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記敘人稱:
1、第一人稱:
(1)定義: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開記敘。
(2)作用:文章以第一人稱記述,便於自我抒情,感情真摯、親切自然,能直接表達或滲透作者的主觀意識,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和感染力。
(3)舉例分析:
《我多想去看看》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了新疆的孩子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看天安門廣場上的升旗儀式。北京的孩子想去遙遠的新疆,去看天山潔白的雪蓮。
選取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地域,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更能使讀者切身體會,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2、第二人稱:
(1)定義:以「你」、「你們」的口吻和角度展開記敘。
(2)作用:以第二人稱記述,便於情感交流,還能起到擬人化的作用。
(3)舉例分析:
魏巍的《我的老師》中對蔡老師全文都用的是第三人稱「她」,但「我不知道你當時是不是察覺,一個孩子站在那裡,對你是多麼的依戀!」中改用第二人稱「你」,通過這句話來表示情感激動到極點,抒發了「我」對蔡老師至今仍有的崇敬、思念,感覺更加親切。
3、第三人稱:
(1)定義:以「他/她」來敘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場景等。
(2)作用:文章以第三人稱記敘,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於敘事和議論。
(3)舉例分析:
海飛《蟈蟈為什麼鳴叫》全篇作品是以第三人稱的口吻,一個看不見的「他」來開始故事的講述,但在具體的敘述故事時,又是以天樂的眼睛和天樂的心靈去審視。
因為有第三人稱的方法,作者可以自由穿插爺爺的故事和徐老師的故事,這樣在閱讀過程中,讀者全部知道,爺爺賣蟈蟈的挫折和被迫的乞討,也知道徐老師的女朋友離開他的原因,那讀者知道的這些原因,而作品中的人物「天樂」卻不知道。
又因為作者又選擇了天樂的眼睛和心靈來講述故事,所以文章以一種兒童的快樂色彩和詩美感覺來單純地推進故事發展,這樣就構成了「作品人物不知道,讀者最清楚」的小說藝術效果。
二、記敘結構:
1、開頭:開門見山、環境描寫。
(1)開門見山:
開篇點題,設置懸念,埋下伏筆。引起下文,為後文做鋪墊。
舉例分析:
「他為鳥兒感到難過,尤其那些柔弱的黑色燕鷗,它們一直飛,一直尋,卻幾乎什麼都找不到」
海明威《老人與海》,小說整篇用平鋪直敘的寫法,留白的方式給讀者一個無限的想像空間。
《三國演義》的開頭「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這句話對歷史的概括性就非常強,開篇直截了當的點名了主題,說話不拐彎抹角,寥寥數語,概括了全文的內容,明中心,攝魂魄。
(2)環境描寫:
交代背景,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心情,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舉例分析:
《水滸傳》中「晚上的雪下得特別大,雪下得越來越緊,最後天地間全成了白茫茫的一片。」
這一句環境描寫,其實是為了林衝的茅草房被壓塌做的鋪墊。
《水塘邊的鳥巢》中,描寫了夏和秋,池塘邊的景物,繁盛的榆錢,熱鬧的知了、青蛙,自由自在的蝌蚪,小篩鑼似的鳥窩。
在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先渲染出一個氣氛。通過對夏季和秋季池塘邊景物的描寫,營造出美好和諧的氛圍。
2、過渡:
承上啟下(過渡),照應前文。
舉例分析:
《太陽》有這麼一句話「太陽雖然離我們很遠很遠,但是它和我們的關係非常密切」。課文先寫先描寫了太陽離地球很遠很遠之後,為了引出太陽與人類關係密切,使用了這一句話轉折式過渡,使兩部分內容過渡的非常自然,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像這類過渡句來給課文分段,不僅分段明確,還能幫我們概括和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3、結尾:
深化中心,升華感情。篇末點題,總結全文,卒章顯志。呼應開頭(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