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大彭吉祥」關注彭家人,彭家事!
大彭吉祥持續更新各省、各市、各縣家譜字輩,歡迎各地宗親投稿,尤其是東北地區的彭氏宗親,搶救一手信息刻不容緩!
01、福建古田南洋鄉彭姓輩序:
應運啟鴻圖.椒衍衣綿.培植本根延祖澤.
匡時宏駿跡.蘭芬桂茂.蕃滋枝葉振勝謀
02、虹山彭氏世系字行(昭穆):
自十八世至三十七世:秉文子仕宜,恆喬於茂孫,為可中叔季,永建乃嘉芳;三十八世至五十七世:詩書綿世澤,忠孝紹先賢,餘慶昌謨烈,發樣益壽年。
03、福建同安彭氏字輩
用乾之子孔道從金門遷居同安東半縣的松山(今為新店彭厝),稱為東派。彭厝自立燈號松山,後有一支分出居安溪縣內。用斌由金門遷居同安西半縣的長興裡後肖鄉(五顯後肖村),稱為西派。用斌生子亦三。次子孔仕,先遷居南安院上,後徙鵲山赤下埕鄉(解放後併入新店沙美)。三子孔學與其子敬初遷居胡丘沙美。昭穆前制舊款二十三字輩,至清光緒新添二十字輩:天子用孔敬克欽甫大堯君禹汝榮煌培鍾洵楷炳垂銘淑松煥堂鉅清棣琨堅銓沛模烈坊錦永森熾基錫泰。
04、武夷山作邑彭氏
始祖彭遷,字輩:培德基長厚,敦仁道大昌,詩書延世澤,楨斡作邦光。
05、閩東彭氏
始祖思邈公,字輩:科教興邦,瑞啟昇平,盛世興建,名立宜秉,崇德明時。
06、莆田彭氏——等世系
始祖汝礪公、椿年公,字輩:聖朝崇俊傑、世代守忠貞、雲礽能紹志、國祚永重興
07、長汀彭氏
始祖福祥公,字輩:福仕文世正、茂發星高元、達富必貴旺、榮宗耀祖興
08、德化大宗彭氏
德化彭氏共有四個支系,即霞碧南箕系、陶趣系、上圍系和鳳陽系。
從二十一世起,暫編至三十六世的昭穆字諱如下:
諱行為:欽承愛敬,舉念謙恭,雲礽繼作,財業興隆
字行為:詩書啟瑞,理學精通,賢能集福,俊傑留芳
附錄:
《福建彭氏源流初探》此文作者為 彭嘉慶宗章
文章|來自: 《彭嘉慶詩文集》卷四《姓氏源流研究》
福建彭姓源遠流長,彭氏子孫多由不同地域輾轉遷徙而來,支系繁多,各有不同宗祖,溯源可分為幾個不同世系。入閩最早的作邑彭氏、虹山彭氏和閩東彭氏等世系,都是以唐之後有文字記載起的世祖作為一世祖而立譜,所以源流探索僅能以此作為依據。
一、武夷山作邑彭氏----遷公世系
《史記·封禪書》記載:相傳彭祖子嗣中有二子,名武、名夷,曾隨父隱居於福建山林,後人便名此山曰武夷山。武夷山幔亭峰下曾有彭祖舊廬故址〔初曰云龍道院,又曰一水草廬〕,後建為彭祖基,成為彭氏遠祖居住武夷山的佐證。彭祖後裔,綿延至今。現在,武夷山成為彭姓的三大聖地之一。2004年,世界彭氏宗親聯誼會就在武夷山市舉辦第六屆大會(國內首次),祭拜彭祖及彭武、彭夷。
在1942年編寫的《崇安縣誌》卷四《氏族》中,彭姓列為第一,是開發武夷山之祖,是崇安最古的望族之一。始祖遷公在唐初從潤州丹陽(今江蘇省鎮江市)遷入。後裔分天、地、乾、坤四房,人丁興盛,於今約有五千多人。
遷公,字紫喬,潤州丹陽人,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出生,唐貞觀初年(627~649年)曾輔佐李世民平治隋末之亂,初授官前八部都尉,擢升中郎將,拜武威太守。在封為左遷牛衛上將軍、提節建州(今建甌市)諸軍事後,就由潤州丹陽遷閩。年老辭官後偃武修文,隱居建平北鄉,因欽慕彭祖故廬,愛九曲山水,便僱募鄉民萬餘人,上括信州,下折建平,斬草鋤蒿,鑿湖築陂,引水溉田三千餘頃,創立九十餘村,聚族而居,取名「新豐鄉」。南周延載元年(694年)逝世,享年89歲,贈上柱國、河間郡公,葬武夷當源中乳,被尊為丹陽遷崇彭姓始祖。夫人徐氏乃徐世績妹,生二子,長名溟,次名漢。
漢公,字雲宵,遷公次子,唐永徽二年(651年)生於建州官舍,居住建州溫嶺。幼年博學力行,經監試部使推薦,授為洪縣令,後擢升台州判官。漢公在台州任職二年後因母病離任回鄉,侍奉湯藥,並拓荒造田,從事桑梓開發事業。因德才兼備,深受民眾擁戴,後補判南劍軍(治署南平市)州廳事,頗具政績。武后垂拱三年(687年)繼父遺志,奏準將新豐鄉立為溫嶺鎮,北面立街,設官守土。唐開元四年(716年)病逝於建陽界墩,享年63歲,被尊為作邑彭氏初祖。
璫公,字武仲,為漢公曾孫,生於唐貞元二十年(804年),自幼聰穎,精通經史,勇武過人。唐開成元年(836年)蔭襲建州兵馬殿中監兼攝郡政。當時溫嶺鎮已日趨繁榮,人丁興旺,賦稅充足,璫公也在唐會昌五年(845年)奏請獲準將溫嶺鎮升為崇安場。崇安場遷立彭城街中,並設立官署。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卒,享年94歲。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崇安場晉升為縣。
《崇安縣誌》記載,因遷公、漢公和璫公三代開疆闢土,建功作邑,崇安「先有彭,而後有崇」,故稱彭姓為作邑彭氏。崇安民眾於南唐時在營嶺縣署義門旁建造「作邑彭氏三丈祠」,又稱「崇德報功祠」,每年春秋兩次祭祀,讚頌他們的功德。遷公子孫蕃衍於嵐谷、五夫,大將、吳屯、溫嶺、崇嶺等處,成為崇安最古的望族。作邑彭氏出自三國彭羕。其先祖邁公,西晉永嘉元年(307年)南渡,首居京口丹陽。東晉元帝即位,被封為西都郡王,子孫散居江南一帶。邁公十數傳〔作邑彭氏譜中此處有錯頁之誤:邁公於公元269年出仕,遷公606年出生,間隔337年,約十多世,譜載為63世。而遷公之後卻缺不少世次,應予補正。〕至遷公。這是繼漢代宣公後裔南遷之後,彭姓又一次較大的南遷。
