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浩瀚的宇宙,人類實在是太渺小了,也沒有足夠的認知去了解宇宙,自愛因斯坦提出質能方程以來,我們知道,人類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為光速,但是這在人類的理論中似乎不可以實現,那麼近光速旅行可以嗎?目前容易想到的就以下幾種:
核聚變動力飛船
也就是利用微型原子彈爆炸的裝置產生的能量作為動力,這艘飛船在設想中很大,總重量超過五萬噸,火箭高達230米,70層樓高,最寬直徑達130米,比兩個足球場還大,就連美國曾今製造的「土星五號」都在它面前不值一提。而火箭需要攜帶3萬噸氦和2萬噸氘作為核聚變燃料,但這遠遠不夠,僅僅只能飛往6光年之外的巴納德星。
核聚變最多能把7/1000的質量轉化為能量,飛船最終可以達到的極限速度是每秒3.7萬公裡,用這個人速度飛往近鄰巴納德星需要五十多年時間。
反物質動力飛船
反物質和物質相遇會湮滅,質量全部轉化為能量,其效率是燃燒石油的上百億倍,是核聚變反應的一百多倍,湮滅產生的能量中只有60%可以用作飛船的動力,這將是效率最高的飛船,只需幾克反物質燃料即可把一個不太大的探測器在40年內送到南門二。困難在於取得反物質材料,因為並沒有天然存在的反物質可供開採,只能把湮滅過程反過來,使用粒子加速器製造反物質,這過程需要消耗極大量的能量。
現在全世界每年製造出來的反物質僅有1/100億克,還不夠加熱一杯咖啡,全世界大型粒子對撞機開動1000年才能製造出1微克反物質。而據測算,一艘重量為100噸的宇宙飛船,速度要想達到光速的40%,需攜帶的反物質相當於80艘超級油輪的裝載量。而且,反物質只要和物質相遇就要湮滅,如何保存大量反物質也是極難克服的困難。
雷射帆飛船
利用雷射束推動太空帆也是設想的方案之一。它需要在太空或者月球上建立一個太陽能雷射陣列,通過一個直徑達上千公裡的透鏡,把雷射束聚焦到一片遠程太空帆上,太空帆的直徑達上百公裡,宇宙飛船就附著在這個太空帆上。如果用這種方式飛向南門二,雷射陣列需要產生的雷射束功率高達7.2萬億瓦(大約是2014年中國全國平均用電功率的10倍)。
在旅程的前一半,雷射的光壓推動太空帆和宇宙飛船向前加速,持續不斷地加速40年,飛船的速度可以達到光速的1/5—每秒6萬公裡。旅程的後一半飛船開始減速,減速的辦法是,將位於雷射帆中央的宇宙飛船與帆脫離,並甩向帆的後方,把雷射帆變成一個反射鏡,它把雷射束反向聚焦在飛船上,這時候雷射束變成了阻力,飛船就慢慢減速,同時它與帆越來越遠,到達目標星時飛船的速度可以降低到環繞飛行。
以上幾個方案難度極大,而且只能把飛船加速到光速的1/5,與光速飛行相去甚遠。把飛船提高到極其接近光速還面臨另外一個巨大障礙:物體越接近光速,它的質量會變得越大;如果飛船的時間流逝變慢到萬分之一,質量也將增加到1萬倍。將飛船加速到極其接近光速,以實現時間的大幅度變慢,需要的能量如此之大,以至於用人類的手段根本不可能實現
黑洞
理論上達到近光速的唯一可能方案,這個方案需要藉助引力彈弓來為飛船加速,不過能夠將飛船加速到近光速,絕不是普通恆星所能勝任,他需要一對特殊的黑洞:第一,它們的環繞軌道必須是橢圓,第二,黑洞必須足夠大。
假如有這樣一對黑洞,人類可以駕駛飛船接近雙黑中的一個,比如B黑洞,環繞其旋轉,時機合適時藉助B黑洞的引力彈弓效應彈向A黑洞,這樣飛船的速度就提升了一次。然後在適當的時機,飛船跳回黑洞B,再重複上述過程。飛船在兩個黑洞之間躍來躍去,飛船就能加速得越來越快。
只要雙黑洞的軌道足夠橢圓,飛船速度就可以無限接近光速;只要黑洞足夠大,無限接近光速的飛船依然可以圍繞黑洞運行,進而把這一過程繼續下去,只是飛船環繞黑洞時需要無限接近黑洞視界。 這樣,飛船隻需要少量燃料去控制在每個黑洞上方的飛行,就可以不斷提升速度。一旦達到了理想的近光速,就可以發動火箭離開黑洞,飛向宇宙深處的目標星系。
方案無疑是可能的,但是這樣的雙黑洞存在嗎?可能性基本為零,而且,就算有,又怎麼飛過去,即使飛過去,它又怎麼減速呢?等等這樣的問題很多,難道人類只能被囚禁在太陽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