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葉刀倒計時首份中國報告出爐: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更嚴重

2020-12-23 返樸

近日,《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度報告發布,這也是該項目成立後的第五份報告。2015年世界各國聯合通過《巴黎協定》,目標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柳葉刀倒計時》項目應運而生,以考察全球氣候變化和人群健康關係。今年,該報告首次推出由中國科學家合作撰寫,更符合國情的《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解釋了國內氣候變化與人群健康的關係。本文闡述了兩份報告中與人們生活更為相關的領域,儘管這些議題在國內並未產生足夠多的關注,但研究表明我們正在面臨多重健康威脅。

撰文 | 小葉

原標題:柳葉刀倒計時首份中國報告出爐:《巴黎協定》5年後,氣候變化對健康影響更嚴重

2020年12月2日,英國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在線發表了來自國際合作項目《柳葉刀倒計時》(Lancet Countdown)的兩份重量級年度報告:《2020柳葉刀倒計時健康和氣候變化報告:應對趨同危機》(以下簡稱《報告》)和《2020柳葉刀倒計時健康和氣候變化中國報告》(以下簡稱《中國報告》)。

2020柳葉刀倒計時報告和中國報告丨圖源:[1]

背 景

早在2015年,《巴黎協定》通過之前,《柳葉刀》委員會(Lancet Commission)發表研究結論:應對氣候變化是21世紀改善全球健康最關鍵的機遇。於是,《柳葉刀倒計時:追蹤健康與氣候變化進展》(Lancet Countdown:Tracking Progress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項目應運而生,集結了全球35所科研院所和聯合國機構的120多名不同領域專家,積極跟蹤全球人群健康情況和氣候變化數據。從2016年起,《柳葉刀》雜誌每年發表年度報告,清晰闡述氣候變化如何對我們健康產生負面影響,以及應對措施所帶來的益處。該報告給科學家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發聲平臺。這一議題雖然在國外討論了很多年,但在我國仍然鮮為人知。而今年,來自清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19家國內外頂尖研究機構共77研究者,在《報告》的基礎上共同撰寫了首份符合中國國情的《中國報告》。

《報告》分別從五個方面展開分析,包括氣候變化對人群的影響、暴露和易感性;健康衛生調整、規劃和恢復策略;氣候變化緩解措施與健康共同益處;經濟和財政支持;以及公眾與政府參與度,總結出43個衡量健康和氣候變化關聯的指標。然而,儘管全球正採取行動以緩解氣候變化,並取得一定成績,但各指標反應的實際情況並不樂觀。5年多來,氣候變化的負面影響似乎一直先行於人類行動,前景仍令人擔憂。本文對《報告》內容進行了梳理,並結合《中國報告》,提煉了一些與國民生活相關的信息。

高溫和熱浪來襲,老年人死亡率上升

2015年世界各國聯合通過了《巴黎協定》,承諾將全球變暖溫度控制在2℃以下。然而數據顯示,2015年至2020年成為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6年,全球平均溫度增加了1.2℃——我們的夏天越來越長、也越來越熱了。《報告》指出,暴露於高溫和熱浪環境中,熱應激和中暑將加劇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生,受影響最大的人群是65歲以上老年人、殘疾人士、有疾病史的人、戶外工作者、以及生活在極端條件下的人。據統計,從2000年至2018年,全球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中與高溫相關死亡率增加了53.7%,2018年死亡人數高達29.6萬人,主要發生在日本、中國東部、印度北部和歐洲中部。2019年,65歲以上老年人暴露在熱浪風險事件增加了創紀錄的4.75億次,相當於天數增加了29億天,幾乎是之前最高紀錄的兩倍。

《中國報告》則指出,過去20年來,全國人口暴露於高溫熱浪風險的天數一直在穩定上升。對於65歲以上的老年人群體,在2019年更是達到了22億人-天的記錄。相比於2000年代初,每一位老年人一年內平均多遭受了13天的熱浪天氣。其中熱浪天氣最長的地區是雲南,其次是香港和海南。2019年中國熱浪相關死亡人數為26800人,增長趨勢相當顯著,其中死亡率最高的前三個省份分別是山東省、河南省和安徽省。報告分析,照此情況繼續發展下去,如果未來每年溫度升高2.0℃,從2060年至2099年,預計每年中國城市內與高溫相關死亡人數將會達到27900人。

