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像仇人?想要避免「反目成仇」,不做這3種類型的父母

2020-12-14 糰子育兒說

我們學習過很多歌頌父愛、母愛的古詩詞,現實情況也的確是父母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是即便父母為自己的孩子如此操勞,卻依然有很多孩子面對父母就像面對仇人一樣,偏愛和父母對著幹、唱反調。

不過這時父母們不要一味地覺得自己「一片真心餵了狗」,很有可能問題是出在自己身上!我最近就碰到過這樣的父母。

我的朋友笑笑媽媽對孩子的教育非常的上心,不僅注重孩子的學業成績,還注重孩子在藝術、體育上的培養,立志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

從父母的角度來看,可以說做的相當好了。然而古話說得好:「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對孩子笑笑來說卻是著實痛苦,因為她完全沒有權力去規劃自己的生活,因此,對於媽媽的這些安排她參與的一點也不用心,這也就導致了孩子培訓了這麼久卻沒有一點進步。

相信很多家長和笑笑媽媽的行為是差不多的,只不過程度輕一些,當然,這裡不是說父母想要培養孩子成才的想法是錯誤的,我完全承認父母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採取的行為、方式是錯誤的,這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討厭自己,最後成為孩子眼中的「仇人」。那麼哪些行為或者說哪種些類型的父母會讓孩子討厭呢?

孩子討厭的三種類型的父母

第一,以自我為中心,不讓孩子遵從自己內心生活的父母

有一句俗語是這麼說的——我吃過的鹽比你走過的路都要多,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是以這句俗語為中心來執行的。

因為自己已經在社會上闖蕩了很久,踩過許多坑、走過許多彎路,而為了避免孩子重蹈覆轍,於是就讓孩子按照自己所說的去做。

這就導致了父母從來不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以致於孩子對自己就像「仇人」一樣。

在孩子還小、自主意識還不夠強的時候,這種現象還是不明顯的,而隨著孩子長大,接觸了更多的事,見識了更多的人,學習了更多的知識從而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之後,這種和父母對著幹的現象會越來越明顯。

第二,常常吵架,不關心、關愛孩子的父母

有很多父母雖然形式上已經成家立業、為人父母,但是本質上還是個孩子。他們不知道如何包容對方、如何關愛對方以及如何和對方相處,這就導致了他們常常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

面對這種情況,孩子可不會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樣的想法,他們會覺得自己好像天天生活在水生火熱的世界中一樣,因為在家庭裡受不到關注和關愛,放學一回家就要面對雞飛狗跳的日子,自然的孩子就會越來越討厭父母。

第三,愛比較、偏心的父母

有非常非常多的父母都喜歡拿孩子進行比較,比如家裡有兩個孩子,就拿其中一個和另外一個進行比較,如果家裡只有一個孩子,那麼就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比較。

在比較完之後就開始指責孩子:「你看看某某某,再看看你自己,你怎麼就不能像人家一樣呢?」或者說在兩個孩子中間,偏袒其中一個而冷落另外一個,這樣的父母也會讓孩子感到尤其討厭。

父母們以自我為中心、常常吵架不關愛孩子,以及愛拿孩子作比較、偏心的行為不僅會讓孩子討厭自己,還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負面的影響。

很有可能孩子就會成長為一個自卑、自私、不近人情、缺乏獨立思考、獨立生活能力的人;這和父母的本意背道而馳,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願見到這樣的結果,那麼父母們就應該反思一下自己,採取正確的、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如何避免孩子和自己「反目成仇」?

第一,尊重孩子的需求和想法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大家一定有所耳聞,它指出,任何一個個體做出什麼行為都是基於自己的需要。

而孩子不滿意自己的觀點和安排從而做出反抗也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需要,某一個時期可能會有多種需要,也有可能在他們比較小的時候就有高層次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

比如認為自己的想法也是正確的,或者對於自己以後的生活、以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有自己的想法等。

父母們不要覺得那些是他們的「童言童語」,而是要把他們當成有自我意識的個體,學會尊重他們的需要和意願。只要孩子的意願和想法是為了讓自己變得更好,那麼不就是和父母的想法相同嗎?

