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焦點】政府派錢$4000 2月有得申請

2021-02-17 嶼天下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去年(18年)所發佈的財政預算案中,推出派4千元的「關愛共享計劃」。籌備近一年,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於上月31日公佈詳情,政府於2月1日至4月30日接受申請。

(圖片來源:wfsfaa)

幾時開始有得申請?

本月21日起,可到css.gov.hk下載申請表格,或到民政事務總署各區民政諮詢中心、在職家庭及學生資助事務處轄下的學生資助處或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索取申請表格。

申請要具備邊幾項條件?

於2018年12月31日,申請人須符合以下6個資格

1) 年滿18歲;

2) 持香港身份證(包括新來港人士,但不包括來港工作、求學、接受培訓的香港非永久性居民 ? 及其受養人,也不包括以訪客身分來港的人士);

3) 通常居住在香港(包括暫時離開香港而在合理預期情況下會返回香港居住的人士,例如出差、留學、求醫,但不包括移居海外人士);

4) 沒有受惠於2018-19年度《財政預算案》就綜合社會保障援助(綜援)、長者生活津貼、高齡津貼或傷殘津貼發放的額外兩個月款項;

5) 無須繳交2017/18課稅年度的薪俸稅;以及

6) 在香港沒有物業。

申請「關愛共享計劃」須符合6個資格(圖片來源:東網)

