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評論| 一篇為肢解中國而「構建歷史」的奇文

2020-12-26 上遊新聞

從一段刪節的文字談起

美國匹茨堡大學教授羅友枝(Evelyn Rawski)《再觀清代——論清代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簡稱《再觀清代》)被視為「新清史」旗幟性之作。該文發表於1996年,系統表述了「新清史」的代表性觀點。兩年後,華人學者何炳棣以《捍衛漢化——駁羅友枝之

此後,「新清史」成為海內外中國史學界的熱點話題,迄今未歇。鑑於此,筆者參與編輯《清朝的國家認同—— 「新清史」研究與爭鳴》時,將該文中譯本收為第一篇。但出於種種原因,當時刪去第4節「清史和中國的民族主義」(Qing History and Chinese Nationalism)。此後10年中,不斷有學者對這種刪減原文的做法提出異議,認為刪去該文第4節,不僅無法全面體現羅友枝的學術觀點,更使廣大國內讀者不能了解羅友枝在學術之外的用心。

羅友枝《再觀清代》第4節題為「清史和中國的民族主義」,其核心觀點是:從清末民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漢人「民族主義」勃興與壓迫,及中國領導人提倡漢化、去除非漢民族特性的政策壓力,導致了民國以來蒙、藏、新疆地區民族主義的興起和政治離心傾向的發展, 蒙、藏地區「獨立」符合法理。這些謬論突出表現了作者越出學術研究的政治目的。

昧於史實或別有用心?

羅友枝無視從清朝、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延續性。

「清朝不等於中國」是「新清史」的重要觀點,《再觀清代》對這一觀點的凝練起到了關鍵作用。羅友枝對清至民國歷史轉變的闡釋,從一開始就秉持一種錯誤認知:中國指的是漢人的活動區域——內地,邊疆地區不屬於漢人,也就不屬於中國。因此她提出,「從建立之初,中華民國就面臨著在一個民族國家中,既要堅持漢族民族主義,又渴望保留清朝全部疆域的根本性矛盾」。而造成這種矛盾的原因是,「辛亥革命將滿人、蒙古人、維吾爾人和藏人從清帝國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給予他們建立自己民族國家的可能性。對清帝國的忠誠並不等同於對於新成立的中華民國的忠誠」。

上述論述涉及的核心問題是,從清朝到中華民國是否有歷史的延續性,主權是否保持統一?

辛亥革命的爆發的確引發了內地各省及蒙、藏、新疆等地民眾對中國未來走向的思考,「脫清獨立」一度成為一種政治風潮。但是,這種「獨立」並不是一種國家主權意義上的獨立,而是相對於清廷統治的「獨立」,並且隨著中華民國建立,認同中華民國的政治秩序迅速恢復。

1911年底,外蒙古宣布「獨立」時就稱,「現值南方大亂,各省獨立,清皇權勢,日就凌夷,國體變更,指日可待......滿、漢之現象如此,亦滿洲之不德所致也」。從中可知,和南方各省一樣,外蒙古反對的是清政府的「不德」統治,希望「國體變更」,而非自外於統一多民族國家。因此,民國建立後不久,外蒙古就公開宣布自己仍是中國領土之一部分。

另外,面對辛亥革命以後蒙、藏地區的所謂「獨立」,民初政府作了很多政治上的調適,以確保國家的統一。如承認清帝退位時的《待遇蒙藏條例》,通過勸諭、冊封、厚給利益等方式,懷柔蒙、藏、新疆各地上層人士,保障其利益;將《待遇蒙藏條例》的主要內容列為《中華民國約法》第 64、65條,保證「中華民國元年二月十二日所宣布之......滿、蒙、回、藏各族待遇條件,永不變更其效力」。同時,確保蒙、藏、新疆等地在國會中有各自的議員名額。所以,在民國初期雖然政權更替了,「國體變更」了,但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制度框架並沒有變,統一的主權國家也沒有變,在此框架內,邊疆各民族留有足夠的政治空間和地位。

從根本上說,清末民初的政權更迭是一國內政,並未影響邊疆民眾對新政權的向心力,也未削弱民國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有效管轄,中華民國成功地延續了清朝在蒙、藏等邊疆地區的統治合法性。

任何一名合格的歷史學者,在對如此重要的歷史問題進行評判時,都應保持對歷史延續性的基本認知。羅友枝有意割斷從清朝到中華民國的內在聯繫,忽視民初政府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積極舉措,這種做法要麼是昧於史實,要麼是別有用心。

究竟誰在肢裂中國的邊疆?

