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養生治病,懂得借力順勢才有顯著效果(附:三伏灸原理)

2020-12-26 正安國貨鋪

本 期 導 讀

《紅樓夢》有詩說:「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慢而低效的治病和養生,也許是高估了人為、技術的力量,而忽略了順勢而為。

順勢思維是指在看待、處理問題的時候,重視順應自然、藉助自然與事物發展趨勢的思維方法。

順勢思維在中醫,主要用在治療跟養生上。

用藥的借勢:六經病欲解時

《黃帝內經》指出:「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順者為工,逆者為粗。」這裡的工,指的是良醫;粗,指的是庸醫。

我們學習《傷寒論》的時候,會有一個「六經病欲解時」。什麼叫六經病欲解時呢?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病都有一個最容易減輕、用藥最佳的時候。

比如太陽病。假如沒學過中醫的人,聽起來會覺得陌生,我們簡單來說,太陽病類似於風寒感冒。

太陽病欲解時是什麼時候?《傷寒論》說:「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也就是說,太陽病最容易好轉或者最佳用藥的時間,是從巳時到未時,也就是說從早上9點到下午3點之間。

這正是中午前後,此時人體的陽氣敷布到體表,已經對抗了風寒在表的一部分。而且人體的毛孔腠理是比較疏鬆的,用發散風寒的藥物,最容易把體表的寒邪驅趕到外面去。

其他的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病欲解時,由於專業性太強,這裡我就不做展開,只是讓大家體會一下,《傷寒論》也好,整個中醫也好,用藥都會講究一個「借勢」

借勢,經常是借時間之勢。

就如金元四大家的李東垣所說:「凡治病服藥,必知時禁……夫時禁者,必本四時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

針灸的借勢:十二經旺衰時

用藥是這樣操作,針灸可不可以這樣操作呢?可以的。我們可以借十二經循行的旺衰之時。

很多中醫粉都知道,十二經循行有自己的旺衰時間。

比如辰時,也就是早上七到九點,是胃經經氣旺的時候。如果是胃有實證,比如胃火,那麼就應該在這個當旺的時候用針,給它用瀉法。

但如果是虛證,就應該在它最虛的時候給它用補法。那什麼時候是它最虛的時候呢?就是等著它的經氣旺完了,往下一條經流注的時候。

比如胃氣虛,辰時之後就是巳時,這個時候胃經的經氣流注給脾經,是胃經最虛的時候,所以胃氣虛,就應該在9點到11點給他扎針,用補法。

這屬於針灸子午流注之中的「納子法」。

三伏灸,借夏秋之勢治冬病

現在越來越火的三伏天天灸,它的日子是怎麼定的?

我們都知道,天灸就是用來「冬病夏治」的。什麼叫冬病呢?就是冬天容易加重的病,也就是陽虛的病變。

我們前面講過,陽虛則寒,陽虛的病變就是虛寒。所以,應該說所有的虛寒證都是天灸的適應症。

天灸並不局限在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這兩個病,只是這兩個病,確實是冬天加重的機率比較高。

三伏天天灸一般都定在每年的大暑前到立秋後這段時間。為什麼選擇這段時間?

首先,大暑前後是一年之中最熱的。你不是虛寒證嗎?虛寒證我就選擇在最熱時段。

這個時段天氣最熱,人體陽熱也最多,天灸配的藥物也是熱,等於我是用三個熱——天氣,人體,藥物,來對付疾病的一個寒,最容易起效果。按現在的話來說,最符合經濟學原則。

可能細心的聽眾朋友會有疑問:為什麼選擇大暑前到立秋後,而不是選擇小暑前到大暑後?按道理,這個時段才是最熱的。

我們看看24節令圖,注意圖的外圍,有「升浮沉降」幾個字。

大暑前到立秋後這段時間,不單是熱,而且天地之氣開始下降,人體之氣也跟著收降。那就意味著,這個時候天灸進去的熱,可以收降在人體,儲存起來。

儲存起來幹嗎?留到冬天才發揮作用。

強者善於主動造勢

剛才我們講的是順勢、借勢。其實,我們還可以自己培養、營造一個勢。

比如癌症病人,體內有癌腫。

就癌症本身,中醫應該是用活血化瘀、化痰散結、攻堅破利的藥物。

但癌症本來是個消耗性疾病,人體的正氣多半是虛的。這個時候多半是虛不受攻,更不用說,不少病人還是接受了西醫的放療、化療後,這就更虛了。

所以,中醫治療經常要判斷病人經不經受得住「攻」。假如經受不住,那麼就要先扶助他的正氣,要讓正氣相對充裕了,再做下一步的攻堅破利。

此時扶助他的正氣,就是培養、營造一個讓他能耐受攻的勢。

孫臏講過:「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孟子·公孫丑上》說:「雖有智慧,不如乘勢。」