世居曹墩的平川彭氏,按其族譜源流圖所示,系遷公長子溟公的曾孫瑭公起分立的天房後裔。瑭公生二子,長繼苗公生文舉公,文舉公生鉦公,鉦公生斯健公,斯健公生組公,組公生揆公,揆公生二子:次昌季公,乃遷公十三世孫。昌季公(字如玉)在南宋景炎丁丑二年(1277年)正月因元阿刺罕兵入境,而攜眷避居于吉安永豐,歷三世至子誠公(字瑞意,號養晦)於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秋復由永豐遷回崇安曹墩,築室安家,從此肇基曹墩。十五世子誠公(字瑞意,號養晦)為曹墩始祖。子誠公長子護公生二子,長僖公,立忠房;次偏公,立恕房。忠房僖公生四子:鑾公,鍪公、鏊公、敏公,又分立恭房、寬房、信房、敏房。曹墩十八世起昭穆為:培德基長厚,敦仁道大昌,詩書延世澤,楨斡作邦光。
居住新陽的彭氏,據考乃遷公世系乾房裕公派下子孫。遷公世系分天地乾坤四房,乾房支下分居城隅的後裔定居在新陽。其中也有從嵐谷鄉遷往興國鎮雙西村,而後又從雙西村遷入新陽的宗支。另有傳說或是早年入閩的彭武、彭夷後裔,或是彭越之後,但因該宗支缺失譜牒,仍待今後查考。
作邑彭氏歷代賢能輩出,累有建樹。自璫公以下,繼苗公登唐昭宗天復辛酉年〔901年〕進士,官至大司馬、兵部尚書;繼嗣公登唐光化己未年〔899年〕進士,官至內殿承宣運使、兵部侍郎;保宴公登後唐明宗己丑年〔929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左僕射;保廉公登後唐莊宗癸未年〔923年〕進士,官至京兆尹、吏部侍郎。至宋朝更為顯赫,北宋崇寧三年(1104年)特奏狀元路公,其孫奭公又舉南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官拜刑部侍郎、樞密副使兼理平章事,升左丞相。宋代朱熹曾任官建州,崇仰彭氏先賢創業功勳,題詩讚美:「彭侯戴武弁,政則宗吾儒。士茂先興學,允賢勤讀書。猷為莫不善,才力蓋有餘。西北溫嶺鎮,新豐可久居」。應該肯定,今天世界著名的「雙遺」風景名勝區——武夷山的發展,離不開唐代彭姓的首創性開發,離不開彭姓子孫的世代貢獻。彭姓將深深銘刻在武夷山水之中。
《作邑彭氏族譜》極其珍貴,現藏於上海圖書館,是在南宋紹興甲寅四年(1134年)間首修的,之後南宋紹興丁丑年(1157年)、元大德九年(1305年)、明天啟元年(1621年)、清康熙辛酉年(1681年)、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道光七年(1827年)、清同治九年(1870年)和民國七年(1918年)相繼八次進行了續修。1995年彭德煌、彭德寶又率眾重修族譜,並修復五夫彭氏宗祠,重塑遷公坐像。《平川彭氏族譜》首修於清乾隆丁丑年(1757年),之後在清道光七年和同治九年兩次續修。2001年彭長祓也率眾重修。
二、泉州虹山彭氏---棖公世系
據《虹山彭氏族譜》記載,虹山彭氏先祖派在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今為河南信陽市固始縣),乃是宣公的後裔,只是現在難以考證世次了。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起義戰事中,先祖隨軍過江,起初居住在福建的泉州,然後遷到城西的南安。自棖公起就遷到晉江的中山,便在瑁峰山下蓋房居住。由於先祖的世次失傳,就以棖公為虹山一世祖。
虹山彭氏子孫蕃衍,人才踵接。二世相齡公,宋時任福州監倉曹;相榮公任廣州司戶曹。三世燁公任團練節度使,歷高州安撫使。四世延進公和五世謙公均任承務郎。六世朠公任南劍洲教授。七世縝公,進士出身,任通議大夫、兵部侍郎。八世輕公任儒林郎。九世如高公任宣議大夫。十世漢湖公任遂昌教諭。十一世卿月公,進士出身,任徽猷閣侍制。十二世潛公任宣教郎。在明、清時期,也代不乏人。三十二世秀村公授民國陸軍少將,任永德警備司令。自十六世源有、濟有公起,虹山彭氏開始分為東、西兩大房祧。從此一脈遁下,形成虹山人口發展的鼎盛時期,從十八世開始,啟行昭穆:「秉文子仕宜,恆喬於茂孫,為可仲叔季,永建乃嘉芳」,又續:「詩書綿世澤,忠孝紹先賢,餘慶昌謨烈,發祥益壽年」。
虹山彭氏家廟初創於北宋天聖年間(1023~1032年),大門柱古聯為:「支分唐朝歷百載,祠佔泉山第一家」。現在,虹山鄉下設虹山、松角山、蘇山、前坂、白鳳等五個村,全鄉彭姓約有一萬二千多人,位居泉州洛江五大姓之列,是全省彭姓最大的集居地。
虹山彭氏入閩,至今已一千一百多年,比廣東始祖延年公尚早一百年。因而衍徙海內外的子孫繁多,有載可考的達300多人。二世相榮公,任廣州司戶曹,其子孫居粵;六世二十一公,字天祿,諱賢,宋乾道年間分居莆田北頭(橫塘);二十三世恆解公及子烏治公遷居興化城後常太裡張城社邊;十三世連發公之子亻桀 秀公,宋末遷居仙遊中埔;二十二世紀琚公及子時成、時玉、時三遷仙遊西鄉;二十世思亮公及子一心、仁心、存心遷西鄉打石兜;十六世明德公遷仙遊糞乾;三十世執公居仙邑城內;三十一世紀金公與子彬遷仙遊城內,分居永春;二十三世香子公,三十世來成公,三十二世月喜公居大田;三十世豪公,三十一世綢公分居福清;三十二世季搗公,三十三世福春公、以聲公,三十四世炮昌公,三十五世金水公,二十五世孔公,居泉州城內;三十一世其英公,三十三世通公,分居廈門;三十四世生財公,分居漳州;三十三世永昆公分居建寧;三十世子榮公,三十一世叔粘公,三十二世族公、臨公、善耀公,三十二世季尾公,三十三世光輝公,遠遷浙江溫州;二十六世茂桀子孫遷南安。其中遷移臺灣的30多人。較早遷移臺灣的是二十六世懋彬公,出生於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以後二十七世5人、二十八世5人、二十九世3人、三十至三十五世也有16人相繼往臺。譜記有「往臺灣」、「攜眷往臺」、「往臺灣不歸、無回」、「娶白姓香娘臺灣人」、「娶臺灣林氏悅娘」及「歿在臺灣」等,但譜中未記錄往臺時間。從二十六世懋彬公遷臺迄今已近280年,按虹山彭氏繁衍頻率推算,臺灣現有虹山系的人口應在千人戶以上。虹山彭氏遷住夷洋的也有114人戶,僑居地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等地。