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小畫君 中國畫報出版社
女性在圖案設計,尤其是紡織品設計方面尤為傑出。女性一向以縫紉、印花織物和刺繡見長,可在其他領域,她們總是被拒之門外。
上世紀初,哪怕是思維先進的德國藝術學院包浩斯,大部分院系也不招收女學生。但其編織工坊是明顯的例外,先驅岡塔· 斯託爾茨和安妮· 阿伯斯的紡織幾何為紡織品設計帶來了革新。
另一些女性圖案設計師的成就也不容小覷,所創造的持久影響力至今無人能及。
今天,我們來看看那些著名的女性圖案設計師,從她們的設計作品中,體會那些感召人心的力量和讓人無法抗拒的生活情趣。
01
岡塔· 斯託爾茨(1897—1983)
岡塔· 斯託爾茨是建立於1919年的德國設計學院包浩斯的領軍人物。在斯託爾茨的重大貢獻下,編織成為一門現代設計學科。她是首位獲得師傅資格的女性,並且幫助其他紡織品女藝術家施展才華。她的作品一般採用抽象幾何圖案,屬於典型的現代主義設計。
▲包浩斯師傅們的團體照,照片由沃爾特· 格羅皮烏斯於1926年在包浩斯校舍的屋頂上定時拍攝的。左三為岡塔· 斯託爾茨
斯託爾茨出生於德國慕尼黑。1914年,她進入慕尼黑的應用藝術學院學習彩繪玻璃、裝飾藝術和陶瓷。「一戰」期間,她擔任了兩年的紅十字會護士,之後返回學校。當時她聽聞了「包浩斯宣言」(1919),決定在此求學。
包浩斯在魏瑪建立,旨在進行藝術和設計教育方面大膽激進的現代主義探索。
早期的包浩斯組織較為鬆散,鼓勵學生自學和互相學習。課程也男女分班。斯託爾茨受編織工坊吸引,編織工坊當時也歡迎女學生,是喬治· 莫奇指導下一個無人問津的院系。
▲包浩斯編織工坊師生合影
包浩斯的紡織品起初為手工製作的具象圖案。然而不久後,學生的作品開始趨向抽象的幾何圖案。
▲真絲和棉提花梭織壁掛設計,岡塔· 斯託爾
▲編織地毯設計,岡塔· 斯託爾茨
▲壁掛設計,岡塔· 斯託爾茨
斯託爾茨之後成為編織工坊的導師,1921年,她重新開設了包浩斯染料工作室。兩年之後,包浩斯遷往德紹,斯託爾茨成為「初級師傅」,翌年正式成為「師傅」。
▲斯託爾茨在1928年設計的掛毯。儘管包浩斯編織工坊的作品皆為手工製作,但斯託爾茨將方向轉向了批量製造
在斯託爾茨的領導下,編織工坊成為包浩斯最受歡迎的院系之一。她進行合成材料的實驗,數學也被納入編織技術課程,之後進階到工業生產。
02
安妮· 阿伯斯(1899—1994)
安妮· 阿伯斯是從包浩斯走出來的紡織者、紡織品設計師和版畫家,她是現代主義的先驅。她對新材料和抽象設計的探索實驗讓面料在20世紀躋身藝術形式之列。
▲安妮· 阿伯斯在她的編織工作室裡
安妮出生在柏林的一個猶太家庭,本名為安納莉絲· 弗萊施曼。她從小便喜愛油畫和素描。她在漢堡的應用藝術學院學習了幾個月之後,在1922年加入了當時在魏瑪的包浩斯。
安妮在完成了必修的基礎課後,第二年加入了編織工坊。她最初想加入玻璃工坊,但玻璃工坊的一些課程不接受女學生。
安妮很快便開始埋頭鑽研編織的技術難題, 她當時的老師是岡塔· 斯託爾茨。她迅速掌握了手織機的用法,但也很早意識到,產品和設計要批量生產,才能讓包浩斯的理念散播得更廣。
▲安妮· 阿伯斯和岡塔· 斯託爾茨共同設計的編織掛飾
她的編織壁掛作品採用線條和實心色塊的抽象構圖,她也嘗試使用不常見的馬毛和金銀線等材料。
▲「回紋飾」,基於希臘回紋設計,將一個回紋疊加在另一個淺色回紋上。觀者的目光被迷宮般的路徑牽引,極具沉穩靜謐之感
1931年,斯託爾茨離開包浩斯,安妮接手成為編織工坊的主任。
納粹主義抬頭之後,包浩斯迫於壓力要服從納粹的壓迫性政策,現代藝術與設計被貶為具有顛覆性的頹廢活動。學校沒有服從,而是選擇在1933年永久關閉。
03
呂西安娜· 戴(1917—2010)
呂西安娜· 戴是20世紀英國頂級的圖案設計師,她的職業生涯逾60年之久,藝術成就與商業成功兼而有之。她的圖案主要印於紡織品上,也出現在地毯、壁紙、陶瓷、桌布和洗碗巾上,英國傳統的自然植物花紋在她的巧手下幻化為清新的當代風,與現代藝術題材相呼應,表達了戰後初期樂觀與進步的時代精神。
▲呂西安娜· 戴和丈夫羅賓· 戴,羅賓是著名的家具設計師
戴本名為德西蕾·呂西安娜·康拉迪,母親是英國人,父親是比利時人,她在倫敦南部長大,之後在克羅伊登藝術學院學習,在1937年到1940年在皇家藝術學院專攻紡織品設計。
「二戰」之後,新一代的年輕設計師渴望大展拳腳,呂西安娜也在其列。她從保羅·克利和胡安·米羅抽象畫的畫面、韻律和色彩中汲取靈感,在設計了一系列服裝面料之後,將精力投注在裝飾織物上,其設計受眾面也更廣了。
