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澤平: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老齡化少子化加快

2020-12-22 大河財立方

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人口因素變化緩慢但勢大力沉,中國少子老齡化問題已日趨嚴峻,抓緊調整人口政策事關人口健康可持續和長期經濟增長。生育政策調整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一。應儘快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1、中國少子化老齡化加快,人口峰值臨近

1.1 中國出生人口持續下滑,2030年將降至不到1100萬

繼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下降200萬後,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萬至1465萬。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先後出現三輪嬰兒潮,分別為1950-1958年的年均2100萬,1962-1975年的年均2628萬,1981-1994年的2246萬,之後逐漸下滑至2003-2012年的1600萬上下,其中2012年為1635萬。中國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2010年後的1.5左右。第四輪嬰兒潮原本應在2010年後出現,但因長期嚴格執行的計劃生育而消失。在上述背景下,獨生子女政策終於有所鬆動,2012年末中央決定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但效果不及預期,2013-2015年出生人口分別為1640、1687、1655萬。2015年末中央決定全面放開二孩,出生人口在2016年達1786萬、創2000年以來峰值;但2017年即下滑至1725萬,2018年再下降200萬至1523萬,2019年為1465萬。

2019年出生人口減幅明顯收窄主要在於主力育齡婦女數量減幅邊際明顯收窄和生育率基本穩定,一孩和二孩出生數減幅均較2018年明顯收窄。從育齡婦女數據看,2016-2019年15-49歲育齡婦女數量分別減少491、398、715、502萬,其中生育子女數佔比超85%的20-35歲主力育齡婦女數量分別減少194、264、398、331萬,2018年主力育齡婦女數量較2017年多減134萬,2019年較2018年少減67萬。從生育水平看,根據我們估算,2016年總和生育衝高至1.7、較2015年明顯上升,2017年略降,2018年明顯下降至1.5左右,2019年基本持平。從國際比較看,當前中國總和生育率水平不僅低於全球平均的2.47,還低於高收入經濟體的1.67。從分孩次出生數看,2015-2019年一孩出生數分別為879、981、713、629和593萬,二孩出生數分別為658、715、892、760和747萬(2019年數據為估計),三孩及以上出生數分別為118、90、117、134和125萬(2019年數據為估計)。2016年出生人口大幅增加131萬,主要在於一孩出生數大幅增加132萬、貢獻78%,二孩出生數增加57萬、僅略高於2015年的增量53萬;2017年全面二孩效應才開始明顯顯現,儘管當年一孩出生數大幅下降268萬,但二孩出生數大幅增加177萬;2018年出生人口大幅下滑200萬,主要是二孩出生數大幅下降132萬和一孩出生數下降84萬;2019年一孩、二孩出生數分別減少36、13萬,對總出生人口減量分別貢獻62%、22%。

從長期趨勢看,由於生育堆積效應逐漸消失、育齡婦女規模持續下滑,當前出生人口仍處於快速下滑期,預計2030年將進一步降至不到1100萬。從分孩次出生數佔比看,二孩及以上孩次佔比從2015-2016年的45%-47%驟升至2017年58.6%,2018、2019年分別為58.7%、59.5%。沒有一孩哪有二孩三孩,在生育堆積效應消失後,一孩出生數佔比將恢復到高於二孩佔比的常態。2016-2019年一孩出生人口大減近40%,跌至不到600萬的歷史低位,預示出生人口還將明顯下滑。從育齡婦女數據看,20-35歲主力育齡婦女規模在1997年達1.86億的峰值,降至2006年的1.67億後小幅回升至2013年的1.73億,之後將持續下滑至2031年,2032-2038年有所回升,2039年後再持續下滑;其中,2030年20-35歲育齡婦女規模將分別比2019年減少約28%,2050年將較2030年再減少約19%。按照當前趨勢預測,中國出生人口將持續快速下滑至2028年的不到1100萬,2029-2036年有所企穩,2037年後再持續下滑至2050年的約800多萬。

教育醫療等直接成本、養老負擔、機會成本高抑制生育行為,「生得起、養不起」。一是教育成本明顯攀升,特別是公立幼兒園供給嚴重不足,家庭被迫選擇費用較高的私立幼兒園,並且部分學校把「家庭作業變成家長作業」,使得教育子女費心。1997-2018年中國公立幼兒園在讀人數比例從95%降至43%。二是醫療費用持續上升,1995-2018年居民醫療保健支出上漲27倍,遠超可支配收入9.2倍的漲幅。三是獨生子女夫婦「四二一」家庭結構養老負擔重,擠壓生育意願。四是女性勞動參與率高但就業權益保障不夠,導致生育的機會成本高,1990-2019年中國女性勞動參與率與男性的差距從11.6個百分點擴大到14.8個百分點,而全球、美國、歐盟、日本男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差距均呈縮小態勢。

