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後,大清能夠續命70年,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2020-12-22 深更讀史

不知道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鴉片戰爭之後,難道撐70年是覺得很令人不可思議的事嗎?要知道安史之亂後,大唐還持續了近150年,這中間還有很多宦官專權,甚至到了廢立皇帝的地步。

相較之下,雖然晚清實在是令人不堪,但其實晚清朝廷始終是穩定的,滿清皇族始終牢牢把握著朝政,沒有被外人染指。一直到北洋軍建立後,袁世凱的崛起。而袁世凱而直接導致了大清的滅亡。

那麼在鴉片戰爭後,為什麼清朝還能撐70年?

鴉片戰爭的確是大清的一個轉折點,大清在失敗後籤訂了南京條約,出賣了國家利益,割地賠款等等。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大清步入了幾十年的屈辱時期。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其實鴉片戰爭並沒有對清廷有任何的波及。至少國內沒有能夠推翻朝廷的勢力存在。

雖然八旗已經不堪一擊了,不過在面對洋人的不斷衝擊,以及國內太平天國以及捻軍等起義的同時,清廷始終巋然不動。

首先,我們說,清廷從鴉片戰爭以來一直在自救,試圖維護自己的統治。

太平天國起義後,在八旗兵難堪大用後,清廷果斷採取了地方團練這種形式,哪怕讓地方獨立發展軍隊,也要消滅太平天國。

這期間,清廷還與洋人合作,尤其是洋槍隊的建立,可以說太平天國在這種打擊下,是無力維持局面的。

亂平後,清廷再次自救,開始了近30年的洋務運動。

這次改革非常不徹底,甚至只是一個皮毛。清廷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改革的指導思想,在中央以老六為核心,在地方以實力派為核心,開始了改革。

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大清呈現出了不一樣的局面,國內許多近代工廠以及近代學校紛紛建立。甚至大清還斥巨資建立了亞洲第一海軍。

甲午一戰後,洋務運動徹底宣告結束,不過成果還是很顯著的,同時清廷再次開啟了改革,尤其是新軍的建立。

雖然數次改革,都沒有讓大清擁有一支近代化的先進的軍隊,但是給人的感覺,貌似總是會在關鍵時刻想到好的辦法。

此外,大清開始依靠漢臣,維護自己的腐朽的統治。我們經常說晚清有四大中興之臣,其實他們四位,對大清的續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曾國藩帶領湘軍消滅了太平天國,在地方發展洋務。李鴻章自然更不必講,雖然他一直被人稱為「賣國賊」,但是深受慈禧的信任,也幫著朝廷做了不少事。