再者,「天生我材必有用」,父母們也完全沒必要非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喜好和標準成為自己眼中的「精英」。

第二,友好相處,給孩子一個有愛的家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

「在良好的家庭中,父母善良和睦、互敬互愛和互讓是教育影響的主要力量」。

孩子的教育不僅來自學校,還來自父母所提供的家庭教育,而且相比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影響孩子更久、更深遠。一個關係和睦的家庭能讓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讓孩子學會愛人以及被愛,讓孩子更好的將心思放在學習上。

所以父母們即便是有意見、有分歧,也記得輕聲、友好的討論,不要在孩子面前發脾氣、大打出手,不然不僅會讓孩子感到害怕、無措,很有可能還會讓孩子有樣學樣,用同樣的方式和同學、老師相處,進而嚴重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第三,學會發現孩子的優點

所謂「人無完人、金無足赤」,任何人都有缺點,但是與之相對的,任何人也都有優點。

家長們不要按照自己的喜好、標準來評價孩子,拿孩子做比較,然後就偏心那些更符合自己要求的孩子,要學會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優點,以及從孩子的特長和優點出發來培養他們、鼓勵他們,從而讓他們變得更加自信、樂觀。

《資治通鑑》一書中提到過:

「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

父母們不要覺得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那麼對孩子而言就是好的,在培養孩子的問題上,不僅出發點要好,採用的方式也要正確,這樣才是真的愛孩子。

如果父母覺得自己和孩子就像仇人一樣,那麼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是否存在言行不妥之處,從而杜絕成為孩子討厭的那種父母!要是大家有什麼和孩子相處的小妙招,也歡迎留言。