除了人數數據外,《中國報告》還計算了熱相關死亡成本,高溫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損失。2019年高溫相關死亡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136億美元,相當於同年國內130多萬人口的經濟收入。而在2017年,熱相關造成的勞動損失絕對經濟成本則已高達1260億美元(佔中國GDP的1.14%),相當於全國在科學技術或環境保護方面一整年的財政支出。損失最嚴重的三個省份分別是廣東、海南和廣西。

中國熱浪相關死亡率從1990至2019的變化曲線丨來源:《中國報告》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加劇傳染病傳播

大家想必對2019年9月一直熊熊燃燒到2020年年初的澳大利亞叢林大火記憶猶新。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叢林野火造成了近三十億隻動物死亡或流離失所。野火便是極端天氣事件之一,其他還包括洪水、乾旱、颶風等從去年的澳洲大火到今年美國的加州大火和哥吉拉沙塵風暴,都屬極端事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氣候變化會影響這類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同時,極端天氣事件對人類健康會產生多重負面影響,例如森林大火造成死傷,濃煙導致的急性和慢性呼吸症候群;由於乾旱或洪水引發的水源性疾病,傳染病(媒介傳播)增加,甚至破壞衛生服務,造成心理疾病等。

從1990年至2019年,與極端天氣相關的自然災害數量呈現出長期的增長勢頭。從2000年至2017年,在那些醫療保障支出減少或者增長最少的國家裡,受到極端天氣事件影響的人數顯著增長。而那些醫療保障支出增長最大的國家內,相關人數則有所下降,表明了強健的公共衛生系統在應對極端天氣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1月28日,澳大利亞坎培拉郊外,仍然在熊熊燃燒的叢林大火,和人類燈光相比,烈火照亮了大半夜的天空,科學數據已表明,澳大利亞的叢林大火和氣候變化相關。丨來源:NICK-D/WIKIMEDIA COMMONS (CC BY-SA 4.0)

《中國報告》指出,從省份水平上來看,從2016年至2019年,34個省份中有24個省份的森林大火人類暴露天數年平均數量在增長,其中主要增長地區出現在北方地區和東北省份,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和天津地區,說明強化森林大火監控的需要。此外,從2000年至2019年,中國嚴重颱風事件的發生數量表現出顯著增長勢頭,尤其是中國的東部沿海地區,極易受熱帶颱風侵襲,從而造成人員傷亡。但好消息是,隨著政府採取了積極的調整幹預手段,同一時期,在包括福建、浙江等在內的熱點省份,熱帶氣旋造成的破壞程度已大幅減弱。

今年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讓人們看清了傳染病猙獰可怖的面目,然而病毒遠不止新型冠狀病毒一種。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越來越有利於傳染性致病病毒的廣泛傳播。在氣候適宜性對疾病傳播的研究中,《報告》追蹤了威脅全球的三大重要傳染病:登革熱、瘧疾(Plasmodium falciparum)和致病弧菌(pathogenic Vibrio bacteria)感染症。研究人員建立數學模型,以上世紀數據為基線,得出了一些結論。

2018年的氣候條件尤其適合登革熱傳播。從1950年至2018年,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傳播疾病的全球氣候適宜度增長了8.9%,而有利於白紋伊蚊(Aedes albopictus)的氣候適宜度增長了15.0%。瘧疾這一人類長期對抗的頑固對手,從2015年到2019年,在非洲地區高地瘧疾傳播的氣候適宜性增加了38.7%,西太平洋地區的則增加了149.7%。最後,在致病弧菌感染廣為流傳的沿海地帶,過去5年內北緯40至70度地區的相關氣候適宜度增長了50.6%。

與想像中的不同,這些傳染病也並未在中國消失。從2014年至2018年適合兩種伊蚊傳播登革熱病毒的氣候適宜性也有所增長。此外,2017年,全國登革熱全年齡段發病率增長了5.7倍。同時,其他氣候敏感的傳染病,也將給人們帶來進一步的感染風險。以瘧疾為例,在中國南部,在空氣溫度增長1-2℃的條件下,瘧疾的傳播潛力將會增長39%-140%。

國家行動不足或導致醫療系統不堪重負

《報告》中的新數據表明,儘管醫護能力有所改善,但我們應對未來健康危機的能力仍然不足。在接受調查的101個國家中,50%的國家制定了國家健康和氣候變化行動策略,但資金支持是阻擋採取具體行動的主要障礙,其中只有4個國家報告了充足的國家資金。另外,只有不到一半的國家對健康的易感性和適應性做了評估。在接受調查的全球814座城市中,氣候變化預計將在其中三分之二的城市對公共衛生基礎設施造成嚴重影響。

