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醫院口腔科教授陳莉莉榮獲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021-02-06 武漢女性

      

 

4月29日,由全國婦聯、中國科協、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及歐萊雅中國共同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10位在醫學、生物學、地球科學、航天科學等科研領域中表現卓越的女性獲得這一獎項。她們是:中國醫學科學院蘇州系統醫學研究所免疫功能檢測分析平臺主任、研究員馬瑜婷,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牛書麗,四川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劉小華,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西北工業大學學科建設辦公室副主任、教授楊慧,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光電子薄膜器件與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張曉丹,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口腔科主任、口腔學教研室主任、教授陳莉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血液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教授趙維蒞,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袁媛,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研究院研究員魏詩卉。

其中,兩位青年女科學家來自湖北:陳莉莉教授是湖北鍾祥人,工作在武漢。四川大學教授劉小華是湖北隨州人。

全國婦聯主席沈躍躍,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黃曉薇,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吳海鷹,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詹啟敏,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秦昌威,歐盟駐華大使鬱白,歐萊雅中國執行長費博瑞,歐萊雅中國副總裁蘭珍珍等出席頒獎典禮並為獲獎女科學家頒獎。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束為主持頒獎典禮。

 

 

黃曉薇在講話中稱讚獲獎青年女科學家是廣大女科技工作者中的傑出代表,集中展現了新時代女科技工作者巾幗不讓鬚眉的風採英姿。她希望廣大女科技工作者向她們學習,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弘揚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立足崗位建功新時代,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創造新業績、作出新貢獻。

 

 

費博瑞在致辭中說,世界需要科學,科學需要女性。「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為青年女性科技人才施展才幹提供更多機會,助力她們在更大舞臺上綻放光彩。

 

 

獲獎女科學家牛書麗等作了發言,表示將不負新時代賦予當代科學家的責任與使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腳踏實地鑽研,獨立自主創新,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提供科技支撐。

 

吉林大學博士後王麗麗、清華大學博士白蕊、鄭州大學博士後楊琳琳、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博士後姚菊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後梁倞等5位年輕女性入選2018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

 

 

據悉,本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評審委員會由39位來自全國的院士、專家組成,經過嚴格的評審,10位青年女科學家獲獎者從116個單位提名的224位有效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迄今為止,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已評選表彰了15屆,共有134名優秀女科技工作者獲獎,已成為我國發現和舉薦高層次女性科技人才的一個重要平臺。

 

 

馬瑜婷主要從事「應激與腫瘤免疫調控」方面的研究。

 

他人看來艱澀枯燥的研究,到了馬瑜婷口中儼然一出引人入勝的「三英戰呂布」,興趣是她的「引路人」。

 

身為「80後」導師的她與學生亦師亦友。她說:「我們一起創造並享受『和諧、自由、合作、公平』的實驗室文化,但對於科研,我們無比認真。」

 

 

牛書麗長期從事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研究。

 

在牛書麗看來,沒有任何一項其它工作能夠像科研一樣刺激人類的好奇心,而她之所以能夠取得現在的成績,也正是因為自己常懷探索之心。

 

 

劉小華主要從事不對稱有機合成方面的研究工作。

 

「有機化學研究,很多時間是必須投在實驗室裡的,離開了實驗就很難出成果,難免要犧牲很多本該屬於家人的時間。」劉小華說,「女科學家若要達到同樣的科研高度,要比男性付出和犧牲更多。」

 

 

劉穎在細胞應激和RNA幹擾兩個研究領域都取得了突出成績。

 

抗衰老、乳腺癌、神經系統疾病……劉穎的研究給多個領域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靶點。

 

善於在「逆境」中調整狀態,從不輕言放棄的劉穎是「最美女性科學家」的典範。而「逆境」細胞的自我調整機制,也在她孜孜不倦的堅持下漸露端倪。

 

 

楊慧的研究方向主要是針對國家航空、航天和航海等領域特殊環境人員健康和生命保障重大戰略需求。

 

說起自己取得的成就,楊慧謙虛地表示不足掛齒,認為這是一個科研工作者應當做的工作並不足道。她期許在不久的將來,自己和團隊能用更豐碩、更「接地氣」的成果為祖國的國防和航空航天事業做出更大貢獻。

 

 

張曉丹長期從事矽基太陽電池研究工作。大幅提升光電轉換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是研發多結疊層太陽電池,這也正是她主攻的科研方向。

 

