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司馬昭到底有多囂張?

2020-12-14 世間人說

其實從某個角度去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說法是有誤的,應該把司馬昭中的昭去掉,改成「司馬之心,路人皆知」,只有這樣才符合當時司馬一族專攬曹魏政權的境況,而司馬昭只不過是曹髦樹立給天下人看的專權的司馬一家的代表。

當年曹爽專權,司馬懿借曹芳去高平陵掃墓的機會發動政變,從而使得司馬一家替代曹爽成為下一個專權的氏族。不過,司馬懿死後,他的長子司馬師接過位置,以撫軍大將軍的身份輔助曹芳,但司馬一族的強勢崛起讓魏國大臣感到十分不安。

庚戌,中書令李豐與皇后父光祿大夫張緝等謀廢易大臣,以太常夏侯玄為大將軍。事覺,諸所連及者皆伏誅。——《三國志·三少帝紀》

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於是一起密謀推翻司馬師,不過這件事情並沒有實施成功而敗露,這引起了司馬師的警覺之心,他開始把懷疑的目光轉向曹芳。說起來還有一件野史傳聞,說的是司馬昭準備出兵蜀國,軍隊抵達京師,在平樂觀讓曹芳閱兵,許允就謀劃等司馬昭上來請辭時殺掉司馬昭,並率領這支部隊討伐司馬師,連詔書都寫好了。

當時還約好了暗號,當司馬昭上來請辭時,左右人大喝「青頭雞,青頭雞」,這裡的雞其實是指「鴨」,諧音「押」,就是讓曹芳在詔書上畫押以便誅殺司馬昭,但是由於他過於害怕,最終沒有策劃成功。司馬師回來聽說這件事,就決心廢除曹芳。

不管怎麼說,曹芳還是在嘉平六年被司馬師廢除,在郭太后的堅持下,立曹髦為帝,這是司馬家族和曹氏一族第一個回合的較量。司馬昭接替司馬師的位置後,司馬家族和曹氏一族的矛盾尖銳化,司馬昭也有囂張之處

曹髦不是傻瓜,所以他擔心任由司馬家族長久發展下去,不知道哪一天就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家族廢掉,這時候的曹氏一族基本上已經等於是傀儡,因為司馬一族掌控了魏國的軍事力量,這從根本上讓司馬一族擁有了說一不二的權力。

實際上這時候曹氏一族和司馬家族的矛盾已經日益尖銳化,那就是君權的衰弱和臣權的強大,曹魏政權其實在經過曹爽的專政後就已經大權旁落,儘管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滅了曹爽,卻只不過是把曹爽替換成了司馬家族。

司馬師悍然廢除曹芳,意味著魏國實際上已經落入司馬家的口袋裡,什麼時候替代曹氏稱帝只不過是時間問題。那麼司馬昭的囂張之處表現在哪裡呢?說實話,他的囂張不是那種以下犯上式的囂張,他囂張的很隱秘,讓人難以覺察出來,其實是十分富有智慧的。

夏五月,命大將軍司馬文王為相國,封晉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錫,文王前後九讓乃止。——《三國志·三少帝紀》

大家要注意這句話中的「九讓」,曹髦冊封司馬昭九錫之禮,但是司馬昭前後退讓九次才接受,其實不要小看這個推讓中的智慧,這恰恰是彰顯司馬昭實力的表現。我們常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麼皇帝賞賜給你獎勵,你又有什麼理由不接受呢?司馬昭退讓九次,這不是不給皇帝面子嗎?可見司馬昭其實有恃無恐。

而曹髦也感到長久被司馬昭這麼支配下去不是辦法,就和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密謀除掉司馬昭,就說了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話,但王沈、王業懼於司馬昭勢大,就跑去通風報信。

