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關縣副縣長熊興蘭、衛健委主任歐陽鑫、紅十字會會長張平同光明行志願者合影。
昭通市副市長吳靜女士感謝光明行為昭通健康扶貧做出的貢獻。上圖:光明行志願者與患者依依道別。下圖:丁慰祖、羅勤主任。
規範透明是光明行發展的根本,本次光明行的預算和決算向全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督。醫療物資採購本著「程序規範、兼顧成本、操作便利」的原則,在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上海市眼科醫院、雲南昭通市紅十字會支持與幫助下,確立了通過醫院陽光採購平臺為依託的操作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行所在的上海慈慧公益基金會在「2015—2018年連續榮獲全國基金會行業透明指數100%」稱號,這有效推動了光明行規範工作。
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為光明行醫療物資採購提供大力支持。去年光明行正式開啟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慈善光明行「,今年又開通」靈析「公益活動管理系統進行志願者及活動管理,做到全程無紙化辦公。5月11日,光明行在上海北外灘以「徒步10KM」的形式正式拉開「光明行雲南大關站」網上籌款序幕,歷時18天,共計收到4003人次的捐款,合計募集善款715010元。去年和今年,光明行共舉辦了2場志願者培訓活動。就在出發前幾天,在上海和平眼科醫院的幫助下,為志願者完成了眼科特檢專業崗位培訓,並在本次光明行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慈善光明行14年,這個上海眼科醫療界老牌公益活動品牌,吸引了眾多眼科精英加盟。本次兩位主刀專家分別是上海和平眼科醫院院長郭海科,和上海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徐建江教授,被志願者譽為手術室的「雙子星座」。徐建江教授是8屆光明行的老隊員了,這位可愛可親的眼科專家是患者和志願者心中的「光明女神」。郭海科院長是上海市眼科學分會委員及白內障學組組長,一直熱心於公益事業,首次受邀參加光明行,不僅奉獻了「刀尖上藝術」般的手術技藝,更對手術流程有著精準把控,讓手術室的所有成員受益匪淺,他——就是手術室的指揮官。每次光明行就像重建一座眼科醫院,14年積澱,義診流程和管理體系已日趨成熟。從「登記—門診—檢查—化驗—入院—手術—病房—複查—回訪」等各個環節各司其職、精細化管理,並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優化方案。志願者普遍感覺病人不少、過程不亂、幹活不累、還能準點下班。病房組醫生——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副主任醫師徐蔚評價本次義診流程中說道,很高興看見病房組成員們的高效配合,全過程沒有出現門診、病房和手術室脫節現象,實現了無縫銜接,是我參加過的4次光明行中最有序的一次。年輕志願者隊伍是本次光明行最大亮點之一。光明行不僅吸引了多名海內外大中學生的加入,更有來自於復旦大學醫學院等醫科專業領域大學生的身影。他們利用暑假專程趕來,帶著滿腔熱情積極投身於慈善醫療事業,以年輕的身姿展示光明行的活力,為光明行輸入新鮮血液。同時,此次光明行也帶動了當地愛心力量加入,昭通市紅十字會吸引了近百名當地大中小學生報名參加志願者,全程協助義診工作,為緩解和分擔義診工作壓力起到了積極作用。除了白內障手術送光明之外,本次光明行響應國家預防青少年近視的號召,聯合浙江北光科技有限公司(人民大會堂燈光供應商)發起「光明點亮課堂」行動,捐贈了16000支、共計價值192000元的LED護眼燈管,為大關縣全部178所中小學校及幼兒園更新為LED新型光源,使大關縣1038個班級、43232名學生擁有明亮的課堂,改善讀書用眼環境、預防近視。並在徐蔚主任的主導下,為當地200名中小學生開展了免費近視篩查及預防近視的輔導活動,為祖國的花朵也送去光明。順應時代的變化,攜手社會各界力量,圍繞著「送光明」,不斷發現全國貧困地區「眼健康」的實際需求,急當地所需,做當地所想,以不同方式惠及更多人群,為更多貧困地區帶去光明,這就是「慈慧·張興儒慈善光明行」多元化的發展理念。
從左至右:光明行領隊潘山、大關縣副縣長熊興蘭、慈慧基金會秘書長黃堅、北光科技代表徐蔚參加捐贈儀式。
義診結束後,光明行團隊專程前往昭通市中醫醫院,與昭通市共同舉辦了「光明行-昭通市眼科扶貧交流會」。交流會由上海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徐建江教授,光明行醫療組組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南院院長賈萬程和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副主任醫師徐蔚與昭通市廣大醫護人員,分別就「角膜外傷處理」、「白內障術後用藥及注意事項」和「兒童及青少年近視篩查和防控工作」三個主題講座。講座現場獲得了全體與會醫務人員的一致好評,與會醫生代表表示,非常歡迎來自上海最新最專業的眼科醫療理念和指導,對昭通市基層眼科醫療幫助匪淺。昭通市扶貧辦副主任蔡翔說,脫貧不是簡單的送錢送物,而是改變貧困人口的思路,統籌基礎改善和產業培育,同時激發群眾的感恩情懷。光明行的善舉做到了「量身定製」「精準扶貧」等扶貧要點,對昭通市貧困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光明行14年,總計義診20488人次,手術復明2162例,復明成功率100%。年復一年的義診服務絲毫未能減少志願者們對光明行的熱情和感恩,相反地,通過義診、家訪、學習交流,光明行越來越深刻地讓志願者們對國家扶貧事業產生更為豐富和多層次的理解。光明行團隊也從一開始單純的義診,發展成一個多元化的傳播慈善理念的志願者隊伍。藉助14年的厚積薄發,光明之路必將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