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每月定期還信用卡,或者花唄?
2017年之前的我就是這樣,每月工資6千元,拿到手之後先預留3千元還信用卡,剩下的我會存成定期。
在那之前的兩三年裡,我一直這樣生活,先刷信用卡消費,發了工資再還,從未覺得有什麼問題。自認為沒有花過不該花的錢,消費也比較克制,因為還有存款,時常沾沾自喜。
直到看了《小狗錢錢》,我認識到刷信用卡是一種提前消費、借錢消費的思路,而這個思路會在不知不覺中加大消費支出。
於是我給自己做了一個實驗,每月由向信用卡「借」3千元消費,改為在借記卡裡預存3千元消費。
結果呢?後來的我,每月連2千都花不了(在生活質量幾乎不變的前提下)。每年就這樣節約了至少1萬塊錢。
只是花錢的方式小小變動了一下,為什麼會帶來這麼大的區別呢?
01 借錢不還,終有還不起的一天
我家有位親戚,家住三線城市。丈夫年收入25-30萬元,妻子為家庭主婦,沒有收入。家中有兩套住房,一套自住,一套閒置待賣。
乍一看,這樣的家庭怎麼也算是小康之家了。
可就在今年,疫情發生之後,丈夫在兩個月時間裡沒有了收入,這個家庭就陷入了財務危機,信用卡還不起了!
細究原因,原來是他們一直習慣向信用卡「借錢」消費。手中握有ABCD卡,A卡先透支1萬用於家庭支出,一個月之後需要還錢時再從B卡透支1萬元。
幾年下來,兩人手裡的6、7張卡全部都有欠款,以前就靠丈夫拿到收入後暫時還清一張卡,繼而再開始循環透支。
今年特殊時期,收入暫時沒有了,所有的卡都被透支了,這個循環就斷掉了,財務危機就來了。
要解決這個危機,你當然可以說,再辦一張新卡唄,加入這個透支循環。
問題是,這個辦法至多能撐過一個月,一個月之後呢,萬一收入還是零,難道還要繼續辦新卡,繼續透支新卡嗎?
向信用卡借錢,相當於把明天的錢挪到今天來花,本質上是自己向自己借錢。無限度的向以後的自己借錢,終有一天是還不起的。
02 開源節流,屢試不爽的第一步
錢的問題,解決方法只有兩條路:開源和節流。
先說開源。生活中資產常見的幾種形態:人、錢、公司、房產等。讓我們還以我家親戚為例,看看他們家該如何進行開源。
人:丈夫每天工作10小時以上,收入回報比也不錯,人力資本已被用到了極限,可以不做大的改變。
妻子作為家庭主婦,要照顧上小學的孩子,無法全職工作。但可以考慮利用孩子上學的幾小時時間做些兼職,哪怕在小區群裡賣賣水果零食,每月也能掙個買菜錢。
錢:錢是會產生利息的,這也是錢成為資產的秘密。《小狗錢錢》裡將存款比喻成會下金蛋的鵝,將存款所得的利息比喻成金蛋。只要你不殺掉自己的「鵝」,它就能源源不斷的給你下出「金蛋」。
而對於債臺高築的家庭來說,「鵝」不僅沒有活著,而且幾年以後的「鵝飼料」也被用完了,所以暫時來講,這一條還幫不上忙。
公司:公司的概念有點大,對於一個普通家庭來說,開個小店是切實可想的。雜貨鋪、彩票站、水站,等等,店的形式不同,卻必須人+錢兩種資產結合。
如前所述,這一條也只能暫時略過。
房產:萬幸的是,家裡有兩套房,其中一套可以賣掉變現,也可以簡單裝修之後出租。
房產的缺點是流動性不太好,不能在最需要的時候以最合理的價格出手。而三線城市的租房市場,又是供大於求的,租售比非常不理想。
不過,有總比沒有好,至少能解一時之困。
再說節流。
通過收入-存款這個簡單的公式,算出來親戚家的年消費支出在20萬元左右。
這是一個什麼水平呢?同城市四口之家,每年保證出國旅遊一趟,家裡2套房在住,2輛車(不產生收益,僅具備出行功能),大孩子上小學,小孩子上幼兒園,家庭年消費(扣除房貸)在15萬元左右。
這說明,親戚家的消費水平實在有點高了,造成債臺高築境況的真兇,是消費!
要命的是,消費的水平會不自覺隨著收入水平增長。如果不改變消費習慣,賣掉房產,也只有2條路,1個結果:
第一,賣房還債之後,還有餘錢,勢必會推動家庭消費的升級(比如買新車),但家庭收入水平沒有增長,結果是幾年之後,債臺更高!
第二,賣房款不夠還債的,無論家庭消費是否升級(事實上升級的概率很大),結果都是債務危機沒有解決,只是延緩爆發而已!
所以,清掉債務的重中之重就是節流——砍掉不必要的消費!