1.2 中國人口老齡化加快,2022年將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2019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未富先老問題突出;美日韓老年人口比重達12.6%時人均GDP均在2.4萬美元以上,而中國僅1萬美元。2019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為17603萬,較2018年增加945萬,佔比為12.6%、較2018年上升0.7個百分點。與歷史數據相比,人口老齡化程度加快;2001-2010年中國老齡化程度年均增加0.2個百分點,2011-2018年年均增加約0.4個百分點。從老齡化水平的國際比較看,2019年中國老齡化程度在全球經濟體中位居第61位,高於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2.2個百分點。2019年全球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為9.1%,高收入經濟體、中等偏上收入經濟體分別為18.0%、10.4%;全球老齡化程度位居前三的經濟體為日本、義大利、葡萄牙,佔比分別為28.0%、23.0%、22.4%。從老齡化程度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國際對比看,美國、日本、韓國、中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分別在1978、1981、1994、2019年,當時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分別為11.2%、9.2%、5.8%、12.6%。美國、日本、韓國、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到12.6%分別是在1990、1992、2015、2019年,當時人均GDP分別為2.4萬、3萬、2.7萬、1萬美元。

從發展趨勢看,中國人口老齡化速度和規模前所未有,2022年將進入佔比超過14%的深度老齡化社會,2033年左右進入佔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社會,之後持續快速上升至2060年的約35%。隨著生育率下行和壽命延長,老齡化是全球普遍現象,但中國由於長期實行計劃生育,老齡化速度前所未有。從發達國家情況看,從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超過7%的老齡化過渡到超14%的深度老齡化,法國用了126年、英國46年、德國40年、日本24年(1971-1995年);從深度老齡化到老年人口佔比超過20%的超級老齡化,法國用了28年(1990-2018年),德國用了36年(1972-2008年),日本用了11年(1995-2006年)。中國2001年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超過7%、進入老齡化社會。預計中國將於2022年、即用21年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再11年後即2033年前後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之後持續快速升至2050年的29.5%、2060年的35.2%,企穩一段後將再度上升至2084年及之後的約40%。而且,由於人口基數大,中國老年人口規模也是前所未有。2019年中國65歲及以上人口已達1.76億,預計到2050將達3.76億,2058年達4.14億的峰值,屆時大致每3個中國人中就有1個65歲以上的老人。並且,高齡化問題也將日益突出。2019年中國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超過3200萬人,佔比2.3%。預計2030年高齡老人將達約5300萬,佔比3.8%;2050年高齡老人將達1.3億,佔比10.3%;2073年達1.74億的峰值,佔比繼續升至17.1%;2100年為1.56億,佔比20.8%。

此外,從人口年齡中位數看,1980-2015年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從21.9歲升至36.5歲,預計2030、2050年將分別升至43.0、50.7歲。從國際看,2015年美國、歐洲、日本、印度人口年齡中位數分別為37.6、41.4、46.4、26.8歲,到2050年將分別為42.7、47.1、54.7、38.1歲。到2050年,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將明顯高於美國、歐洲、印度,制約國際競爭力。

人口老齡化使得社保收支矛盾日益凸顯,養老金缺口將日益增加。 2018年中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結餘11622億元,剔除財政補貼後的實際盈餘為-6033億元,連續6年為負。養老保險在社保體系中佔比70%,2018年養老保險基金實際盈餘為-4504億元,實際盈餘同樣連續6年為負。當前社保缺口主要在於歷史欠帳,即計劃經濟時代國企辦社會,部分人群未在退休前繳納保險費,但享受養老金發放福利。2017年11月國務院發布《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要求2020年底之前劃轉企業國有股權的10%補充社保。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養老金缺口將日益凸顯,這也是全球面臨的普遍難題。從中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看,中國累計結餘可支付時間從2012年的18.5個月逐漸下降至2018年的13.7個月,撫養比(在職人數/退休人數)降至2.55。2018年有4省入不敷出,18個省的累計結餘可支付時間在12個月以下,8個省的撫養比已降至2以下;其中黑龍江養老保險基金從2013年開始持續「入不敷出」,2016年累計結餘轉負。並且,隨著老齡化加劇,醫療支出壓力也將越來越大。根據國家衛生服務調查,2003-2013年中國調查地區居民兩周患病率(患病人次數/調查人數)從14.3%增至24.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患病從33.8%增至62.2%,2013年老年人口的患病率是平均水平的2.58倍。