學會順勢、乘勢,才算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相關焦點

  • 【祥雲灸道】三九養生灸原理
    「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冬夏共調,陰陽調衡,療效相得益彰」。認識三九養生灸原理,科學制定灸療方案,能更好地達到養生效果。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環境的各種變化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思想,即是祖國醫學「天人一體觀」的整體思想。人是宇宙萬物之一,與天地萬物有著共同的生成本原。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是由「道」或「氣」產生的。氣分陰陽,以成天地。
  • 三伏龍骨大灸保健:龍骨三伏灸 真陽貫如虹
    三伏督脈龍骨大灸,祖國醫學的瑰寶,此時,人體腠理疏鬆,氣血暢通,藥性易於深達臟腑,三伏督脈龍骨大灸乘其勢而治療,往往可獲得良好的療效,充分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療法。夏天自然界陽氣充足,督脈為人體陽脈之海,艾灸為純陽之物,三位一體,以陽引陽,以陽養陽,以陽助陽,天氣熱,人體毛孔大開,藥性容易滲透進去,三伏灸藉助天時能一舉掃蕩體內的陰寒之氣。
  • 針灸科三伏貼、三伏灸開始預約啦!-- 冬病夏治 內病外治 提升免疫...
    針灸科三伏貼、三伏灸開始預約啦!我科三伏灸包括督灸、臍灸、溫針灸,原理同三伏貼,將藥物貼敷替換成艾灸的方法,達到祛風除溼、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扶正祛邪的目的。
  • 錯過等一年的「三伏灸」
    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大約處在陽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顧名思義,「三伏灸」即在伏天內進行艾灸治療以溫補陽氣,順應自然,達到治已病、防未病的目的。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可知夏季是萬物生長茂盛,開花結實的季節。
  • 老吳艾國潮|三伏灸與三伏貼,差之一字謬之萬裡
    「入伏」也稱「初伏」或「頭伏」,指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這才是真正暑天的開始。暑熱難當的三伏也是養生保健的重要關口,每年必來的三伏貼大概已經在路上了。根據高等中醫院校教材《針法灸法學》的定義為:「本法又稱自灸,因其敷貼藥物後,發泡如灸瘡而得名。」可見所謂的三伏貼,又名天灸,也稱發泡療法,它是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皮膚充血、發泡,甚至化膿,有如灸瘡(瘢痕灸)。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傳統中醫外治法。
  • 易灸灸代言人趙雅芝 三伏天養生有術
    產後百脈空虛 三伏天選易灸灸養護女性以氣為本,以血為用,而分娩是一種劇烈的生理過程,分娩中大量的出血和劇烈的疼痛往往會損傷人體的氣血。從中醫學的角度而言,產後元氣大損,陰血驟虧,百脈空虛,又多瘀血,故有「產後多虛多瘀」的說法。中醫有言「三分治,七分養」,而三伏天艾灸,依據的就是中醫學「天人相應」的理論。
  • 2018年三伏天灸時間
    「怎麼有些人說三伏灸開始了?」「哪一天做才算三伏灸?」「哪天做比較好?」……。好吧,我來科普一下三伏灸吧!三伏灸全稱為三伏天天灸,即是在三伏天時進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醫時間醫學、針灸學與中藥外治相結合的一種療法。具體做法是,根據所要預防的疾病,在對應部位貼上中藥,以達到灸治效果的。
  • 三伏貼、溫針灸、臍灸…… 冬病夏治受青睞
    僅上午兩三個小時,社區近百位居民來到活動現場免費體驗了三伏貼的首貼。「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針灸科主任唐文化介紹,中醫認為,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的時候,此時人體陽氣最為旺盛,特別有利於藥物的滲透與吸收,因此,也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間。「我們醫院開展冬病夏治已有多年,三伏天除了穴位藥物貼敷、普通艾灸及督脈灸,近年來開展的溫針灸和臍灸療法也蠻受患者歡迎的。」
  • 三伏貼、祛暑飲、節氣針灸……各醫院推出中醫防病特色方
    自古中醫就有在重要節氣養生、防病或治病的傳統。連日來,本市不少醫院推出三伏貼、祛暑飲、「節氣針灸」等養生防病特色方。暑伏「節氣針灸」適用多種疾病俗話說 「冬養三九補品旺,夏治三伏行針忙」。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的專家稱,在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候扎針、拔罐、艾灸、穴位貼敷,可以激發人體經氣,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該院針灸科開展節氣針灸多年,其中包括針、灸、藥敷等多種療法,可根據患者的病症、體質不同,定製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 7月16日,初伏將至,伏前灸趕緊灸起來!三伏灸一灸,疾病繞道走!
