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需要了解一個人,高瓴資本的創始人張磊。需要分享關於他的一些事情。可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於是,我就去找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節點——百度。
《三國》裡說: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是託孤之言,我很相信,決定:內事不決問百度。
搜索了一下,發現張磊寫了一本書叫做《價值》。由於我沒有掏錢,只能看這本書的1/10。以下是我看完之後的感想。
一個牛逼的人
他在書中說,為什麼會選擇金融行業呢?因為他是高考的狀元,考了人大。於是看專業,哪個專業的錄取分數線高,就選哪個。
學霸的選擇就是這麼讓人無語,不是我們凡夫俗子能做到的。在他畢業之後,就有了第一次操盤手的經歷。
我之前聽過一句話,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有些人就是優秀本秀。之後去了耶魯讀研究生,但並沒有去華爾街工作。為什麼呢?
因為錯過。但正因為有了這個錯過,他有了進入耶魯投資辦公室工作的機會。上帝在給你關上一扇門時,會給你打開一扇窗,而你要做的就是站在窗前。
不知你是否關注過,我感覺國外的一流名校,他們都超級有錢。接受校友捐贈,學校成立到現在,最長的有幾百年。
你很少聽見哪個學校倒閉,他們積累了驚人的財富。只要就是沒有什麼意外,就是可以一直經營下去的。
那麼,他們就需要財富支撐和維持學校的運轉。他們就會把自己的財富投資到市場上,做永久的投資,因為學校是永續經營的,這個賺到的收入,要跟學校的支出相匹配。
那麼,這有一個關鍵的節點,需要有個人把學校積累的財富,放到市場上操盤,讓這筆財富可以不斷的升值,不斷的有利息產生。
當時耶魯,做這個做這項工作的人叫史文森,就是張磊的導師。他在那裡學了關於投資的一些基本信息和行為方式。
和誰在一起,比要去哪裡更重要
同樣是人,同樣的年齡,在不同的學校讀書,為什麼北京跟河南的一個鄉村之間畢業的學生,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呢?明明大家教材都差不多。
因為你跟誰在一起,比你要去哪裡更重要。——張磊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就選擇跟優秀的人站在一起。聽起來像廢話一樣。查理芒格說,想得到一個東西,最好的方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它。
想跟優秀的人在一起,先讓自己優秀起來。做好眼前的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堅持長期主義
什麼叫長期主義?大概是長期持續地做一件事情。放棄眼前的、短暫的滿足。張磊說:要做企業的超長期合伙人。
想到長期主義,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預期,什麼叫預期?是給你100塊錢,可以今天給你,可以明天給你,在你眼裡,明天的100塊錢能折合成今天的多少?
經濟學管這個叫貼現率。你對明天的估計,就是你覺得明天會怎麼樣?明天會有更多錢,還是明天沒什麼錢?
如果一個80歲的老人,對他來說預期等於0,如果20歲的年輕人,預期等於100。
如果眼前發生戰亂,那麼明天等於0,因為不能保證明天還活著;如果政治經濟穩定,那對於一個20歲的年輕人來說,預期就是100。
預期會決定你對明天的看法,進而決定你今天的選擇,你今天是玩遊戲,還是鍛鍊身體?這取決於你會不會覺得明天會更好?
如果你認為明天會更好,那你就更傾向於健身,因為要享受美好的明天;那如果你覺得我今天生了大病,明天就要死了,那當然是眼前的爽更重要。
第二個想到的是複利。如果你貸款,你就一定要了解一下複利。這有一個經典的複利圖表。就是投資的時間越長,收益越高。
這也是為什麼張磊選擇長期主義的原因,因為更賺錢。短期套利風險很大,而長期有一些固定的趨勢,是可以看見的。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選擇長期主義,就是一個聰明人都會做的選擇。短期看,是上帝擲骰子,是大是小,誰都不知道。
而長期看是體重計。拼的是誰更胖,誰更強。你現在要看誰強,誰站在趨勢的那條路上。大家都在努力跟趨勢做朋友。
沒有終局
這個觀點讓我覺得震撼。在前幾年時,學習到最好的思考方法,大概就是以終為始。站在終點去思考,起點是什麼?我的下一步應該怎麼做?
但張磊告訴我沒有終點,去掉終點的思維,還有什麼?眼前的路+永遠不能停的投資。
眼前的事情,投資什麼人,如何花費你的時間,比終點更重要。遺憾我沒有買這本書,如果我買了,可以看完剩下的90%。也許對於這個問題,我會有更好的答案。
帶著這份問題,開始我的明天。好了,今天就到這裡,謝謝你的欣賞。期待在留言區看到你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