1.3 中國人口突破14億,但即將陷入負增長

2019年中國人口突破14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預期的2020年14.2億不可能實現。2019年中國總人口為140005萬人,首次突破14億,較2018年增加467萬,人口增量持續收窄,自然增長逐漸放緩。1949年中國人口(不含港澳臺及海外華僑)5.4億,1981年突破10億,2019年突破14億。中國人口從8億到10億,花了12年;從10億到12億,花了14年;從12億到14億,花了24年。2016年《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預估2020年中國人口為14.2億人,要達到這一預期目標需要2020年中國人口增加約2000萬,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國家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預估錯誤的原因在於過高估計了全面二孩政策對生育率提升的影響,認為2015年總和生育率在1.5-1.6之間,預期2020年、2030年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8,進而預測中國人口將在2030年前後達14.5億人的峰值。

聯合國對中國人口增長同樣存在高估,中方案預測2031年達14.6億人的峰值。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9)》對中國人口有9個預測方案,其中中方案假設2015-2020年、2020-2025年、2025-203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70、1.72、1.73,進而預測中國人口將在2031年迎來14.6億的峰值。此外,其低方案假設2015-2020年、2020-2025年、2025-203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分別為1.45、1.32、1.23,人口將於2024年達到14.5億的峰值。

我們預測,中國人口將在「十四五」時期陷入負增長,2050年左右開始中國人口總量將急劇萎縮,2100年中國人口將降至不到8億,屆時中國人口佔全球比例將從當前的約19%降至7%。相較於維持人口總量不變的世代更替水平2.1,日本1.4的總和生育率大致意味著日本出生人口每隔一代人將萎縮約1/3,韓國0.98的總和生育率意味著韓國出生人口每隔一代人將減少超過50%。儘管2019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5,但隨著生育堆積效應消失,生育率還將進一步下滑。即使以1.4的總和生育率估計,中國人口將在2022年前後達到峰值;如果總和生育率為1.3或者1.5,中國人口將在2021、2024年達到峰值。人口見頂之後前25-30年內萎縮速度較慢,但隨著1962-1975年高生育率時期的出生人口進入生命終點後,萎縮速度將明顯變快。2050年中國人口將較2022年減少僅9%,2075年中國人口將較2050年減少22%,2100年中國人口將較2075年減少25%,即降至約7.5億。1950年中國人口佔全球比例為22%,2019年小幅降至約19%,2100年將大幅降至約7%。隨著人口總量萎縮,中國的大市場優勢將逐漸喪失,綜合國力也將受到影響。

1.4 人口紅利消失,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下滑

從經濟增長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已於2010年見頂,預計2050年比2019年減少23%;2010-2018年中國經濟增速已從10.6%降至6.1%,即將進入「5時代」。人口數量紅利是過去中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1978年改革開放後,中國依靠龐大且年輕的勞動力資源,以及與之相關的巨大統一市場,快速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62-1975年第二輪嬰兒潮人口是改革開放40年的建設主力,生產和儲蓄多,消費少,導致儲蓄率和投資率上升,儲蓄超過投資部分產生貿易順差,同時過剩的流動性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推動消費升級,經濟潛在增速較高。但是,在長期低生育率背景下,中國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及規模分別在2010、2013年見頂,人口數量紅利消失,導致中國經濟潛在增速下行,推動中國經濟增速換擋。2010-2019年,中國經濟增速從10.6%逐漸降至6.1%,即將進入「5時代」。從絕對水平看,當前中國人口總撫養比約40%,未來一段時間仍處於人口負擔相對較輕的「人口機會窗口期」(小於50%)。根據2010年中國人口普查資料,80後、90後、00後人口分別為2.19億、1.88億、1.47億,90後比80後少約3100萬,00後比90後少4100萬。預計2050年將較2019年減少2.3億至7.6億,即減少約23%。隨著勞動力供給總量持續萎縮,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部分製造業已經開始並將繼續向東南亞、印度等地遷移。

