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和老公每次談到父母都會吵架,公婆關係非常緊張,如果公婆在家裡,自己和公婆沒話說,自己父母在家裡,老公和自己父母也不說話,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呢?
其實啊,原生家庭中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總是會影響到子女的性格。我們最初對自己的印象,就受到最親近的人的影響,我們如何與其他人相處,也可能會繼承我們的父母,與外在世界的互動,但這些並不決定我們的人際關係。如果我們只把自己的關注點放在和父母的互動模式上,那麼就很難讓人真正獲得自己的獨立,獨立的意思就是,自主性比較強,有獨立意識的人格,表現為習慣獨立思考獨立事件,控制情緒的能力比較強,有較強的理性能力,注意維護自己參與決策的權利,在面對涉及父母的問題時,擁有獨立人格的個體。
那麼怎麼才能解決婆媳關係呢?具體怎麼做呢?經常強調夫妻關係,想要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氛圍首先夫妻雙方溝通達成共識,從心底認同。
首先你們是夫妻,綜合無數,大家庭小家庭的利益來看,夫妻關係是一個家庭最核心的關係。所謂的親子關係婆媳關係,翁婿關係郎舅關係,歸根到底,都是夫妻關係。只有把夫妻關係理順了,其他關係,才能理順,家庭才會幸福,想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系統,必須將夫妻關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現在大多數家庭中,父母都特別愛孩子,每天學校接孩子得隊伍都特別長,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但是,每當遇到不順心的時候,為了保護孩子,就會責怪對方,經常這樣,明明是對孩子或者父母生氣,看到老公回家就對老公發脾氣,這表面上是為了孩子好,可是仔細想想,如果導致離婚,讓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這還算好嗎?就算夫妻不離婚,每天爭吵,孩子以後結婚心裡將來也會陷入恐慌。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一個人的性格特點,精神品格,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都深受其原生家庭的影響。孩子的種種思想和行為裡,都可以照見自己和父母,很多人對婚姻產生都有一個期待,期待找個像父母一樣寵愛自己的人。設想一下,你希望對方像父母一樣寵你,對方也希望你像父母一樣寵她,於是衝突就產生了。我們換個角度啊,對方只是你的伴侶,對方並沒有義務應該對你做什麼事情,總是長不大的人,是很難扛起生活的責任的。
意識到這點,夫妻和父母之間不同的邊界要慢慢控制,自己不把不恰當的脾氣輸出給老公,讓孩子成為夫妻關係調節的紐帶。你的老公可能不太注意夫妻關係的重要性,出現衝突的時候一定會向著父母,但是,他一定會對自己的兒女有所關注,尤其是對女兒,都說女兒是爸爸上輩子的小情人,是小棉襖。
孩子的眼睛是用來觀察世界的,家庭是培養孩子性格的,父母的相處模式就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因此,最好的家教就是父親和母親。
情緒這個詞兒經常被人誤解,總會聯想到情緒化。講話,指的是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容易因為一些或大或小的因素發生情緒波動,喜怒哀樂經常會不經意間轉換,前一秒還高興呢,下一秒立刻就生氣了。但有一點,我們的理解是正確的,就是情緒的情感波動是很大的,並且,延續時間短,情緒是個中性詞,它的產生背後往往表現出你內心的一些秘密,你的欲望,你的自卑,你的恐懼,透過恐懼,我們更能夠了解自己,更可能做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