今年的新冠疫情已經對各國衛生體系提出了嚴峻挑戰,時至今日,可以說徹底改變了醫療需求模式,許多國家不得不在一夜之間重組衛生系統服務。然而,疫情仍在蔓延,而氣候變化導致的健康風險仍「虎視眈眈」。目前我們還無法完全了解這些變化產生的影響,但《報告》呼籲,如今已是時候採取具體措施,調動社會各部門,調整並強化國家和地方公共衛生系統和基礎措施,防患於未然。

中國積極應對了目前的挑戰。2007年,我國頒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開始明確提及天氣變化對人群健康的影響。在省、市級別內,地方政府也逐漸在發展保護人群健康的緩解氣候變化行動策略。但《中國報告》也提出了不足,根據評估指標,中國目前的行動策略仍處在起步水平,有鑑於中國各地區迥異的地理特徵和社會經濟狀況,需要更多地方專門化的評估和管理策略,保證醫療系統以應對可能的公眾健康風險。

碳排放量中國超額完成任務,能源轉型進行時

全球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直接影響全球平均氣溫。自工業革命以來,溫室氣體濃度持續上升,因此全球平均溫度也隨之增加。大氣中含量最多的溫室氣體就是二氧化碳,主要來源於化石燃料的焚燒。所以,為實現《巴黎協議》的目標,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是緩解氣候變暖的重要任務。《報告》顯示,自2010年以來,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平均每年增長1.4%。2018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了518億噸二氧化碳當量(GtCO2e),創歷史新高,其中電力、交通和工業生產「三家」的聯合排放量為37.5GtCO2e,主要來自中低收入國家。令人震驚的是,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的排放量是最貧窮的50%人口排放量的兩倍以上。富人群體需要將其碳足跡減少至少30倍,才能與《巴黎協定》的目標保持一致。

不過,新冠疫情倒是「幫忙」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據統計,由於各國暫停經濟活動和嚴格的國內外旅行限制,2020年全球排放量減少了8%。但這只是應對疫情不得已採取臨時強制措施導致的短期效果,《報告》表示,隨著各國逐漸恢復振興經濟的活動,政府應當繼續採取必要的幹預措施來緩解氣候變化,以實現減排並保護公眾健康的長期效果。

火力發電依然是能源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同時也是產生空氣汙染,導致過早死亡的「元兇」。從2017年至2018年,全球煤炭能源使用增加了1.2%,而中國是推動增長的主要因素,其煤炭能源消耗佔據了全球總量的52%。但是,中國的全球煤炭發電份額正在快速減少,從2007年的80%下降至2018年的66%。

農業生產和食品工業貢獻了全球20%-30%的溫室氣體排放,其中肉類和奶製品牲畜業的排放量尤其大,佔據了56%的農業總排放量。《報告》研究了過量食用紅肉造成的死亡,發現在過去的30年裡,因過量食用紅肉導致的死亡率上升了70%,而現在每年約99萬的死亡人數中,大部分發生在西太平洋和歐美地區。

中國近幾十年來經濟快速發展,碳排放經歷了多個不同階段。自2000年起,二氧化碳排放量以每年平均10%的速度增長,於2013年達到頂峰。隨著之後空氣汙染治理措施的展開,2014年到2016年逐年降低,然後2017年又反彈至11.6GtCO2e。到了2019年,國內2019年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48%,超額完成原定於2020年實現的目標。

《中國報告》的詳細數據分析也證明,從2013年至2016年中國的煤炭能源供應總量呈下降趨勢,而中國政府從2015年起對新建煤炭電廠的投資也在逐漸下降,這正是目前中國政府減排的重點方向:調整能源結構,減少化石能源使用。今年9月22日,中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2030年碳排放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中國福建的海上風電百萬千瓦風場丨圖片來源:網絡

與此同時,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持續發展,有望成為取代化石燃料的有效方法。據統計,從2015年至2017年,全球低碳能源發電量從總發電量的10%增長至33%,而中國是最主要的貢獻者。從2010年至2017年,中國風能和太陽能發電以每年38%的平均速度增長,超過了全球21%的增長速度,同時,僅2019年,中國新安裝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廠的發電量分別達到26.8吉瓦(太陽能)和25.7吉瓦(風能)。不過,中國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所佔份額相對較小,僅為6.5%,仍有發展空間。