1923年在印尼鍚江就已興建彭氏祠堂,墓園依故鄉名為「虹山亭」。在頗具數量的虹山彭氏僑民群體中,也湧現了不少海外精英。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六世迪功郎朠公首修《虹山彭氏族譜》。隨後有明嘉靖已丑年(1529年)十九世珙公;嘉靖已未年(1559年)二十一世任公;明萬曆丁丑年(1577年)二十一世仕迪公、希陵公、二十二世宜達公;明崇禎丙子年(1636年)二十二世尚遺公;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十四世俞鼐公;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二十四純庵公(字喬美,諱鍾)和民國二十年辛未(1931年)秀春公七次續修。近幾年,彭國勝、彭德斌等又率眾第八次重修,並將族譜全部雷射掃描製作成光碟。《虹山彭氏族譜》自首修至今,先後跨越845年,形成全套23冊(卷首1冊、宗支卷4冊、世紀卷18冊),卷帙浩翰、史料詳實且保存完整的姓氏宗譜資料。這在福建全省是屈指可數的。
三、閩東彭氏---思邈公世系
依據杉洋、上塘、穆陽、馬坑、溪邊族譜查考,閩東彭氏先祖乃唐初裕公,思邈公為閩東彭氏始祖。
一世祖裕公,字伯溫,生於隋開皇壬子年(592年),卒於唐龍朔壬戌年(662年),江南揚州府江都縣人,官唐兵部尚書。生二男:長令全,次令荘。唐高祖武德戊寅年(618年)從江西省新昌縣(今宜豐縣),遷浙江省溫州府平陽縣,創立鴻基。 二世令全公(616-683年),字世聞,任太常卿考功郎。生一男:源(各譜生男記載多有不同)。三世源公(641-701年),字藐浩,任唐河北節度使兼太子洗馬。生二男:長純,次紹。四世純公(665-731年),字淑德,任唐河東太守,又從浙江平陽遷到江蘇常州。生二男:長達、次遂(次子遂公仍在平陽)。五世達公(687-765年),字子方,任唐河東光祿大夫。生二男:長敬恩、次敬叔。六世敬恩公(710-774年),字子恭,任河東通判,生四男:瑰、瑛、瑕、璌。其弟敬叔任雁門太守。七世瑰公(735-805年),字季玉,任考功郎、御史。生二男:芝、傑。其弟瑛公任莆田邑宰、瑕公任浦城邑宰、璌公任浦城支侯使。八世芝公(760-822年),字芳淑,任晉潭州太守,由江蘇常州遷居湖南潭州,生一男名曄。其弟傑公任太封君、考功郎。九世曄公(784-856年),任考功郎。生五男:景賢、景聖 、景哲、景直、景聰。十世景賢公(809-868年),字俊卿,任河東節度使。生三男:長思邈、次思聰,三思恭。
十一世思邈公,乃閩東彭氏始祖,字有闕,生於唐太和丁未年(827年),卒於唐同光甲申年(924年),曾任開州司馬(今四川開縣)。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攻陷長安,思邈公隨王潮入閩,後官升禮部尚書。生三男:長蘭胤,次蘭居,三蘭膺。
從先祖裕公到閩東始祖思邈公,目前所能尋見的支譜均有差異:一是思邈公為裕公第十三代裔孫;二是思邈公為裕公第十一代裔孫。本文取十一世次,每代平均21.45年,比較合理。這仍有待今後進一步查證。
思邈公二世蘭胤公〔854-924年〕,字永祚,號芳谷,官任閩省侯官令,與父喬居福州西湖。蘭胤公生二男:長寶勝,次寶振。蘭居公遷往建寧府,生一男亶遷居邵武。蘭膺公官任寧遠統軍使,生二男:長仲修,官武毅大夫,遷寧德為始祖;次仲輔,遷莒洲十四都為始祖。
思邈公五世金公〔908-975年〕,字品南,號麗川,官任閩王右丞,生四男。金公於後唐清泰二年(935年)因閩王審知之子互相爭鬥,與長子官公發兵入閩,先寓福州西湖。四年後,即後晉天福三年(939年),金公、官公父子因往寧德,路經古田縣杉洋,因愛其佳山秀水,就決心定居楓灣。金公被尊為古田杉洋始祖,長子官公肇基杉洋。後人為紀念官公肇基之德,在杉洋建造「玉峰宮」(俗稱彭厝宮),並立有官公本相。金公次子安公遷居浯溪,三子宏公回平陽,四子密公遷寧德飛鑾渡頭,復遷石後室頭村。
思邈公六世官公〔923-994年〕,字公信,號德孚,官任行軍使。有飽學之才、過人之志,閩王封號彭大真人。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官公在楓灣建造屋宇,成為杉洋開基祖。官公生五男:長子沭公〔947-1021〕,號東山;次子遊公遷長溪,後遷寧德霍童;三子潤公遷張際;四子渥公先居東洋,後遷興化,子仁公又遷回東洋;五子淵公居杉洋,為杉洋本支。
七世潤公,乃官公三子,在遷張際居住數載後,復回杉洋庵前,披荊斬棘,擇地而居。傳至三十二世蘭老公(太封君,贈儒林郎)擇居登瀛,為登瀛開基祖。並選擇吉地,創建金公總祠,堂勢莊嚴,頗為壯觀。
八世泰公,乃沭公長子,遷居福源塘邊。八世壽公〔968-1048年〕,乃沭公四子,字朝奉,號松亭,遷居玉湖(又名常熟洋彭家墩)。
九世當公,壽公次子,生五男。長義公遷寧德石後室頭;次暉公與子伯賢公遷官井;三陽公遷霍童邑板;四曜公遷古田大甲,其長子淮公又遷鶴塘南陽,次子泗公為大甲本支。九世稷公,壽公三子,生一男明公。明公三子志伯公之次子文輝公遷寧德洋中陳園村。明公長子季五公,歷四世至得英公,於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又自熟洋彭家墩返回古田靈黽彭洋,遂使彭氏得傳靈黽。得英公為靈黽開基祖。靈黽祖厝修建於南宋嘉泰年間(1201-1204年)。歷八世至河公從靈黽遷到45都吉巷寮裡。歷十二世至真榮公,又遷居古田前坪村,為前坪開基祖。
閩東彭氏早期播遷的歷程,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編修的《前坪家譜總序》明確記載:「遷平陽,隸常州,徙西湖,籍杉城,彭之先有自來矣。至於熟洋、長溪、張際、東洋等派,無非彭氏一線傳。厥後肇基靈黽,拓址寮裡,創業前坪,此皆彭氏之食根而綿統於無窮也」。而後閩東彭氏逐步向寧德及周邊各縣擴展繁衍。