    根據臨床實踐,命門和神闕穴組方,壯陽第一,三伏採用灸法,會感到有熱感從穴位直透體內,灸命門可培補腎氣,振奮腎經,使陽氣充盛行;神闕屬任脈,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陽固脫。二穴相配具有溫腎壯陽,回陽固脫之效。
  • 七星針治病原理
    七星針不治病,只調陰陽氣血,中醫講究的是通調通治,全身陰陽平衡了氣血充足了,你的身體還會有病嗎!雖不治病,但比單一治病的針法霸道無數倍! 七星針法治病原理       是依據這二十八脈流注而發展出來的,找到人體氣機巡行的時間段,就自然懂得了中醫治病的精髓 七星針法並不是固定穴位
  • 熱在三伏—中醫養生全攻略
    在這個時節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菸。另外,要做好心理調節,要靜心、安神、戒躁、息怒。  ■三伏天,吃什麼?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記的就是:三伏天,吃什麼?有句老話:「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
  • 武漢國灸中國灸~艾針灸功能普及篇
    艾摩膏的加強效果:•每小盒(18貼裝),內附一管5克以最新科技從傳統艾草中萃取出來的艾摩膏,微量均勻的塗抹於穴位皮膚至吸乾後貼上健康灸,其吸收效果比傳統中醫燻灸強上數倍。•3.艾針灸的功能1、灸法防病2、灸法治病3、保健養生4、美容美體灸法防病•以冬病夏治、寒病熱治、未病先防、適度醫療的思想理論為基礎,注重體質調理為基本思想原則,有冬病夏治專題、有體質養生、臟腑養生、節氣養生等板塊,還有灸印堂降心率、
  • 「三伏」中醫養生攻略.
    加之精心選取有溫經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經及督脈腧穴進行敷貼,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三伏天如何養生「三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並且潮溼悶熱的日子,民間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在這個時節要注意增加營養,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為宜,少吃油膩和辛辣的食物,少飲酒、少抽菸。
  • 酷我音樂攜潘毅定製獨家免費節目:了解中醫,收穫健康與智慧
    中醫是一套完整的理論,有文化哲學基礎,有認識肌體、治病養生的方法論,更是一本指引中國人如何健康生活的說明書。保養身體並不只是老年人的事情,年輕時越早著手越好,給一生的奮鬥打下身體的基礎;治病並不是到了要去醫院急救的時候才開始,一飯一粟一吐一納早已開始怯病防病。
  • 三伏灸、大青鹽熱敷!冬病夏治正當時!
    三伏灸、大青鹽熱敷!冬病夏治正當時!三伏天的「灸療」是我國傳統醫學中最具特色的伏天保健養生法,它是依據中醫「天人相應」、「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等理論,利用全年中陽氣最盛的三伏天,人們體內陽氣最盛的時機,應用具有溫經散寒補虛助陽的艾灸,通過對經絡腧穴的溫熱刺激,通過灸療令陽氣滲入穴位經絡,起到疏經活絡,祛溼排毒的效果。
  • 三伏貼了嗎?聽聽吳鞠通,還有新貼法 (上)
    按照傳統推算法,夏至以後的第3個庚日、第4個庚日分別為初伏(頭伏)和中伏的開始日期,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按照陽曆推算法,三伏一般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三伏天雖然熱,也是養生治病的好機會!
  • 「熱在三伏」 中醫養生全攻略
    而受到溼氣大的影響,在粥品中放入荷葉、竹葉等祛溼利尿的食材是不錯的選擇。在熬製荷葉粥時要先煮荷葉水,至荷葉水沸騰後再將米放進去,這樣可以讓荷葉中的營養快速釋放。如果一家有5-6口人,那麼使用一張荷葉就可以了。另外,在食用粥品前可以冰一下,這樣荷葉中淡淡的土味就不會明顯,喜歡甜味的人們還可以放入潤肺的冰糖,別有一番風味。除此之外,竹葉、紅小豆、綠豆等皆是利溼消腫不錯的食材,都可以搭配在粥品中。
  • 今日入伏:三伏貼的前世今生,你知道嗎?
    三伏貼的起源是什麼?三伏貼的治病原理是什麼?三伏貼有哪些適應症和禁忌症呢?2三伏貼「冬病夏治」的理念三伏貼的治病原理是根據中醫的「冬病夏治」的理念來進行的。「冬病夏治」是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的原理,在夏季伏天陽氣最盛之時,通過貼敷藥物溫通經絡,補益陽氣,增強人體抗邪能力,以達到治療疾病、預防疾病、養生保健等目的。呼吸系統疾病、疼痛性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兒科疾病等七大類疾病最適合貼敷,三伏貼對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等效果最為明顯。
  • 鮑姑神灸
    其夫葛洪字稚川,江蘇人,生於公元 282年,是我國一千七百多年前的科學家,曾從鄭隱學習,又拜鮑靚為師,學丹術,盡得其傳,主要著作有《抱樸子》《肘後救卒方》。她長期與丈夫葛洪在廣州羅浮山煉丹行醫,採用越秀山腳下漫山遍野生長的紅腳艾絨進行灸療治疾,她以專治贅瘤和贅疣而聞名於時,以艾線灸人身之贅瘤,一灼即消,療效顯著,後人稱此法為「鮑姑神灸」,嶺南人民尊稱她為"鮑仙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