山」牽手南京「旅遊+」2020崑山旅遊(南京)合作發展懇談會...
    揚子晚報7月23日訊(記者 馬祚波)7月23日下午,「詩畫江南 大美崑山」崑山旅遊(南京)合作發展懇談會在六朝古都、現代名城——南京舉行,這是崑山旅遊見賢思齊、對標全球最佳旅遊目的地的破局之策,更是深化長三角旅遊產業合作,推介崑山旅遊載體,吸引南京及省內優質文旅企業的一項務實舉措。
  • 5G聲聲慢,水磨聲嫋嫋:百戲之祖「疫」後重光
    新冠肺炎疫情一度中斷了中國百戲之祖崑曲的演出,而今隨著劇團復工、曲目復演,姑蘇城、上海灘的戲臺又熱鬧起來,在崑曲的「家鄉」江蘇及上海(古稱吳地)這一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始終延續著溫婉雋永的中國審美。
  • 從「優孟衣冠」到「南戲」,傳統戲曲為何在宋朝得到專業化發展?
    楚莊王聽後大為震動,親自祭祀孫叔敖,並封地給孫叔敖的兒子,十代不絕。《史記》關於「優孟衣冠」的故事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①、優孟模仿孫叔敖的動作和語氣,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這其中就有典型的戲曲表演因素。有戲曲研究者認為優孟是戲曲的祖師爺,完全是有跡可循的。
  • 世界那麼大,蓬佩奧為何走火入魔盯中國?人大教授一句話戳中要點
    美國外交策略已經把3/4的心思都花在了中國身上,確切些說是花在了樹敵中國的言行上。世界那麼大,蓬佩奧為何走火入魔盯中國?對此,人大教授一句話戳中要點。據人民論壇網6月15日報導,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方長平發文指出,美國之所以指責中國主要原因是大選需要和強化對華競爭戰略。
  • 《中國影像方志》崑山篇!
    視頻地址:https://v.qq.com/x/page/o0951vilvgz.html   崑曲雅致迤邐   崑曲,被後世稱為「百戲之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雅集上有一位來自崑山千燈鎮的民間歌手叫顧堅,是他唱響了最初的崑山腔。
  • 江蘇-崑山摘得「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8朵「小梅花」贊!
    2個集體節目全部榮獲「小梅花」稱號實現大滿貫來自陸家中心小學校的徐少涵、千燈中心小學校的陳欣妍、澱山湖中心小學校的楊雨婷、石牌中心小學校的朱大智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是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主辦、全國各省市戲劇家協會協辦的一項全國性、高規格的少兒戲曲藝術活動,自1997年起每年舉辦一屆。
  • 豐富多彩,中國戲曲文化
    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商周奴隸主貴族禮儀制度下的官廷樂舞。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社會關係的急劇變化,逐漸打破了宮廷對樂舞的壟斷,民間的樂舞有了顯著發展。至唐宋時期,出現了中國音樂舞蹈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是中國戲曲產生的重要基礎之一。在春秋時期出現的俳優,是中國戲曲的淵源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宮廷盛行優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