據福安市穆陽和周寧縣溪邊的道光元年譜序記載,在壽公遷熟洋,魏公遷鹹源長巷底之後,到元至正乙未年(1355年),迎公遷八蒲嶺頭苦竹灣;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愈整公遷芹洋;清康熙丙申年(1716年)於朠公由芹洋遷粵底;清乾隆已未年(1739年)又遷到寧邑溪邊。溪邊彭氏自建恩公創業芹洋,繼遷粵底,旋住溪邊起,迄高二公計二十七世。高二公提為溪邊開基祖,傳到道光元年(1821年),又經歷十二世。
唐鹹通辛卯年(871年),寧川彭姓始祖、思邈公二世蘭膺公之長子仲修公生於寧德虎貝鄉石洋村〔現彭家墩〕,後遷寧德西隅後場面開基。仲修公自幼喜愛武藝,17歲考上武秀才,20歲考中武魁元,留任武教官。後到兵部任職,剛毅果敢,清廉正直,後詔封武毅大夫。仲修公少年時在石洋村劈一杉木枝倒插於村中,第二年成活後成為肇基之樹,其頂端向四面撐開,狀若大傘,被稱作「涼傘樹」。至今樹齡已達1100多年,被林業部列為全國十大「杉木王」之一,成為寧德極富盛名的人文、自然景觀,廣為流傳。仲修公告老還鄉後,曾在西山白巖下建「西山草堂」。這是寧川最早的一座書齋,後改為靈溪禪寺。草堂右側還鑿一口水井,取名「定泉井」。唐長興四年(933年),寧德由場升為縣,選擇縣址時取決於此井水。一千一百多年過去了,「涼傘樹」仍枝繁葉茂,「定泉井」水盈不竭,靈溪禪寺香火不斷。仲修公卒於後周顯德丁已年(957年),葬於蕉城區南福山街北山。仲修公墓已在1980年公布列為縣級文物單位,寧德縣政府立碑保護。
閩東彭氏遷移臺灣的傑出人物有清朝副將彭日光,生於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寧德城關海濱南隅筱場人。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海寇群起侵擾我沿海,彭日光召集鄉勇與海寇浴血苦戰,屢戰屢勝,被巡撫吳興祚提為千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升為副將,後隨同靖海將軍施琅自福州港出發,先克澎湖,繼入臺灣,收復政權。彭日光為臺灣回歸祖國創建奇勳,晉升為從一品,而後康熙帝在臺駐兵屯守,設立府、縣,彭日光因此居臺任職,為祖國統一鞠躬盡瘁。之後閩東彭氏也陸續有人遷移臺灣定居。
閩東彭氏後裔遍布寧德各市縣,古田近萬人,寧德六千多人,福安、周寧各有三千多人,屏南、福鼎、霞浦、柘榮也各有數百上千人。福州羅源縣碧裡鄉還有七百多人的分支。杉洋金公總祠保存的《彭氏家乘》族譜在明弘治甲子年(1504年)因火災焚毀,所幸草稿沿存,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重新創譜,在杉洋金公總祠保存的《登瀛彭氏續修譜序》中記載,《彭氏家乘》族譜在明弘治甲子年(1504年)因火災焚毀,所幸草稿沿存,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重新創譜,後又經清雍正甲辰年(1724年)、嘉慶庚申年(1800年)、道光戊子年(1828年)和光緒辛丑年(1901年)多次續修。光緒辛丑年〔1901年〕邑庠生林維馨執筆修撰的譜序和續修譜,是閩東族譜中最為完整的資料。六十世至七十九世昭穆字式如下:科教興邦,瑞啟昇平,盛世興建,名立宜秉,崇德明時。
四、莆田彭氏——汝礪公、椿年公等世系
莆田彭氏,共有三、四支的族系,初期都出自同一宗派。明、清兩朝雖有續修族譜的記載,但迄今一直未能尋見。目前僅以彭鵬公《古愚心言》和港內世德祠神主牌名諱的手抄譜為依據,所以莆田彭氏的考證最為困難。
港內譜記載,莆田開基始祖為「宋狀元及第、吏部尚書、資政殿大學士、少師,諡文政,春湖公。」按《宋史列傳》:彭汝礪(1041-1094),鄱陽(今江西上饒陽縣)人,字器質 號春湖,宋治平二年(1065年)乙巳科進士第一人,歷任保信軍推官、武安軍掌書記、潭州軍事推官,官至監察御史、吏部尚書,資政殿大學士,贈少師,諡文政,被譽為宋朝一代直諫名臣。汝礪公系允顒公(亦名德顒公)長子文吉公五世孫。港內本支世祖「宋文學宗伯公」,乃汝勵公長孫。一世祖元承務郎慈利丞念一公,二世祖處士安仁公、安美公、安吉公。原譜缺三世祖,據林祖韓、彭元輝考證,三世祖乃念三公,由港內徙涵口。念三公曆七世至韶公。九世祖韶公,號鳳儀,字從吾,生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天順元年丁丑科(1457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贈太子少保。卒於弘治七年(1494年),享年66歲,諡惠安。生二子:長瀚,先韶公卒,恩贈宿遷縣丞;次浚,中成化十九年(1483年)舉人。韶公曾對修譜留下「上不遠引,次不旁及」的訓導,因此族人對「列祖義例,至簡至嚴」。明弘治五年(1492年)朝廷曾在港內涵口村奉旨建「大司寇」牌坊(韶公晉升刑部尚書,即周朝大司寇),弘治八年(1495年)又奉旨在莆田府城東門內建「一代名臣」、「三朝元老」的牌坊(韶公曆事明英宗、憲宗、孝宗三朝),紀念韶公這位功垂千古的名臣。港內譜記述本支先祖至十九世祖為止。
第二支是港內譜記載的「世祖宋太學士、旌表孝行卓異,諱受公」。又記述「祭酒椿年,以清要顯太學生,受廬墓致白鵲之祥」。「而椿年者,實侍郎思永公玄孫,奭公之十世孫也。少遊學,遍歷域中,惟閩有族,即附居焉。所謂三、四支者,椿年其一也」。經考證:椿年公乃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丁丑科進士,歷國子監主簿、編修官。淳熙未年提舉福建(泉州)市舶 司,遂卜居興化軍所城。後擢知處州、太常丞吏部郎中、國子監司業、江東轉運副使,終右文殿修撰。宋時《莆陽比事》載有:「(一)西市彭,(二)前街彭」,注云「祭酒椿年、教授奎之族,祭酒後寓天台」,這說明宋代居興化軍所城的確有祭酒椿年公和教授奎公,而椿年公後裔中有一支遷往浙江天台縣。
