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和武松關係密切的4位好漢,兩個是假兄弟,兩個是真兄弟

2021-01-08 騰訊網

在《水滸傳》中,說起人氣最高的幾個角色,武二哥絕對是榜上有名,用十多個回合描寫武松的大起大落,在施耐庵的文章裡,這是為數不多幾個好漢才有的待遇,而在武松走南闖北當中,除去他的哥哥武大郎,也結交了不少朋友,其中就有4個和武松關係親密的好漢,兩個假兄弟,兩個真兄弟,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首先是真兄弟,菜園子張青,張青的功夫並不算高,和孫二娘開著一家人肉包子鋪為生,而他兩次遇見武松的時候,都是武松最低谷的時期。

但是即便如此,張清依然要和這個階下囚結拜,兩人從此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而在武松血濺鴛鴦樓,殺害張都監眾人後,成為了最緊要的逃犯,再次撞上了張清的酒家,正是在張青夫婦的建議下,武松這才能夠裝扮成頭陀,順利的來到二龍山下落草,如果不是他夫婦二人,冒著連坐的風險收留武松,或許他最終也活不到成為梁山頭領的時機了。

第二個真兄弟,是魯智深,和尚頭陀的搭配,可謂是天衣無縫,而在上了二龍山之後,武松魯智深兩人更是經常形影不離的行動,有意思的是,作為梁山軍團功夫最高的步軍頭領,脾氣並不好的武松,面對更加暴躁的魯智深,卻扮演了一個沉著冷靜的角色,從魯智深華洲救史進也能看出來。

而第一個假兄弟,是金眼彪施恩,他同樣和武松結拜為了兄弟,此人可以說也是改變了武松人生軌道的重要因素,施恩對囚犯武松如此禮遇,自然還是有所圖謀,渴望他能夠幫自己奪回張都監指示蔣門神霸佔的快活林。

然而這也讓武松,得罪了更大更可怕的人物,最終扭轉了他的人生,從此在社會上再也沒有容身之地,從客觀上來說,施恩並不能算是真兄弟,不過倒也算得上是一個夠意思的僱主和朋友,即便武松因為被冤枉成竊賊,而捉拿下獄後,施恩也前後打點金銀,送他盤纏,倒也算得上是仁義至盡了。

而最後一個假兄弟,便是宋江,水滸初期,兩人的關係十分要好,在孔家莊,宋江還曾救下武松的性命,但是在上了梁山之後,可以說是形同陌路,在酒宴上,宋江寫下渴望招安的詩句,然而武松卻公然第一個叫板:「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冷了兄弟們的心!」

實際上,兩人的意見不合,從最早宋江規勸武松,將來憑藉一身本事,博得一個封妻蔭子就能夠看出來。

最終宋江,憑藉梁山招安的戰功,順利的獲得了官爵和地位,可是武松,卻在對方臘的戰爭中,被砍斷手臂,成為了一個殘廢。

而在徵討完方臘後,武松的幾個重要朋友,張清孫二娘施恩等人戰死,魯智深圓寂,而他也就徹底放下了梁山的羈絆,選擇了徹底的出家,此時的宋江,對於武松更是沒有片刻的挽留,兩人從此分別,從此形同陌路。

