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有著上百年歷史的靛藍色土布,看起來依舊挺闊如新、色澤亮麗。這就是明清年間便聞名大江南北的「小缸青」染色技藝的魅力。9日,記者走進位於陳橋街道的南通艾藍染色技藝傳承基地,探訪「種藍制靛」這一流傳千年的民間工藝絕活。
「太美了,遠遠看去簡直就是一幅水墨山水畫。」將雪白的棉質圍巾用棉線細細紮起,浸入由蓼藍製成的純植物染料中,經過浸泡、清洗、還原,靚麗的「中國藍」在白色圍巾上做出了一幅美麗的畫,浸泡次數越多、顏色越濃。前來體驗藍染技藝的市民丁珺珺和小姊妹們一面親手染色,一面小聲地讚嘆著。
「這就是在我國有著千年歷史的蓼藍染色工藝,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更是南通地方的文化符號。」南通艾藍染色技藝傳承基地項目的發起人、負責人姜平不無驕傲地介紹,由古老的蓼藍染色工藝「小缸青」製作出來的青布「粉藍布」,縱歷百年仍黑豔如新,不褪色、不黴蛀,「衣敝而色不衰」。
藍染文化和技藝在我國有3000多年歷史,在陳橋地區,種藍制靛傳統已有700餘年歷史。乾隆年間聞名大江南北的「小缸青」「如皋青」染色技藝,也是出自如皋與陳橋一帶。特別是陳橋地區,當地種植的小藍(又名蓼藍、吳藍),是世界五大藍草中最優質品種。這裡既是中華優質蓼藍品種的原產地,又是農家小缸青染色技藝保存最完好的鄉村,因此南通有著中國「藍染之鄉」的美譽。
然而由於歷史原因,民間種藍制靛染色技藝曾斷失半個多世紀。10多年前,在姜平、龔建軍等「有心人」的苦苦追尋下,在陳橋街道發現了最後一處未被歷史完全湮沒的「粉藍布」祖傳村莊,追訪到少數年近百歲的藍染老藝人。藍染這一中華民族傳統技藝瑰寶得以「搶救」「復活」。「艾藍染藝項目」成功入選南通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兩年來,南通藍染的知名度越來越高,本月初,央視十套《花季中國》欄目播出南通艾藍染色技藝基地的種藍制靛專題片。2018年中央電視臺一套「家有傳家寶」欄目《藍靛花布美人間》,採訪並播放「艾藍染藝」基地的藍草種植和田間染色畫面。當代中華文化傳播使者、網紅非遺大使李子柒專門來基地探尋小缸青藍染技藝。今年7月,艾藍染色技藝基地獲「南通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稱號。目前基地傳承研習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後續將開展國家級非遺和申請國家地理標識。
本報記者袁曉婕 本報通訊員石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