整治環境PM2.5汙染仍需努力

空氣汙染是導致過早死亡的最重要全球環境風險因素,而各個國家情況不盡相同。在歐洲和中國,從2015至2018年,由於採用了大量技術手段嚴格控制排放,減少煤炭原料使用,相關死亡率呈下降趨勢。儘管由於煤炭燃燒產生的PM2.5導致的過早死亡人數為39萬人,相比於2015年的44萬人有所下降,但是在2018年全球環境PM2.5汙染導致的死亡人數從295萬增長至301萬人。而空氣汙染對的社會經濟水平較低的國家造成影響更嚴重,因環境汙染死亡的人群中有91%發生於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

近年來,中國對於治理空氣汙染,尤其是PM2.5開展了多項行動。《中國報告》指出,中國政府採取的清潔空氣政策,例如《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從2015年到2019年,讓中國367座城市的空氣汙染水平減少了近28%,使得我國每年與空氣汙染有關的死亡人數減少了約 9萬例。然而,在2018年,中國仍然有約42%的人口暴露在空氣汙染環境下,PM2.5年平均濃度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首個過渡期目標(PM2.5年平均濃度35 μg/m,第二目標為25μg/m,第三目標是15μg/m,空氣品質準則值為10μg/m)。2018年,工業和農業排放導致了53%的環境過早死亡率,而在地區水平上,工農業水平相對發達的中國東部擁有最高的過早死亡人數。除了西藏的部分城市,中國所有其他城市的PM2.5濃度仍然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設定的10 μg/m3年平均標準。因此,《中國報告》建議,疫情過後中國政府展開的經濟恢復措施和空氣汙染政策仍要繼續減少人口暴露於空氣汙染的風險。

從2015年至2018年,中國各地區不同汙染源導致的PM2.5暴露相關過早死亡人數丨來源:《中國報告》

緩解氣候變化問題需要媒體、學界、公眾和政府的共同參與

緩解氣候變化,保護民眾健康,不僅是句口號,更需要普通大眾、科學界、政府和企業等各方面的全力參與和協作。《報告》在對這幾個方面進行了調研分析之後,總結出兩大趨勢:

首先,對於健康和氣候變化的參與度在持續增長。從2007年至2019年,媒體就相關內容的報導增長了50%,而科學期刊相關研究內容的輸出則增長了500%以上。從個人角度來說,研究人員以維基百科關鍵詞條搜索為基礎,發現用戶搜索同時與健康和氣候變化相關的文章呈增長趨勢。然而,在這樣的勢頭下我們仍然能看到財富的不平等和政治影響的存在。在聯合國大會上,積極參與健康和氣候變化議題討論的國家大部分是那些沒有推動氣候變化,卻深受氣候變化影響的國家,而領導健康和氣候變化科學研究的國家是那些高收入、高排放量國家,也是造成氣候變化的主要貢獻者。

其次,對於氣候變化的關注仍很少涉及其對健康的影響。在關於氣候變化的媒體報導中,只有數量不到六分之一的報導是從人群健康角度討論問題;而相關主題的科研文章數量更是不到十分之一。在政治領域,政府領導們在聯合國重要論壇上的發言也幾乎不會將健康和氣候變化緊密聯繫起來。

《中國報告》則明確指出在參與方面中國的明顯不足。無論媒體、個人還是學界對於健康和氣候變化這一議題的反響始終平平。例如,2019年,報告調查的5家主要媒體中,只找到了67篇相關文章。而在國內主要搜索平臺百度上,幾乎很少個人會將公眾健康和氣候變化聯繫起來搜索相關內容。至於科研界,2019年相關主題一共發表了15篇中文科研文章和30篇英文科研文章,不過相對於2008年的12篇中文文章和3篇英文文章,這表明國內的科學界正在逐漸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在未來預計會持續加深。

總而言之,兩份報告都傳達了一個重要信息:任何國家,無論貧窮還是富有,都無法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負面影響。《柳葉刀》對於報告發表的社論強調:「氣候變化和新冠疫情這兩大危機都由人類活動導致環境惡化所引發,兩者的發生並不完全出人意料,而遲緩、不力甚至錯誤的行動反而導致了很多本可以避免的死亡悲劇。在全球各國忙於疫情後經濟復甦之際,所作的決定必須同時考慮並解決這兩大危機,才能確保對每一危機都能採取最有效的反應」