動物的特性是趨利避害,人也一樣。大腦時時刻刻都想享受快樂、避免痛苦。消費是能給人帶來滿足感的,現在的快樂和未來還債的痛苦放在一起,如何選擇,一目了然。這是「消費」的保命技能,也是我們的困難所在。
生活中有背負幾十張信用卡的「富人」;也只有一份平凡工作,坐擁諸多家產的「平凡人」。既然大家的大腦都會本能的「享受快樂、避免痛苦」,怎麼會有不同的結果呢?他們的區別是什麼呢?
區別在於,如何定義快樂和痛苦!
我認識一些人,平時出去吃飯,只有兩個人,也一定要吃日料,住高檔酒店,人均消費不能低於500。對他們來說,被迫坐在街邊攤,來來往往的人都能看清他的臉龐時,就會感到痛苦。
然而也有人,如果必須花1000元,才能和另一個好友吃一頓便飯時,他們也會感到很痛苦。
看,你的行為,只是你思想的體現。不同的想法,會導致不同的消費行為。
所以,必須要知道的非常重要的一點,你不是身不由己陷入當前境況的,而是由於過去或者現在的錯誤思想才淪落至此。
面對債務問題時,這裡的思想便涉及到掙錢觀和消費觀等對錢的看法。
上邊只吃日料的例子或者有點誇張,還有比較隱晦點的:買了一年多的網課,現在還在那裡放著沒有上;花大價錢給孩子買的玩具,還根本沒能力擺弄;早就備好的換季衣服,翻出來時已經過時不想穿了。
人雖然有理性計劃、策略分析的能力,「趨快樂、避痛苦」的本能卻比之強的多,甚至還會利用理性的偽裝。網課能增長知識,玩具能陪伴孩子成長,衣服能保障自己整潔舒服。每一個決定的背後都有理性的影子,都享受了現在的快樂,卻都要未來的痛苦來換。
現在可以思考一下,哪些錯誤的思想對目前的債務危機負有責任?
直接這麼想,或許會有點困難,換個說法:
擺脫債務對自己而言有哪些壞處(不會不存在壞處的,不然就不會負債了)可能的壞處有:財務緊縮、形象受損、生活質量下降、孩子教育投資下降……
接下來,再想想擺脫債務能帶來的好處?如果繼續欠債,必須忍受的壞處?什麼樣的思想在迫使我欠債?之後問問自己,該如何做決定呢?
03 清空債務,擁有存款,才能走上資產增長的康莊大道
還完債就完了麼?
不是!
經過這次新冠疫情,很多人發現自己原來根本沒當回事的房貸、車貸可以輕易打垮一個家庭。
租房的人厚著臉皮向房東申請減免租金,卻碰了一鼻子灰,是啊,房東的貸款誰給減免呢?
還有新聞報導,在家隔離不能工作的父親,面對家裡只剩一點大米的困境,焦頭爛額,卻只能眼睜睜看孩子餓得直哭。
關鍵時刻,自己手裡得有東西,才能做到心裡有數,行動不慌。
這些東西是什麼呢?資產當中除了人的其它種類:錢、公司、房產……
這其中,又以現金為重!如果我這親戚手裡握有5萬現金,可以保證自己在2-3個月內不會繼續被迫舉債;如果有15萬現金,可以保證半年內從容等待工作機會,並且生活質量不下降;如果有更多現金,就可以置換資產了。
對於舉債的人來說,就想早點把錢還上,但更好的方案是,有計劃的還款,同時保證儲蓄。
具體來講,每月還債的錢不要超過每月餘錢的一半,將另一半存下來。
存下來的部分,就是自己家的鵝了,是今後生活的保證!一定要堅持。
還掉的部分,是自己信用的保證,讓你的債權人不對你失望,讓銀行不對你採取強制措施。一定要堅持!
而每月餘錢的多少,便是對消費觀念的考驗了。堅持向自己的長遠目標看齊!
一些建議:
改變自己的想法。任何建議、任何方法,沒有想法轉變的支持,都是徒勞!
按照預算計劃支出。沒有人想被計劃限制,但真相非常吊鬼,制定計劃並嚴格執行之後,會發現錢沒有那麼難控制,主動權逐漸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永遠別想著:這點錢沒用。現在,每一塊錢都珍貴,都有用!
有計劃的還債。按照每月償還一點現金,每月少刷一點信用卡的節奏,逐步還清債務、退出信用卡。並且,在自己沒有30萬現金時,絕不再辦新信用卡!
為自己限定每月支出的最高限額。
培養危機意識,模擬緊要關頭的情形,並為之採取行動。
作者簡介:中流砥柱。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大佛聊網際網路金融(ID:lsdf628)。
備註:本文是第161期《高手在民間系列》文章。
溫馨提示:轉載敬請註明原創作者及文章出處,微信號轉載可申請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