彭鵬公撰寫的《重修橫塘族譜序》記述,受公字爾修,廬墓六年,白鶴隨之,世稱白鶴孝子。受公生應承公,應承公生澤公,澤公生啟伯公,啟伯公生念五公。念五公為孝子五世孫,自念五公以上,世次不紊。念五公生一子直夫公,諱百福。百福公傳二子:長足翁公,諱奉,由港內徙橫塘,為橫塘始祖。「橫塘肇基自足翁公始」;次以忠公,諱泗。泗公傳二子:長慶公,世居後彭;次積公,傳一子濟公,字宏周,徙居清江,為清江始祖。《古愚心言》記載,足翁公派下兆一、兆二、兆三、兆四為二世祖,分仁義禮智四房。兆一公傳億二公,傳愨庵公〔諱邦彥,封版部主政,贈督學〕,傳忍庵公(諱甫,官戶部,廣西督學,湖廣觀察),傳定軒公(諱大治,官戶部,歷楊州、敘州、韶州守,升長蘆都運未任),傳從野公(諱文質,官揭陽令,由戶部出守桂林,任廣西左參,贈兵部左侍郎),傳後從公(諱憲安,官廣東陽山令),傳汝伯公(字伯梁,號一復,行五,贈給諫公)。汝伯公生於明萬曆壬寅年〔1602年〕,傳三子:鵬公、鵑公、鴻公。足翁公十世孫鵬公在順治十七年(1660年)中庚子科舉人後,歷官廣西左參政、贈兵部左侍郎,官至廣東巡撫。因為官清廉,業績昭著,康熙帝褒獎其為「天下廉能第一」。
第三支是「世祖特奏名第一、溫州府教授彝甫公」。彝甫公,字有來,南宋淳佑七年丁未科(公元1247年)特奏名進士第一人,官溫州府教授。彝甫公後裔除定居莆田的之外,尚有一支留居溫州。
第四支是「世祖宋處士諱渥公」。渥公乃閩東彭氏始祖思邈公後裔,系思邈公六世官公之四子,先居古田東洋,後遷興化,估計當在北宋太宗年間(976年)。渥公長子仁公後遷回東洋,而渥公的其他後裔仍留居莆田。
又據《作邑彭氏族譜》記載,遷公後裔乾房思溫公(官福州府學教授)同弟思傅公因元至正年間(約1359年)閩省紛擾,而舉家遷居莆田。再據《虹山彭氏族譜》記載,虹山始祖棖公六世天祿公在南宋紹興年間(1311——1162年)「移居莆田北頭,即今莆田小橫塘」。而後棖公二十三世恆解公又率子烏治公在先遷仙邑御史嶺後移居到興化城後常太裡。在明萬曆六年(1578年)尚遺公《重修彭氏族譜序》中又記載,「莆之族,若尚書惠安公韶之子孫,先時嘗稱為我中山之派」。作邑彭氏和虹山彭氏後裔在莆田的繁衍,也是今後彭氏考證的重要內容。
由於年代久遠,譜牒缺失,加上受莆田地理優勢影響,彭氏子孫居地頻繁遷徙,宗派多有交叉。現今居住在新度鎮港內村的舊厝裡、新厝裡、後湖、灰壁和港西村尾厝,以及居住在華亭鎮霞皋村(含從霞皋遷往城廂府後和仙遊陂頭)的彭氏,多數系「世德祠」汝礪公後裔。現今居住在黃石鎮橫塘村和新度鎮白埕村、港內村後彭、社兜以及城廂區張鎮村南箕的彭氏,多數系「清德祠」足翁公後裔。莆田彭氏還有一支與同安彭氏二世祖子安公同是天祿公的後裔。同安「始祖天祿公,別號念五」,其長子伯福公曾任興化路宣差,據傳仍有後裔居住在港西村北厝等處。現居梧搪鎮楓林村,新度鎮新度村,下坂村,郊尾村,城廂區霞岱村,步雲村,鯉埔村,江口鎮港下村,黃石鎮黃園村,林墩村和笏石鎮街道等處的彭氏先祖均待進一步查證。莆田彭氏後裔約一萬多人,港內約二千八百多人,橫塘約一千二百多人,南箕約一千五百多人,霞皋約三百五十多人,黃霞和楓林各約三百多人。
足翁公五世忍庵公(即彭甫)開始纂修《橫塘彭氏族譜》。明正德壬申年(1512年)六世定軒公(即彭大治),明隆慶壬申年(1572年)七世從野公(即彭文質),明崇禎壬申年(1632年)八世景從公(即彭憲範)和九世讓木公,這前後五世中的傑出後裔都相繼續修過族譜。清彭鵬公又在康熙壬申年(1692年)重修,並撰寫了《重修橫塘族譜序》。現在這篇珍貴的譜序尚存,而每過六十年都必定續修一次的《橫塘彭氏族譜》卻石沉大海,未能尋見,而且更沒有後來續修的訊息,不能不說是件令人痛心的憾事!
莆田彭氏是名流輩出的世系。自南宋祭酒椿年公以下,登宋紹興丁丑科(1157年)進士榜有澤宗公、奕休公兄弟二人(澤宗官衢州教授,奕休官永福縣主簿)。同年又有特奏名進士與公(官泰州文學,曾進呈其所著《易傳》)。澤宗公之弟奎公,又登乾道二年丙戌科(1166年)進士(官德慶府教授)。淳佑七年丁末科(1247年)特奏名進士第一彝甫公,世稱「特魁」。足翁公五世甫公於明成化辛丑年(公元1481年),與其弟申公於成化丁未年(公元1487年),在前後七年間兄弟聯登進士,當時美稱「雙鳳」。甫公之子大治公登正德甲戌科(1514年)進士;孫文質公登嘉靖乙未科(1535年)進士;玄孫汝楠公登萬曆丙辰科(1616年)進士。在136年間祖孫四代繼登進士,受到朝廷褒獎。到清朝,足翁公十世鵬公舉「天下廉能第一」後,康熙又欽賜其父汝柏、祖父憲安、曾祖父文質官皆光祿大夫。時直隸巡撫于成龍也手書「帝眷忠清」匾額相賀(此匾列為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莆田彭氏原有的「名臣彭惠安祠」、「世德祠」、「清德祠」、「清源祠」和「彭汝楠祠堂」等均已廢,現僅存彭鵬祠堂,在莆田縣城內大度街。1993年在涵口原祠舊址上,由彭元輝率眾重建彭氏大宗祠。祠堂中祀奉彭氏七祖畫像,為彭祖、彭汝礪、彭延年、彭彝甫、彭韶、彭汝楠、彭鵬。明代遺物僅存一對由尚書林貞肅撰句、福建巡撫龐尚鵬手書的石柱聯:「大彭之後,本支百世;子孫千億,源遠流長」。莆田彭氏昭穆字式,現通用鵬公所定二十字:「聖朝崇俊傑,世代守忠貞,雲礽能紹志,國祚永重興」。迄今三百年已傳至「志」字輩。
五、同安彭氏——天祿公世系
同安彭氏,又稱松山彭氏,自明正德丁卯年〔1507年〕創譜起,「不以遠祖為譜,而斷以子安公」,使「彭氏之譜,真而可據」。
一世祖天祿公,生平行實舊譜因屢經兵燹而無法查考,僅有先世所藏世系小冊首帙註明「始祖天祿公,別號念五」九個字。
