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藥物中毒、急診,當這些詞組合在一起,我想您一定猜想到什麼了。今天的急診室故事,就讓我們一起關注"心靈的感冒"。
這是我們在蹲守急診室期間記錄下的兩個病例,33歲的小王和23歲的小李。剛到急診科時他們都陷入了意識模糊的狀態。
因為陪同小李前來的家屬明確表示,小李兩個小時前在家裡過量服用了藥物,米氮平和艾司唑侖,為了快速降低藥物對身體重要臟器的傷害,小李被第一時間送進了洗胃室。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主治醫師 王敏:「就是抗抑鬱的藥,這種藥多少有一點神經跟呼吸方面的抑制,來了以後就立馬給她洗胃。」
診室裡醫生進一步向家屬了解情況,家屬說小李此前被診斷患有抑鬱症,目前正在通過藥物治療,因為和家人發生爭吵,中午就突然做出過量服藥的行為。
家屬:「她吃了這些藥,這是她拍給我的。」
而此時正在病房裡洗胃的小李,開始拒不配合。
護士:「手手手,不要拔,拔了嗆到嗓子裡面更難受了,就不只是插胃管了,知道嗎?不要講話、不要動,配合一下快要好了,你堅持一下,可以了,好了,好了。」
入院大概十分鐘之後,小李完成了洗胃。
而由室友送到醫院的小王就不那麼順利了。室友說這幾天小王大多數時間都躺在床上,因為小王說自己只是感冒,頭一天晚上看他還好好的,室友也就沒有特別留意。
醫生:「多長時間沒有看到他。」
室友:「凌晨2:00到今天下午4:00」
醫生:「凌晨2:00到今天下午4:00就沒人看到,這段時間是空白的,就你們發現他的時候就變成這個樣子了。」
憑藉職業敏感,醫生懷疑小王是藥物中毒,但卻沒有從小王以及家屬、室友的口中得到證實。
醫生:「沒吃什麼特別的藥嗎?」
患者家屬:「他聽不清楚。」
醫生:「沒吃什麼藥嗎?」
患者家屬:「沒有沒有,他搖頭了。」
醫生:「他原來是做什麼的?」
患者家屬:「他就是搞IT電腦的。」
醫生:「平時都宅在家裡是吧,情緒、精神上沒什麼問題吧!」
患者家屬:「情緒的話,大概兩個多月前好像和女朋友分手了。」
醫生:「那他有沒有吃一些什麼特別的藥,你也不了解嗎?」
患者家屬:「我也不了解。」
在醫生查體的過程中,小王的家屬仍然不放心,一直在向他反覆確認。
患者家屬:「有沒有吃了安眠藥?吃了沒有?吃藥了沒有?吃了就捏捏我的手,吃了藥捏捏我的手,吃過的話就捏一捏。」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住院醫師 王碧成:「我們就給了一個常規的補液的處理,過了一個小時左右患者就自行甦醒了,追溯他的病史的時候,目前他是一個抑鬱症的患者,正在使用抗抑鬱的藥物治療,這個患者其實他是有過量服用抗抑鬱藥物的病史。」
在明確診斷徵求家屬同意後,醫生對小王進行了洗胃。
所幸送醫和處理得比較及時,小王和小李的病情並未加重,各項檢查結果也都處於正常。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主任袁穎:「如果是及時送醫的情況之下,大部分這樣的藥物都能夠在現代醫療條件之下,都是比較容易來進行處理的,我們可以通過比如說洗胃、催吐、導瀉,通過這些方法來清除一部分毒物,已經吸收入血的毒物,如果有必要的話可以做血液淨化,做血液灌流,還有一些特異性的拮抗的藥物,來維持病人的生命。」
經過留院觀察,兩位年輕人病情趨於穩定,已經出院。雖然身體的不適已經被治癒,但心靈的傷痛,還需要兩個人慢慢去撫平。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主任 袁穎:「患有抑鬱症的這些病人,他會更脆弱,他會更容易激動,尤其是在一些應激的情況之下,情緒有波動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他的抑鬱的急性發作,很可能這些人就會產生有自殺的念頭,或者是自殺行為的實施,這兩個病人他們服用藥物過量了以後,還好周圍的人及時發現,這也就說明我們家裡或者周圍親朋好友,有這樣一些抑鬱疾病的病人,他需要更多的關懷、更多的關注。」
在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受到抑鬱的困擾,據統計,目前我國的抑鬱人群已達到9500萬,平均每11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抑鬱,更糟糕的是,抑鬱症自殺死亡已經成為15到29歲人群的第二大死因。只有大家逐漸意識到抑鬱就像感冒,是可以治癒的,抑鬱症才能被正確看待和治療。
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急診內科主任 袁穎:「對於病人而言一旦察覺到自己的情緒波動很大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應該首先尋求醫生的幫助,讓醫生來幫你,而不要自己嘗試來解決。」
今晚(11月13日)21:30分
雲南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YNTV-6)
民生關注欄目播出
記者:林玲 高敏濤
編輯:施施
【來源:都市條形碼】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