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日子,某中學體育老師在網上曬出他卑微的聊天記錄。
一個從開學初的9月底到12月中旬的微信聊天截圖。從對話看,是體育老師被「霸課」的屈辱血淚史:
從一開始的,「下節課我上,你休息」;到後來沒任何客套寒暄,就是一句「下節,我上」;甚至精簡到更粗暴的「我上」。
而體育老師則只有倆字「好的」。
唯一一次「反抗」是因為體育課要考試了。
此情此景,多麼讓人懷念。
你還記得上學時候的體育課嗎?
一個學期能見到你的體育老師幾次?
調侃的背後,不禁讓人深思:體育課「名存實亡」,學生的體質又該如何保證?
開不齊的體育課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元兇
2017年起,就有調查員對1280名3-18歲受訪者進行了骨齡、骨密度、體成分等體質監測統計分析。
「除了心肺功能弱、心率恢復慢、耐力差等傳統性體質問題外,骨密度低於同年齡標準值的高達803人,反映出當前青少年骨生長質量較差等新問題。」
少兒體質一直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導致的最典型的結果就是肥胖和近視,中國青少年目前的體質狀況令人擔憂。
早在2018年9月10日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就曾提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
雖然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政策文件發了不少,但作為最主要的健康幹預手段——體育課,多年來在許多地方仍然開不齊、開不足。
再加上學業負擔過重、沉溺電子產品、審美觀念偏差、學校擔心學生安全等新老問題交織,使得青少年普遍缺少運動,體質整體下滑。
開展精英教育從不霸佔體育課開始
其實運動與學習並不衝突,體育鍛鍊能讓學生擁有充沛的精力與靈活的思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我們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早有研究證明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正相關。
多巴胺是正向的情緒物質,血清素和記憶直接相關,腎上腺素增強孩子的專注力。
學生心情愉快、上課專心,記得快、學得好,自信心與自尊心也會提升。
都說中國的素質教育其實是在推行全民貴族教育,但國外的貴族學校卻相當重視體育。
在英國,私立學校學生每周平均運動時間長達5-6小時,運動項目多達40種,還有各種各樣的體育俱樂部、周末比賽。
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有一個宗旨——運動第一,學習第二。因為他們認為,體育的本質是人格的教育。
體育的要素是團隊合作,是頑強拼搏,是堅持不懈,是崇尚榮譽,所有這些都是一個人的社會化指標,體育的核心就是人格塑造。
「完全人格,首在體育」。
據傳,英國陸軍元帥威靈頓公爵,曾在滑鐵盧戰役勝利後說過這麼一句話:「滑鐵盧戰役取勝於伊頓公學的運動場上。」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對中、日、美三國初中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問卷調查表明,中國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初中生比例僅為8%,遠低於日本65%、美國63%的水平。
中國的孩子對於運動的概念遠低於其他國家。
物聯網時代:生命在於運動
《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顯示,在休息和節假日的空閒時間,中國學生最喜歡做的事是上網聊天和打遊戲、看電視,出去運動的不足三成。
究其原因,大多是在父母們「望子成龍」觀念和巨大升學壓力下,中國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參加奧數、英語等學習輔導班。
孩子的運動時間常常被學習擠佔,隨著學習任務加重,運動時間越發減少,久而久之,更喪失了自主鍛鍊意識。
這有點類似於「重文輕武」。
伴隨著Z時代的到來,猝死案件頻發,導致救命藥硝酸甘油漲價10倍不止。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各行各業都對人才提出來更高的要求,壓力也與日俱增,996幾乎成為大廠工作的常態。
大多數人都缺乏一種憂患意識,自認為年輕力壯,意識不到體育的重要性。
缺乏鍛鍊會導致身體素質下降,再加上年輕一代習慣於熬夜晚睡,容易引起電解質紊亂、心律不齊,這些都是引發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上學時候的大多數人都覺得,決定人生高度的,是勤奮或者是智商,勤能補拙,但少有人知道勤奮也需要強健的體魄支撐。
直到工作之後,他們才可能意識到體質的重要性不輸勤奮與智商。
到了 35 歲往上,被辭退的很大一部分理由其實都是體力跟不上高階職位的需要。
若智力、學歷相當,同一平臺下,體力相對好的人更能勝任繁重的工作。
少年強則中國強,沒有強健體魄何談少年強?
近年來中小學校體育設施、教師配備等有了很大改善,越來越多的學校將體育納入辦學特色,讓學生體質的部分指標有所好轉。
按照《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各中小學每年都要對學生體質進行檢測,並上報教育主管部門。
近年各地中小學校的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普遍達到90%以上,有的學校甚至超過96%。
但業內並不認為這全面真實反映學生的體質狀況。
因為體質監測指標要求過低,跑步測試中只要不走,慢慢跑下來都能過關,但達到優秀的人卻寥寥無幾。
還有體育老師透露,少數學校敷衍應付,甚至複製粘貼成績,導致學生體質數據水分較大。
對此業內人士也表露了自己的苦衷:如果標準提高、學生體質合格數據下降,學校沒法向社會交代;標準定得太低,又會給非專業的老師、家長造成誤解,認為學生體質還可以,無須加強體育鍛鍊。
重慶市某區教委體衛藝科科長曾在採訪時表示, 「幸虧有體育中考,不然我國青少年體質問題會更糟糕。」
體育決定了體質。體質不強,談何棟梁?
虧欠了一代人的體育課什麼時候才能還回來?
體育老師的有求必應,連考試都要提前「申請」的「卑微隱忍」不是個人脾氣秉性所致,而是與體育課在當下教育體系中的處境有關。
考啥教啥,因應試中語數外等文化課佔比超九成,所以才有體育課變萬能課,其他老師隨需索取的現象發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讓所有人意識到體育課的重要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商周時就有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御都屬於體育的範疇,三千多年後的現在難道反而不如從前了嗎?
當體育老師不再「卑微」,體育課成堂堂正正必修課之日,才是全面素質教育崛起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