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很多書讀歷史的小夥伴都有這樣的一個疑問,古代的一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呢?
如果我把我自己現在的錢通通拿到古代去,又能夠換成多少兩銀子呢?
這些銀子能否做一些好玩的事情呢?
針對於這一點的話,咱們可以單獨列出一個話題來講一講。
一些小夥伴,他們認為現階段的1000塊錢或者現階段的1萬塊錢就等於古代的一兩銀子,而之所以得出這樣的一個簡單或者籠統的數學概念,原因也很簡單。
因為他們通過一些電視劇,其中包括但不限於武林外傳當中的一些物品價格來推斷古代銀兩和現代錢財的換算。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武林外傳當中,燕小六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去東街還是去西街來著,然後買炊餅,一文錢兩個。
如果按照一文錢兩個來換算的話,那麼1000文錢可就是2000個。
這樣的一種比例就相當於是一兩銀子2000個炊餅,而現階段我們一個餅可能會賣到2~3塊錢,這樣來回折算的話,就能夠折算出現在的錢財等於古代的多少銀兩了。
首先我們需要來說明一下,這樣的一種折算方法是絕對意義錯誤的,而且沒有任何根據的。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現代的銀兩換算和古代的銀兩換算,它有著很大的區分。
大米才是銀兩換算的最主要的一個步驟。
我們總是在說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那麼我們需要明白一點,那就是現階段的銀兩換算是有著一系列嚴格約束的,而目前來看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或者說最簡單的就是以大米作為一個價值等量來換算。
因為我們發現,不管是古代的大米也好,還是現在的大米也好,它的價值似乎都沒有太大變化。
於是我們可以作為一個折算:比如說現在的錢能夠買多少大米,然後再通過古代的錢算出能夠購買多少大米,兩相比較之下就很自然的能夠得出古代的一兩銀子等價於現階段的多少錢。
而現階段的多少錢又等於古代的多少兩銀子。
而銀兩的價值換算其實就目前來看,根據一些史書記載或者說一些歷史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在唐朝的時候一兩白銀他能夠折算出當時的大米價值,中間的過程太過於繁瑣了,我們直接看最終的結果。
最終的結果就是一兩白銀的總價值是在4000塊錢以上,我們無法估算出具體的準確數值,畢竟古代和現代有著諸多的區分,而這些區分當中如果做一個強硬的度量衡的劃分是不合理也是不切實際的。
而在宋朝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兩銀子的價值相對於唐朝而言貶值了不少,簡而言之,一兩銀子在宋朝的時候伴隨著不同時間階段的變化,它沒有突破2000塊錢,一直是在900元到1800元之間來回的波動。
這其中我們無法忽視的清朝,而清朝的時候,銀兩和錢財的彙算得到了一個最低值。根據不完全統計的文獻記載,不難發現,在清朝的一兩銀子,他的價值相等於150元到220元之間,但是這個區間仍然有很大的波動範圍。
小夥伴們,你們如何看待古代一兩銀子約摸現在多少錢這個話題呢,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
關注我,持續分享有趣的歷史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