而曹髦最終也沒有消滅司馬昭,反而被司馬昭的手下殺死,司馬昭也沒有能夠繼承大統,最終還是他的兒子司馬炎完成了這一任務,應該說囂張的是司馬一族,而非司馬昭一人。

親,如果對這篇文章滿意的話,點讚收藏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

相關焦點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拼音】: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個人們廣為熟知的成語,語出自《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意思為司馬昭篡權的野心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什麼意思
    臨終之前,司馬師把朝中一切權力都交給了弟弟司馬昭。司馬氏父子三人,一個比一個厲害,一個比一個專橫。司馬昭總攬大權後,野心更大。他不斷剷除異己,並總想取代曹髦。曹髦知道自己只是個傀儡,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幹掉司馬昭。有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幾個心腹大臣召進宮裡,氣憤地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意思是說,司馬昭的野心,連過路人都知道了)。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
    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 司馬昭是三國時魏國人,他父親名叫司馬懿,是魏國的大將。魏文帝曹丕死後,魏國的大權實際上落到司馬懿手裡。 司馬懿死後,大兒子司馬師輔助十三歲的皇帝曹髦,權勢比司馬懿更大,但沒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馬師在病重的時候,便把一切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
  • 為什麼曹髦會評價「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可能沒那個心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流傳甚廣的成語出自魏武帝曹操的曾孫,魏國的第四任皇帝曹髦的口中,這句話是用來形容司馬昭想要篡國的野心已經到了人盡皆知的地步。按說司馬昭最後也沒能當上皇帝,他的帝王封號還是自己兒子晉武帝司馬炎改朝換代後給追封的,那麼為什麼會得到曹髦這樣一句評語呢?
  • 每日成語故事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出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解釋:司馬昭的想法,連路人都知道。【造句】十年動亂中,「四人幫」篡黨奪權的野心,有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國時期,魏國大將軍司馬懿有個兒子叫司馬昭。魏國在魏文帝曹丕死後,大權實際上落到司馬家父子手裡。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弒君
    甘露五年(260年)五月初六夜裡,曹髦命冗從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等在陵雲臺部署甲士,並召見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對他們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王沈、王業,王經皆勸曹髦忍耐以待時機,但曹髦大怒: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懼,況不必死邪!
  • 司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在表面上看,司馬炎跟曹丕一樣,取代舊王朝都是和平演變。曹丕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政權的宣傳是漢獻帝禪讓,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晉王朝的宣傳也是曹魏禪讓,但是司馬炎取代曹魏與曹丕取代漢王朝有本質上的區別,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如果以此認定是曹丕的「篡逆」給了司馬家做了榜樣,那就大錯特錯了。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世人皆知其野心,而不知其陰謀
    其實司馬昭一直放不下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這句話是魏帝曹髦自感皇權日益被孤立、聖聽逐漸被蒙蔽,決定孤注一擲,率眾聲討司馬昭時所說的。據《漢晉春秋》記載: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 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卻不知這是司馬懿的高明安排
    三國時期是我們很多人都感興趣的一段歷史,在這段是時間內,也有很多的巧合,比如說魏國就經歷了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開頭,以及到最後被別人脅迫的下場。這一幕說起來也算是因果報應,挾天子以令諸侯是魏國勢力的開端,而被被人脅迫也成為了魏國的落幕。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背後你所不知道的故事