從消費看,老齡化提高消費佔比但降低消費增速,並引發消費結構變遷,比如醫療保健佔比將逐漸提升。根據生命周期消費理論,老年人平均消費傾向高,老齡化會提高消費佔比但降低消費增速。中國居民消費佔GDP的比例於2010年達谷值,2010-2018年居民消費佔比從35.6%升至39.0%,居民消費支出增速從15.3%降至9.5%。並且,不同世代消費偏好存在差異,如80後偏好母嬰、汽車,60和70後偏好酒類,60前偏好醫藥保健等,因此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不同行業影響各異。比如,25-54歲人群2017年見頂,菸酒銷售增速後將放緩;20-50歲主力置業人群2013年見頂,住宅新開工面積2011、2013年達約14億平的雙峰,家電、家具、建築裝潢等地產相關行業合計消費增速2010年見頂;25-45歲主力購車人群佔比2003年見頂,汽車銷量增速在波動中下滑,2018年首次出現負增長,但新能源汽車潛力巨大;老齡化促進醫療保健消費佔比2013-2018年從6.2%升至7.8%。

(來源:澤平宏觀)

責編:黃鑫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相關焦點

  • 任澤平:放開生育,應對老齡化少子化挑戰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任澤平、熊柴人口老齡化少子化是中國最大的灰犀牛之一。我們近年建議全面放開生育,2020年提出先放開三胎,加快構建生育支撐體系。2020年10月,中央關於「十四五」規劃建議明確要求,「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優化生育政策,增強生育政策包容性。」中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1962-1976年的嬰兒潮人口即將退出勞動力市場,步入老齡化,人口紅利逐漸消失。
  • 任澤平:老齡化下放開二胎效果不及預期,應加快構建生育支持體系
    12月18日,在由騰訊·原子智庫聯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主辦的「請回答2021——2020騰訊風雲演講年會」上,著名經濟學家、恆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在主題演講中表示。 對於人口老齡化問題,任澤平援引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1962年-1976年的嬰兒潮人口即將退出勞動力市場,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到來。
  • 任澤平:中國老齡化正撲面而來,應儘快全面放開並且鼓勵生育
    在12月18日召開的2020騰訊風雲演講年會上,恆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分享了人口、勞動力和老齡化議題。他預計,中國人口將在「十四五」時期陷入負增長,而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已於2010年見頂,預計2050年將比2019年減少23%。
  • 中國生育報告2020: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可下載)
    2019 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 萬,65 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 12.6% ,2018 年出生人口降至 1523萬 ,較2017 年大幅下降200 萬 , 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預期 , 生育堆積效應業已消退。
  • 2019年人口出生1465萬,不是1100萬:中國人口增長比預期的樂觀
    前兩個月,「媒體報導截止2019年11月17日全國出生人口1016萬,在僅剩下1個多月的時間裡,預計2019年的出生人口約為1100萬。」此消息一出,全網各種文章開始以1100萬的數字來討論中國的人口危機,渲染人口斷崖式下跌。但最終2019年的新生兒出生數據是1465萬,這比1100萬的數據可是高出了很多。
  • 【圖文地理】中國人口報告現狀
    文章太長我要看精華中國少子化老齡化加快,人口峰值臨近。1、出生人口持續下滑,2030年將降至不到1100萬。繼2018年中國出生人口下降200萬後,2019年出生人口再下降58萬至1465萬。2019年出生人口減幅明顯收窄主要在於主力育齡婦女數量減幅邊際明顯收窄和生育率基本穩定,一孩和二孩出生數減幅均較2018年明顯收窄。2016-2019年一孩出生人口從981萬降至593萬,沒有一孩哪來二孩三孩,預示後續生育形勢嚴峻。從長期趨勢看,由於生育堆積效應逐漸消失、育齡婦女規模持續下滑,當前出生人口仍處於快速下滑期,預計2030年將進一步降至不到1100萬。
  • 任澤平:中國人口問題的基本認識與建議
    1997年中國20-35歲主力育齡婦女規模達1.86億峰值,2019年降至1.6億,2030年將比2019年減少約28%,2050年將較2030年再減少約19%。上述情況導致原本應在2010年前後出現的第四輪嬰兒潮消失,近年出生人口不斷創歷史新低,2019年僅為1465萬,預計2025年將降至不到1100萬,2050年、2100年分別降至800萬、400萬左右。
  • ...現在年輕人為何不想生孩子,少子化的根本性原因是什麼?