相關焦點

  • 白百何不見陳羽凡,離異父母三種相處模式,為了孩子別像仇人
    陳羽凡被拍到深夜接孩子,而白百何一直沒有出來見面,只是姥姥在向他交代孩子的相關事宜。閨蜜補了一句:看吧,白百何也不願意見前夫。閨蜜和老公離婚快兩年了,孩子上小學三年級,撫養權歸她。雙方約定好,每月第二個周末,爸爸帶著孩子住兩天。但是每次她都會讓孩子自己下樓,自己避免和前夫有交流。
  • 眼看著孩子養成了仇人,父母應該怎麼辦?反思必須得有
    這就是一個家庭和家庭教育的悲哀,同時也是一個孩子在個人成長路上的悲催。記得我小時候跟著大姑去老師家裡串門兒,老師跟大姑聊天兒說:娶媳婦兒就是娶仇人呢。聽著老師的話,我心裡畫了個大大的問號。老師的話,在家裡講的跟在課堂上講的很不一樣。我的父母對待我的爺爺奶奶,鄉親們都說是孝子。
  • 這7種類型父母,很容易養出膽小、自卑、懦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
    家長們一定不能只注重孩子的學習問題,而忽略了教育方法,這會在無形中會左右孩子的性格與品行。我們發現,有7種類型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往往具有自卑、膽小、缺乏安全感又懦弱的特點,這些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會格外吃虧,進入社會後也容易被人欺負。來看看你中槍沒!
  • 孩子怨恨父母是有原因的,5種父母只會毀了孩子,你做過幾種
    導語:記得之前有一個女明星,她的名字叫做吳綺莉,她與她的女兒是出了名的不和,甚至互相當仇人,吳綺莉其實不是不愛她的女兒,可以說是特別愛,但是在她的女兒九歲之前她只要做任何事情孩子都要在她的身邊,上廁所也不例外,而且對待自己的女兒也很嚴厲,比如孩子做錯了一件事情,她就會讓孩子舉著書罰站好幾個小時
  • 父母是這幾種類型,孩子難孝順,一旦長大就不想回家
    文|秘籍君近日追日劇,看到一集有這樣的情節:三十多歲的男人因為犯事做了牢,出獄後過很多年卻不願意回家。後來出意外,父母認領屍體的時候,父親還在指責自己家的孩子不爭氣,還給別人添麻煩,語氣中強烈表達著自己對孩子的失望。而母親也在旁邊哭訴,好多年都沒見過自己家的孩子了。
  • 為父母兄弟姐妹一味付出,換來的卻是反目成仇,親情應該AA制
    沒有天生誰該對誰好,一味地付出,得到的不是感恩,而是變成仇人。01.父母兄弟姐妹反目成仇王叔叔今年60多歲了,他是家裡的長子,他有2個弟弟和2個妹妹,從小到大吃苦受累最多的就是他。不管家裡吃什麼好的,王叔叔都會叫上父母和兩個弟弟到家裡來吃,弟弟們家裡有困難二話不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王叔叔的父母年紀大了,弟弟和弟媳婦嫌棄父母,王叔叔只好把父母接到身邊照顧,直到父母去世後,所有的安葬費用都是王叔叔一個出的。
  • 暴躁父母懦弱娃,衝動易怒的父母,孩子長大逃不開這3種性格
    1、阻礙孩子表達想法和發洩情緒的勇氣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經常是想說什麼又無法用言語組織,有時候表達不當父母也理解不到位的時候,可能就喜歡用扔東西的方式來發洩情緒。這個時候如果家長沒有耐心,而是給孩子一頓暴力打罵,他們首先會嚇到,而且理解不了父母為什麼兇他們,會導致孩子不敢去表達自己和發洩情緒。2、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變得更加怯懦如果孩子長期身處家庭氛圍差的家庭,父母之間經常為小事吵架,對待孩子用暴躁的態度。
  • 父母與子女關係再好,有了「指手畫腳」的徵兆,離心就不遠了
    後來,父母讓她嫁給了一個做生意的有錢人,說這樣她衣食無憂,父母以後老了就放心了。小楠雖然對男方並不滿意,但是她不忍心讓父母難過,就嫁了。婚後,日子過得並不幸福,再加上父母總是對他們夫妻倆的事指手畫腳,他們夫妻關係越來越緊張。後來,父母竟然還逼著小楠跟老公離婚。原本,小楠也不愛老公,再加上父母整天來鬧,她就離了。
  • 這幾種類型的父母,上了歲數很容易招子女嫌棄,父母們要反思
    確實,生活中有幾種類型的父母,上了歲數很容易招子女嫌棄,而老人來說,那時候自己的日子也會過得很難。如果你不想這樣,可要注意了。這幾種類型的父母,上了歲數很容易招子女嫌棄①一把年紀還不消停,各種惹事、闖禍的父母有的老人喜歡在外面闖禍,有的老人喜歡在自己家人面前厲害、耍威風,不管是哪一種,可以說都是不招子女待見的。
  • 父母把孩子的手辦送人,孩子把父親的茅臺倒掉,父子二人反目成仇
    既然父母沒有尊重自己珍藏的東西,那麼自己也要讓父母體會一下,失去自己珍藏物品的痛苦。 結果不用多說,父子兩個人差點就反目成仇了。 父母扔孩子模型 類似這樣的事情其實一直都有很多,總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得父母會在不經過孩子同意的情況下,扔掉孩子珍藏的手辦或者模型。
  • 孩子有這3種「臭毛病」,是「雙商高」的表現,父母別盲目糾正
    有一些父母會認為孩子頂嘴是不禮貌的表現,故此便會阻止孩子頂嘴甚至是使用暴力,但實際上孩子愛頂嘴、愛說話這件事情並非一個缺點。愛頂嘴、說話的原因在寶寶2歲時,也是進入「自我意識發展」的階段,而這個時候孩子是以自己為中心,因此當父母要阻止孩子想要做的事情時,孩子會存在頂嘴的狀況。
