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相信很多人都對杜牧的這首《清明》朗朗上口,也都知道清明節是祭拜先人的大日子。那麼,清明節為什麼要祭拜先祖嗎?
清明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公曆4月5日前後,又被稱作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時節,這個融合了寒食節、上巳節部分習俗的重大傳統節日,傳統活動也是豐富多彩的。不過,今天我們只談談對後世流傳最廣的墓祭文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皆斷魂,這是對先祖的一種思時之敬,也是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另一種表現方式。那麼,清明節為什麼要祭拜呢?
據說,漢高祖一統天下之後,想到多久未曾回鄉拜祭父母,便帶著文武百官回鄉祭祖。可是,多年戰亂,墓地早已殘破,荒草叢生,找不到了。漢高祖大慟,便禱告上蒼,希望上天能夠滿足自己的願望。果然,劉邦不愧是斬白蛇的真命天子,果真在上蒼的幫助下找到了。接下來,當然便是我們熟知的一系列流程:清草,擺祭品,拜祭,放鞭炮(那時還沒有這個)。之後,劉邦年年都要回去拜祭,老百姓也紛紛效仿。這個習俗就這麼傳下來了。
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