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M官網據外媒爆料,蘋果正在向各大平臺「挖角」EMCM官網一批雲計算服務領域人才,有意搭建雲基礎設施,未來可能開發新的iCloud 產品和服務。
EMCM官網技術網站Protocol 出了一份最新的報告,詳細介紹了蘋果近期的招聘情況,甚至用「瘋狂」一詞來形容蘋果的招聘行為。
根據招聘情況,蘋果的雲計算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集中在容器和kubernetes 技術。
成功挖掘雲計算大牛是蘋果在雲計算中邁出的關鍵一步。在此之前,蘋果的雲計算技術可以說是一片荒蕪,長期依賴亞馬遜。
蘋果早在賈伯斯年代就表示過「蘋果是一家軟體服務公司」,但云技術的長期缺席讓這句宣言顯得略底氣不足。
雲計算業務補齊後,蘋果才能算得上真正的「軟體服務公司」。
近日,蘋果重點納新的四名雲服務技術大牛包括:
麥可·克羅斯比(Michael Crosby):為數不多的前Docker 工程師,曾負責亞馬遜容器託管服務。前同事評價他「今天容器的存在要感謝Michael Crosby,他是一切背後的動力工程師。」
弗朗西斯卡·坎波伊(Francesc Campoy):前谷歌雲工程師,曾幫助開發Google Go 和谷歌雲平臺,現負責蘋果Kubernetes 技術開發。
阿倫·古普塔(Arun Gupta):前Amazon Web Services 的首席開源技術專家,專注於AWS 的所有開源,容器和無伺服器項目。現負責蘋果雲開源。
馬克西姆·帕夫倫科(Maksym Pavlenko):前亞馬遜雲服務容器工程師,現負責蘋果容器雲和Kubernete 技術。
可以明顯的看出來,被挖過來的人才都來自亞馬遜、谷歌等一線雲計算平臺,且都集中在容器和Kubernete 技術上。
容器是雲計算中的關鍵技術,用於打包應用程式(已編譯)代碼以及運行時所需的依賴項。簡單的理解,容器就是IT 世界裡的「運輸貨櫃」。
讓資源上雲第一步就是要將物理資源虛擬化,在容器技術出現之前,虛擬化都是用虛擬機來完成,但虛擬機操作複雜,且若要遷移服務程序就要遷移整個虛擬機。容器也是虛擬化,但它是輕量級的虛擬化,啟動時間快、資源利用率高、佔空間小、更便宜。
最常見的容器引擎就是Docker,中文意思很直接「碼頭工人」,Logo 就是一隻鯨魚背著很多貨櫃箱。
docker logo
但除了Docker 對容器進行創建外,還需要工具對容器進行編排,這個工具就是kubernetes。
kubernetes 是一個開源的容器管理系統,簡稱K8s。用於管理雲平臺中多個主機上的容器化的應用,提供了應用部署,規劃,更新和維護的一種新機制。K8s 有點像雲計算的保姆,負責管理容器在哪個機器上運行,監控容器是否存在問題,控制容器和外界通信等。
谷歌挖掘雲計算人才的想法早已有之。2018 年曾表示過將在未來五年內投資1000 億美元在美國數據中心上,並於2019 年加入了託管Kubernete 和容器的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
2019 年下半年開始,蘋果加速了雲計算布局,發布了一系列雲計算人才招聘啟事,招聘體現了發力了兩個方向:構件雲基礎設施、開發iCloud 新產品。
2019 年8 月發布「DevOps 基礎架構工程師」職位,在任職資格中表示需要「具備AWS,GCE,Azure 等雲平臺的專業知識」、「精通Docker 和Kubernetes 等容器化和集群管理技術」,以及「能夠在需要時從頭開始構建工具」。
