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瓠,是大部分瑤族和許多苗族人民公認的祖先。
盤瓠的故事最早見於《後漢書》,書中內容如下:高辛帝時,犬戎來犯,帝懸賞招募勇士殺敵主將,殺敵主將者,帝將其女兒許配,結果殺敵立功的卻是帝王家養的一條狗,即盤瓠。因有招募和懸賞在先,高辛帝不得已,將女兒嫁給了盤瓠。盤瓠帶著妻子走入深山,他們的後代便是南方蠻夷:苗族、瑤族、畲族、土家族等等。因其父有功,其母為帝女,所以高辛帝準許盤瓠的後代可自由利用山地,不用納賦稅。
瑤族和很多苗族人民公認的祖先被說成是一條狗,這種故事傳說竟然還能獲得苗族和瑤族人民的接受,原因何在?此故事傳說最高明的地方在於:高辛帝準許盤瓠的後代可自由利用山地,不用納賦稅。
秦、漢等中原強國形成後,在南方及西南置官、擴土、殖民,對南方少數民族人群徵賦役,由於資源匱乏,南方少數民族人群不堪中原強國賦役而群起抗爭的事件從未間斷過。另外,對於我國的南方及西南少數民族「無君」或「無大侯王」的部落人群,中原之人對他們更是十分鄙夷,因此產生許多歧視與汙化南方少數民族為「蠻夷」的表徵和表相:比如說他們的祖先是一隻狗「盤瓠」,比如將「蠻夷」男子描繪得醜陋野蠻的「苗蠻圖」,比如人們日常生活中對鄰近「蠻子」的辱罵等等。
「盤瓠」這個故事傳說很明顯是中原帝國之人士所創造的,它是與太伯奔吳、箕子奔於朝鮮等「歷史」相同的模式化記憶,是中原帝國人士表達他們對四邊少數民族族群的看法,在中原帝國中心主義主導下,他們一方面給南方「蠻夷」一個汙化的男性先祖( 而非太伯、箕子等「王子」) ,另一方面以此解釋中原帝國為何沒有將這些南方「蠻夷」納入徵糧稅力役的編戶之中。
事實上,中原帝國不斷努力將南方邊郡的蠻夷納入管轄,施以賦稅。感受此威脅的南方少數民族開始自稱「盤瓠子孫」,以此宣稱自己為什麼不用對官府繳糧稅。漢晉時自稱「盤瓠子孫」的人群大致在今日湘西,隨著中原帝國的行政統轄與軍事力量向南方及東南邊疆擴張,自稱「盤瓠子孫」的少數民族也逐漸出現在更遠的帝國南方及東南邊地。從貴州的黔東南一直散居到廣西、廣東、福建、海南; 涉及的族群包括今日苗族、瑤族、壯族、畲族、土家族等。我們更應注意南方少數民族如何接受及訴說「盤瓠」祖先故事,如瑤族《過山榜》、畲族《祖圖》及苗族民間故事中的相關內容,以此說明為何他們受皇帝特許而不必納糧服役。
是中原帝國賦稅在南方少數民族族群中造成的族群緊張形勢,我們由許多南方本土版本的故事中,可以感受本地少數民族對「盤瓠」複雜的情感。如在湘西苗族與貴州瑤族的民間傳說中,都有「盤瓠」的兒子們因恥於其父為犬,而將盤瓠殺死,後來又十分後悔而世世代代祭祀「盤瓠」之情節。在部分瑤族社會中,祭盤王指的是「盤古」而非盤瓠。在畲族的《祖圖》中,「盤瓠」娶帝女公主後,在一大鼎中轉化為人。這些情節都可讓我們體認,自稱「盤瓠子孫」的人群並非感受不到「犬父」帶來的身份認同的恥辱。
在「盤瓠」這個汙化歷史故事的記憶之下,許多少數民族並非自稱「盤瓠子孫」,而是自稱為華夏或漢人之裔。這就好比如,一隻毛蟲為什麼要偽裝成一條蛇? 一隻蝴蝶為什麼要裝成枯葉? 它們為了要保護自己,免於受傷害,所以要隱藏自己,甚至模仿侵害者。親近人群之間「一截罵一截」的歧視,被歧視者模仿優勢群體( 即歧視者) ,強調自己的祖先由中原漢地而來,強調本家族過中秋、端午很地道,並歧視更弱勢者以此來保護自己,所謂「漢化」便在如此的社會過程中不斷進行。