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鴉片戰爭之後,難道撐70年是覺得很令人不可思議的事嗎?要知道安史之亂後,大唐還持續了近150年,這中間還有很多宦官專權,甚至到了廢立皇帝的地步。
相較之下,雖然晚清實在是令人不堪,但其實晚清朝廷始終是穩定的,滿清皇族始終牢牢把握著朝政,沒有被外人染指。一直到北洋軍建立後,袁世凱的崛起。而袁世凱而直接導致了大清的滅亡。
那麼在鴉片戰爭後,為什麼清朝還能撐70年?
鴉片戰爭的確是大清的一個轉折點,大清在失敗後籤訂了南京條約,出賣了國家利益,割地賠款等等。
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大清步入了幾十年的屈辱時期。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其實鴉片戰爭並沒有對清廷有任何的波及。至少國內沒有能夠推翻朝廷的勢力存在。
雖然八旗已經不堪一擊了,不過在面對洋人的不斷衝擊,以及國內太平天國以及捻軍等起義的同時,清廷始終巋然不動。
首先,我們說,清廷從鴉片戰爭以來一直在自救,試圖維護自己的統治。
太平天國起義後,在八旗兵難堪大用後,清廷果斷採取了地方團練這種形式,哪怕讓地方獨立發展軍隊,也要消滅太平天國。
這期間,清廷還與洋人合作,尤其是洋槍隊的建立,可以說太平天國在這種打擊下,是無力維持局面的。
亂平後,清廷再次自救,開始了近30年的洋務運動。
這次改革非常不徹底,甚至只是一個皮毛。清廷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改革的指導思想,在中央以老六為核心,在地方以實力派為核心,開始了改革。
所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大清呈現出了不一樣的局面,國內許多近代工廠以及近代學校紛紛建立。甚至大清還斥巨資建立了亞洲第一海軍。
甲午一戰後,洋務運動徹底宣告結束,不過成果還是很顯著的,同時清廷再次開啟了改革,尤其是新軍的建立。
雖然數次改革,都沒有讓大清擁有一支近代化的先進的軍隊,但是給人的感覺,貌似總是會在關鍵時刻想到好的辦法。
此外,大清開始依靠漢臣,維護自己的腐朽的統治。我們經常說晚清有四大中興之臣,其實他們四位,對大清的續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曾國藩帶領湘軍消滅了太平天國,在地方發展洋務。李鴻章自然更不必講,雖然他一直被人稱為「賣國賊」,但是深受慈禧的信任,也幫著朝廷做了不少事。
左宗棠收復了新疆,保全了國家的統一。張之洞同樣如此,發展洋務,編練新軍,還在湖北興辦洋務。
雖然清廷統治者從慈禧發動辛酉政變開始,也不太平,偶爾就會陷入內亂,但整體上並沒有傷及根本。絕不是元朝後期那樣的頻繁的內亂。
所以清廷雖然並沒有出現早期康熙那樣的英明之主,但是在慈禧的統治下,相對穩定,這對大清也是有益的。
當然了,慈禧統治大清近半個世紀,對大清來講也是有利有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