2020 年1 月發布了「iCloud 產品營銷經理」職位,「幫助塑造Apple 行業領先的設備,軟體和服務生態系統的未來」
5 月又發布了「雲服務工程經理」職位,「來幫助構建用於雲服務的下一代平臺基礎架構。」「在支持Apple 服務(例如CloudKit,Drive,Photos 和Backup)的關鍵系統上工作」。
5 年雲花費15 億美元,擺脫雲之殤
戰略層面上講,蘋果招聘雲計算人才最主要的目的應該就是要擺脫亞馬遜依賴,建立自己的雲平臺,更好的扶持自身軟體服務。
蘋果一直是以硬體產品出圈,但早在賈伯斯時期,蘋果就說過,自己是一家「軟體公司」。
2008 年7 月,在第一代iPhone 推出不到1 年的時間裡,蘋果發布了其第一個軟體服務產品AppStore,讓軟體生態由桌面向移動端改變,毫不誇張的說,改變了後來蘋果甚至整個智慧型手機的生態。
如今,蘋果已經形成了包括Apple Music、Plus video、Plus magazine、Apple Arcade、App Store、AppleCare、Apple Pay、iCloud 等一系列產品在內的軟體產品家族。用戶所有的軟體數據都存在雲上,通過一個Apple ID 就能統籌不同設備的所有數據,很大程度上,這也是蘋果用戶粘性強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在蘋果手機銷量增長最快的那幾年,讓果粉瘋狂的還是硬體的革新,軟體服務對品牌的推動作用並不明顯,到2017 年服務部門對營收佔總營收剛到13.08%。
不過形勢在變化。2019 年3 月蘋果首次用一整場發布會公布了新的服務,包括Apple Card、Apple TV+、Apple New+和Apple Arcade,創下了服務類產品新紀元,數據顯示,僅僅是2019 年一年,蘋果的開發者們就一共通過App Store 掙到了超過387.5 億元的收入。
今年Q2 財報也顯示,無論是iPhone 還是iPad、Mac,Q2 的收入都在下滑,而服務收入卻以133 億美元的營收創下新高。
在硬體的創新已經越來越難,新無可新的情況下,服務產品有望成為蘋果的下一個增長點。但尷尬的是,隨著服務收入的增長,蘋果在服務上的花費也在飛速增長。因為在軟體服務核心技術——雲計算上面,蘋果是一片荒蕪。
人們每個月都要使用10 億臺以上的Apple 設備,產生海量的數據,蘋果對計算和存儲的要求非常高。但一直以來,蘋果雲都嚴重依賴亞馬遜、谷歌和微軟等巨頭,尤其是亞馬遜的雲產品AWS,iCloud 都是放在AWS 雲上。
據CNBC 報導,蘋果2019 年第一季度在雲服務支出上每月超3000 萬美元,且蘋果還籤署了一項協議,承諾「五年內在AWS 上花費至少15 億美元。」另外據公開文獻和information 的一篇報導,AWS 從蘋果公司獲得的收入將超過Adobe、Capital One、Intuit、Lyft 和Pinterest 等公司。
蘋果也不是沒有做過自研雲開發的嘗試,信息系統與技術部門(IS&T)就曾負責相關工作。
不過,由於缺少相關技術人才,IS&T 主要由競爭對手的諮詢公司僱用的承包商組成,這些承包商發現自己在資源和優先事項上經常發生衝突,去年就被媒體曝光部門功能失調,管理異常混亂,離職員工吐槽,「員工每天都有一場冷戰」「代碼質量如同高中生」。
對於一家做手機都要上溯到晶片,掌控感的極強的公司來說,蘋果肯定不願意自己的雲計算技術掌控在別人手裡,所以,招聘雲計算人才發力基礎設施也容易理解了。
招聘之後做什麼?
從具體的執行層面上看,招完人之後,蘋果的規劃如何?