二世子安公,諱紹祖,生於元泰定二年(1325年),原居廣東省潮州府海陽縣西門內第三巷。天祿公生二子:長伯福、次子安。伯福公任福建興化路宣差。因天祿公及婆早逝,子安公即由長兄伯福公扶養。不幸兄嫂也相繼去世,子安公無處委依,便隨在同安縣所屬浯州(金門)鹽司任職的母舅馬氏生活。時值元末兵亂,子安公便不回歸原籍,而客居金門翔風裡十七都,娶金沙裡後學村羅大亨之女尾娘為妻,後又娶妾孫氏。子安公生三子:妻羅氏生長子用乾公、三子用斌公;妾孫氏生次子用吉公。子安公為人言行篤實,識時務,卒於明洪武壬申年(1392年),享年 68歲。婆羅氏卒於明永樂甲申年(1404年),享年80歲,合葬浯州沙美鄉。同安彭氏聚居地之一沙美這個村名,應有沿用浯州沙美,深含不忘祖地的意思。1994年9月17日辰時,臺灣彭炳進、彭武雄等重修金門子安公墓,於祭祖動土時在墓碑下挖掘出紅磚墓誌(該墓誌現收藏於臺灣新竹南寮祖祠),為這段歷史找到真實的依據。
子安公定居浯州沙美後,人丁興旺,所以自三世用乾公、用斌公起,協議分東、西兩派。而子安公次子用吉公,諱仁佑,則遷往紹安縣徑口鄉。
三世用乾公,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孝悌力田薦舉授山東青州府臨朐縣縣丞、迪功郎,後升調任廣東雷州府徐聞縣知縣、文林郎,因有惠政,家歌戶頌。其子孔道公自浯州遷居同安,因地處沿海一帶,故稱「東派」。孔道公創業駿發後,就長居在彭厝,與其五子敬瓚公、敬源公、敬懋公、敬厚公、敬森公一同在1383年起興建祠堂,而後在祠堂背後種植百株松樹,因樹得名松山,俗稱「松山衍派」。孔道公成為彭厝開基祖。敬瓚公後分三房:長克誠公,二克敬公,三克恭公。敬源公後分二房:長克全公,二克文公。敬懋公後分為五房:長克讓公,二克思公,三克剛公,四克猷公,五克雍公。敬厚公後分為二房:長克明公,二克清公。敬森公後分為二房:長克和公、二克靜公。
三世用斌公由浯州遷居同安之西、屬丘陵地帶的後肖村,故稱「西派」。為紀彭氏先祖之大堂號 「隴西堂」,又稱「隴西衍派」。用斌公生三子:長孔敬公,次孔仕公,三孔學公。孔敬公亦生三子:長敬宏公,先居竹甫,為竹甫開基祖。傳一房克堅公,後裔中有遷臺灣竹塹屬康壠莊,現是臺北的彭氏支派之一。次敬亮公傳一房克誅公,仍居同安後肖村。敬亮公為後肖開基祖。三敬肅公傳一房克裕公,遷居西溪四口圳,後又遷他處。有一支遷出擇居安溪縣依仁裡觀山後宅(今龍門鎮觀山村)。孔仕公生一子敬明公和孔學公生一子敬初公,同為胡丘沙美開基祖。
同安彭氏,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現有六千多人,其中彭厝有四千多人,沙美一千七百多人,後肖三百多人。前昭穆23字,光緒丁酉又新添20字。昭穆字式如下:
天、子、用、孔、敬、克、欽、甫、大、堯、君、禹、汝、榮、煌、培、鍾、洵、楷、炳、垂、銘、淑
松、煥、堂、鉅、清、棣、火昆、、堅、銓、沛、模、烈、坊、錦、永、森、熾、基、鍚、泰
同安彭氏,俊偉繼起,人文昌熾。自用乾公以下,九世大金公,官任大同府通判,授奉政大夫;九世大經公,明萬曆乙已年〔1605年〕經拔貢任汀州府長汀縣學博,官至湖廣衡州府教授,署知縣事;十世堯輿公任南京省祭;堯相公,任江西永豐縣丞署縣事,後升益王府工科;堯敦公,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贈榮祿大夫;十一世君英公任仙霞關參將;君擢公贈榮祿大夫;十二世禹標公任福建中路總鎮左標中軍:禹璘公贈榮祿大夫。十三世汝灝公,少樂詩書,長習戎備,智慮膽力過人。清順治辛丑年(1661年)受鄭藩衛將,康熙甲辰年(1664 年)以遊擊歸清後,曾隨靖海將軍侯施琅進取澎湖臺灣,兵部札受左都督後。因軍功覲見康熙,特簡升任浙江黃巖鎮標中軍遊擊兼管中營事,誥封榮祿大夫,為統一祖國建功立業。十五世誅登公,任山西隉州、直頹州知州。
同安彭氏在克堅公後裔遷臺灣竹塹屬康壠莊後,因受汝灝公影響,自十三世「汝」字輩起,陸續有許多後裔,如汝次、汝登、汝銳、汝忠、汝碸、汝篪和汝束等人為發展事業,甘冒海峽怒濤駭浪,而與親人生離死別,揚帆渡海遷移臺灣。
《同安彭氏族譜》因有河泉公十多年精心整理,資料保存完整。自明正德丁卯年(1507年)創修,相續在正德辛未年(1511年)、嘉靖壬辰年(1532年)、萬曆已酉年(1609年)、萬曆辛亥年(1611年)和清康熙癸酉年(1693年)五次續修,尤其是在民國甲辰年(1964年)由十八世彭洵英、彭金隆、彭金山和十九世彭玉振在臺灣重修,使《同安彭氏族譜》更為珍貴。
《同安彭氏溯源》曾記述天祿公是延年公三房銳公後裔〔延年公-銳公-鑰公-秀實公-五郎公-念五公(諱賢,號天祿)〕。由於廣東浦口流傳世系譜牒詳實,銳公後裔景福公(1298-1306)生盛子公(1281-1359)。盛子公生六男:君和、君德、君玉、君美、君瑞、君達,分六大房編列世系,記載完整。所以對天祿公先祖仍須進一步考證。
六、長汀彭氏——福祥公世系
長汀彭氏始祖福祥公,原籍江西贛州府寧都州鐘鼓鄉白鷺樹下。後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年)遷入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合同裡龍湖寨(今寧化縣治平鄉)。福祥公往遊時見蜈蚣土地肥沃,就在這裡築室定居,並將蜈蚣地名改為彭坊(又稱彭屋),於是綿綿衍衍,派繁支分,不斷向四周擴展。
福祥公九世德誠公,曾於南宋淳熙年間(約1180年)復遷寧化縣曹坊鄉彭家莊。嘉熙年間(約1238年)。德誠公與父進儀公攜子十郎公又遷到長汀縣南山鄉朱坊彭屋。福祥公十世、即德誠公第四子仕滿公,諱振範,是長汀縣童場鄉彭坊開基祖,歷七百多餘年,發二十八世,人口約四千多人。其子孫除主居本地外,也有遷往江西瑞金、廣東梅縣及寧化泉上、清流嵩口、汀州黃坑裡等地。