氣候變化或許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但危機來襲,我們無人能夠倖免。

參考文獻

1.https://www.lancetcountdown.org/2020-report/

2.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2290-X/fulltext

3.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2579-4/fulltext

4.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20)30256-5/fulltext

5.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0/12/449546.shtm

6.https://zhuanlan.zhihu.com/p/334380292

相關焦點

  • 柳葉刀倒計時首份中國報告出爐:《巴黎協定》5年後,氣候變化對健康...
    原創 小葉 返樸近日,《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度報告發布,這也是該項目成立後的第五份報告。2015年世界各國聯合通過《巴黎協定》,目標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柳葉刀倒計時》項目應運而生,以考察全球氣候變化和人群健康關係。
  • 揭示氣候變化的健康影響:「柳葉刀倒計時報告」日前在京發布
    受人類活動影響,近幾十年來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引發高溫熱浪、乾旱洪水和森林火災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以及糧食安全、海平面上升等問題,對人群健康產生了重大影響。在此背景下,科研人員每年持續監測氣候變化造成的健康影響,並對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進行評估,形成「柳葉刀倒計時報告」。該報告是解析氣候變化趨勢、為各國政府提供政策建議的專業年度報告。
  • 首部中國柳葉刀倒計時報告 | 在氣候變化的健康影響面前,沒有一個...
    來源:柳葉刀 《柳葉刀-公共衛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於12月3日發布《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2020年中國報告》。這也是首部講述中國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聯繫的報告。
  • 《柳葉刀》報告:疫情與極端天氣事件並存,氣候變化影響令人擔憂
    195個成員國共同參與,應對著全球氣候變化。同年,《柳葉刀》也以國際合作形式啟動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行動(Lancet Countdown),以跟蹤不斷變化的氣候對健康的影響。最新發布的柳葉刀倒計時第五份年度報告 [3],展示了迄今為止最令人擔憂的前景,例如極端天氣事件持續增多,全球糧食安全面臨更大挑戰、傳染病與野火等多種危機同時出現的風險增加。
  • 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發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能改善中國...
    最新發布的《2020年度柳葉刀倒計時全球報告》(以下簡稱全球報告)和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以下簡稱中國報告),分別聚焦氣候變化對全球和中國人群健康的影響。根據報告,自1990年以來,中國與高溫熱浪相關的死亡人數已上升了4倍。
  • 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發布...
    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發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能改善中國人群健康 來源:中國氣象報   發布時間:2020-12-11   最新發布的《2020年度柳葉刀倒計時全球報告》(以下簡稱全球報告)和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以下簡稱中國報告),分別聚焦氣候變化對全球和中國人群健康的影響。
  • 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落戶清華大學,關注健康與氣候變化聯繫
    12月3日,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在清華大學正式揭牌,當天首部講述中國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聯繫的報告即《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也在醫學期刊《柳葉刀·公共衛生》發布。胡丹萍 圖「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將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國版柳葉刀倒計時報告,並計劃進一步拓展研究氣候變化對亞洲地區人群健康的影響,最終目的是提出綜合應對氣候變化和改善人群健康的政策建議。」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共同主任宮鵬在發布會上說。醫學期刊《柳葉刀》在2009年發表重大報告指出,氣候變化是21世紀人群健康的最大挑戰。
  • 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重大 明年有望制定新政策
    2020年12月3日,由柳葉刀倒計時指導,柳葉刀倒計時亞洲中心主辦,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協辦的「柳葉刀倒計時」2020年度報告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自2015年,來自全球30餘家頂尖學術機構的120餘位專家共同編寫的「柳葉刀倒計時報告」,全面解析了氣候變化趨勢並為各國政府提供政策建議。
  • 氣候變化帶來10種病!《柳葉刀》:或影響下一代終生健康