羅友枝妄斷:清末民初,漢商進入蒙、藏等邊疆地區引起了當地人的強烈反對,正是漢民族這種「侵略性」導致了中國陷入分裂危機。但她對英、俄等西方國家對蒙、藏等地的肆意幹涉隻字不提。現有研究表明,試圖藉助清末民初蒙、藏等邊疆地區「脫清獨立」 傾向而分裂中國邊疆地區的,正是英、俄兩國。如1912年,民國政府川滇二省軍隊入藏,收復西康地區,並擬進軍拉薩,但迫於英國壓力而停止。後來的西姆拉會議還形成了所謂的「協議」, 長期幹擾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因此可知,近代中國維護多民族國家統一的最大阻力,既不是漢人與非漢人之間的矛盾,也非族群認同或民族主義問題,而是英、俄等列強的介入。羅友枝對此視而不見,更將鼓動「蒙藏獨立」的英、俄等列強,美化成「救世主」。為使自己的敘事顯得相對可信,

羅友枝在史實採擇上出現了一些有意為之的錯誤。如她認為,「在西藏,清朝的滅亡使流亡印度的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和西藏名義上的領袖達賴喇嘛回到西藏。藏人驅逐漢人官員和軍隊,宣布獨立。直至1950年,西藏在法理上享有獨立地位。喀爾喀蒙古在1912年宣布獨立,將藏傳佛教在此地的最高領袖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稱為新國家的領導人,並使用博克多葛根(神聖皇帝)這一稱號。這成為蒙古國的先驅」。而「新疆自1922年起在事實上脫離了中國控制而進入蘇聯的勢力範圍」。

民國政府沿襲清代理藩院,於1912年設立蒙藏委員會,專門負責處理蒙古、西藏等地少數民族事務。 圖為蒙藏委員會印章 俄國慶 / 供圖

對上述言論稍作核實,就會發現羅友枝不顧史實、屢發謬論。實際上,1912—1913 年,在西藏被驅逐的是清朝四川總督趙爾巽派去的軍隊,軍隊首領鍾穎和駐藏大臣聯豫都是滿人。1912年10月,民國政府允準達賴喇嘛的請求,恢復他在1910年被清政府革去的名號。20世紀30年代,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選擇及冊封,也是由民國中央政府派代表監督,並按清朝的程序完成的。羅友枝所謂的1950年前西藏具有「法理上」的獨立地位,依據的是英國代表麥克馬洪炮製的「西姆拉會議協議」,而這一協議是從未得到中國政府批准的非法文件。

羅友枝所謂的「喀爾喀蒙古在1912年宣布獨立」,更是典型的斷章取義式的狡辯。外蒙古的確曾一度宣布「獨立」,但到1915年,外蒙古就公開宣稱「承認中國宗主權......為中國領土之一部分」,「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汗名號,受大中華民國大總統冊封,外蒙古公事文件上用民國年曆」。

清朝覆滅後,先後執掌新疆軍政大權的楊增新、金樹仁等都效忠於中華民國,完全接受民國政府的政令。在蘇聯成立的1922年,新疆仍牢牢地掌控在中國政府手中。因此,羅友枝所謂「新疆自1922年起在事實上脫離了中國控制而進入蘇聯的勢力範圍」,純屬無稽之談。

作為曾任美國亞洲研究學會主席的資深學者,羅友枝不可能不了解上述如此簡明的史實,她為掩飾西方列強對中國邊疆的侵略,不惜採取斷章取義、取其一而不及其餘的做法,著實令人不齒。

誰在為「暴恐」勢力「構建歷史」?

羅友枝還提出,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等政治家和以梁啓超為代表的學者,都極力提倡漢化、消除其他民族特性,這促使了強烈的漢民族意識的產生。因此,「雖然憲法一直定義中國是多民族國家,但從孫中山到毛澤東,中國的領導人一直堅持中國應以漢族為主導」,其本質仍是「堅持民族主義」。

這一論述表明了羅友枝對相關歷史的無知。首先,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民國政府就已明確把「中華民族」解釋為包含蒙古、藏等國內各族在內的大民族概念。其次,在政治實踐上,民國政府延續了晚清以來新疆、臺灣、東北建省的趨勢,先後建立熱河省、察哈爾省、西康省等;與此不同的是,新中國實行民族平等基礎上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建立少數民族自治區。

對民族身份的辨別,是實現真正民族平等的前提和基礎。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從1950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展民族識別工作,到1979年最終確定56個民族。在這樣大的範圍中進行民族識別, 是世界民族研究史上空前的創舉。如果按羅友枝所說,我國堅持漢民族主義、追求以消除其他民族特性為目的的漢化,那麼,又何必如此興師動眾地去識別那麼多民族?又何必建立少數民族自治區?