世居長汀縣古城鎮的彭氏子孫,據考亦是彥昭公後裔。彥昭公妾孔氏生二子:師範公、師俊公。師範公十七世孫新祖公在明永樂年間從江西寧都黃坑遷居福建汀州,奉為一世祖。傳至六世孫日贊公,號森寧,生於明嘉靖辛卯年(1531年),又遷居古城鎮橫街。日贊公為古城開基祖。九世孫祖惠公創建古城鎮彭氏祠堂,原名敦睦堂,後稱淮陽堂。因浩劫中被毀,現由彭德海、彭金泉率眾修葺一新。
據崇仁堂《彭氏通譜》考證,福祥公出自構雲公系,乃呤浪鎩+公生彥昭公,彥昭公生師俊公,師俊公生允鄶公,允鄶公生文輪公,文輪公生儒韶生,儒韶公生爵祿公,爵祿公生福祥公。福祥公與廣東延年公均系構雲公十二世孫,同在宋時,福祥公南遷福建汀州,延年公因官落居廣東,兩系應是同宗共祖。
據清鹹豐元年(1851年)《隴西郡彭氏寧化治平彭坊譜序》記載,彭坊原祠堂遭火,至二十餘世重建宗祠,重修族譜。此前在清康熙壬戌年(1682年)、乾隆辛丑年(1781年)和嘉慶癸酉年(1813年)都曾續修族譜。1994年三十一世彭紹愛和三十四世彭佑康率眾重修《閩汀隴西郡彭氏家譜》。治平原族譜記載,福祥公派下昭穆字諱如下:「福仕文世正,茂發星高元,達富必貴旺,榮宗耀祖興」。自1995年起,加三十一世至四十世「必友懷登慕,道定家邦國」。新編族譜的昭穆字諱長達160世。
七、德化大宗彭氏
德化彭氏共有四個支系,即霞碧南箕系、陶趣系、上圍系和鳳陽系。「雖不同其祖之所由來,然溯流窮源,萬殊一本」,便四系合一為隴西德化大宗彭氏,樹立了彭氏敦親睦族的典範。
南箕系 德化現存譜牒《隴西德化大宗彭譜志》,是1947年聘請德化公學校長連景祚先生擔任總纂編修的。以該《譜志》所錄《南箕族譜序》(明萬曆張椿芳撰寫)和《重修南箕族譜序》(清康熙彭士斌稿)為依據,德化霞碧南箕系彭氏「派出臨川,洪武初幹城清源,永樂初什一龍潯,綿迄於今」。肇基祖慶公,生於元至順二年(1331年),原住江西省撫州府臨川縣八十二都第九社,明洪武八年乙卯(1375年)調撥泉州府衛後千戶所百戶黃清總旗梁福下為小旗役,卒於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其次子閏公生於明洪武九年(1376年),於洪武二十年丁卯(1387年)報丁,二十九年父卒補小旗役,永樂元年(1403年)撥屯種遷住德化縣惠民裡霞碧村,得義田土,開拓霞碧、蟠龍、碧潭、蘇洋等村。閏公卒於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為南箕系開基祖,
陶趣系 開基祖史亥公,字文已。原自長洲(今蘇州)移江右(今江西),由江右遷泉州。洪武初年,奉命率泉州右衛所撥軍入駐德化潯中塗厝格。先居西門泮嶺,後遷北門外陶趣格。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陶趣堂為陶趣彭氏祖宇。
上圍系 開基祖頂生公,原籍江西,因助洪武建國有功,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紅牌事例奉調率江西撥軍入駐泉州。後遷德化上圍村,曾建有建美堂祖宇。
鳳陽系 開基祖源德公,原籍失考,據直系相傳,元末參加明軍,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撥軍到德化潯中鳳陽定居。曾建劇坂堂為鳳陽開基祠宇。
在明初次第駐防德化的這幾支撥軍,墾荒屯田,繁衍生息,成為德化獨特的彭氏軍制族群。德化彭氏在編修《隴西大宗彭氏譜志》時,也形成各支系融合統一的昭穆,從二十一世起,暫編至三十六世的昭穆字諱如下:
諱行為:欽承愛敬 舉念謙恭 雲礽繼作 財業興隆
字行為:詩書啟瑞 理學精通 賢能集福 俊傑留芳
2002年8月,由彭榮新、彭江漢、彭華德等發起,在德化縣龍門灘鎮蘇洋村新建彭祖祠,奉祀始祖彭祖。德化彭氏人口現有二千四百多人。
八、閩清彭氏——玉裁公支系
閩清彭氏居住在上蓮鄉的新村和溪坪村,根據《隴西德化大宗彭譜志》及彭澄(諱永保,慶公十七世孫)於清鹹豐二年(1852年)撰寫的《豔乾彭氏家譜序》等資料,遷居閩清十一都的開基祖玉裁公,是德化南箕系慶公十二世孫、長房天錫公的六世孫,字淑知,生於清順治丁酉年(1657年),卒於乾隆庚申年(1740年),享年84歲,因繩其祖武,而四端(仁、義、禮、智)齊備,被尊為遷梅始祖。玉裁公約於公元1700年到閩清十一都溪坪肇基,三百多年繁衍生息,已經發展至二十四世,現延用德化大宗昭穆到「啟」字輩,人口六百多人。另有部分宗親遷居到將樂、順昌、邵武等地,也有因工作而定居到梅城、福州和廈門或旅居國外的。
九、仙遊彭氏——連發公支系
因仙遊縣與虹山鄉山水相連,又有古代開鑿的官道相通,所以自南宋景炎年間(約1276年)起,虹山彭氏後裔就頻繁移居仙遊。據《虹山彭氏族譜》記載,十三世連發公之子傑秀公最早從虹山遷居仙遊中埔,隨後代有虹山族人移居仙遊縣城、東鄉和西鄉各處,有案可稽的高達49人次之眾。
棖公十二世上春公生三男,長連發公,官居興化郡職授郎,因慕仙遊中坡乃風水寶地,便置田拓荒,率子肇基中坡。連發公為中坡開基祖。迄今七百多年,形成了一千七百多人的賴店中坡(張埔)彭姓聚居地。現在中坡古蹟中有開宗彭氏宗祠、古和美石橋和先祖手植的杜樟、銀杉等三棵古樹等。每當逢年過節,中坡後裔都會翻山越嶺到虹山祭掃祖墳。而後,自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棖公三十世恂瑾公派下奎公隨母遷往仙遊(今鯉城城東萬福村)和同治八年(1869年),棖公三十三世恂瑾公派下永曜公遷往仙遊仁德裡(今龍華金山)起,虹山族人不斷移居仙遊。現在也形成一千五百多人在龍華金山和三百多人在城東萬福等彭姓聚居地。
居住仙遊城關的陂頭彭氏宗支,始祖德輝公於明朝末年由莆田港內遷往仙遊,世居文賢裡陂頭村(今度尾鎮洋坂村郊邊鳳嘴口)。清鹹豐年間十五世祖通成公又由陂頭遷居城關,迄今已繁衍至二十三世,族中人才輩出,頗具影響力。
十、武平高埔彭氏——禎祥、榮公世系