    魏文帝曹丕之長孫,東海定王曹霖之子,即位前為高貴鄉公。     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耳熟能詳的歇後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至於這句話的來歷,則未必能說得上來。          這個寒假,我耐著性子把84集94年版《三國演義》重新看了一遍。雖然時過境遷,但此時此際,看來仍是讓人唏噓不已,感慨萬千並獲益匪淺。
  • 讀三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從表面上來看,司馬炎跟曹丕一樣,取代舊王朝都是和平演變。曹丕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政權的宣傳是漢獻帝禪讓,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晉王朝的宣傳也是曹魏禪讓,但是司馬炎取代曹魏與曹丕取代漢王朝有本質上的區別,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如果以此認定是曹丕的「篡逆」給司馬家做了榜樣,那就大錯特錯了!
  • 《三國隨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從表面上來看,司馬炎跟曹丕一樣,取代舊王朝都是和平演變。曹丕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政權的宣傳是漢獻帝禪讓,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晉王朝的宣傳也是曹魏禪讓,但是司馬炎取代曹魏與曹丕取代漢王朝有本質上的區別,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如果以此認定是曹丕的「篡逆」給司馬家做了榜樣,那就大錯特錯了!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實後面還有一句,只有後人才敢說出
    說到司馬昭必然提及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政變,在曹睿去世時,司馬懿和曹爽作為輔政大臣,共同輔佐八歲幼帝曹芳,曹爽作為宗親,掌管軍政大權
  • 司馬昭之心到底是什麼!?
    文武官員對曹髦說,司馬大將軍德高望重,應當封為晉公。曹髦聽了,低頭不語。司馬昭高聲說,我父子兄弟三人,為魏國立下了大功,現在做晉公還不行嗎?曹髦只得說,哪裡敢不聽。接著,司馬昭又質問,你寫的《潛龍詩》,把我們比做泥鰍鱔魚,這是什麼意思?曹髦不敢回答,司馬昭冷笑著走開了。      曹髦回到後宮,把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三人召來商議。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歷史評判 ‖楊森武
    司馬懿、司馬師死後,司馬昭權傾朝野,篡魏的野心日益暴露,洛陽城內,路人皆知。(欲欣賞「楊森武評三國」第58評,歡迎點擊以下連結:三國時期誰的箭術最高?‖楊森武)高平陵政變中,司馬懿父子欺騙政敵曹爽,說大將軍只要交出軍權,可以保全富貴。蠢豬似的曹爽信以為真,放棄了智囊們關於將魏帝曹芳移駕許昌,然後發詔號令天下討伐司馬家族的建議,交出了魏國的兵權,回到了洛陽城裡。誰知司馬懿父子說的是假話,將曹爽及其死黨們盡滅三族,洛陽刑場上,人頭滾滾,屍橫遍地,血流成河,百姓無不心驚肉跳!
  • 誰的司馬昭之心
    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恐怕是世界其他文化所無法比及的。孔子首創的「春秋筆法」更是為後世史家留下一套歷史記錄的法則。例如:一個「死」可以變化出崩、薨、卒、亡、逝等字,而每一個字又都有其不同的含義。同樣的,殺人這件事在老夫子那裡也有著嚴格的用字規定,如果是臣子殺君父,那就不能「殺」字,而要用「弒」。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歷,為何不當皇帝?
    魏少帝剛剛即位時就有司馬懿和曹爽一起來輔助朝政。後來司馬懿看曹爽很是不舒服。於是暗中將他殺害,自己掌握了大權。沒過多久,司馬懿死後,就由他的兒子司馬師繼承了將軍的職位。於是朝中大權再一次掌握到了司馬師和他的弟弟司馬昭的手中,即便後來更換了皇帝,司馬師死後,但基本上的所有大權仍然掌握在司馬氏的手中。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為何不跟司馬師爭權,還能繼位呢?
    最為典型的是就是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嫡之爭,最終李世民勝出,而李建成、李元吉家破人亡!您聽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語,這司馬昭的權力欲可不比李世民差,為什麼司馬昭沒成為曹魏時期的李世民而取代大哥呢?福認為,一言以蔽之是團結就是力量,具體來說原因有三:第一、司馬師太強了,太狠了。
  •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為何說曹髦是史上最有骨氣的傀儡皇帝?
    公元260年6月1日夜,魏國第四任皇帝曹髦召見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辱廢,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三人聽後大驚失色。王經勸告說:「司馬家掌握大權已經很久了,陛下無兵無甲,宮中連宿衛都空缺,怎麼討伐?如果去討伐必將遭致大禍。」王經力勸曹髦不要前去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