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這樣一張圖片,導致筆者被不少業內朋友圈中了,說太符合我人設,讓我一定要看一看。
這是我國空間微生物學家、解放軍總醫院教授劉長庭讓大家品嘗利用太空技術轉化的美食活動中產品之一,其他還有太空酸奶等。
科技日報報導說:太空中的強輻射、微重力、弱磁場、高真空、極度溫差、粒子輻射等特殊環境,必然會誘導來自地球的微生物產生基因突變,進而影響微生物的生物學性狀和功能。早在1997年,劉長庭就帶領團隊開展空間生物醫學研究,先後完成了神舟8、9、10、11號飛船、天宮一號飛船及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微生物搭載任務,進行了眾多開拓性研究。
這個啤酒的主角就是空間酵母菌篩選育種後發酵而來的產物,屬於標準的「太空啤酒」。
按照科技日報記者的評價:「在啤酒特有的清爽中,含有丁香花的香氣,果然與眾不同」。本人是實名羨慕了。
最簡單的啤酒釀造其實說白了就是這麼一個過程:酵母菌把發酵用的糖(主要是麥芽)分全部吃完,變成二氧化碳、酒精和各種次級代謝產物,啤酒花和其他增味物質等保質和帶來特色風味。因此在製作太空啤酒方面,可以從麥芽、酵母菌株、啤酒花太空選育/育種,和啤酒發酵過程兩方面入手。
一方面,早在1946年7月,就有植物種子通過美國重新組裝的繳獲的V2火箭徵服太空了。其中第一次成功的回收是在1946年7月30日V2火箭發射的玉米種子,可以說是最早的太空育種,這距離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尤裡·加加林早了15年。能實現太空育種並不簡單,需要很高級的航天技術--太空飛行器回收技術。目前全世界只有三個國家獨立掌握了全套這個技術,美國、俄羅斯和中國。是的,只有這三個國家有可能研究太空育種,其他的就只能搭便車。研究酵母的突變和育種,可以用同樣的思路,這瓶啤酒的主角(應該是它的祖祖祖祖祖祖祖父母)就是體驗過太空環境的酵母。
另一方面,在太空中完成啤酒發酵階段也有過研究。例如,太空梭項目中2001年搭載了一個小型「釀酒」設備,把各種釀造啤酒原料放進去,在太空中發酵。
但這玩意兒總共才釀了1毫升。。。。。這才是真正的太空精釀啊!!!!下來之後,被各種分析太空環境對酵母生長和發酵過程中二級代謝產物變化的影響,誰也不捨得喝這麼一口。
明年後我國的天宮空間站建成了,要成為一個長期有人駐留的頂級太空實驗平臺,希望咱們也可以考慮在太空中釀出這麼一瓶來。
最後,問題來了,你們圈我看這瓶啤酒成功勾起了我的興(jiu)趣(yin),那麼,怎麼才能喝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