    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氣候和能源項目聯合署理總監 陳欣近日,國際學術期刊《柳葉刀》發布最新年度報告——《柳葉刀2030倒計時:氣候變化與人群健康報告》及中國政策簡報。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已經對當今全球兒童的健康造成了損害,但減緩氣候變化行動的成效並不顯著。若全球不能達到《巴黎協定》制定的目標,即不能將氣溫上升限制在2攝氏度以下,那麼氣候變化將影響下一代人的終生健康。
  • 《柳葉刀》:如果不採取行動,氣候變化將帶給下一代終身健康危害
    11月14日,《柳葉刀》發布《柳葉刀2030倒計時:2019健康與氣候變化報告》(簡稱《報告》)指出,如果全球不採取行動,仍然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現在出生的孩子,將從嬰兒期直至老年期都面臨氣溫上升帶來的終身健康危害。
  • 氣候變化與COVID-19:交織的危機
    在過去5年裡,《柳葉刀倒計時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報告》(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以下簡稱「柳葉刀倒計時」)監測並報告了40多項全球指標,衡量了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最新發布的2020年度報告納入了與高溫有關的死亡率、移民和人口遷移、城市綠地、低碳飲食、極端高溫所致勞動生產率降低產生的經濟成本等新指標。
  • 柳葉刀子刊中國氣候變化報告
    柳葉刀公共衛生子刊近日發布了《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2020年中國報告》。這是首部講述中國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聯繫的報告。報告分析了23項指標,認為中國的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正在加快,如果全球氣溫繼續升高,會帶來令人難以接受的後果,而且每個省份都受到了影響,但面臨的問題各異。
  • 柳葉刀:沒有一個國家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危害
    原創 柳葉刀 柳葉刀TheLancet 收錄於話題#柳葉刀熱點論文49個《柳葉刀》(The Lancet)今日發表《柳葉刀人群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2020年報告,這也是第五份年度報告。報告指出,任何國家無論貧富,都不能倖免於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
  • 30年熱浪死亡人數增4倍,《柳葉刀》:全球升溫嚴重威脅國人健康
    應對氣候變化依然任重道遠。自2015年起,全球30餘家頂尖學術機構的120餘位專家推出「柳葉刀倒計時」報告,全面解析全球氣候變暖趨勢及其對人群健康產生的巨大影響。當天發布的兩個報告《2020年度柳葉刀倒計時全球報告》(以下簡稱全球報告)和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中國報告》(以下簡稱中國報告),分別聚焦全球和我國的氣候變化對健康的影響。
  • 清華大學發布中國氣候變化最新研究成果,碳中和目標將為國內帶來...
    12月3日,清華大學地球系統科學系與醫學期刊《柳葉刀》在北京共同發布了首部《柳葉刀倒計時人群健康和氣候變化中國報告》與《2020年度柳葉刀倒計時全球報告》。2020年,清華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19家國內外頂尖研究機構合作,在全球版柳葉刀倒計時報告的指標結構基礎上共同撰寫了首部中國版柳葉刀倒計時報告,作者團隊來自氣候、公共衛生、生態、地理、環境工程、經濟和社會等多個學科領域。
  • 研究稱氣候變化已經對人們的健康產生重大影響
    這份全面的健康與氣候變化報告周三發表在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該報告由來自學術界、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聯合國機構的100多名專家共同完成。該報告提供的證據表明,氣候變化不僅會重塑未來的生活,而且現在就在積極地危害生命。醫護人員已經看到自己正在應對氣候危機。
  • 中國首份姓名報告 梓萱梓涵詩涵排名榜首
    中國首份姓名報告 梓萱梓涵詩涵排名榜首時間:2017-01-11 21:16   來源:南方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中國首份姓名報告 梓萱梓涵詩涵排名榜首 日前,中國首份姓名大數據報告《2016 大數據 看 中國父母最愛給寶寶起什麼名》(以下簡稱 報告 )出爐。
  • 亞行報告:亞太地區在氣候變化危害中首當其衝
    新華社馬尼拉7月14日電(記者 董成文)亞洲開發銀行(亞行)和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14日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聯合發布報告說,若各國對氣候變化問題置之不理,到本世紀末亞洲大陸氣溫將上升6攝氏度,這將對亞太地區的人類生活帶來嚴重危害。  「全球氣候危機可以說是21世紀人類文明面臨的最大挑戰,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首當其衝。
  • 中國重症肌無力研究 |《柳葉刀-區域健康》
    「《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葉刀旗下一本開放獲取期刊,是促進「世界各地平等獲取優質衛生保健服務」這一柳葉刀全球倡議的一部分。
  • 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比預期更強烈、更迅速
    中新社北京12月31日電 (記者 陳溯)「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比我們預期的更為強烈、更為迅速。」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塵31日對外表示。在當天召開的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巢清塵對氣候變化形勢進行介紹,分析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