此外,羅友枝對「東突」問題的曖昧態度,也非常值得警惕。她認為,正是漢民族主義的興起、漢化運動的壓迫,才有所謂「1933、1944和1949年幾次試圖建立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失敗」。言外之意,20世紀三四十年代數次「東突」暴力事件具有正義性。她還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政策「與民國時期相似......也不斷鎮壓民族獨立運動,強調其對西藏、新疆和內蒙古的控制」,「使用突厥語系的新疆穆斯林拒絕國民黨的同化話語,也同樣抵制共和國時期的民族融合政策」。儘管在羅友枝發表這一論說的1996年,「東突」尚未被聯合國定為恐怖組織,但其恐怖活動已反覆出現,分裂中國的圖謀也非常露骨。羅友枝的此番言論,難道不是刻意為「東突」分裂勢力「構建歷史」 嗎?顯然,這已經不是一種史學觀點,而是一種赤裸裸的政治表態了。

要之,羅友枝一方面杜撰所謂「漢民族主義」是清末民初邊疆地區離心傾向的原因,另一方面,極力推崇蒙古、藏、維吾爾等族的 「民族主義」,構建一種「非漢」民族主義的、政治化的歷史敘事,解構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事實,其危害不僅是要跟我們爭奪學術話語權,更是為了解構中國的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而「構建歷史」。對這一本質,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和警覺。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一篇奇文《未來編年史》
    地球上人類數量龐大,總會有個別人有特殊的體驗,回憶過去世及看到未來世的生活就是其中兩類神秘體驗,前者屬於宿命通功能,後者屬於天眼通功能,這類體驗在崇尚禪定的東方本不為奇
  • 西方可以肢解南斯拉夫,為何無法肢解中國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歷史】從世界歷史來看,雖然因為二戰的巨大傷亡和損失,使得世界對於戰爭更加的謹慎,助推二戰後和平的到來。但是不可否認,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戰爭那也是非常的激烈。尤其是冷戰蘇聯和西方的你死我活,更是讓世界硝煙瀰漫。尤其是西方,花費半個世界解體了蘇聯,取得了關鍵勝利,此後更是不斷肢解南斯拉夫,想要徹底的毀滅蘇聯制度。
  • 2020中國電影評論高峰論壇在江津舉辦 兩項國家級電影活動永久落戶...
    12月18日,中國電影基金會鍾惦棐電影評論發展專項基金髮布儀式在江津聚奎中學舉行,基金會現場獲贈20萬元。以設立該專項基金為契機,今後,「中國電影評論高峰論壇」和「中國電影評論年度評選」兩項國家級電影活動將永久落戶重慶江津。
  • 想了解杭州歷史?杭州市文史研究館開館,免費!
    杭州發布 哪裡可以系統了解學習杭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呢?現在,有了一個好去處。近日,杭州市文史研究館正式開館,向公眾開放!杭州市文史研究館在哪裡?以中國歷史演進為背景,展示中國歷史進程中的杭州足跡;以文明交流互鑑為視角,反映全球文明交流中的杭州角色;以文化傳承創新為主線,呈現中華文化史上的杭州韻味。另外,專題展示杭州市政協發展歷程與履職成就等內容。展館有哪些特色?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
    文/阿聞標題:專家建議廢除漢字改用字母,他寫下96字奇文反駁,全文僅一個讀音這個漢語在我們中國的歷史當中非常的悠久,也是現在全世界以來使用人數最多的一個語言我們中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從最開始的時候,一些其他的文字慢慢的流傳到現在,我們所用的行楷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經歷,其實這種漢字是非常富有生命力的,至今為止也仍然並沒有完全的定型。
  • 漢語真是博大精深,一篇文章96個字,讀音一樣,讀懂的人堪稱天才
    中國漢語博大精深,現在很多學生都覺得英語太難學了,其實全世界的語言種類來說,漢語才是最難學的語言,因為中華的漢字文化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沉澱,簡單的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場合就能代表出不同的意思,這才是最難把握的地方,有一篇一篇曠古奇文就把漢語的博大之處體現得淋漓盡致。
  • 淺談中國歷史上的三位武聖,盡皆譽滿天下!
    在上一篇文章中,講了中國歷史上一位當之無愧的武聖------嶽飛,文武雙全,愛國名將! 沒錯,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曾有過三位武聖,第一位就是姜尚姜子牙,第二位便是嶽飛嶽鵬舉,第三位才是關羽關雲長。今天我們就淺談一下這三位譽滿天下的武聖。
  • 《撫州文史》千金陂文史專刊正式面世
    中國水利網站2月24日訊(通訊員 鄧偉)近日,由江西省撫州市水利局與撫州市政協聯合編輯的《撫州文史——千金陂專刊》正式面世。千金陂的申遺成功,為撫州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200多年來,千金陂歷經17次修建。
  • 杭州市文史研究館正式開館
    市長劉忻講話,市政協主席潘家瑋致辭,省文史研究館館長王永昌出席,市領導戚哮虎、繆承潮、陳國妹、張仲燦、葉鑑銘參加。杭州市文史研究館位於下城區嶽官巷4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吳宅內,總面積約3200㎡,展陳面積近1000㎡,分為「中國歷史進程中的杭州足跡」「全球文明交流中的杭州角色」「中華文明史上的杭州韻味」和「人民政協專題」四個展廳,集中展示了杭州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反映了杭州在全國乃至全球文明坐標裡的地位,對杭州城市發展及其歷史文化作了系統闡釋和解讀,並全面回顧了杭州市政協65年的發展歷程。