在她嚴謹負責、實事求是的科研態度背後,清晰透射出「光電子所」薪火相傳的科研精神。「光電子所」素有「巾幗不讓鬚眉」的傳統,身為中青代優秀代表的張曉丹也已成為新一代領軍人。

 

 

陳莉莉的專長是口腔正畸學。即通過正畸或正畸-正頜聯合治療,達到牙列、頜骨、面型協調,並改善咀嚼,美觀顏面,恢復自信的目的。

 

十餘年臨床生涯,陳莉莉已幫助數千名患者重塑笑容,被譽為「播撒燦爛笑容的白衣天使」,但她並不滿足於一位「巧奪天工、妙手回春」的醫者,而更希望做一位深入鑽研牙頜面發育與畸形防治的醫學科學家。

 

 

趙維蒞主要從事淋巴瘤分子機制與靶向治療轉化方面研究。

 

長期的臨床工作讓趙維蒞歷練出沉穩、堅韌、內斂的個性,這也正是一名優秀女醫生、女科學家的氣質之美。

 

在趙維蒞看來,也許自己會有很好的論文,有很好的科研成果,但這些都不及病人的一個微笑。「這對我來講就是最大的快樂,」她說,「只有作為一名醫生,才能真切體會到這一點。」

 

 

魏詩卉長期從事制導控制技術研究,負責了多型飛彈控制系統戰標論證與關鍵技術攻關,取得多項原創成果。

 

她的名字詩情畫意、美麗如花,卻心生嚮往身披戎裝;她的外表秀麗溫婉、落落大方,卻精研彈道飛彈、待命西北靶場、著眼實戰制勝,迸發著不讓鬚眉的巾幗力量。

 

她就是魏詩卉,一位長期從事彈道飛彈制導控制理論與應用技術研究的火箭軍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女性之聲、全國婦聯宣傳部

