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會誤解了聰明,聰明並不單單是指一個人的智商高低,雖然智商對於生活有一定的影響,可是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每個人的智商差異,遠遠比想像中的要小很多。因此很多人每天都為了自己的智商沾沾自喜,到頭來卻不知道真正的智商是什麼。在生活中要想要做到遊刃有餘,需要的是全面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全面性才是一個聰明人的特質。
古人常說一句話,那就是「大智若愚」,也就是生活中能夠有大智慧的人,通常表現的都會讓人覺得很是愚蠢,這樣的現象很值得注意,畢竟在世俗社會中,很多人只想讓自己看起來儘可能的精明,如果有人當著他的面說他看起來很愚笨,那麼還要惹的這個「聰明人」勃然大怒。
聰明人遍地都是,但是成功者卻是寥寥無幾,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去背道而馳,畢竟如果大多數人都是錯的,那麼我們就不能夠依從大多數人做出的行為。所以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為何真正聰明的人,看起來都很傻。
聰明反被聰明誤
聰明對於人生的幫助,就是讓一個人能夠更快速地找到成功的路徑,只有達成了這樣的結果,那麼聰明也就是發揮了他的效用,也自然可以確定一個人是否聰明了。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卻常常能夠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一些聰明人,他們非但沒有從自己的聰明身上獲得什麼樣的好處,反而因為他們比別人多出的這一點「聰明」,反倒是讓自己捆綁上了手腳,讓事情變得更加的糟糕。
這種「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人,就是一種假聰明,他們往往對自己都有一種高估的認識,並且還對這樣的高估深信不疑,不懂得怎麼在世事中維持一個好的態度,也不懂得在困難中找到解決事情的方法,因此這種人的表現就是不知道怎麼去為人處世,那麼在社會上,一個不懂得為人處世的人,不論他有什麼其他的聰明,他也算是一個十足的笨蛋了。
戰國時,秦國想要謀取天下,那麼就一定要攻取趙國,雖然趙國並不是什麼軟捏的柿子,秦國還是浩浩蕩蕩地發動了幾十萬的大軍進逼到趙國的邊境上。趙國上下聽聞秦國來攻,也全民動員了四十萬的軍隊,想要跟秦國一較高下。可是這一場關乎趙國存亡的戰爭,誰去掛帥便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
當時趙國領導軍隊的是老將廉頗,可就是這樣德高望重的將軍,當要承擔一個國家的興亡時,趙國國內還是有些分歧,因為有人覺得廉頗用兵太注重防守,沒有那中凌冽的攻勢,於是很多人將目光轉向了一個少年,他叫做趙括。
趙括的父親是一代名將,出身將門的趙括在天資上是聰明絕頂的,一次戰場沒有上過,也能夠在兵法上把自己的父親辯駁的啞口無言,就是這樣的「聰明人」被趙國上下給寄予了厚望。
後來就連趙國國君也覺得趙括會比廉頗強,於是趙國便戰時換將,將趙國最聰明的人給推向了前線,也把趙國的國運給推向了深淵,後來的結果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趙國四十萬兵卒全部被坑殺,趙括也身死軍中,不聰明的廉頗尚且能夠據守,聰明的趙括就一敗塗地了。
聰明人的裝傻
我們要能夠認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這個社會上真正的聰明人,他們絕對不會以一個「聰明」的面貌示人,就好像是自然界的老虎一樣,永遠不會大搖大擺的去搜尋獵物,而是懂得將自己給隱藏在草叢中,樹木後,這就是一種「智慧」。
我們在生活中也會有我們想要的目標,並且這樣的目標,不單單是我們想要,別人也都想要,或者是升官發財,或者是功名利祿,那麼對於這種有很大競爭力的目標,你想要得到人生的成功,首先要的就是要隱藏自己,要能夠降低別人對你的警惕性,也就是裝傻。
沒有人願意跟精明的人合作,因為他們都會擔心會不會遭受到精明人的算計,而一個裝傻的人,往往會在這個社會上得到更多的安全感,能夠快速的得到別人的認可。因此想要學到真正的聰明,那麼就要先學會如何的裝成傻子,而若是不肯裝傻,只是一昧的大搖大擺去顯示自己的聰慧,最後的結果就是在社會中被活活餓死,也就是被自己愚蠢的「聰明」所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