  • 「文化巴東」叢書已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
    「文化巴東」叢書已由中國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2020-06-03 02: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有人提倡廢除漢字,他寫下奇文反駁,文章全篇僅一個讀音
    我們的母語——漢語歷史悠久,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語言。目前世界上使用漢語的人至少有15億佔到了全球人數的近1/5,是目前所有語言中使用人數是最多的。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而倉頡造字是目前最廣為流傳的說法,在我國,當孩子開始學寫字的時候就會知道的故事正是「倉頡造字」。《呂氏春秋·君守》中記載:「倉頡作書,后稷作稼。」
  • 王其英:展現千年武威的歷史滄桑和文化魅力
    本期推出武威文史專家王其英為《武威文史散論——天馬長歌》作的序言。 展現千年武威的歷史滄桑和文化魅力 ——《武威文史散論——天馬長歌》序王其英武威,既是古代中原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的重鎮,又是古「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旅遊標誌之都」、「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葡萄酒城」。
  • 地方文史|走出地方的地方史研究
    應疫情常態化防控需要,本屆研修班採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吸引了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廣州大典研究中心、福建省上杭縣客家族譜博物館、遵義市檔案館、麗水市雲和縣檔案館等九十餘家單位的地方文史專家共同參與進來。民間記憶與地方文獻研究中心主任馮筱才教授、副主任李世眾教授分別為研修班致辭。
  • 中國電影基金會鍾惦棐電影評論發展專項基金髮布儀式暨2020中國...
    原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原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仲呈祥,原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原國家女排主教練鄧若曾出席儀式。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電影局局長張洪斌主持發布儀式。區委副書記、區長毛平致辭。區領導秦敏、段祥、熊偉、李世友等出席活動。
  • 學界聚焦構建中國「史記學」學科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陸航)《史記》是一部文史名著,司馬遷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宗旨,創作了上起黃帝,下迄漢武三千年的中國通史,不僅把歷史撰述從一個狹小的天地引向廣闊無垠的大千世界,而且以人為主體,建立了嶄新的歷史觀認知體系
  • 李公明︱一周書記:當代攝影的影像構建與……歷史圖像學研究
    「在本書中,作者和書中提到的藝術家思考了從1990年代以來當代攝影中影像構建的發展歷程。」(前言)這部去年出版的著作的選題和討論的焦點是後九十年代,有意識地與先前的歷史和評論拉開距離,可以說在西方攝影理論出版物中也是相當新和處於前沿的著作。講到後現代語境和「影像構建」,該書的作者其實對攝影影像的本質都持有大致相同的後現代觀念,即「所有的照片都是被建構出來的」。
  • 文史評論| 中國古代史學「國可滅,史不可滅」理念探析
    為正統政權存史,補足以往正統政權史事的理念,獲得共識,但分裂時期哪一政權定位為「正統」則意見分歧,針鋒相對,許多史家各自按照自己的認識補修史籍,一定程度形成了「史不可滅」的景象。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歷史上產生了多個少數民族政權,既有統一的中央政權,也有與漢族政權並立的周邊民族政權,而在史學上則出現了重視載述少數民族史事的理念。
  • 金山辦公(688111.SH):奇文五維等4股東擬詢價轉讓470萬股公司股份
    (原標題:金山辦公(688111.SH):奇文五維等4股東擬詢價轉讓470萬股公司股份)智通財經APP訊,金山辦公(688111.SH)發布股東詢價轉讓計劃書,擬參與本次詢價轉讓股東為天津奇文五維企業管理諮詢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原「成都奇文五維商務信息諮詢合夥企業
  • 傳媒湃|中國歷史研究院旗下期刊《歷史評論》已獲創辦批准
    中國歷史研究院旗下期刊《歷史評論》已獲創辦批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查詢發現,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官網11月5日發布的行政審批許可結果顯示,由中國歷史研究院創辦的《歷史評論》期刊,已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審批文號為「國新出審[2019] 2954號」。
  • 為什麼兩次世界大戰後,三大帝國被肢解,中國卻能一直保持完整
    當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雖然戰敗,卻沒有被完全肢解,自尊心還是被按在了地上反覆摩擦,這導致德意志很不服氣,於是二戰就這樣來臨了。德意志在二戰中開局就是超神,西面吊打英法,東面強擼蘇聯,結果一擼就灰飛煙滅了,二戰德意志再度成為了戰敗國,並且這次被摩擦的再也沒有脾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