出品:武漢市婦女聯合會

相關焦點

  • 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公示,南京這兩個女科學家上榜
    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獲獎名單公示,共產生20名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5個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5名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入選者。
  • 熱烈祝賀潘時龍、朱繼宏教授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熱烈祝賀潘時龍、朱繼宏教授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2020-10-20 13: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十五屆廣西青年科技獎獲獎者簡介
    不負韶華 科技圓夢 創新有成 奮鬥出彩第十五屆廣西青年科技獎獲獎者簡介2019年,歷經層層遴選推薦和評審專家委員會嚴格評審,我區30名各領域青年科技才俊脫穎而出,榮膺第十五屆廣西青年科技獎。
  • 西北大學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剛剛公示了
    從中國科協網得知,經審委員會評審,2020年度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獲獎名單正式發布。西北大學地質系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
  • 劉平作品榮獲第十五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
    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民勤縣文化館副研究館員。劉平在美術領域涉獵廣泛,從事工藝美術研究與創作四十多年,在玉雕、沙雕、彩燈等領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編著出版學術專著《花燈製作技藝》,年畫《日新月異》《白蘭瓜香》在甘肅省農民畫展展出,版畫《春滿沙鄉》《大漠深處》《沙海春雲》在西北五省版畫展和甘肅省版畫展展出,彩車《蜜瓜飄香》榮獲第一屆「天馬」藝術節一等獎,《治理石羊河》榮獲第六屆「天馬」藝術節一等獎,沙雕作品榮獲第五屆、第六屆「天馬」藝術節新產品開發獎
  • ...青年女科學家獎和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候選人提名工作的通知
    推薦工作安排如下:1、11月30日前(含),申報人填寫《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候選人提名表》(附件2)、《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候選團隊提名表》(附件3)、《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候選人提名表》(附件4)及有關證明材料文件電子版發郵件至中國卒中學會科技獎勵辦公室郵箱csa.kjjl@chinastroke.net;
  • 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在武漢揭曉
    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在武漢揭曉 發布時間:2020年12月21日 15:18 來源:中新網湖北   中新網湖北新聞12月21日電 (王曉亮)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20日在武漢•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舉行,13位中外科學家憑藉其在生命醫學領域所做出的傑出成果和突出貢獻分獲「國際合作獎」「成就獎」和「創新突破獎」。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潘時龍教授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10月18日,第16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在浙江溫州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上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發表視頻講話,中國科協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等領導出席開幕式並為100名獲獎者頒獎。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洪俊傑教授榮獲「青年經濟學家」獎
    2020年12月19日,第二屆「青年經濟學家獎(2020)」頒獎典禮在中山大學嶺南(大學)學院舉行。我校洪俊傑教授榮獲「中國青年經濟學家獎(2020)」。洪俊傑於2005年獲得新加坡國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 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在漢揭曉 1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
    2020年12月20日,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在武漢·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隆重舉行。本次大會揭曉了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獲獎名單:美國馬裡蘭大學人類病毒研究所所長Robert C.
  • 交大2位教授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
    交大2位教授榮獲「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共青團中央決定授予100名同志中國青年科技獎,其中包括10名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項。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二完成人)、國際燃燒學會傑出研究獎、伯納德·劉易斯獎、亞太燃燒會議青年研究員獎等。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第38屆國際燃燒會議分會共同主席、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燃燒學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等社會兼職。
  • 慕思寢具「好夢中國」榮獲第十五屆人民企業社會責任獎「年度案例...
    2020年12月12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網主辦的「2020人民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暨第十五屆人民企業社會責任獎」在京舉行。慕思寢具2020「好夢中國」項目致力於推廣健康睡眠文化,助力健康中國,榮獲「年度案例獎」。
  • 長沙理工大學陸佳俊同學榮獲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獎」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月8日訊(通訊員 劉仁 杜丘)近日,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評選的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獎、組織獎、項目獎揭曉。經過個人申報、單位推薦、省級推薦提名、評委會評選、社會公示等環節,長沙理工大學「大禹之子」青年志願者協會水利工程學院2015級本科生陸佳俊榮獲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志願者「優秀個人獎」。此獎項是由共青團中央、中國青年志願者協會聯合授予,是我國青年志願服務領域的最高榮譽。 陸佳俊歷任水利工程學院分團委副書記、大禹之子青年志願者協會主席團成員。
  • 他們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他們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 2020-06-03 18:0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國網信通股份公司榮獲第十五屆人民企業社會責任獎
    國網信通股份公司榮獲第十五屆人民企業社會責任獎 發布時間: 2020-12-15 10:45:35   來源:中國電力網  作者:李筱琛
  • 重磅榜單發布,北京協和醫學院位居醫學院校之首、全國高校第6!
    包括:何梁何利獎、陳嘉庚科學獎、青年女科學家獎、科學探索獎、未來科學大獎、樹蘭醫學獎、求是傑出獎、光華工程科技獎。北京協和醫學院表現亮眼,共計11人次獲獎,排名全國第6位!樹蘭醫學獎樹蘭醫學獎由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樹森·蘭娟院士人才基金理事會設立,設有樹蘭醫學獎和樹蘭青年獎,被譽為中國醫學界"諾貝爾獎"。樹蘭醫學獎每人獎勵人民幣50萬元,樹蘭醫學青年獎每人獎勵人民幣5萬元。2016—2020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共計3人次獲得此獎。
  • 國際青年女科學家論壇開講
    國際青年女科學家論壇開講 2020-10-20 2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第四屆「國之名醫」系列榜單公布,武漢協和醫院5人上榜
    長江網9月19日訊(通訊員協宣 記者羅蘭)9月16日,第四屆國之名醫盛典(2020年度)在線舉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心內科曾秋棠教授、整形外科孫家明教授、生殖中心高穎教授、放射科餘建明教授榮獲第四屆「國之名醫·卓越建樹」榮譽稱號,婦產科趙茵教授榮獲第四屆「國之名醫·青年新銳」榮譽稱號。
  • 滴滴出行榮獲第十五屆人民企業社會責任獎「特別貢獻獎」
    近日,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網主辦的「2020人民企業社會責任高峰論壇暨第十五屆人民企業社會責任獎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滴滴出行獲「特別貢獻獎」。滴滴出行獲第十五屆人民企業社會責任獎「特別貢獻獎」。據統計,截至3月5日,有319名滴滴武漢醫護保障車隊,服務16所醫院的近9000名醫務人員。為了更好的保障醫務工作者在疫情期間的出行,滴滴設立2億元保障車隊專項資金,在全國推廣醫護保障車隊。截至3月5日,滴滴的醫護保障車隊已經在武漢、上海、廈門、北京等15個城市上線運營。
  • 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首次在武漢頒獎,13位國內外科學家獲獎
    2020(第五屆)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12月20日在武漢光谷舉行從「一鳴驚人」到「享譽國際」在推動生命醫學創新發展的道路上中源協和生命醫學獎一直在砥礪奮進被譽為「中國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3位中外科學家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