居住在武平氏彭高埔村的彭氏,是在公元十六世紀初從武平的巖前東峰村遷移而來的。可能是廣東始祖延年公後裔梅縣君達公派下的一個宗支,但因世次缺失,目前無法聯譜。
高埔開基祖榮公,生於明萬曆年間(約1574年),因明末戰亂,災荒嚴重,迫於生計,陟遷謀生。先經差幹洋坑,後到大中打子石,最後輾轉到武平高埔村定居。而後將其高祖禎祥公骸骨也移遷到高埔下窩老地坪,建墳立碑,每年八月初一祭祀,並尊禎祥公為高埔世系一世祖。榮公生二子,長廷才,次廷選。二世廷才公生一子錦,公居雁嶺,建有「獅形」家祠;廷選公住「象形」家祠,與雁嶺「獅形」家祠並稱為「獅象把水口」。
高埔彭氏傳至十一世元富、元隆、元英、元華起分為四大房,長房已繁衍至二十一世,人口七百多人。2001年9月十八世加麟率眾創修《高埔彭氏族譜》。
十一、上杭彭氏——五九郞支系
據民國《上杭縣誌》「氏族志」載,「入杭始祖五九郞,二世俊二郎,開基縣南上都青潭鄉,至七世福聰分居縣東安鄉(今廬豐鄉上坊村)」。又據《客家姓氏源流匯考》曹永英查考,上杭彭氏屬廬陵吉水分宜傳流世系,遷入青潭的始祖應是延年公第五子營公後裔,徏遷路線為揭陽—大埔-梅縣-蕉嶺-武平巖前伏虎村-上杭。二世俊二郎生二子:念二郎、念三郎。三世念三郎生二子:齡四郎、德七郎。自四世起分兩大房繁衍。
齡四郎系仍留祖居地青潭村,但五至十三世世系已失,至十四世分恩九、崇九兩大房。恩九生一男麗玉;崇九生三男:洪玉、賓玉、安玉。現已繁衍到二十四世。清乾隆年間該村建有「齡四郎公祠」一座,橫聯「好古堂」,門聯為「好古家聲遠,隴西世澤長」。該祠現已毀壞。
德七郎系世序為:德七郎公生義公,義公生養吾公,養吾公生德聰公。七世德聰公遷到安鄉開基,並將祖父義公、義養吾公骸骨也移到安鄉安葬。德聰公生景玉公,景玉公生相塘公(九世相塘公之後裔文盛公,於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遷到長汀濯田、江西萬安等地)。至十六世又分玉章、衡章兩房,現已繁衍到二十三世。
另外,散居上杭蛟洋鄉梅子壩村的彭氏,可能是延年公第三子銳公的後裔,但其入杭始祖已無法查考,而在梅子壩村已繁衍到二十三世。
十二、東山彭氏——用吉公支系
彭氏現居漳州人口一千八百餘人,而近千人聚居在東山。東山彭氏,主要居住在杏陳鎮徑口村〔含礁頭〕,有250多戶。另有百餘人居住在銅陵鎮和西埔鎮。清乾隆戊辰年〔1748年〕,徑口村曾建有彭氏宗祠,但因譜牒缺失,一直認為支脈、郡望不詳。經多方查考,此應是同安子安公二世用吉公的後裔。用吉公之子原遷詔安縣徑口鄉。因歷史變遷,民國五年〔1916年〕設置東山縣時徑口鄉劃歸東山管轄,同安彭氏從詔安再也查不到用吉公子嗣的訊息。由於廣東彭氏譜牒完整,迄今尚無遷陟徑口鄉的記載。明洪武年間漳州設置鎮海衛後,有彭姓居鎮海衛。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還出過順天榜舉人彭榮科。而後雖有外來彭氏在漳州府及各縣任職,並留居創業,但其子嗣均不可能遷到較為邊遠的徑口居住。東山徑口宗支的來源可以確認,也應繼續考證。1949—1950年間,徑口村彭響銀、彭水純等及銅陵鎮彭坤等十多人曾遷往臺灣。
十三、羅源彭氏---德新公支系
羅源廩尾彭氏源自古田杉洋金公,來自寧德涼傘樹沐公,繫於明未清初遷居羅源廩尾,分井兜、中衕、竹叢三大房。據中衕保存的家譜記載:一世祖德新公,字彥實,生於元朝未年惠宗時期,明洪武年間出仕,曾在湖廣任沅州判官職。德新公傳至十四世少雲公,在明未由涼傘樹徏居廩尾。少山公生三男:必壽、必登、必安。井兜始祖必樂公序列十五世,於清初遷連江透堡,生一男兆恩,衍孫功然。十上世功然公回遷廩尾,今已三百多年,衍至二十七代,現有一千五百餘人。彭氏子孫除多數仍居往在碧裡鄉廩尾外,還分布在松山鎮泥田彭厝裡、小獲羅厝裡、起步鎮桂林和城關宅裡、西門等地。2007年二十五世文桂、建夥等發起修譜倡議,經宗親支持,一年後編竣付印。廩尾現存彭氏祖厝,並修復井兜始祖必樂公和十八世宗賢、宗揚、宗騰三公墳墓。
源流探索是個經久不衰的課題。為迎接省姓氏源流研究會召開《海峽百姓論壇》,筆者依據多年來搜集的族譜資料,整理成這篇文稿。因譜牒缺失,難免掛一漏萬。由於十年「浩劫」對歷史文化的破壞和摧殘,許多族人曾經珍藏的珍貴族譜(包括我家先祖的家乘),都在浩劫中焚毀。這就給歷史考證造成無法彌補的永遠缺憾。文章中對一些存疑的問題,對一些未能尋見譜牒的彭氏宗支(如建甌等),筆者會繼續去認真查證,留待修改時再作補充。
祝願彭氏宗族在民族振興的盛世中更加興旺發達!
〔2007年9月刊載於《首屆海峽百姓論壇文選》,2008年1月增補於廈門紫金大廈。全文轉載於臺灣文史哲出版社《中華民族炎黃源流簡易譜(彭氏卷)》中〕
我姓彭,我驕傲!我姓彭,我自豪!
為彭氏點讚!
彭家人轉起!
往期熱門文章:
1、彭氏霸氣傳閱!這4位中國工程院彭姓院士,你知道幾位?
2、厲害!這四位「彭大將軍」榮耀中華,你知幾個?
3、【彭家正能量】吉彭會為在長春求學的患病彭家女孩送上愛心!
4、湖南、江西!彭氏字輩大全,彭家人收藏擴散
5、彭剛任清華副校長
6、彭姓霸氣!姓彭的一定要看的3個視頻,一定要傳下去!
7、厲害了!14位彭氏宗親出席「2019年全國人大」!彭家人頂起~
8、霸氣!新中國16位彭氏開國將軍,彭家人都頂起來!
10、你好,我姓彭!這是我的簡歷!快發給身邊的彭家人看看!
11、彭氏歷代10大先祖,彭家人必看!看看你是老彭家多少世!
12、霸氣!彭氏家族409位狀元、進士,彭家人頂起來!
13、厲害了我的彭!黃埔軍校居然出了這麼多的彭氏英雄豪傑!
14、為什麼黨員幹部一定要參加宗親活動?
長按二維碼 關注
歡迎各地宗親投稿,免費為全國宗親聯絡親人,整理家譜,宣傳企業和項目(只限傳統行業,金融、保健品等敏感行業勿擾,無法判斷真假!)
吉彭會聯繫方式,請加秘書長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