▲呂西安娜在1953年為英國塞拉尼斯公司設計的裝飾織物「佩爾佩圖阿」,具有亞歷山大· 考爾德動態雕塑的風格
▲這件印花人造絲塔夫綢是呂西安娜為英國塞拉尼斯公司設計的。戴受到藝術家胡安· 米羅和保羅· 克利的影響
▲這件為希爾公司設計的絲網印花裝飾織物讓人想起嗡嗡作響的電塔,是戴本人最喜愛的作品之一
除了高度程式化的自然造型,她還嘗試字體印花和純抽象圖案。1987年,她成為首位榮獲皇家工業設計師頭銜的女設計師。
04
邁婭· 伊索拉(1927—2001)
邁婭· 伊索拉的整個設計生涯幾乎都與芬蘭時尚家居公司瑪莉美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瑪莉美歌本在芬蘭外無人問津,直到1958年,它在布魯塞爾舉辦的世界博覽會參展,才走入更多人的視野。此後在1960年,傑奎琳· 甘迺迪身穿多套瑪莉美歌的裙裝亮相,為丈夫的總統競選活動樹立年輕的形象。四年之後,伊索拉的「罌粟」紡織品設計成為波普時代最廣為人知的標誌性印花。
▲芬蘭紡織品設計師邁婭· 伊索拉在1966年的工作照
伊索拉出生於芬蘭的裡希邁基,在赫爾辛基的工業藝術中央大學求學。1949 年畢業之後,她為赫爾辛基新成立的紡織品公司普林特克斯設計了一系列的絲網印花棉。
普林特克斯設立子公司瑪莉美歌,希望通過服裝和家居系列推廣其面料產品,伊索拉開始直接為瑪莉美歌效力,最後成為公司的首席紡織品設計師。
正如斯堪地那維亞的很多設計師一樣,伊索拉取法自然,民俗藝術也是她的靈感源泉。她的一些早期平面作品採用黑影照片技術,用真實的植物來創造圖案。
▲伊索拉酷愛自然,她的女兒為學校作業搜集小草並壓平,伊索拉受此啟發創作了這幅圖案
▲這幅伊索拉為瑪莉美歌公司設計的寫實風格圖案,頗異於伊索拉20世紀60 年代的波普風格作品。圖案取材於一張照片
伊索拉最出名的設計大多創作於20世紀50年代末期與60年代,具有強烈的平面化風格,線條明晰利落,圖案平整,採用大尺寸重複花紋。她用色大膽,與充滿動態的波普藝術十分契合。
▲1960年傑奎琳·甘迺迪身穿多套瑪莉美歌登上雜誌封面,支持丈夫競選,讓瑪莉美歌很快蜚聲國際
瑪莉美歌的創始人阿米· 拉舍為了讓公司與當時傳統的印花設計公司區分開來,明令禁止設計花卉圖案。伊索拉反其道而行,設計出「罌粟」圖案。
▲明亮的色彩、大尺寸重複印花及簡約的圖形是伊索拉設計的鮮明符號。「罌粟」一經面世便大獲成功,成為波普時代象徵著青春與樂觀精神的標誌性圖案
「罌粟」採用不對稱構圖,強烈的色彩反差與圖形對比讓設計大獲成功。此後,「罌粟」推出了多個配色版本,從家常用品到飾品,應用在無數產品上。
05
芭芭拉· 布朗(1932— )
芭芭拉· 布朗是英國創作數量最多的紡織品設計師之一,她的圖案集中體現了20世紀60年代的樂觀精神。當時英國的青年文化揚名海外,正如甲殼蟲樂隊或瑪麗· 奎恩特的流行音樂一樣,布朗的大尺幅印花圖案受歐普藝術啟發,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搖擺的六十年代」。
▲芭芭拉· 布朗
布朗在坎特伯雷藝術學院求學,之後在1953年進入皇家藝術學院。
正如呂西安娜·戴一樣,布朗設計時並不預設時尚方向,也不帶著商業目的。她如畫家一樣創作,她的圖案也一直推陳出新。她的設計專門用於機器製造而非手工印刷,因而經濟實惠。
儘管早期作品採用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風格的典型花紋,例如有機的植物造型,但布朗很快擺脫了具象藝術,以大尺幅的幾何圖案聲名大振。
▲芭芭拉· 布朗為希爾公司設計的這件裝飾織物,體現了「搖擺的六十年代」的精神
她設計的一大特色是三維立體感:圖案旋轉波動,在平坦表面上表現出懸掛物品的特質。隨著時間推移,她的用色逐漸從反差亮色過渡到同色系的深淺變化或單色。
▲布朗的很多圖案設計都有種三維立體感,包括這幅歐普圖案在內
▲布朗在為希爾面料設計的渦旋條帶圖案的裝飾織物「頻率」
歐普藝術是她重要的靈感來源,歐普藝術作品採用視幻呈現手法,代表人物包括布裡奇特· 萊利和維克託· 瓦薩雷裡等。
本文內容摘選自《世界花紋與圖案大典》
《世界花紋與圖案大典》
[英] 伊莉莎白·威爾海德 著
定價:298.00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9
原標題:《她們:那些最具影響力的圖案設計師》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