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韻 川報觀察記者 餘如波
房屋白牆青瓦,村居錯落有致,還有清廉池、清廉長廊、廉政年畫……9月9日,綿竹市九龍鎮棚花村處處「清風廉景」。
在棚花村,「清廉村居」建設與當地歷史文化、鄉村旅遊示範帶建設等元素深入相融、有機結合,讓村民和眾多遊客在「一步一廉景」中感受濃濃的「清風」。
「三務」公開贏公信 「四小清單」管牢微權力
「過去村上辦事開會我們都不清楚,現在每一筆資金去向都一目了然。」在棚花村村委會,村民尹全富正在「三務」公開欄前觀看村上近期收支情況。他的手中還拿著一張「三務」公開「明白紙」,上面詳細地記錄著黨務公開、財務支出、臨時性重大決策信息以及相關意見建議答覆等信息。
自「清廉村居」建設以來,棚花村不僅新建「三務」公開欄,還建立村組微信群,及時公示組集體收支情況。該村還以「清漣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為核心,修建清風亭、廉潔道、家風家規路等景觀,打造清泉池、清心池、清漣池。
當天下午,九龍鎮工作人員易先春將一張小微權力流程圖和便民服務告知清單20條送到了貧困戶朱志均的手中。「我想申請殘疾證,但不知如何辦理,特別擔心因為不懂程序來回跑,現在有了這張流程圖,方便多了。」
推進「清廉村居」建設,棚花村從規範村級小微權力入手,用「四小清單」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九龍鎮紀委書記張帆介紹,「四小清單」包括小微權力、小額資金、小型工程、小類事務四大類50小類,「目前主要通過LED電子顯示屏、村務公開欄、折頁等方式將清單流程圖向群眾公示公開。」
文明新風入戶來,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在棚花村德治廣場上,公告欄裡張貼著「優秀家庭」「優秀個人」「道德模範」等名單以及孝善、崇德等故事。「以前鄰居有時為了一些雞皮蒜毛的小事爭得面紅耳赤,自從村裡開始創建美麗新村後,黨員幹部和宣講員時時宣傳文明行為標準,全村上下逐漸形成了良好的風氣。」村民肖勇說。
近年來,棚花村通過廉政文化進農村、「家風家訓伴我成長」活動,並結合鄉村振興示範帶建設,使鄉風文明的新理念、新風尚根植於群眾的內心深處。該村還結合「農民夜校」「遠程教育」等開展法律知識講座,試點建設棚花村道德講堂、明禮堂,開展「立家規、傳家訓、樹家風」活動,引導村民自覺成為道德的傳播者和踐行者。
「我們村上的民宿公約、村規民約都是通過民主協商制定的。」棚花村黨支部副書記蔣剛介紹,近年來,棚花村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為基礎,實施德治、法治、自治和治髒、治亂、治違,積極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著力解決好身邊的小事、煩事,真正打通聯繫服務群眾的最後一米。
「我們村上有個村民議事廳,有啥矛盾糾紛、大事小情,大家與社區幹部坐在一起商量,非常接地氣。」蔣剛稱,只要有時間,社區幹部便會來到村民議事廳,以嘮家常的方式與村民對話,充分實現百姓講、百姓說、百姓事百姓議,真正實現鄉村治理從「單打獨鬥」向「多元共治」轉變。
綿竹市紀委監委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