  • 想要孩子「雙商高」,出生頭三年是關鍵,這3點父母要做到位
    想要孩子「雙商高」,這3點父母要做到位 一、嬰兒時期,媽媽要及時了解孩子的需求給予回應 嬰兒剛出生的時候而母親就要在不同聲調,不同節奏的哭泣聲中讀懂孩子的確切需求,並給予積極的回應。別覺得這太難了,這對於孩子安全型依戀模式形成非常重要,只有孩子形成了安全型依戀模式,孩子未來才更懂得愛別人,如何和他人相處。
  • 寶寶說話晚,可能和父母這些行為有關,有這3種做法的父母抓緊改
    文/赫媽育兒寶寶成長中的任何一個進步都是父母非常高興的,像是孩子第一次會走路,第一次開口叫媽媽……都是父母非常值得回憶的事情。寶寶成長中,生長發育是按照規律來的,但是有時候如果人為幹預的過多,也會對寶寶的發育造成一定的影響。
  • 民主、專制、寵溺、忽視,4種不同類型的父母,你是哪一種類型?
    各位小夥伴大家好,我是百家號「婷媽alan」的作者婷媽,這是我的專欄《如何養育獨立、自信、有愛的孩子》的第三節:民主、專制、寵溺、忽視,4種不同類型的父母,你是哪一種類型?這種相處模式,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最理想的相處模式。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能享受到相對的自由與尊重。2、專制型專制型的父母通常會要求孩子按照他們的要求來做。「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這是專制型父母的原則。
  •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父母首先得是這三種類型,看看你在其中嗎
    小峰媽媽說,孩子不太聰明,為了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她也是逼不得已才給孩子報了這麼多課程,想讓孩子趁放假的時間,好好學習,開發智力,爭取名列前茅。其實小峰媽媽的做法大錯特錯,過多壓榨孩子,讓孩子把全部精力放在學習上,不但不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反而會讓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產生牴觸心理。
  • 《如果父母老後難相處》:與六種類型父母好好相處的秘訣
    本書介紹了六種類型的父母,分別是依賴型父母、潑冷水型父母、自戀型父母、控制型父母、自毀型父母以及恐懼型父母,每一種都有舉相應的例子以及解決方法。一、依賴型父母依賴型父母無法忍受子女離開他們,一刻也不行,但成年子女往往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是無法無時無刻都陪伴在父母身邊的,於是產生了巨大的矛盾。
  • 孩子討好型人格如何而來?被罵後有這3種表現,父母不可忽視
    雖然這種行為讓父母覺得很頭疼,但這也代表孩子的心理很正常,而那些面對指責沉默寡言的孩子,往往是將情緒全部壓抑在心裡的類型。這種情況持續下去會使得孩子產生扭曲的心理,消極地對待人生。久而久之這種類型的孩子,會因為極度自卑而產生消極情緒,甚至做出危害身邊人和社會的行為。3、不斷地與父母爭辯雖然表達不滿是一件很正常的心理狀況,但是不分場合和事情,無時無刻地與父母爭辯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 孩子和父母親子依戀關係沒有建立好,會影響孩子心理健康,得重視
    文丨飯飯媽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最初擁有的親密關係,就是與自己父母之間的關係,所以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理所應當是最好的。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子女與父母的關係並非那麼親密,甚至有些子女和父母,還出現了反目成仇的情況。
  • 孩子總是坐不住?這3種提升專注力的方法,父母可以借鑑一下
    在這種高壓的環境下,孩子的情緒容易緊張,擔心自己犯錯挨罵,而越緊張就越不容易集中精神。這3種方法提升孩子專注力,比無意義的說教管用,父母可以借鑑一下:①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想要讓孩子集中注意力,父母就要給他們樹立良好的規則意識。比如到吃飯的時間了,要停止玩手機,準備吃飯;到睡覺時間了,就乖乖洗漱上床睡覺。
  • 拆遷分了兩套房,兒子全都要,女兒想要一套,親兄妹像仇人一樣?
    自己可以低價拿到手,然後高價賣出,對於拆遷戶來說,這也是暴富的一種方式。一位業主15年拿的房子,19年拿去賣掉,中間淨賺了30多萬,而他手裡還有5套房。從中既可以看出我國房價上漲的幅度和影響,也可以看出拆遷戶真的能暴富。然而,如果拆遷導致一個家庭矛盾激化,那到底是誰的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