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總在負重前行。
背負著欲望、背負著別人的看法、背負著執念……久而久之,它們就變成了累贅,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愈發艱難。
欲望該節制就要節制,別人的看法,該不在意則不在意;有些人和事,該忘則忘,該放下就放下。
唯有如此,你才能輕裝前行,就沒有那麼累了。
1
節制欲望,掌握自己的人生。
欲望無處不在,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每天都在和它打交道,時刻都在和它做較量。
形形色色的欲望註定要與我們共存,但這種共存,並不代表它們就不需要被節制。
有個成語叫慾壑難填,說的是欲望像黑洞永遠填不滿,而唯有加以節制,才能不讓自己失控。
一個人懂得節制欲望,才會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更好掌控人生,越活越高級。
曾看過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秀才,有一天,他在回家的路上撿到一支精緻的毛筆,帶回家後他發現這毛筆非常好用,於是就隨意在紙上寫下了幾個字:要是有十兩白銀就好了。
沒想到第二天早上醒來,他面前居然真的有十兩白銀。那之後,他發現,無論他用那支毛筆寫下什麼願望,他都能如願以償。
為弄清楚毛筆的秘密,他去請教高僧。高僧告誡他八個字:無節制者會有災禍。
但秀才根本不以為意,仍一如既往地利用毛筆滿足私慾。一切仍如他所願,都一一實現,只是他越來越忘乎所以,不加節制。
後來,他聽說在村子後面的山洞裡埋有一批幾輩子也享用不完的金銀財寶,於是他掏出毛筆寫下願望,如願走進了藏寶的山洞的密室。
他在裡面得意忘形,流連忘返,直到感覺呼吸困難才發現已嚴重缺氧,他趕忙拿出毛筆,想寫下讓自己帶上寶藏離開山洞的願望,但毛筆已經幹了,什麼也寫不出來,最後,秀才命喪山洞。
與其說秀才死於缺氧,不如說他是被自己無盡的欲望所埋葬,倘若他能被高僧的那八個字敲醒,有所節制早早收手,那麼,他也許會有一個好的結局。
生活中,有些人也像極了那個秀才,一味放縱自己,慢慢被欲望反噬。
一時的放縱,也許能帶來短暫的快樂,但在這背後可能會留下更多的悔恨。
放縱慾望的人,各嘗各的苦果;懂得節制的人,都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陳道明因出演《末代皇帝》和《圍城》名聲大噪,因此接到無數角色的邀請。來找他拍戲的人越來越多,片酬也越來越高。
但他並不是來者不拒全盤皆收,而是慎重對待精心挑選。
「劇本不行,給再多錢我也不拍。」如果沒有合適的劇本,陳道明可以幾年不接戲不拍戲,絕不會單純的為了掙錢而去拍戲。
甚至演完一個角色,他會刻意讓自己歇息一段時間。
不止如此,他還收到過很多讓他做導演、製片人的邀請,他也都拒絕了。而且爆紅之後,他很少參加採訪、飯局,而是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樂。
正如他所說:「我覺得做人的最高意境是節制,而不是釋放,所以我享受這種節制,我覺得這是人生最大的享受,釋放是很容易,物質的釋放、精神的釋放都很容易,但是難的是節制。」
在很多同行都想著變得更出名、更有錢、更有地位時,陳道明卻用節制自己的欲望去抵制外界的誘惑,把自己活成了圈裡的一股清流。
唯有學會節制,不貪圖一時的舒服,日後才會有更大的成就。
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難成事,歸根結底,就是總在被無盡的欲望牽著鼻子走,失了方向。
節制,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能力,正是這種選擇和能力,決定了我們人生的高度。
不被欲望迷住雙眼,懂節制,會取捨,當斷則斷,才會活得精彩。
2
不活給別人看,為自己而活,做好自己。
哲學家叔本華曾說: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人生大部分的煩惱,就在於太過於在意別人的看法。
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不過是庸人自擾罷了。
林清玄說:
「生活在風濤淚浪裡的我們,要做到不畏人言人笑,確是非常不易,那是因為我們在人我對應的生活中尋找依賴,另一方面則又在依賴中尋找自尊。
而認識自我、回歸自我、反觀自我都是通向自己做主人的方法。」
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無異於將自己的人生交給別人把控。
你越在意別人的看法,越會忽略自己。
看過一個故事。
父子倆用一頭毛驢馱著貨物去趕集。在回家的路上,兒子騎在驢上,父親跟著毛驢走。
路人見了,指指點點說:「這孩子真不懂事,讓老父親走路,自己享受。」
老先生一聽,忙讓兒子下來,自己騎上。
走了一會,又有人說:「這老頭兒這麼狠心?自己騎驢,讓兒子走路。」
父親聽了,又讓兒子上來,兩人一同騎。
走了一段路,又有人說:「你們好殘忍,這樣會把毛驢累死的。」
兩人只好下來走路,可是還有人笑話他們:「有驢不騎,真是大傻瓜!」
最後他們實在沒辦法,只好扛著驢走回家。
很多人的生活,就是活給別人看的。
很多人,總是把自己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給別人看,讓別人來讚賞,仿佛只有這樣才能快樂起來。