除了符合六項條件可獲4千元外,有兩種情況亦可申請有關計劃。

一) 如在本港沒有物業,一七/一八年度的薪俸稅稅款寬減額少於四千元,便可申領扣除有關寬減額後的餘額

二) 一七/一八年度的稅款寬減額及一八/一九年度差餉寬減額合計少於四千元,便可申請有關餘額。

根據政府的推算,是次計劃會有約二百卅七萬人屬合乎資格的申請人,即整個計劃的受惠人數達二百八十萬人,共涉款約一百一十億元。

相關焦點

  • 【重磅焦點】港府派$4000 申請表格率先睇
    特區政府去年宣佈的「關愛共享計劃」於下月1日開始接受申請,合資格人士可取得港幣4000元。
  • 政府派錢$4000明年2月起可申請 資格一貼睇曬
    政府在財政預算案公布後「補鑊」派發4000港元。
  • 【派錢4000元】派錢繁複恐令市民反感,可以見到政府的「不情願」?
    ,更多人會拿出澳門派錢及曾俊華派錢作比較,指責現屆政府施政程序的繁瑣。有「新」就必然有「舊」,所謂的舊,無疑是針對多屆任職財爺的曾俊華系統。同樣作為建制派及梁振英政府出來的高官,林鄭過去一直從「理財」方面突顯自己與曾俊華的不同。而今次派錢手續繁複,明顯就是一種表態,要突顯自己與曾俊華不同。曾俊華受壓下,決定全民派錢,皆大歡喜。
  • 香港特區政府派錢4000蚊,下月1日至4月30日接受申請 280萬人受惠
    他坦言,是次「派錢」的做法較為擾民、麻煩,「派錢就派錢.好多市民聽到辦事處公佈2月交表便來查詢,結果得個等字:等派表、等交表、等審批。」  梁偉文表示,現時每日亦收到逾10個相關查詢,其中最多人擔心無法提交住址證明副本。有市民反映水、電、煤的登記人亦交由丈夫負責,無法提供近3個月的地址證明,查詢「公屋證」是否可以代替。
  • 【派錢4000蚊最新消息】344萬份申請,恭喜11.2萬宗已收錢 政府擬年底前完成
    關 注 新 港 人    傳 遞 正 能 量香港新移民 互助文明社群 派錢4000元的「關愛共享計劃」已於上月30日截止申請,當局表示,共接獲約344萬份申請,截至5月10日,職津處已向約339萬宗申請發出確認,並就約11.2萬宗成功申請個案,指示銀行發放款額及現金支票。
  • 【港府派錢4000蚊】下月1日至4月30日接受申請 280萬人受惠
    他坦言,是次「派錢」的做法較為擾民、麻煩,「派錢就派錢.好多市民聽到辦事處公佈2月交表便來查詢,結果得個等字:等派表、等交表、等審批。」  梁偉文表示,現時每日亦收到逾10個相關查詢,其中最多人擔心無法提交住址證明副本。有市民反映水、電、煤的登記人亦交由丈夫負責,無法提供近3個月的地址證明,查詢「公屋證」是否可以代替。
  • 【派錢4000元】收海量申請人手現不足 職津處合約工呻迫捽數寧劈炮
    4000元「關愛共享計劃」,申請日期明日截止,在職家庭津貼辦事處表示會盡快發出餘下的申請確認通知,目標是於4月底前就2月及3月內收到的申請發出申請確認通知。「派錢計劃」推出以來,不時傳出行政管理混亂、審批慢。近日有負責「派錢」的職津處相關計劃合約員工投訴,人手嚴重不足,管理層要求員工「摩打手跑數」,每人每日需輸入250份申請表及發放通知短訊,令不少人員工不堪壓力相繼離職。工會預計,以短期合約聘用員工已難請人,加上員工「劈炮」,混亂情況,市民想盡快領取4000元,可能大受影響。
  • 反對派老屈唔撐派錢 建制派怒斥含血噴人
    (AY)喺會議結束前提出臨時動議,要求政府全民派錢一萬蚊,幫助市民喺新冠肺炎疫情下渡過難關,但動議遭建制派否決,跟住仲喺Facebook(Fb)貼文,批評建制派否決政府派一萬蚊嘅動議,建制派嬲到出煙,尋日先後喺Fb貼文反駁,圍插反對派最識就係「拉布」、「老屈」,手法卑鄙同含血噴人。
  • 香港政府派4000元,就算是「還富於民」了嗎? |中環一筆
    但基於2011年政府運用盈餘向全民派錢六千元,招來一些評論員及政黨的猛烈批評,指出不論貧富、不問條件向所有永久居民、包括已移居了外地的香港永久居民派錢的做法,並不恰當,亦並非有效地運用政府財政資源的做法;所以在財政預算案公佈前,財政司司長已早早放風說不會因為有龐大財政盈餘而「派錢」。
  • 政府派錢一萬|眾安銀行12萬元大抽獎 不在香港也可以辦理銀行卡
    關 注 新 港 人    傳 遞 正 能 量香港新移民 互助文明社群 政府派錢一萬元的現金發放計劃
  • 【派錢4000元】首日派表反應熱烈 熱線冧檔表格攞光
    點擊上方獅子山下關注香港最新時事市民由今日(21日)開始可領取「關愛共享計劃」的申請表格
  • 港府派糖4000蚊 | 申請表今派發 申請條件一文睇曬
    香港政府要發錢啦!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去年3月推出「關愛共享計劃」,向未在《財政預算案》中受惠的市民派發4000元(港幣,下同),受惠額不足4000元者,亦可獲發差額,預計全港有 「關愛共享計劃」申請表今日(21日)起於指定地點進行派發,該計劃於2019年2月1日至4月30日接受申請。
  • 立法會三讀通過預算案 落實派錢4000元
    立法會今日(10日)繼續審議《2018年撥款條例草案》,傍晚以43票贊成、11票反對、8票棄權三讀通過,落實派錢4000港元。預算案有4名非建制派議員投贊成票,包括梁繼昌、莫乃光、陳沛然,及李國麟。投反對票者包括公民黨4人、毛孟靜、梁耀忠、鄭松泰、朱凱廸、區諾軒、陳志全及範國威。投棄權票者包括民主黨7人,以及葉建源。
  • 財爺全民派錢在望!沒有一萬 6000得唔得?
    壓力甚大的「波叔」昨日在網誌稱政府資源始終有限,不可能完全滿足所有人的要求。政府消息指,人人派錢一萬恐怕難以做到,因作為政府「大掌櫃」,財爺需守住一個理財大原則,即財政赤字不能超過本地生產總值(GDP)的3%,否則可能影響香港的國際信貸評級。不過,當派錢成為難得的「跨黨派共識」,陳茂波全民派錢似乎亦是「事在必行」,開庫在望,問題是究竟派多少?
  • 加拿大匯豐200元助你開港幣戶口,收香港特區政府派的1萬元
    香港財政司長陳茂波2月宣讀陳茂波今日(8日)宣布,市民可於6月21日開始登記,若由當日至本月底期間登記,最快7月8日起收到錢,登記至明年12月31日截止。今日明報記者致電加拿大的滙豐銀行,職員表示可以在加拿大開通香港的銀行戶口,不過要付手續費200元,詳情需親自到分行查詢。
  • 【預算案】派消費券?發抗疫債?……你關注讚同哪項建議?
    在疫情持續下,有政黨要求政府全民派錢或維持退稅等「派糖」措施,但在預計赤字會達3000億元的情況下,也有人表達要求「減糖」。其實,當中有什麼是你所想或關注的呢?實政圓桌召集人、立法會議員田北辰指,目前失業率高企,保就業計劃完結後,不少市民也用盡了早前的補助,希望政府能盡快派錢。
  • 澳門消費卡和香港派錢
    政府投放在第一期消費卡的金額大約廿二億元,沒有手續費。    在政府的消費卡計劃中,市民使用消費卡和使用澳門通卡一樣,澳門通公司會收手續費。    從商業角度出發,澳門通公司是實施消費卡計劃的唯一機構,兩期的消費卡,導致多了商戶安裝消費卡機,這些卡機也接受澳門通卡和MPay,結果是將澳門通公司的市場佔有率提高,在第二期消費卡計劃未有豁免手續費的情況下,自然偏離了公眾的期望。    在澳門通公司的角度來說,手續費是公司的收入,豁免了第一期手續費,是與社會共渡時艱的表現。
  • 加拿大對香港敞開大門—香港之路2月8日正式開始申請
    這項名為"香港之路"(HONG KONG PATHWAY)的特殊通道將於下周(2月8日)正式開放申請。 凡是在近五年內獲得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香港居民(持SAR或BNO護照),都能夠從2月8日開始申請到有效期長達三年的加拿大開放式工作簽證(Open Work Permit)。
  • 預算案派錢遇「疫」風 建制警告勿減糖 料至少保留三粒糖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下周三出爐,面對新冠疫情持續逾年,嚴重衝擊各行各業,《預算案》會否有更多「派糖」措施,甚至如去年般全民派錢,成為社會最大關注
  • 工會促放寬自僱者申請資格 憂僱主挪用資助難查證
    不過,有工會擔心由於計劃的罰則只是「退返資助額」,對僱主欠缺阻嚇性,打工仔亦未必了公司如何分發津貼,變相「投訴無門」。另一方面,工會料大批自僱人士由於沒強積金戶口,不受惠於保就業計劃,望政府放寬申請資格,考慮其他證明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