最基本的就是構件自己的雲服務基礎架構,讓數據能上自己的雲,這一點從瘋狂的招聘容器工程師就能看出來。除此之外,蘋果還特地針對iCloud 招聘了產品經理。這表明,蘋果可能是想再已有iCloud 服務的基礎上分拆更多產品。
公司許多基於iCloud 的服務已經由其他團隊(如音樂和電視)代表,因此它必須計劃協調其iCloud 產品的某些發展。
根據蘋果近日動態猜測,蘋果的iCloud Drive 共享文件夾功能可能會得到拓展。2019 年蘋果就已經在舊金山MosconeWest 會展中心召開全球開發者大會(簡稱WWDC)上宣布要引入共享文件夾,但直到最近幾個月才真正落地。
共享文件夾是用戶可以選擇與具有特定連結的任何人共享文件夾,它的出現意味著Apple 現在提供了一個相對跨平臺的工具,可能會吸引更多的辦公人士,企業團隊可以使用該工具共享項目並在項目上進行協作。之後,蘋果可能根據剛剛落地的功能來拓展更多的協作和共享功能。
另外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蘋果未來會將雲與AI 相結合。在2019 年DevOps 基礎架構工程師招聘啟事中,蘋果在工作描述中提到,「我們的團隊提供基於雲的基礎架構和服務,可在雲中實現高性能計算,大數據處理,機器學習和其他AI 應用程式。」
蘋果一向注重人工智慧技術。2018 年挖角前Google AI 負責人John Giannandrea,聘任為機器學習和AI 戰略高級副總裁,在前十年的科技公司AI 收購案中,蘋果位列榜首,2010 年以來共進行了20 項AI 收購。此外,蘋果還在2019 年參加了全球最大的機器學習會議來招募新的機器學習工程師。
蘋果未來會在更多領域中使用AI,並創建開發人員可以用來在其產品內部構建智能的更廣泛的API。
機器學習與雲計算的結合本身就有廣闊的想像空間。
比如Apple Siri,由於雲上的大量數據,機器學習提高Siri 的認知能力,給他們人性化的觸覺,提供儘可能個性化的私人服務。在物聯網方面,機器學習結合連接產生的大量數據,系統甚至可以在用戶意識到之前就能夠識別和糾正系統問題。
巨頭逐鹿2 萬億雲計算市場
蘋果布局雲計算基礎設施,一方面是自身產品需要,另一方面也是行業大勢所趨。
雲計算已經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基礎設施,目前全球雲計算規模超過3000 億美元。IDC 聲稱,到2022 年,所有應用程式中的90%將具有微服務架構,這些架構將提高利用第三方代碼的能力,而所有生產應用程式中的35%將是雲原生的。
經過10 年的發展,當下雲計算已經進入了雲計算2.0 基礎數位化階段,50% 的技術支出與信息和數據相關。
2.0 時代競爭的焦點會慢慢聚集到容器領域。Rancher 中國區CEO 秦小康對媒體表示,「行業預測,未來3-5 年,73% 甚至93% 對軟體應用將來可能都要跑一個叫k8s 的編排調度平臺,基本上就是容器的代名詞。意味著絕大多數雲服務的呈現方式都是容器的形式。」在這一點上,蘋果雲服務戰略是精準的。
同樣,雲計算2.0 也意味著市場集中程度會進一步提高,增速差距擴大,寡頭競爭局勢確立。目前全球公有雲IAAS 供應商Top5 包括亞馬遜、微軟、阿里巴巴、谷歌和IBM。
據長城證券,2018 年Top5 佔據了全球IaaS 市場近77% 的份額,營收整體增長約為39%,其他廠商收入整體增長僅有11.1%。
全球雲計算格局
亞馬遜最先入局雲計算,雲計算產品是AWS,主要產品及服務聚焦在IaaS 層的存儲、計算、資料庫等方面。作為頭號供應商,2019 年AWS 營收為346 億美元,同比增長36%,佔據整個IaaS 市場近一半的份額。
微軟作為IaaS 市場第二大供應商,其智能雲由伺服器產品、雲服務以及企業服務組成,超過95% 的財富500 強公司在使用Azure,在2019 年則斬獲了180 億美元的營收。
排名第三的IaaS 提供商是在中國佔主導地位的阿里巴巴,實現了領先供應商中最強勁的增長,2018 年增長率高達92.6%。在亞太市場,阿里巴巴也是獨領風騷,佔比幾乎為亞馬遜和微軟的總和。
中國雲計算市場目前呈現「一超多強」格局,阿里巴巴一枝獨秀佔比40% 以上,中國電信、騰訊雲和中立第三方服務商Ucloud 緊隨其後。
以上雲計算巨頭都是提供2B 服務,目前來看和蘋果差異明顯,蘋果的雲基礎設施更多的是服務於自家品牌和用戶,幫助拓展新的iCloud 功能,以及利用容器技術助力軟體開發。
但可以確定的是,架構好雲基礎設施後,蘋果的技術布局會更加完整,「蘋果雲」的出現讓蘋果的競爭力又上了一個層級。
免責聲明:本文為商業廣告,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