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蘭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在皋蘭縣石洞鄉收購了一枚銅印,看上去有些神奇,方形印面,陽文,環鈕,內容不大好認。後來,人們確定,這是西夏文疊篆「首領」二字。
西夏(1038年—1227年),是党項人為主體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因其佔據了今寧夏及河西走廊等西北地域,故而宋人稱之為西夏。長期同宋金對峙,歷經十帝,享國189年。
党項族是遊牧民族,其農業較畜牧業晚發展,農牧並重是西夏社會經濟的特色。西夏的畜牧業十分發達,夏廷還設立群牧司以專屬管理。西夏人採取漢官和蕃官並行的制度。首領就是蕃官之一,他們佔據大量土地和財富。
「首領」似乎是一個,很籠統的官職,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也可大可小。透露出的信息很是耐人尋味。毫無疑問,這是給當時遊牧在這裡的部族首領的印章。見證了宋夏在這裡曾經的激烈交鋒。
自從唐代安史之亂後,到北宋政府軍奪取蘭州之前,蘭州及其周邊地區一直是吐蕃、羌族、西夏的牧地。元豐四年八月,李憲統帥五萬人馬越過馬銜山突襲西夏,先奪取榆中苑川河谷,然後攻佔蘭州,使宋軍的防線推進至黃河岸邊。黃河以北,仍舊為西夏管轄。這枚印章或許就是,西夏國主為了籠絡遊牧在皋蘭一帶的部族而頒發的。 當時,西夏人為了奪回蘭州,出動10萬多人,號稱八十萬。其中,除了西夏的主力,自然也少不了,用製造聲勢的部落牧民,一個首領的封號是免不了的。八十萬西夏大軍,先是破蘭州西關(今西固城),後進逼蘭州城下。 蘭州城的形勢萬分危急,幸好守軍中,有一個叫王文鬱的李憲部將,率敢死隊從城頭上吊下去,趁著夜色襲擊夏軍,夜色中夏軍分不清有多少敵軍襲營,驚慌失措自相衝撞,引發大潰敗,蘭州城才轉危為安。 隨後,宋軍三次修整了蘭州城,宋徽宗時(1104年),蘭州「城高三丈,池深一丈五尺,周六裡三分,三面土築,面磚,下臨黃河,建四門,上各建層樓戍鋪」。基本上具備了軍事重鎮的一些功能。似乎也能看出,北宋政府將蘭州作為對抗西夏,收復河西走廊的前哨。同時,也將熙河路帥府也移到蘭州,蘭州逐漸在向西北的戰略中心發展。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
本號為網易新聞·網易號家鄉特色內容籤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