左宗棠收復了新疆,保全了國家的統一。張之洞同樣如此,發展洋務,編練新軍,還在湖北興辦洋務。

雖然清廷統治者從慈禧發動辛酉政變開始,也不太平,偶爾就會陷入內亂,但整體上並沒有傷及根本。絕不是元朝後期那樣的頻繁的內亂。

所以清廷雖然並沒有出現早期康熙那樣的英明之主,但是在慈禧的統治下,相對穩定,這對大清也是有益的。

當然了,慈禧統治大清近半個世紀,對大清來講也是有利有弊。

相關焦點

  • 掌舵大清海關45年,是清朝續命的錢袋子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誰在幫腐朽的清朝續命?是慈禧太后恭親王?是李鴻章左宗棠?還是那看不見摸不著的所謂國運?都不是。幫大清續命的,其實是一個叫做羅伯特·赫德的英國人。
  • 英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不再與清朝發動戰爭,真實原因是啥呢?
    希望我的文章能夠給您帶來快樂、知識,也誠摯的期望您在閱讀後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您的認可是我最大的動力!就好比家裡養了一條狗,你閒著沒事踹他幹嘛?這個比喻雖然有點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但也相差不大。第2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理論上來說就已經認了主子,儘管認了很多的主子,但是英國也算是這些主子之一。
  • 鴉片戰爭後,清朝危在旦夕,為何還能支撐70年之久?
    清朝這個被稱為落後腐朽的王朝,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後,中途經歷了大量的巨變,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太平天國和捻軍左衝右突,卻依然硬撐了70年,一直到1912年才退出歷史舞臺,這又是為什麼呢?
  • 如果林則徐不被革職,能否帶領大清打贏鴉片戰爭?
    維多利亞女王,1837-1901年在位,陪伴大清國從鴉片戰爭打到了八國聯軍 基於以上判斷,林則徐就把防範破了財的毒販們和武裝走私船作為工作重點
  •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真正原因,被誤讀了100多年!
    面對賠款,大清富有啊,一口氣給了,面對割地,大清地大物博,小小漁村不值一提。可面對五口通商,大清卻是猶豫再三!規定的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大港口,在條約籤訂後的1843-1844年陸續開放了四個,唯有廣州,因由種種遲遲未肯向英國人開放。
  • 鴉片戰爭時期,大清和英國,火器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從起名字上看,就可以看出清廷其實挺敬畏火器的,一般都是什麼將軍。像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威遠將軍炮等等,這些都在很多戰爭中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客觀地說,乾隆往後,大清的火器開始衰微,主要是戰爭少了,沒有了利用價值,雖然有火器在裝備部隊,但是更新少了,下的功夫少了。
  • 第一次鴉片戰爭起因
    以前和別人吹牛皮的時候吹鴉片戰爭的起因是這樣吹的。英國爆發了工業革命,隨後成為世界頭號強國,成為強國後就想搞侵略、搞殖民、想撈錢,中國作為東方大國,是一塊肥肉,英國當然看上了。大國崛起後就想搶錢、搶土地,貌似沒什麼毛病。最近公眾號看了一些文章並且查閱資料後發現事實不是這樣。所以今天就來捋捋這個事情。
  • 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敗給了英國,為何會與美國籤訂《望廈條約》?
    道光二十年(1840),中英爆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朝以八十萬常備軍的規模,不敵二萬英國遠徵軍。在經過不到一年的交戰,清王朝於1841年1月25日籤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並從此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 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挨打時,大清老百姓在幹什麼?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人口中的第一次中英戰爭或「通商戰爭」。這是一場在1840年至1842年間英國對中國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同時也被稱之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場戰爭為的就是報復之間的銷煙行為。戰爭中年逾六旬的老將關天培不幸中彈犧牲,以身殉職倒。而這場喪權辱國的戰爭中滿清的百姓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 1905年版的《大清帝國全圖》對比如今,看完讓人唏噓
    在全盛時期大清的國土實力真的是不可小覷。那麼觀察大清的地圖以及和現在的疆域對比之後,他們有什麼樣的變化呢?一、一幅極其珍貴的地圖,記錄當年大清遼闊疆域這幅《大清帝國全圖》初步印刷的時間是光緒31年,也就是公元1905年。
  • 大清未解之謎:鴉片戰爭的導火索是什麼!
    鴉片戰爭的導火索是什麼場鴉片戰爭,讓中國邁入了無限的深淵。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從此化作了任人宰割的魚肉。是什麼引發了這場恥辱之戰?林則徐,拉開鴉片戰爭序幕的人荷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是民族英雄林則徐於1842年八月所作《赴成登程口佔示家人》詩中的兩句。林則徐是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生於1785年8月30日。
  • 清朝對外正式名字是什麼?籤條約時還自稱大清嗎?並非你想的那樣
    然而中國的這種自信,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當中被洋人的堅船利炮打擊的粉碎,朝廷十分恐慌,清朝先後和洋人籤下了數十條喪權辱國的條約,這時候的他們,正式名稱又是什麼?
  • 鴉片戰爭180年:我們為什麼要懷念林則徐?
    即使是這次看似重拳出擊,其重點仍然放在對癮君子的捕殺上,對於1838年夏季英國人的挑釁行為,廣東地方官員也輕描淡寫,欺上瞞下一筆帶過。道光皇帝畫像其次,當時的清朝不存在近現代的外交模式,對待「化外」之地的事務,依然在吃大明朝的遺產,即找一個對「外夷」了解,能夠折衝樽俎的官員。
  • 鴉片戰爭爆發前夜,看看大清和大英這兩大帝國的動向
    醞釀已久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終於爆發,以後直至清王朝覆亡,我們看到的歷史,可以以屈辱二字為概要了。鴉片戰爭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轉折點,一個老大帝國由此墜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下滑通道。其實早在雍正年間,就有西方傳教士活動,乾隆、嘉慶期間更是有英國官方的訪問團正式來訪,他們期望與這個遠東上幅員遼闊的大清帝國建立貿易關係,但他們失望地發現,這個大清帝國的思維與他們完全不在同一頻道上,經過爭取,好不容易答應只給他們開放廣州口岸,還說是可憐他們這些海外小國才這麼做的。進入道光年間,英帝國按捺不住了。
  • 鴉片戰爭的起源是什麼原因?歷史書上看不懂的鴉片戰爭看這裡!
    文字的記錄是貧乏的,但至少在公元前139年張騫出使西域時,鴉片就傳到了中國。三國時名醫華佗就使用大麻和鴉片作為麻醉劑;在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就有鴉片進口的記錄,唐代阿拉伯鴉片被稱為「阿芙蓉」;公元973年北宋印行的《開寶本草》中,鴉片定名為罌粟粟,這後一個「粟」當蒴果解。當成吉思汗的鐵騎踏遍歐亞大陸以後,鴉片也成為社會商品的一個重要種類,但那都只是入藥佳品。
  • 大清的謊言!
    康熙乾隆朝是清朝的鼎盛時期,嘉慶接棒二十五年後由道光續任,此時清朝已中落,但還沒進入沒落時間。
  • 唯物史觀下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探究
    唯物史觀下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探究 邊海長 濟南市教研院 問題導入: 教師:「鴉片戰爭」這個說法反映的是一個歷史事實,還是對它的歷史解釋?
  • 1663年,大清就造出了豪華巨艦,為何後來就剩小破船了?
    也同樣是1683年,隨著明鄭政權的投降,曾經縱橫東亞海洋的明鄭艦隊,以及明鄭政權那充分學習西方的戰船火器技術,也統統被清王朝收入囊中。原本就是巔峰實力的大清水師,自然是如虎添翼。在那個全球航海事業紅紅火火的十七世紀下半葉,歷史就這樣給了中國一筆重要財富:一支不止能夠拱衛大清海疆安全,更能護衛開闢海上黃金航線,締造新輝煌的強大艦隊。
  • 鴉片戰爭後,清朝為何能硬撐70年?這3場戰役,讓洋人不敢小瞧
    然而近代的清朝,頗值得讓人感到疑惑,這個經常被稱為落後腐朽的王朝,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後,中途經歷了大量的巨變,外有列強虎視眈眈,內有太平天國和捻軍左衝右突,卻依然硬撐了70年,一直到1912年才退出歷史舞臺,這又是為什麼呢?
  • 鴉片戰爭清軍真不弱,第二次大沽口戰役,英法聯軍丟盔棄甲
    提到清朝,尤其是1840年以後,評價只有四個字:喪權辱國。如果問清朝為什麼如此丟人,比較直觀的就是強弱實力對比。西方列強堅船利炮,再看大清,軍隊的主要武裝還是大刀長矛,少數的火器還是中世紀的淘汰品,不被人欺負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