人永遠不可能八面玲瓏,四面討巧,讓一些人滿意的同時,就會有另一些人看你不爽。一味地迎合別人,只會讓你活得更累,更卑微。
如果我們把揣摩別人的時間多用來反思自己,把傷心動氣的時間多用來思考怎麼過,才更有意義。
你的人生,從來不是活給別人看的。
過給別人看的生活,是一種累贅,活給自己看的生活,才是灑脫的輕鬆的充實的。
身體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人生也是自己走的。
賈伯斯說過:「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
為自己而活,做好自己就是。
《朗讀者》裡,董卿問餘秀華,「如果你可以選擇,你是會選擁有像普通人一樣的行動能力,還是會選擇擁有你現在的才華?」
餘秀華回答說:「如果大街上都是一模一樣美麗的面孔,那麼世界就會少了很多樂趣,我想我還是不會那樣選擇的。」
世界再大,你唯一始終擁有的也只是自己,你即是原點,也是終點。
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為自己而活,做自己的人,才最美。
村上春樹曾說過:
「別人怎麼說與你無關,那就儘管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只要你清楚自己在尋求什麼,我的人生是我的,你的人生是你的。」
做人,你不可能讓所有人喜歡,做事,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你有你做事的準則,他有他看人的標準。生活,不必活給別人看,日子不必在意別人的目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有多大能力,就過什麼生活;有多少精力,就去付出多少。
別人嘴裡的好,太難做到;別人心裡的好,望塵莫及。只要自己問心無愧,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只要不傷天不害理,只要不傷人不傷己,無需顧慮太多。清楚內心的想法,知道自己的需求。為自己而活,才會輕鬆。
3
放下執念,面對現實,看淡得到失。
人生之所以痛苦,往往來自於對執念的追求。
而所謂的執念不過是放不下名利、欲望的渴求,才有了萬般苦楚。
一個人的執念,便是控制他一生的東西。貪圖功名的人,一生都會被功名所累;貪圖錢財的人,終日會為錢財奔波。
許多人活得不開心,並不是因為得到的東西太少,而是因為想要的東西太多。已失去的不忍放手,未得到的不甘罷休,卻唯獨忘了去欣賞已經得到的那一部分。
可是,一個人能否感知幸福,恰恰取決於他有多少能力欣賞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生活的真相,本就是一邊得到,一邊失去,沒有什麼可以永恆。如果一直盯著得不到的,就會覺得自己處處受了世界的虧欠。感情不能善終是委屈,工作不夠光鮮是委屈,別人有的自己沒有更是委屈。
事實上,沒有誰的生活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有得不到的東西,也同時擁有著別人正在渴望的東西。
只有當一個人學會欣賞自己的所得,才會知道自己有多麼幸運。家人朋友,健康自由,四季三餐,一蔬一飯……這一切都彌足珍貴。
別以為賺到了更多的錢,住上了更大的房子,你才會快樂。人的欲望沒有止境,如果學不會欣賞自己得到的東西,人生永遠有缺憾。
要快樂,當下就可以快樂;要幸福,當下就可以幸福。要學會欣賞自己所擁有的一切,然後用這份喜悅帶來的底氣,坦然去面對那些失去。
人生無常,你永遠也無法知道眼下擁有的東西能維持多久。能抓住的,努力珍惜;抓不住的,隨緣看開。如此,才不會活得太辛苦。
如果我們懂得放下執念,衝破束縛,遵從初心,去做真正想做的事情,坦蕩前行,就會輕鬆許多。
當一個人放下執念,什麼都不圖的時候,生活裡處處都是驚喜,一切所得都會成為生命的滋養。
王陽明,他一生經歷坎坷,受盡了命運的摧殘,但他依然選擇放下過往,卸下包袱,用積極地態度面對。
明正德年間,他屢次參加科舉考試,後來高中進士後在朝廷做官。
當時朝野大亂,宦官當政,他第一個站出來反抗劉瑾,結果因仗義執言得罪了權勢,被貶至貴州龍場。
王陽明到達龍場後,發現這裡偏僻閉塞,既無房也無糧,靠採蕨充飢,而且瘴氣遍布,連隨從也適應不了如此惡劣的環境,相繼病倒了。
比起生活的絕境,當地村民的惡意攻擊和排擠更是讓他舉步維艱。
看得開、放得下,才是生活真正的智慧。
沒有吃的,他就開荒播種,還教當地人技術。沒有房屋,就自己動手砍樹搭棚,自建房屋,並取名「何陋軒」。
生活的逐漸改觀,讓他的心態也變得釋然,看淡了以前的榮辱得失,修煉了一顆平常心。
只要有時間,他就冥想悟學,教當地村民學習漢文,受到村民們的喜愛和讚賞。
在龍場的歷煉中,他沒有沉浸在與過往的糾纏和痛苦中,而是放下過往,潛心鑽研,才有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的龍場悟道。
人生中,總有一些無可奈何的時刻。無力改變的事情,不如試著放下,面對現實,才能擁有更多。
正如電影《臥虎藏龍》中的那句經典臺詞所說的:
「當你握緊雙手,裡面什麼都沒有;當你張開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當你放下執念,也是放過自己。
有些人,你抓得再緊,他也不是你的。有些事,你看得再重,也改變不了什麼。
該放則放,該忘則忘。放下執念,掙脫內心的桎梏,方可萬般自在。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