    顯而易見,出生人口下降是不爭的事實。   從2011年開始,計劃生育政策逐步放鬆,2015年國家提出,全部放開「二孩」生育政策。根據近幾年出生人口數量來看,雖然是放開了二孩生育政策,出生人口卻沒有上升,而且是在持續下降。   在今年剛過完春節的那段時間,由於「公共事件」的影響,多個行業、單位按下暫停鍵,大家也是宅在家裡邊。
  • 任澤平:是該全面放開生育了,實在不行先放開三胎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任澤平、熊柴人口問題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灰犀牛之一,既面臨人口總量即將見頂、遠期將急劇萎縮的總量危機,也面臨人口少子化老齡化日益加劇的結構性危機。老齡化趨勢不可逆轉,挑戰遠大於機遇。
  • 去年我國出生人口1465萬 出生率為2000年來最低
    統計數字顯示,2000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771萬人,2002年下降到1647萬人。此後,在2003年到2013年間,我國出生人口在1600萬上下波動。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民政部部長李紀恆近日撰文表示,我國人口發展進入關鍵轉折期。要引導生育水平提升並穩定在適度區間,增加勞動力供給。
  • 人口出生率再創新低!2019年全國出生人口1465萬人
    2019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4000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67萬人。
  • 2019年出生人口下滑至1465萬 奶粉行業加劇洗牌
    來源:華夏時報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金曉巖 北京報導1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提到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0.48‰;死亡人口
  • 任澤平、馬光遠呼籲放開生育背後:房價只漲不跌的時代已經過去
    在1947年至1965年間,日本城市化率從33.1%增長至68.1%,平均年增長1.94%,城市人口年增長約228萬人,隨著城市化進程推進加快,到1980年代後期房地產泡沫前城市化率已高達80%,接近尾聲。
  • 中國人口報告:2020
    文:恆大研究院 熊柴 周哲 任澤平  導讀  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總人口突破14億。如何看待上述人口形勢?我們認為,人口因素變化緩慢但勢大力沉,中國少子老齡化問題已日趨嚴峻,抓緊調整人口政策事關人口健康可持續、中國長期經濟增長和民族復興。
  • 2019年出生人口僅1465萬,出生人口為什麼越來越少?
    這個問題筆者是這樣認為的,2020年的出生人口是不會跌破1000萬的,雖然我們的人口出生率一直在下降,從80年代的20‰左右下跌到90年代的17‰左右,再下跌到二十一世紀前十年的12.3‰左右,到了二十一世紀進一步跌破12‰,這個過程是逐漸實現的,2019年的人口出生率是10.48‰,對應的2019年新出生的人口為1465萬。
  • 專家建議放開三胎,少子老齡化問題能緩解嗎?
    中國既面臨人口總量即將見頂、遠期將急劇萎縮的總量危機,也面臨人口少子化老齡化日益加劇的結構性危機。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人口總量在「十四五」時期將不可避免進入負增長。人口因素變化緩慢但勢大力沉,按照當前趨勢,隨著全面二孩政策效應徹底消失、受教育水平提高、城市化推進等,未來總和生育率將從2019年的1.5下滑至1.0-1.2左右。
  • 放開三胎背後的人口焦慮:10年一半的孩子不見了
    倒是外來人口在黑河生二胎或者三胎較為普遍。」「這是因為中國人少子化的人口慣性。」陳浩向記者表示。陳浩認為:「我們高估了人類應對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能力。」他表示:「我國的人口轉型不同於發達國家,具有人口轉型更快、老齡化更嚴重的特點。」最後,他從轉變觀念、生育為本、養老為輔,重視儲蓄和投資,推進養老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我國應對人口轉型的改革方向。
  • 任澤平:勞動力規模持續萎縮 2050年將比2019年大幅減少23%_鳳凰網
    近年出生人口大幅減少,生育意願大幅降低,育齡婦女規模已見頂下滑,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2018年出生人口降至1523萬,較2017年大幅下降200萬,全面二孩政策不及預期,生育堆積效應業已消退。
  • 建議先放開三胎:中國人口報告2020
    2019年中國出生人口降至1465萬,65歲及以上人口佔比達12.6%,人口總量在「十四五」時期將不可避免進入負增長。人口因素變化緩慢但勢大力沉,按照當前趨勢,隨著全面二孩政策效應徹底消失、受教育水平提高、城市化推進等,未來總和生育率將從2019年的1.5下滑至1.0-1.2左右。
  • 中國人口問題的基本認識與建議
    1997年中國20-35歲主力育齡婦女規模達1.86億峰值,2019年降至1.6億,2030年將比2019年減少約28%,2050年將較2030年再減少約19%。上述情況導致原本應在2010年前後出現的第四輪嬰兒潮消失,近年出生人口不斷創歷史新低,2019年僅為1465萬,預計2025年將降至不到1100萬,2050年、2100年分別降至800萬、400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