相關焦點

  • 水滸傳:武松一生有4個真兄弟,與他關係最鐵的並非魯智深
    相信小夥伴對於《水滸傳》再熟悉不過了,除了堪稱經典的影電視劇之外,在上學的時候也經常學到其中的故事的情節,我們都被各國好漢的英雄之氣所震撼,也都想有一個這樣的朋友,雖然108將最後的結局非常的悲慘,但是各位好漢的義氣可謂是表現的淋漓盡致,魯智深被大家公認為最講以義氣的好漢,心地善良
  • 水滸傳中,梁山共有108位好漢,為何只有武松被稱為「天人」?
    《水滸傳》是古代經典的四大名著之一,書中刻畫了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漢的形象。
  • 梁山好漢中最重義氣的不是武松,而是此2人,被兄弟出賣仍幫兄弟
    提到梁山好漢這個團體,絕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義氣」二字,畢竟梁山上那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在上梁山之前都有不同的背景,讓這麼一幫人聚集在一起除了「義氣」還真找不到其他的什麼理由,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莫過於武松和魯智深,作者施耐庵用了大量的筆墨塑造這兩個角色,他們重情重義,武松為了兄長怒殺嫂嫂
  • 水滸傳中的好漢們,誰與誰的關係是最好?兩人情同與父子
    水滸傳中,108條好漢的關係其實並沒有像這些人所說的,個個都情同手足,也是從來都不分你我,彼此平等。其實實際上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小圈子。而108條好漢中是一個大圈子。正所謂大圈子裡邊有一個小圈子,而小圈子就指的是水滸傳的好漢每個人和每個人的關係。
  • 水滸傳:武松一生有4個真兄弟,對他最好最鐵的,並非魯智深
    花和尚魯智深在梁山的人緣也特別好,其中和打虎英雄武松的關係也是公認的好,他們二人為不相識時,就已經聽過對方的名字,後來武松血濺鴛鴦樓,在途中遇到了魯智深前來打劫,這下兩人才認識了,可以說是不打不相識,然後他們同在二龍山上,感情頗為深厚。
  • 水滸傳有4位朱姓好漢,名字連起來讀,你會發現施耐庵最大的秘密
    但在明朝時,《水滸傳》從來就沒有被禁過,一直是民間的暢銷書籍,甚至連3歲小孩也都知道武松打虎的故事。而後來創作的《西遊記》,裡面蘊藏的造反精神還沒有《水滸傳》明顯,卻被明朝皇帝列為禁書,這又是為何呢? 其實,《水滸傳》之所以沒被禁的最大秘密,跟施耐庵創作的4位朱姓好漢有關。梁山上有4個著名的朱姓好漢,想必大家也是有所耳聞。
  • 武松在水滸傳中三次流淚,第一次與人分手,其餘兩次因兄弟離世
    水滸傳為我們塑造了行者武松這樣一個重情重義的硬漢形象,書中明確寫了武松流過三次眼淚。這三次眼淚分別是在武松出場時,中途在武大郎死去的時候和徵方臘時,每次流淚都是作者特別強調的。第一次是武松在柴進莊上遇上了宋江,與宋江相處了十幾天,武松想念家鄉,就打算回家找哥哥武大郎。宋江再三不舍,一連送武松走出十多裡路,武松也是一連兩次表示讓宋江不要送了,宋江堅持要再送一送,並且還要喝幾杯酒之後再走。喝酒的時候,宋江和武松結拜為兄弟,宋江還贈送了武松十兩銀子。
  • 水滸傳中真好漢有幾個,108將大多不是,這5人才叫英雄
    水滸傳中描寫了在宋朝腐敗的社會背景下,眾多好漢走投無路,落草為寇的悲壯故事,那麼這108人究竟有幾個好漢能稱之為真英雄呢?龍套不說,在詳細的描寫中,恐怕只有這五人才能稱之為好漢。第一位便是花和尚魯智深,有很多人喜歡把他和李逵比較,其實不然,魯智深乃是真活佛,三拳打死鎮關西,就是因為一個事不關己的弱女子,大鬧五臺山是因為看著時間黑暗煩悶無處發洩,倒拔垂楊柳是為了不傷害一窩小鳥,義救林衝,大鬧桃花莊,火燒瓦罐寺,樁樁件件都是為了行俠仗義。
  • 武松?李逵?還是解珍解寶兄弟?
    《水滸傳》中出現了三次打虎場景,產生三位「打虎英雄」,一個是武松景陽岡的拳打吊睛虎,一個是李逵沂嶺的刀殺子母四虎,一個是解珍解寶兄弟登州射虎。那麼誰是真正的打虎英雄呢?或許是山東的老虎早就深入人心,使得施耐庵巧妙加入打虎的橋段,以彰顯英雄好漢們的英勇氣概。
  • 梁山好漢只有三十六位?原來水滸傳中有很多事都是虛構的!
    《水滸傳》作為改編多次的名著,深受觀眾的喜愛。其實,這些人物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過的,大部分是有原型的。那我們來解析一下這些英雄好漢,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吧。書中的好漢足足有一百零八位,但實際上只有三十六位好漢。《水滸傳》中的宋江是梁山好漢的領導人物,最後帶領兄弟們平定了遼國。
  • 武松成為廢人之後,宋江就說了四個字,道盡了涼薄,兄弟之情終結
