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園無人化農場項目在黑龍江建三江七星農場舉辦農機無人駕駛作業現場演示會。藉助衛星導航定位,無人駕駛收割機和接糧機默契配合,在短短的時間內一氣呵成地完成收割接糧任務。此外,現場40多臺/件農機具還再現了無人化水田築埂、攪漿、插秧、旱直播、飛防、秋翻地、旋地以及無人化旱田滅茬、翻、耙、起壟、播種、噴藥等20項農機作業演示,生產場景令人嘆服。
據了解,該項目由碧桂園農業與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合作建設,是迄今為止全球首個超萬畝無人化農場試驗示範項目 。
(圖示:演示會現場,一臺無人駕駛拖拉機在進行完成路徑規劃、路徑跟蹤、自動調頭等作業演示,系統採用高精準北鬥定位,作業精度高且速度快)
全流程無人化 助力農業現代化發展
據介紹,此次無人作業依託的「大腦中樞」是位於七星農場一側的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中心。中心二樓30個顯示器組成巨幅電子大屏一方面可以顯示通過各種設備、各類傳感器和攝像頭上傳的田間土壤、農業氣象、田間空氣溫度與溼度、作物長勢、病蟲草害預警等信息,同時也可以完整呈現演示實況,每一臺農機設備的作業狀態、作業數據、衛星定位、作業軌跡等信息都能實時出現在屏幕上。未來,隨著平臺數據處理分析、智能決策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智慧化大農業的生產場景將更加令人震撼。
(圖示:在北大荒精準農業農機中心,工作人員通過大屏幕遠程監控無人化農機設備)
去年10月,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與碧桂園農業宣布將整合多方優勢資源,在黑龍江建三江共同打造全球首個超萬畝的無人化農場試驗示範項目。如今項目實施近一年來,已初步取得了系列成果,先後有17家國內外農機生產製造企業,共計39臺件農機設備參加了田間作業試驗示範,完成20多個作業項目的試驗示範任務,預計到秋季作業結束全年累計可完成田間作業面積16000畝。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農業智能裝備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趙春江在現場表示:「美國、日本也都有不帶駕駛室概念的「無人拖拉機」問世,但離大面積生產實踐應用還有一定距離。近年來,我國自主產權的低成本農機導航和雷射雷達產品已趨於成熟並開始大面積應用,加快了無人駕駛農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各地無人農場的試驗探索。今天北大荒和碧桂園聯合組織的無人化農場項目農機無人駕駛作業現場演示會,規模大,參與企業和農機設備數量多,作業項目內容全、技術高。」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表示:「北大荒建三江和碧桂園農業聯合組織實施的這個無人化農場試驗示範項目,是目前國內外針對主糧作物的規模最大、參加試驗示範的農機設備最多、作業環節項目最全、無人化技術最先進、農機田間作業無人化程度最高的一個無人化農場項目,也是迄今為止全球首個超萬畝的無人化農場試驗示範項目,項目將帶動中國現代化大農業加速發展,為中國農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將在我國現代農業科技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園無人化農場項目的整體規劃指出,未來將普遍實現多種無人農機遇障繞行、作業協同和多機協同的大規模機群作業,實現現場無人監控的無人駕駛,實現智慧平臺數據分析與智能決策等,最終構建成一套農作物耕種管收運全流程無人化作業和無人化農場建設運營的系統解決方案,推進農機向智能化和無人化方向發展,建設最具科技含量的現代化大農業生產,助推中國農業科技應用和農業現代化發展。
高科技助力 42年後圓夢「種田」初心
2018年,碧桂園就成立了全資子公司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進軍現代農業。對於這家世界級房地產企業而言,這一投資布局源於集團創始人楊國強「重新回去種田」的夢想:一方面,以現代科技農業作為切入口,助力農民增收、振興鄉村;另一方面,也能為全社會每一個家庭提供豐富、安全、好吃、實惠的產品。
楊國強對中國的農業農村事業抱有深厚的家國情懷。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已經多次在全國兩會上圍繞農業農村發展積極建言獻策。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楊國強表示:「碧桂園發展到了今天,有條件、有責任去為鄉村振興做點什麼。42年前我種田,42年後我還回去種田。」
(圖示:無人駕駛收割機和無人駕駛運糧機展示協同作業技能,正在進行運糧)
放眼目前我國傳統農業模式,仍以家庭為主要經營單位,人均耕地面積小,大多數農業生產活動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勞動強度大、生產集約化程度低、生產效率低下。同時農業生產「看天吃飯」的情況還沒得到明顯改變,生產過程較多依賴農戶過往的經驗積累,經營風險大,農民收入穩定性差,對就業創業、工商資本的吸引力仍然顯得不足。
不僅如此,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80後」不想種地,「90後」不懂種地,「00後」不問種地,農村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這是當前的現實。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農村適齡勞動力人口數量為3.13億人,佔農村常住人口的比重為56.8%。這一比重不僅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更遠低於城鎮79.5%的水平。農村常住人口中,65歲以上人口佔比超過18%,遠高於全國平均12.6%的水平。未來誰來種地?這是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急需破解的問題。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預測,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100億,這意味著,未來30年裡全球對糧食的消耗將大幅增長,糧食安全問題將更加突出。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歸根到底要靠農業科技的支撐和引領。農業出路在現代化,農業現代化關鍵在科技進步。中國必須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進步,走內涵式農業發展道路。因此,中國也必須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與轉化應用能力,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為促進鄉村振興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提案中,楊國強表示,隨著機器人、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被不斷應用到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農業走科技化、智能化的發展道路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加快布局「無人農場」應用場景,廣泛應用農牧機器人新技術,全面提升農業產業鏈自動化水平,將成為佔據全球農業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手段。
「北大荒、碧桂園雙方合作共同組織實施無人化農場項目,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種範式。」國家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巡視員許增泰評價說,「希望雙方的合作能夠探索出一條創新驅動農業發展的新路徑,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可複製、可推廣的產學研聯合攻關模式,為我國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會長劉憲也表示:「發展建設『無人化農場』符合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碧桂園和北大荒建三江通過試驗示範不僅能夠加速推動和促進無人化農場技術的發展,有助於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還能夠總結經驗,優化和集成無人化技術,拿出可複製、可推廣應用的無人化農業生產系統和無人化農場系統解決方案,為全球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我們期待,無人農場在全世界大規模推廣應用,最先進的自動化農機具在一望無際的田地中不停運作,打造機械播收、加工一體化的無人運作體系,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糧食產量,達到綜合投入利用的效益最大化,為解決世界糧食問題做出貢獻。我們希望,組織更多優秀的人才致力於農業科研,不斷突破技術壁壘。我們希望,所有員工都敢於挑戰自己,充分發揮潛能和想像力。我們夢想,農業成為真正的高科技產業,全世界農民不用再面朝黃土背朝天,全人類不再為糧食問題發愁!」楊國強表示。
事實上,除了黑龍江建三江無人化農場試驗示範項目外,碧桂園在現代農業領域已進行廣泛布局、實現穩步發展,並取得了諸多成果。例如在武漢建設「中國種穀」,推進中國種業發展;攜手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助力非洲實現糧食安全;收購華大農業,探索構建全產業鏈現代農業。如今,楊國強離他「回去種田」的理想正在一步步接近。(責任編輯 李映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