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某個角度去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說法是有誤的,應該把司馬昭中的昭去掉,改成「司馬之心,路人皆知」,只有這樣才符合當時司馬一族專攬曹魏政權的境況,而司馬昭只不過是曹髦樹立給天下人看的專權的司馬一家的代表。
當年曹爽專權,司馬懿借曹芳去高平陵掃墓的機會發動政變,從而使得司馬一家替代曹爽成為下一個專權的氏族。不過,司馬懿死後,他的長子司馬師接過位置,以撫軍大將軍的身份輔助曹芳,但司馬一族的強勢崛起讓魏國大臣感到十分不安。
庚戌,中書令李豐與皇后父光祿大夫張緝等謀廢易大臣,以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事覺,諸所連及者皆伏誅。——《三國志·三少帝紀》
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於是一起密謀推翻司馬師,不過這件事情並沒有實施成功而敗露,這引起了司馬師的警覺之心,他開始把懷疑的目光轉向曹芳。說起來還有一件野史傳聞,說的是司馬昭準備出兵蜀國,軍隊抵達京師,在平樂觀讓曹芳閱兵,許允就謀劃等司馬昭上來請辭時殺掉司馬昭,並率領這支部隊討伐司馬師,連詔書都寫好了。
當時還約好了暗號,當司馬昭上來請辭時,左右人大喝「青頭雞,青頭雞」,這裡的雞其實是指「鴨」,諧音「押」,就是讓曹芳在詔書上畫押以便誅殺司馬昭,但是由於他過於害怕,最終沒有策劃成功。司馬師回來聽說這件事,就決心廢除曹芳。
不管怎麼說,曹芳還是在嘉平六年被司馬師廢除,在郭太后的堅持下,立曹髦為帝,這是司馬家族和曹氏一族第一個回合的較量。司馬昭接替司馬師的位置後,司馬家族和曹氏一族的矛盾尖銳化,司馬昭也有囂張之處
曹髦不是傻瓜,所以他擔心任由司馬家族長久發展下去,不知道哪一天就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家族廢掉,這時候的曹氏一族基本上已經等於是傀儡,因為司馬一族掌控了魏國的軍事力量,這從根本上讓司馬一族擁有了說一不二的權力。
實際上這時候曹氏一族和司馬家族的矛盾已經日益尖銳化,那就是君權的衰弱和臣權的強大,曹魏政權其實在經過曹爽的專政後就已經大權旁落,儘管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滅了曹爽,卻只不過是把曹爽替換成了司馬家族。
司馬師悍然廢除曹芳,意味著魏國實際上已經落入司馬家的口袋裡,什麼時候替代曹氏稱帝只不過是時間問題。那麼司馬昭的囂張之處表現在哪裡呢?說實話,他的囂張不是那種以下犯上式的囂張,他囂張的很隱秘,讓人難以覺察出來,其實是十分富有智慧的。
夏五月,命大將軍司馬文王為相國,封晉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錫,文王前後九讓乃止。——《三國志·三少帝紀》
大家要注意這句話中的「九讓」,曹髦冊封司馬昭九錫之禮,但是司馬昭前後退讓九次才接受,其實不要小看這個推讓中的智慧,這恰恰是彰顯司馬昭實力的表現。我們常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麼皇帝賞賜給你獎勵,你又有什麼理由不接受呢?司馬昭退讓九次,這不是不給皇帝面子嗎?可見司馬昭其實有恃無恐。
而曹髦也感到長久被司馬昭這麼支配下去不是辦法,就和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密謀除掉司馬昭,就說了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話,但王沈、王業懼於司馬昭勢大,就跑去通風報信。
而曹髦最終也沒有消滅司馬昭,反而被司馬昭的手下殺死,司馬昭也沒有能夠繼承大統,最終還是他的兒子司馬炎完成了這一任務,應該說囂張的是司馬一族,而非司馬昭一人。
親,如果對這篇文章滿意的話,點讚收藏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