    在四大古典名著中,《水滸傳》對人物的刻畫最為深刻,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著鮮明的的性格。特別是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漢,簡直可以說是被作者寫活了,每個人物都那麼惟妙惟肖。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水滸傳》在成書數百年後依然能夠經久不衰,直到今天依然受到人們的喜愛,還被多次改編成影視作品。在梁山上的諸多好漢中,武松是為數不多當得起「好漢」二字的人。也許是武松的性格在書中太過於剛烈,所以作者給武松安排了一個比較悽涼的結局。曾經赤手空拳搏殺猛虎的武松,最後卻斷了一臂成為廢人。
  • 水滸傳中有3位悲情人物:一是林衝二是武松,還有一個被老婆謀害
    在眾多武俠小說中,至今奉為經典的,《水滸傳》一定要算一部。這部由108個英雄好漢的愛恨情仇所組成的史詩級巨著,不僅為我們帶來了跌宕起伏的快意恩仇,還給我們演繹了當時那個年代中的人情冷暖。水滸傳中以宋江為首的108個好漢,不免也會被觀眾排個一二三四,這些排名往往會根據我們自身的喜好而先入為主,但是畢竟"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小說畢竟是小說,歷史也難以再次重現,我們無法考證當時歷史人物的真實性和武功能力,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小說、電視中的故事情節來找出那些命運具有共同軌跡的人物。
  • 魯智深坐化後,宋江對武松說了四字,兄弟情義就此全無
    梁山好漢的故事一直都很受觀眾們喜愛,迄今為止,已經有許多部以《水滸傳》及水滸英雄為題材的故事問世。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漢以水泊梁山為據點,專門打劫貪官汙吏的財產,變相的為民除害,受到周圍百姓的喜愛。但由於頭領宋江不願讓兄弟們終生為盜賊,所以他選擇了招安。
  • 同心兄弟還是貌合神離?說「梁山好漢派系」
    大家都知道,《水滸傳》說的是梁山好漢的故事。所謂梁山好漢,是指梁山上108位頭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等一百單八將。在齊聚梁山之前,這些人並非來自同一地方,其職業、身份以及之間的關係也各不相同。
  • 真實的水滸傳人物,宋江是強盜,武松是提轄,只有三十六位好漢!
    《水滸傳》小說膾炙人口,還被多次改編為了電視連續劇,深得觀眾們的喜愛,我想很多人提起《水滸傳》來,都有自己喜歡的英雄好漢來,我最喜歡的還是武鬆了,我想很多人也都是這樣的,但是,小說裡面的人物其實都是有原型的,我們一起來看看。
  • 宋江與武松:曾經相見恨晚的結拜兄弟為何最後分道揚鑣、形同陌路
    梁山好漢排定座次後,轉眼之間就到了重陽節,宋江大開筵席,舉辦「菊花之會」, 一時間忠義堂上遍插菊花,堂前兩邊敲鑼打鼓,眾頭領各就各位,觥籌交錯,笑語喧譁,開懷暢飲。梁山上的三位才子馬麟、樂和、燕青也粉墨登場,吹簫唱曲彈古箏,一派安樂和諧的氣象。
  • 水滸傳裡的兄弟情感天動地
    水滸傳裡的兄弟情是人間大愛,他們兄弟間那種真誠無私、以命相交的情義是我們追捧水滸傳的原因之一。一聲「哥哥″、一聲"兄弟」感人肺腑,讓人淚目,他們愛兄弟勝過愛自己。尤其和今天對比,更覺得他們那種唯兄弟情義至上的質樸感情多麼難能可貴。
  • 梁山上有4人是湊數的,施耐庵拆分兩個三國名人,硬寫成4位好漢
    世人皆知水泊梁山之上有一百零八位好漢,對於讀者來說,只需要翻開書就能夠讀到一百零八個性格鮮明綠林好漢形象,而對於作者施耐庵而言,這創作的過程必定是十分「痛苦」的,原因很簡單,要將一個角色寫得有血有肉不容易,要塑造一百零八個角色更是困難,何況《水滸傳》中還不只有梁山好漢一方勢力,七七八八所有人物加起來有數百人,所以難免有些好漢有湊數之嫌
  • 98版《水滸傳》劇情真相曝光,武松打真虎,險些被虎傷!
    隨著影視與媒體等行業的發展,現在的影視劇都非常清晰,想要什麼特效基本上可以做到隨手可得,因此人們對天馬行空的畫面屢見不鮮,以當下的目光看經典劇,也會覺得不過如此,近期98版《水滸傳》劇情真相曝光,武松在花絮中被採訪時說曾經打的是真虎,險些被虎傷!武松打虎是《水滸傳》中的經典場面,一些沒有看過這類影視劇的觀眾,相信也早已在課本中對此有過了解。
  • 《水滸傳》:一百單八漢偏偏武松沒綽號?施耐庵渲染主角特技寫法
    其實真不是。那「行者」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和武松在江湖行走的「頭陀」身份裝扮有關,屬於一種表達身份上的名詞,而非綽號。「行者」一詞屬於佛教用語,源於《釋氏要覽》卷上。行者,專指行腳乞食苦行的頭陀僧人。因此,在《水滸傳》裡儘管武松有被稱作「行者武松」的時候,但這和他外表裝扮的角色形象是吻合的,因此不能說「行者」就是作者給武松起的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